贵州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5064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贵州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贵州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贵州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贵州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

《贵州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

贵州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一课热爱贵州

教学内容:

热爱贵州。

教学目标:

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

教学重点:

记住家乡的特点,知道自己的家在贵州的什么方向。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

同学们自由回答,老师总结:

贵州省简称“贵”或者“黔”,省会贵阳。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全省土地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

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

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二、同学们在第二页地图上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在什么位置。

在图上的那个地方?

二、写一写。

谁不说俺家乡好,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外乡人。

我的家乡在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一课热爱贵州

教学内容:

热爱贵州。

教学目标:

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

教学重点:

记住家乡的特点,知道自己的家在贵州的什么方向。

了解贵州的气候,知道有哪些植物生长在贵州。

教学过程:

一、了解贵州的天气情况。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特别是气候独特的可处。

200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

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

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

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二、了解贵州的植物。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

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

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

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

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二、用最美的语言描述我们的贵州。

我觉得最美的地方是:

 

我认为它美的理由是: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一课热爱贵州

教学内容:

热爱贵州。

教学目标:

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

教学重点:

记住家乡的特点,知道家乡的名山。

了解贵州的气候,知道有哪些植物生长在贵州。

教学过程:

一、了解家乡的名山。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贵州龙宫喀斯特地貌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

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

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二、回答问题。

我知道的名山有:

 

我喜欢的名山是:

 

因为: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一课热爱贵州

教学内容:

热爱贵州。

教学目标:

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

教学重点:

记住家乡的特点。

了解贵州的名族。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了解贵州的名族。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超过10万的有汉族(2191.17万,占62.2%)、苗族(429.99万,占12.2%)、布依族(279.82万,占7.9%)、侗族(162.86万,占4.6%)、土家族(143.03万,占4.1%)、彝族(84.36万人,占2.4%)、仡佬族(55.9万,占1.6%)、水族(36.97万,占1.0%)、白族(18.74万,占0.53%)和回族(16.87万,占0.5%)。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

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

还有253个民族乡。

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

三、完成习题。

1、我知道的名族歌舞有:

2、我了解的有趣的名族特色有:

3、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名族服饰。

4、画一幅你认为最美的贵州地图。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二课沙漠-------另类的土地

教学内容:

干涸的大地——沙漠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环境、沙漠动植物的生存本领、人类在沙漠中的活动等相关知识。

2、通过模拟活动,尝试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式增进对沙漠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多途径寻找资料,并对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完成手册的编排设计。

2、认识适合做染料的植物,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染色的诀窍。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为什么骆驼、沙狐等动物能自在地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而许多动物却不能呢?

我也很奇怪,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生存法宝,我们去找找这方面的资料吧!

1、说说找找。

沙漠里有什么动物?

它们有什么特别的生存本领?

学生查找资料,汇报。

2、整理资料。

对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3、作总结。

对资料进行总结,制作成表格。

4、填写第13页的学习单。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二课沙漠-------另类的土地

教学内容:

干涸的大地——沙漠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环境、沙漠动植物的生存本领、人类在沙漠中的活动等相关知识。

2、通过模拟活动,尝试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式增进对沙漠的了解。

同时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多途径寻找资料,并对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完成手册的编排设计。

3、认识适合做染料的植物,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染色的诀窍。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是呀,穿短衣短裤岂不更凉快?

我们来模拟体验一回就知道了。

1、初步了解。

沙漠中人们的穿着有什么特点?

同时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第六条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学生发言。

2、我们的体验计划。

学生制定体验计划,填写书第14页的表格。

3、亲身体验。

学生亲身体验活动。

4、查查原因。

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发言。

4、填写第16页的学习单。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二课沙漠-------另类的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环境、沙漠动植物的生存本领、人类在沙漠中的活动等相关知识。

2、通过模拟活动,尝试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式增进对沙漠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多途径寻找资料,并对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完成手册的编排设计。

3、认识适合做染料的植物,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染色的诀窍。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我过国是世界上沙漠化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可是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

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们做些科普小报发给同学们,

做一次环保宣传吧!

1、确定小报的内容。

小报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发言。

2、采集相关素材。

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

3、学一学。

大家看看从常见的小报中我们可以学到怎样出小报。

4、制作小报。

学生制作小报活动。

4、填写第18页的学习单。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二课沙漠-------另类的土地

教学目标:

1、学会多途径寻找资料,并对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完成手册的编排设计。

2、认识适合做染料的植物,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染色的诀窍。

 

教学重难点:

通过模拟活动,尝试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式增进对沙漠的了解。

教学过程:

我发现苔藓总是长在墙角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是不是它不喜欢阳光?

我们可以给苔藓多安几个“家”,看看它在哪里长得好。

1、我们的猜想。

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苔藓呢?

学生发言。

我们一起来猜想一下苔藓喜欢的生长环境。

2、确定实验方法。

怎样可以验证这个猜想呢?

好,我们一起来做做实验。

3、学生活动。

4、观察与对比。

 

把各自的实验记录表进行观察与对比。

5、实验结论。

根据观察记录,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发言。

6、填写第22、23页的学习单。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三课走进“0”和“1”的王国

教学内容:

了解数的历史

教学目标:

看看“0”和“1”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点:

我们现在学的为什么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自由说说你是怎么学习数字的。

二、学习26页数的历史。

三、“阿拉伯数字”就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它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

它为什么能在全世界通用?

同学们通过26页的学习,回答以上问题。

四、看看“0”和“1”有什么特点,完成27页习题。

五、把完成的结果总结下来,和同学交流。

1、

2、

3、

4、

5、

六、教师总结。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三课走进“0”和“1”的王国

教学内容:

了解数的历史

教学目标:

看看“0”和“1”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点:

我们现在学的为什么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想一想为什么没有一个数除以0的算式?

0能做除数吗?

查查资料说明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把理由写下来,完成28页表2.

三、进一步总结在乘法和除法的竖式计算中,0的处理方法吗?

写一写,并举例说明。

完成29页表1。

4、说明1在计算中的特点,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完成29页表2。

同学讨论,教师总结。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三课走进“0”和“1”的王国

教学内容:

了解数的历史

教学目标:

看看“0”和“1”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点:

我们现在学的为什么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运用。

实践与探索0和1都表示什么?

教学过程: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2、提问。

0和1表示什么?

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1、0可以表示起点。

2、0可以表示分界线。

3、0具有占数位的作用。

4、1具有概括性作用。

3、同学们完成31页的表。

4、拓展延伸。

学习32页到32页0和1的区别。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三课走进“0”和“1”的王国

教学内容:

了解数的历史

教学目标:

看看“0”和“1”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点:

我们现在学的为什么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运用。

实践与探索0和1都表示什么?

教学过程: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2、完成34页的练习。

3、同学们完成35页讲一讲数字的故事。

4、查一查“一”和“零”的词语。

把它们写下来,写在26页。

含有“一”的词语有:

含有“零”的词语有:

5、了解计算机与二进制。

6、完成37页图表。

7、学习38页参考资料。

了解数字入诗趣闻。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四课节日万花筒

教学内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知道中国是一个多名族国家。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不同名族的不同特色。

教学过程:

1、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知道的节日。

2、学习39--40页漫话中国传统节日。

观察思考,完成下表。

节日时间

节日名称

节日由来

节日习俗、特点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四课节日万花筒

教学内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知道中国是一个多名族国家。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不同名族的不同特色。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与同学们分享你喜欢的节日。

同学们回答问题。

1、我喜欢的节日是:

2、我喜欢这个节日的理由是:

3、与这个节日有关的故事有:

4、这个节日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有:

同学们完成42页表格。

三、把家人喜欢的节日做成卡片。

完成43页表1.

四、写出自己记忆中的春节,与同学们分享。

完成43页表2.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四课节日万花筒

教学内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知道中国是一个多名族国家。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不同名族的不同特色。

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段时间什么节日快到了,请班干部带头,组织同学们过一个愉快的节日。

节日名称

活动组织人

活动指导老师

活动时间、地点

活动形式

活动内容

活动评价

我的收获

二、学习45页端午节的内容。

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

完成45页的三个表。

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找到的材料写在下边,完成46页表1.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四课节日万花筒

教学内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知道中国是一个多名族国家。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不同名族的不同特色。

进行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完成下表。

民族

节日民称

节日时间

习俗、活动特色

二、在这些节日里,你最喜欢那个节日?

它什么深吸引你呢?

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分享。

我最喜欢的少数民族是:

 

我认为它的魅力在于:

了解我们贵州的少数民族。

(完成47-48)页内容。

三、请家长帮忙完成49页的表。

四、同学们自学50-52页参考资料。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五课听,声音真奇妙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了解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教    具:

教师:

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

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

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

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

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 实验推理:

“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五课听,声音真奇妙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了解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一、演示:

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

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二、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三、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五课听,声音真奇妙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了解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二、了解声音的种类。

完成59页图表1和2.自制一种或几种乐器。

乐器名:

简图:

 

材料:

 

使用说明:

三、选一个题目进行研究。

1、植物生长与声音的关系

2、声音与人的关系

3、男女声音有什么不同

4、昆虫发声的秘密

5、口哨是怎样吹出来的

6、什么是立体声、回声

7、声音在什么地方传的更快

在研究中了解声音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五课听,声音真奇妙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了解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二、学生探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三、学习声音会跳吗?

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所以声音更容易在湿空气里传播。

四、学习61页声音也会灭火的道理。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六课生肖文化知多少

教学内容:

通过趣味猜谜、生肖故事等综合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十二生肖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学目标:

在“生肖调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社交、合作探究等综合实践能力;

经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在师生问好之后,我出示谜语:

“说它多,真是多,全国每人有一个;说它少,真是少,全国只有十二个。

请大家猜猜谜底是什么?

”学生回答之后,

板书:

生肖。

接着引入生肖是我国传统的文化(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认为人类与动物有着血缘关系,因此,对某些动物的图腾崇拜,胜过了对人自己。

十二生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我对这一传统文化做必要的介绍并板书:

文化。

最后顺势提问:

(1)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生肖文化知道多少呢?

(老师边等待学生回答,边板书:

知多少)

(2)十二生肖是哪十二个动物?

(课件出示,并介绍生肖的特征)这十二个动物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那么老师今天就来带领同学们一起畅游生肖乐园吧!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

第六课生肖文化知多少

教学内容:

通过趣味猜谜、生肖故事等综合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十二生肖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学目标:

在“生肖调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社交、合作探究等综合实践能力;

经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肖“奥运会”场地——讲故事点击课件提问:

(1)为什么在十二生肖中没有猫?

(2)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3)为什么老鼠排第一呢?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讲故事——生肖奥运会,以帮助学生了解十二生肖的由来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