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教学反思.docx
《德育课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课教学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课教学反思
德育教学反思
年龄多加一岁,教龄又加一年,希望在反思中能找出些思路。
依然是德育课,不变是课程名字,永远在变是社会,和这急剧变化下成长我们在变学生,所以没有重复课堂,都是新,新社会背景,新学生,和不管承认与否都不断在有些固化我们,或者说有某些坚守我们,矛盾是内在,困惑是经常。
反思之一:
不懂学生在想些什么
上课要重视学情,著名教师于猗说过:
“学生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
”他们有限人生经验强烈影响着他们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看着他们空洞眼神,一脸茫然,自以为是张狂,不以为意不屑,和什么都没用只有挣钱才有用观点,尽量去想却想不出怎样成长背景和生活经验成就了今天他们。
想他们也是应该带着需要,同时怀揣职业理想,人生梦想,带着美好向往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尽量去理解他们,但眼看他们没思考,没规划,没努力。
实在不了解他们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少有有效交流,他们不参与,没兴趣,无所谓,让你倍受打击,当组织做个活动时,个别同学站都懒得,讨论时一片默然,举事例时他关注点永远和你不同,慢慢,热情消减,从喜欢上课,到不想不课到恐惧上课,当然慢慢学生看到是教师独舞,学生成为台下一个不相干看客。
各自渐行渐远,兴趣不在,热情不在,期待也不在。
人说三年一道代沟,曾很多次想和他们聊聊想知道他们所思他想,得到都是想挣钱,不想学,学了没用,老师觉得再有用东西,他们觉得无用,其实什么是有用什么无用,无用之用为大用,但学生们是不理会,所以不懂学生们在想些什么。
反思之二:
教学方法问题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方向是一体化,但应该不是一刀切,德育更多是精神层面,课堂应该是灵动,是碰撞,是唤醒,是触动,是感悟,所以应该是奇妙心灵对话,情境很重要,当彼此静下心来,进行一些深入交流,而不是非要一些声光电热闹,视频可以有,但学生们经常面对屏幕已经无感了,他们少是人与人沟通。
每个老师教学中慢慢会形成自己风格,和舒适和学生相处交流方式,和自认为恰当教学模式,所以没必要去为形成看似动态十足而去开展隔靴搔痒轰轰烈烈活动,那未必是效果好,德育即生活,创造好校园文化才能让学生有文化,每个教师敬业学生才会敬学。
课堂教学中,任何教学内容处理,情境创设,教学案例、事例选择,问题提出,教学方法运用,媒体技术辅助使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所以只要紧靠目,方法不必深究,可以给老师选择自由。
反思之三:
德育课到底要重视什么?
德育任务在于育德:
教人求真、扬善、立美是德育课第一要务即立德树人,这也是德育课本身魅力所在。
课堂是主战场,因为有效教学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课堂上有效才是最终有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摒弃他们或隐或显情感及精神上漠然,德育教师特别要重视:
1、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课生命,课堂上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是理论联系实际手段之一;同时,教学情境设置也是一种教学刺激,它可以诱发理想行为,比如导入新课、重难点突破、学生得到锻炼、落实德育落脚点等。
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时,我让班上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生日。
这五个同学有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大蛋糕,有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请他这几个小伙伴。
表演完后,我让班上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知识点播出来。
这时既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
怎样消费观才是正确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
总之,学生知识形成源于生活情境,新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那种“说教”教学方式,而要注重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
因此,教师只有运用多种合理形式,创设符合职业学生年龄特征和现代生活气息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求知欲望,为他们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重视学生课堂需求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过程。
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学生,既要重视他们认知需求,更要重视他们情感需求和行为需求,以每位同学获得新知识、产生新体验为目标。
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过程。
倾听受教育者叙说,是教师道德责任。
”如何才能听到学生心声呢?
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课堂氛围。
要想有所听,就得让学生有所说,那就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
尽管思想政治课讲授是相当严肃内容,但教师也应该放下所谓师道尊严,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反映和心声,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想学生之所想如果教师不去及时了解并排除学生这些疑惑,就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话,教师讲自己,学生学自己,师生没有教学互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麻木和丧失。
其次,要求教师耐心而善断。
教师必须耐心倾听学生见解,不能强行中断学生思维过程而力图将学生思维纳入教师轨道中。
要注意倾听学生说内容,善于发掘学生所说内容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允许学生迟疑和犹豫,允许学生发表与自己不一样观点,甚至是你备课时未曾考虑到疑点。
例如,讲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学生就提到“种蛋得蛋”。
即使是错误、不符合实际想法,也不要简单否定,而是要肯定其合理部分。
有了老师鼓励和喝彩,学生怎会不进步呢?
再次,要求教师察言观色,捕捉情绪。
德育课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情感过程。
情感在从知到行转化中起着中介作用。
列宁说过“没有人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追求。
”在教学中,师生双方若能心意相通,则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那会影响到知识传授。
因此,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细心地引导。
德育课堂教学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德育就是“育德”。
“育德”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材。
”对于学生来说,道德品质素养培养永远比技能素质掌握更为重要,德育课教学理应得到更多重视,德育课应该是最具魅力课堂。
然而,现实中,中职德育及德育课普遍存在这样尴尬:
文件重视,领导忽视;教师漠视、学生小视;教师激情不在,学生兴趣不在;最终结果就是德育课教学魅力全无,德育课“生命活力”难以展现。
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教师不是为“学”而“教”,而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忽视对学生了解,缺乏学情分析,无放矢当然没有效果。
因此要提高德育课堂教学实效,就必须重视学情分析。
一、重视学情分析,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教学理念
重视学情分析是“以学生主体”教育理念真正落实,表达了对学生人格尊重。
关注学情是教学活动内在要求,著名教师于猗说过:
“学生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
”陶行知说过:
“你不知道学生能力,不知道学生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本事也不能教好他。
”教学最终目是为了学生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要根据学情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学。
目前,绝大部分教师习惯没有真切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拿着一本教材、凭着一本教参、多年未改教案,一条粉笔或是一台电脑及网络上若干教案、繁杂材料,便从容地走进课堂,遭遇尴尬和困境不说,效果可想而知。
同时每个中职学生不是一张张任意由教师涂鸦白纸,他们有着自己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定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各自成长背景和生活经验。
他们带着需要,同时怀揣带着职业理想,人生梦想,带着教学期待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希望得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而得到是教师“自以为是”教育;在教学舞台上,看到是教师独舞,自己只能是台下一个不相干看客。
曲高而和寡,教师得不到期许掌声,因为学生已经渐行渐远,兴趣不在,热情不在,期待也不在。
结果老师抱怨学生素质低“贪吃、贪睡、孺子不可教也”。
这对学生来说不公平,是对学生人格不尊重。
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不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特别是教育对象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设计之间关系,显然是不可思议、也是不负责任。
正确做法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学生”:
关注学情意识应渗透于德育教学全过程:
教学目标确定要依据学情;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应根据学情;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要强化学情;教学评价应重视学情。
只有这样,德育教师教学魅力才能真正展现,德育任务在于育德:
教人求真、扬善、立美是德育课第一要务即立德树人,这也是德育课本身魅力所在。
二、关注学情理念应渗透于教学全程
首先,德育教学目标制定要依据学情分析。
一堂好职教德育课有三个基本标准:
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预设和生成结合度;职业教育特点(学生专业特点)体现度。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要解决首要问题。
德育教学目标简单说,就是回答德育课应该给予学生些什么问题?
课堂教学中,任何教学内容处理,情境创设,教学案例、事例选择,问题提出,教学方法运用,媒体技术辅助使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一个全面、具体、适宜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两个要求:
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更多是学生实际情况):
包括学生身心特点,认知结构特点;在此问题上存在疑难困惑,学生对此问题兴趣度、关注度与参与度;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所学专业对此要求与学生实际表现差距等。
一句话,就是教师要清楚学生他们有什么?
他们缺什么?
他们要什么?
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职教德育好课基本标准之一,因此,德育课要有成效,学生喜欢,教师首先就要花心思,下力气,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只有心中有学生,制定教学目标,一堂有效德育课才能得以实现。
其次,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应切实强化学情意识。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教学结果所采用手段和谋略。
这一环节是为了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对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因素进行总体考虑,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问题。
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对于教学有效和成功无疑十分重要,优质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可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而策略与设计背后是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必须强化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中最核心环节,直接反映了设计者教学思想与观念,特别反映教师教是否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心中有没有学生。
每设计一节课,都要问自己:
为啥要给学生讲这个内容?
这节课对学生成长有什么作用?
这节课教学目标为谁而定?
这节课采用教学策略方法为谁而设计?
所采用案例为谁而选等?
总来说,有效教学设计具体表现在德育教学情境设置案例采用、情境再现、图文、视频资料等媒体辅助手段运用要真实可亲;讲授理论观点要真理可信;联系实际训练和实践必须真切可行,而不是远离学生学习、生活,特别与学生专业特点毫不相干或不能有效突出主题。
一句话,只有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策略才是好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设计也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这涉及教师教法;教学过程是师生知识、信息、情感交流互动过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存在,探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喜闻乐见学习方法。
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而做,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法,一切教学策略选择、设计、使用必须是为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为调动学生参与欲以及增强学生创造欲而实施。
最后,教学效果评价要突出学情分析
中职德育课最大学情就是学生专业。
德育课堂评价不仅看教师课堂表演能力,主要看教师课前对学生整体对相关课题认知程度,困惑疑难,生活经验、专业情况等有多少掌握;个别学生特殊学情有无了解;确定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情,课中教学策略选择设计是否强化了学情;特别是课堂过程中灵活处理特殊问题能力如何;最重要是教师所设计教学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专业成长,这是中职德育特点,也是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最大学情,应该把此作为评价一个不可忽视要素。
总之,要让学生喜欢德育课程,积极参与德育课堂活动,体验德育课堂魅力,提高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只有一条路,就是教师必须重视学情,并在行动上真正了解学情。
由于历史原因和功利主义影响,职业学校德育课长期得不到重视,因此,更要求德育教师在平时要切实地把有效教学理念贯彻与自己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扩大课堂教学效益,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前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前提
什么叫备课,顾名思义,备课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
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环节,是上好课前提。
备课质量直接影响到上课质量。
实践证明,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成功地上好课。
备什么,怎样备,这是每一个教师在备课前必须要认真考虑问题。
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基本条件。
更是学生学习一种重要资源,也是师生沟通中介。
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教学,是新课程基本主张。
我们说教师是课程开发者,研究教材价值有不可推卸责任,教材价值在于生成性。
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
知识性包括原理、观点内含知识和课外延伸知识。
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主要思想;研究德育课教学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特点、把握书本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研究教材还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重点和难点。
2、按新课程标准,备好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宗旨。
在这样教育理念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改变以往教育观念、教育行为。
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逆反心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
课堂上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
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这样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介绍和指导练习。
通过分析学生差异来进行分组,在分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同学,增强每个学生合作意识。
二、课堂上师生互动是有效教学关键
课堂是主战场,因为有效教学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课堂上有效才是最终有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摒弃他们或隐或显情感及精神上漠然,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过程。
1、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课生命,课堂上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是理论联系实际手段之一;同时,教学情境设置也是一种教学刺激,它可以诱发理想行为,比如导入新课、重难点突破、学生得到锻炼、落实德育落脚点等。
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时,我让班上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生日。
这五个同学有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大蛋糕,有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请他这几个小伙伴。
表演完后,我让班上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知识点播出来。
这时既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
怎样消费观才是正确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
总之,学生知识形成源于生活情境,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那种“说教”教学方式,而要注重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
因此,教师只有运用多种合理形式,创设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现代生活气息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求知欲望,为他们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重视学生课堂需求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过程。
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学生,既要重视他们认知需求,更要重视他们情感需求和行为需求,以每位同学获得新知识、产生新体验为目标。
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过程。
倾听受教育者叙说,是教师道德责任。
”如何才能听到学生心声呢?
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课堂氛围。
要想有所听,就得让学生有所说,那就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
尽管思想政治课讲授是相当严肃内容,但教师也应该放下所谓师道尊严,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反映和心声,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想学生之所想。
例如,在讲授中二德育教材第二课“意识反作用”知识点时,前面已讲过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观点,可是我们造房子时却是先有设计图后有房子,这是不是等于说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
于是在一部分学生心中就会产生疑惑。
如果教师不去及时了解并排除学生这些疑惑,就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话,教师讲自己,学生学自己,师生没有教学互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麻木和丧失。
其次,要求教师耐心而善断。
教师必须耐心倾听学生见解,不能强行中断学生思维过程而力图将学生思维纳入教师轨道中。
要注意倾听学生说内容,善于发掘学生所说内容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允许学生迟疑和犹豫,允许学生发表与自己不一样观点,甚至是你备课时未曾考虑到疑点。
例如,讲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学生就提到“种蛋得蛋”。
即使是错误、不符合实际想法,也不要简单否定,而是要肯定其合理部分。
有了老师鼓励和喝彩,学生怎会不进步呢?
再次,要求教师察言观色,捕捉情绪。
德育课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情感过程。
情感在从知到行转化中起着中介作用。
列宁说过“没有人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追求。
”在教学中,师生双方若能心意相通,则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那会影响到知识传授。
因此,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细心地引导。
三、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保证
当完成某一课时教学任务后,总有成功地方和需要改进方面,这就需要及时不断地反思。
反思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又如何发展?
反思教学目标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实际,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
反思策略就是写本课教后小结,就一节课内容按排、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置、方法运用和即兴调控等方面记下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或理性思考。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写总体成绩与收获,力求新颖有意义;写局部做法与经验,力求独到而实用;写教学中困惑与思考,力求解决而提高;写过程设计缺陷与教训,力求深刻而警醒;写学生创造智慧与评价,力求激励而发扬。
要体现“以小见大”,从细微处入手,点滴细节反思,切忌“好大喜功”,笼统反思,抽象而不着边际。
通过这一课堂教学自我反馈好形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加强教学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是新课程核心理念,也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