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 开国大典章节测试习题2.docx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 开国大典章节测试习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 开国大典章节测试习题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章节测试习题2
章节测试题
1.【答题】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从“直奔”一词,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句中的“红流”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仿佛让我看到了____________的场面,也让我感受到了游行的人们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答案】
(1)人们急迫的心情
(2)人民群众组成的游行队伍 人头攒动 喜悦、激动
【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理解的能力。
【解答】“直奔”说明方向明确,速度很快,表明人们很想快点到达典礼现场,心情很急切。
“红流”加了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是因为群众都擎着灯笼和火把在走动,而且队伍很庞大,所以看上去像流动的红色。
读到这一幕,我们仿佛在眼前浮现出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的场面,能真切地感受到游行的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2.【答题】写出表示“静”的意思的词语。
如:
肃静、万籁俱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幽静 安静 寂静 悄无声息
【分析】本题考查对常用词语的积累。
【解答】表示“静”的词语有很多,但同样是表示“静”,在意思上也有细微的区别。
如:
“寂静”表示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幽静”指一个地方幽冷寂静等。
3.【答题】理解句子,回答问题。
(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是对___________的场面的描写,“海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波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这说明了人民群众_____________的心情,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人民领袖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
(1)开国大典前 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 翻动的红旗
(2)激动、欢喜 热爱
【分析】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解答】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4.【答题】字词拓展训练。
“帜”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部,再查_______画。
可以组词为_______(两字词)、_________(四字词)。
【答案】Z zhi 巾 5 旗帜 独树一帜
【分析】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
【解答】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5.【答题】字词拓展训练。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五颜六色”可以换成_________,我还会写含有数字的词语:
_________。
“千千万万”可以换成_________,我还会写表示数量很多的词语:
_________。
【答案】五光十色 七上八下 成千上万 不计其数
【分析】考查学生词语仿写及近义词的掌握情况。
【解答】词语仿写,是指给出一个例词,然后根据所给例词的内部形式特点来组词。
①弄清楚所给例词的内部形式,即词语结构;②仿照例词的形式结构,联想其它相同形式结构的词语写下来。
6.【答题】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中的“海洋”指的是______________,“波浪”指的是______________,突出了大典开始前______________的场面,也反映了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请运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仿写一个描写场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 人群 红旗 热烈 激动 兴奋
(2)示例:
大街上热闹极了,行人和车辆如穿梭似的来来往往。
【分析】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能力以及仿写比喻句的能力。
【解答】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7.【答题】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句子中“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会传到哪些地方?
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景象?
发挥想象,试着写一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开国大典上乇主席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这声音传到城市,传到农村,到处锣鼓喧天,人们欢天喜地,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欢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分析】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解答】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理解,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8.【答题】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在横线上仿写句子。
(1)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夸张 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2)比喻 盛开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曳,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儿。
【分析】
(1)考查学生对夸张句的掌握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能力。
【解答】
(1)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2)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9.【答题】小练笔。
我们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一个场面。
请你运用这种写法来写一写运动会的开幕式或者运动会场上运动员们的表现。
【答案】示例:
广播里响起了我们很熟悉的音乐声,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穿着整齐的服装,举着五颜六色的彩旗,排着方阵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来。
走在最前面的是铜管乐队,队员手中的乐器在太阳照射下,闪闪发光。
吹小号同学的脸都鼓起来了,敲大鼓的用力地敲击着,这雄壮的声音响彻云霄。
紧跟着铜管乐队的是彩旗队,彩旗队每行8位同学,共有8行,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入场了。
他们双手高高地举着彩旗,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分析】本题考查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运用。
【解答】示例所描写场面是运动会开幕式,要做到点面结合,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10.【综合题文】课外阅读。
十里长街送总理
①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②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③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④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⑤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⑥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⑦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
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
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白花,庄严,肃穆。
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
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
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
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渐渐远去,和我们永别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
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
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答题】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1)事件发生的时间:
__________。
地点:
__________。
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中对人物总体概括的是第__________句话,第__________句话是对人物的具体介绍。
(3)通过这样的场面描写,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
人物的心情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傍晚 长安街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2)②③④ ⑤⑥⑦(3)我感受到了沉重、悲伤的气氛。
人们为失去这样的好总理感到悲痛。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解答】“夜幕开始降下来”说明时间是傍晚。
“长安街两旁”说明了地点。
环境在文章的开头。
对人物的概括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就可以。
通过环境和人物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内心的悲痛。
【答题】“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这句话中的“焦急”和“耐心”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
从表面上看,这两个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悼念、崇敬周总理这一点上是统一的;“焦急”是写老奶奶急于见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是指不管等多久,她也要等下去。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答】首先要理解“焦急、耐心”,接着结合文章来分析,“焦急”是写老奶奶急于见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是指不管等多久,她也要等下去。
所以不矛盾。
【答题】把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望灵车——→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等灵车 送灵车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解答】文章第一段写人们在长安街望着,即望灵车。
倒数第二自然段,灵车渐渐远去,即送灵车。
【答题】“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这里的“不约而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答案】等候在长安街两旁的男女老少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行动一致 人民群众无限怀念周总理
【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解答】不约而同:
没有约定而彼此行动一致。
文中指大家没有约定就直了身体,摘下帽子,表达了大家对周总理的尊敬,与无限怀念。
【答题】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展开了联想,请说出这段联想的作用。
【答案】人们回顾当年见到周总理的幸福情景,更增添了想念总理的悲痛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
【解答】通过写总理昔日的音容笑貌,更能展现出他的好,也能表现出大家对周总理的怀念。
11.【综合题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起初是全场_________,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_________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_________的欢呼。
【答题】从下面各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A全场______(肃静 寂静 安静)
B______(宣告 宣布 宣读)公告
C______(热情 热烈 热心)的欢呼
【答案】肃静 宣读 热烈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
【解答】解答此题,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词义。
要学会结合语境仔细辨析,选择合适的词语。
【答题】这三个自然段按__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程序。
【答案】时间 升国旗 毛主席宣读公告
【分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第一二段写了升国旗的场景,第三段写了毛主席宣读公告。
【答题】“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答案】A
【分析】考查对破折号作用的辨析。
【解答】这里的破折号是解释新中国第一面国旗是五星红旗。
12.【综合题文】课外阅读。
开国大典的礼炮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广场上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抬头瞻仰五星红旗。
这时,大地震动,炮群长啸,齐鸣二十八响。
礼炮声如同报春的惊雷,在天宇间回响激荡,震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把开国大典上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进一步推向了高潮。
国外一些国家在举行庆典活动时,一般都鸣礼炮二十一响,这是最高的礼仪。
开国大典为何要鸣二十八响呢?
这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
在政协一届会议上,一位代表提出质疑:
“在国外,最高礼仪是二十一响,我们为什么要鸣二十八响呢?
”当时没有人回应。
会议休息时,毛泽东见到负责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华北军区作训处长唐永剑,话题很快进入开国大典的礼炮鸣放问题,毛泽东问小唐:
“你说,放二十八响有没有道理呢?
”
唐永剑是个文采横溢、学识渊博的才子,他一下就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马上说:
“主席,我起草一个关于礼炮二十八响的说明吧。
”
毛泽东微笑着默允了。
很快,简明扼要的二十八响说明报告递上来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刚二十八年。
二十八响礼炮就是二十八年党史的赞礼,这不是极有道理吗?
毛泽东看到这份报告后,在上面用铅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开国大典上,礼炮队由一八零八尊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一组发射,轮流作业,以缩短每响之间的间隔时间。
所以,人们习惯上仍称五十四尊礼炮。
一八零八尊礼炮一字形摆开,背倚天安门广场,靠着一截古墙边,位置在前门附近。
两分半钟之内,二十八响无头空炮全部送入空中。
礼炮队员们十分自豪,因为全中国全世界的人民都听到了他们代表新中国发出的呐喊。
建国之后,在开国大典上鸣放过的山炮大部分被销毁了,有两尊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作为陈列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