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第13单元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4181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第13单元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第13单元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第13单元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第13单元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第13单元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第13单元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docx

《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第13单元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第13单元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第13单元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docx

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第13单元第26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

第2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

考点1|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两弹一星”和“神舟”五号

1.“两弹一星”

(1)概念:

是指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目的:

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3)成就

①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③中国先后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实现核能的和平利用。

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⑤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易误辨析]       “两弹一星”的内涵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是一种核裂变型原子武器,氢弹是一种威力更为强大的核聚变型原子武器。

2.“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1)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航天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

1.成就

(1)20世纪50年代先后制成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

(2)70年代,中国相继研制成功每秒百万次以上的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

(3)90年代以后,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4)2001年7月,中国研制成功“千兆以太网交换机”。

2.意义:

对中国国防、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三、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1.袁隆平:

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带头人。

2.成就:

1973年育成“南优2号”杂交水稻。

3.影响

(1)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袁隆平提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3)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轻巧识记]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新中国科技的发展

史料一 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①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史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②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目的和意义

①“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显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史料二: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

②“给反革命的……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打破了美国和苏联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归纳邓小平论述“两弹一星”研制的重大意义。

提示:

①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③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④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⑤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提示:

时代特征:

国内: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

处于“冷战”时期。

影响: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史论归纳

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

“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

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

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

”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B [题干中“1970年”是关键。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1970年”“空间大国”等信息可知,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2003年,中国才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

2.美国普渡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

“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

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

”这段话反映了(  )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

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

C [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故A项错误;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并没有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故B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研制了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世界饥荒问题,故C项正确;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情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

3.1960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

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B.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

C.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

B [材料无法体现科技突飞猛进,故A项错误;通过“中科院学部委员既有科学家也有工农大众”“69项学部论文和报告中劳动模范占据了13项”的信息可知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少数劳动模范,故C项错误;“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

考点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提上日程。

②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提出:

1957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含义: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意义

①“双百”方针正式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方针。

②“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带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春天。

(5)成就

①出现许多革命历史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精神产品。

②戏剧舞台和银幕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2.对“双百”方针的破坏

(1)原因:

“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了极左思潮的破坏,一些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

(2)表现

①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被点名批判,如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②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被肆意迫害。

③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种、剧目被停演,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3)影响:

严重影响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和学术的进步。

3.欣欣向荣的新时期文艺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文艺领域经过拨乱反正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

(2)表现

①短篇小说《班主任》产生了较大反响。

②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长江万里图》《白鹿原》深受读者欢迎。

③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④艺术:

杰作频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轻巧识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1.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

(1)拉开序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①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成为紧迫任务。

②内容

a.借鉴苏联经验,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③措施

a.对高等学校的院系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b.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形成了新的教育系统。

(2)教育方针

①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②制定:

1957年毛泽东明确提出: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意义:

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3)成就

①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1)表现

①各地中小学纷纷“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大串联。

②高考被废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

(2)影响

①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人才奇缺。

②整个民族文化素养大大下降,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3.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2)措施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③1985年,提出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

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⑤1999年,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3)成就

①基础教育蓬勃发展

a.1986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

b.到2000年,中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②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针,得到高速发展。

③高等教育大发展

a.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新管理体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

b.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使高等教育规模发生历史性变化。

c.实施“211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

d.成人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轻巧识记]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双百”方针

史料一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①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史料二 “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