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思想政治学科考点总结.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思想政治学科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思想政治学科考点总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思想政治学科考点总结
第一章经济生活
1.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第二章政治生活
1.我国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党要坚持民主执政,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建设。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以保障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2.简述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之间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四者的地位和作用:
A.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职能。
B.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它行使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和监督权。
C.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
它负责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行政工作决定,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向其报告工作。
D.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它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2)四者关系:
中国共产党冀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张和政策,然后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使之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爱的领导。
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
一般情况下,是国务院根据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和作出的决定,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征求全国政协委员会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第五章法学基础理论
1.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运用证据规定的指导原则有哪些?
(1)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搜集证据。
(2)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而不轻信口供。
只有被告人供述而无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但只要其他证据确凿,同样可以判决其有罪并处以刑罚。
2.人民法院对于那些民事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先予执行?
先予执行:
(1)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案件;
(2)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
(3)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
3.教学目标包括哪些内容?
达成教学目标的三条举措?
内容: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举措:
(1)设置开放式的课堂,启发学生思考。
(2)通过PPT展示图片,进行案例教学。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社会主义德育为目标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常识课。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课既有德育的性质,又有智育的性质。
第二,思想政治课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思想政治课是心理品质、思维能力、文化知识和政治觉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综合提高的有机统一。
5.简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模块结构。
思想政治课程必修课程共设四个课程模块,即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选修模块分别是选修课程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选修课程2(经济学常识),选修课程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修课程4(科学思维常识),选修课程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课程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第二章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1.思想政治课程的课程形态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综合课程。
具体表现为:
内容的综合性、呈现方式的综合性、目标体系的综合性。
(2)课程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主要表现为教材形式的多样化和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由哪几部分构成?
(1)前沿;
(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
3.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请你以中学政治教师的身份谈谈对此的理解。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1)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性知识的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及该学科的发展状况。
(3)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
第一章思想政治课教学概述
1.思想政治课教学遵循哪些基本规律?
除基本教育教学规律外,还包括:
(1)认识的渐进性规律。
(2)认识的曲折性规律。
(3)师生互动规律。
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1)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树立新的教学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
3.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3)重过程与重结果的统一。
4.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及常用方法?
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及其技能训练。
(2)课程导入及其技能训练。
(3)新课讲授及其技能训练。
(4)巩固新课及其技能训练。
(5)布置作业及其技能训练。
导入方法:
(1)情景式导入。
(2)材料式导入。
(3)问题式导入。
(4)衔接式导入。
课堂展开方法:
(1)分解法。
(2)问题前置法。
(3)故事法。
(4)留白法。
5.试论普通高中如何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
(1)学习课程改革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2)注意学科知识与学科主题相结合;
(3)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
(4)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5)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变,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6)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7)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8)重视与其他学习阶段课程的衔接和其他德育途径的联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6.如何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对象进行分析?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所以要研究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1)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2)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3)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4)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7.对《生活与哲学》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点:
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课后作业这五个部分给予回答。
第二章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及情景问题解决
1.思想政治课程情境创设的途径有哪些?
(1)文本研读。
(2)同学交流。
(3)社会观察。
(4)矛盾设置。
(5)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法。
2.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问题解决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就事论事原则。
(2)有效迁移原则。
(3)服从教学原则。
(4)尊重学生原则。
第一章经济生活
1.货币的本质?
基本职能?
(1)本质: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世界货币;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
2.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1)基本属性: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的内容?
表现形式?
(1)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值与价格关系?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时间越长商品价值越高,也就越贵。
商品生产者应该尽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自己的生产商品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而卖这种商品收到的报酬仍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就是说生产商可以多获益。
生产者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6.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第一,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消费方式和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第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第二,消费调节生产。
第三,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新劳动力。
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及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9.公司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章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1)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2)特点:
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3.我国政府的性质与基本职能?
①我国政府的地位: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②我国政府的性质:
是我国的行政机关,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③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分为对外职能与对内职能.
⑴对内职能:
第一,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
第二,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它与经济学所学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第三,文化职能,即国家组织和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职能,也就是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
一方面,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第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家必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
二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等。
⑵对外职能:
第一,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国家行使保卫职能的方式,除武装自卫外,还包括外交手段,经济手段等。
第二,发展国际的交流和合作,调整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第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4.我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2)政治协商和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是基本政治制度。
(3)宗教政策。
5.主权国家爱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与义务?
主权国家爱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主权国家;第二类是国际组织。
(1)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2)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义务: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6.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含着如下基本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6)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第三章文化生活
1.文化的内涵?
特点?
(1)内涵: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特点:
超自然性、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
2.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知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传播的含义及途径?
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途径:
(1)商业活动;
(2)人口迁徙;(3)教育。
4.中华文化的特点?
(1)特点: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特征:
强大的生命力。
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主要内容?
基本方针?
(1)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买你想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主要内容: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教育和科学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3)基本方针: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坚持“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E、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四章生活与哲学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人们再把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那就形成了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也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因此可以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甲是唯物主义,乙是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辨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第二,实际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就是说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哲学中的所谓“始基”的物体;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乃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与作用?
(1)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2)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反应存在事物,而且能追朔过去,推测未来,具有主动创造性与自我选择性;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4.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结论: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
这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6.认识的本质?
内容?
过程?
(1)认识的本质是: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其主要内容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3)过程:
A.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C、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D、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复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E、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7.真理与价值的含义及特点?
(1)真理的含义: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客观实际及其规律.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不断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不断的改造世界.
(2)真理的特点:
1、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具体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也就是客观物质世界因此,真理的本质属性即客观性.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于同一对象,真理只有一个,无论是谁,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就能够获得真理.
2、真理是发展的.真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真理的对象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真理必然随着社会实践和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受实践检验,为实践服务.因此,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
(3)价值的含义:
: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积极意义。
(4)价值的特点:
无
8.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1)联系的观点是: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C.坚持系统优化原理.
(2)发展的观点是:
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B.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D.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9.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1)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2)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内容?
(1)核心:
为人民服务。
(2)原则:
集体主义。
(3)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民的基本行为规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道德,坚决反对违法乱纪、愚昧野蛮、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损坏公物,破坏环境等不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是同人民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同职业领域有着各种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爱党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道德,反对玩忽职守,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不道德行为。
家庭美德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和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的家庭美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道德。
第二部分课程理论知识
1.思政课程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
A.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B.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