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疗.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1300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7.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脐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脐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脐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脐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脐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脐疗.ppt

《脐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脐疗.ppt(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脐疗.ppt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脐疗,高树中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07.02,汇报内容,理论基础概述科研工作特色隔药灸脐法常见病的脐疗方法操作演示,引言,在所有的针灸穴位中,神阙穴(即肚脐)是结构最特殊,定位最明确的腧穴。

神阙穴既与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相连联,也通过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和全身相通。

其特殊性及与整体联系的广泛性是其它任何体穴所无法比拟的。

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神阙穴能“主治百病”。

渊源,在古代应用此法养生保健甚多,历代医家对神阙穴抗衰保健功能推崇备至。

如早在殷商时期,巫医太乙真人和彭祖分别创有太乙真人熏脐法和彭祖蒸脐法以补诸虚百损,防病保健,强身延年。

脐疗从先秦至今,其基础理论逐渐完善,方剂和治疗病种逐渐增多。

脐中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种,简称脐疗或脐疗法。

是以脐(即神阙穴)处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什么是脐疗?

理论基础,神阙穴是人体阴阳气化的枢纽,调节元气是脐疗取得疗效的关键,A,B,C,中医学理论,西医学理论,肚脐具有皮肤菲薄、敏感度高、含有大量微血管渗透力强、吸收力快等特点,既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也是最敏感、最有利于药物吸收的部位。

气功丹田理论,意守脐部(丹田),可诱导大脑入静,能改善腹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腹式呼吸甚至胎息的形成,以调整植物神经和内脏的活动,从而强壮身体,防治疾病。

在脐部外敷药或给予其些刺激实际上也是间接地起到了意守丹田的作用。

脐部太极图,黄金分割理论,按数学理论,“黄金点”是调整人体的最佳作用点。

肚脐正位于人体的“黄金点”。

系统理论,系统论认为,人是有机的自然系统,人这个高级系统的有序稳定的建立、维持和破坏,是系统(人)在内外涨落的推动下“自己运动”的表现和结果。

脐疗实质上便是一种外加的人工涨落,主要是通过触发、推动机体的自主性自组织活动而实现的,其本质是推动机体进行自我调节。

全息生物学,脐部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独特作用的整体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胎儿整个机体是信息全等的,它与整体有广泛性联系,因而“脐”就是一个全息胚。

概述,脐疗的常用方法,

(一)贴敷脐部法

(二)灸疗脐部法(三)拔罐脐部法(四)按摩脐部法(五)意守脐部法(六)针刺脐部法,脐疗的用药特点,1.必须配伍善于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毒外出之品为引。

2.一般应是气味俱厚之品,或力猛有毒之药,且多生用,因其药力从外而入,气味轻淡之品不易收效。

3.多用温通、有芳香气味的药物。

4.热药较凉药效果好,攻药较补药见效快。

5.若用膏药贴脐,选用补药时多用血肉有情之品。

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1.回阳苏厥,息风固脱灸脐部对虚脱、昏厥、中风昏迷等急症,每有回阳救急之功。

一般多用隔盐灸脐法。

2.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临床上对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纳呆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3.调理冲任,温补下元脐疗在临床上可用于遗精、阳痿、早泄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疾患。

4.通调三焦,利水消肿临床上可治疗小便不通、腹水、黄疸等病症。

5.通经活络,理气和血临床上可治疗痹证及诸痛证。

6.敛汗安神,固精止带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遗精、滑精、惊悸、失眠带下等。

7.扶正祛邪,养生延年临床上可用于虚劳诸疾和预防保健。

脐疗方法治疗的病症分布很广,基本涉及了所有科别。

其中以治疗的内科疾病为最多,儿科疾病其次,妇科再次之。

根据我们多年来在脐灸防治疾病的应用体会,以及近10项隔药灸脐法临床科研课题的反思来看,脐灸对于胃肠病、妇科病、男性病、衰老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较其他病症更为巨大的作用。

科研工作,坚实的临床基础,20余年的脐疗临床应用经验专门的脐疗门诊及相关的特色疗法应用(督灸、药罐、敷灸、药浴等)2006年由高树中教授主持的“脐疗的临床应用”被批准为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推广计划。

2012年脐疗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目录-适宜技术版,雄厚的科研基础,已承担并完成973计划课题一项(脐疗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与效应机理研究,编号2007CB512703),其中临床基础研究疾病之一为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同时完成脐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稿。

目前在研脐疗自然基金课题面上项目一项。

撰写了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部分:

拔罐。

已承担并完成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一项,参与973计划课题及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多项。

我们课题组已有27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完成脐疗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占全国研究脐疗的硕博士论文的半数以上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另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发表SCI学术论文2篇及多篇核心期刊论文。

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对古今的脐疗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编著成中医脐疗大全一书,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医脐疗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的空白。

“973”计划课题脐疗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与效应机理研究,完成了对脐疗理论体系的基本构建。

多角度的教学培训与推广,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开设中医外治学课程,脐疗是最重点内容之一。

2012年中医外治学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近三年应邀在全国及国际学术会议上举办脐疗学术讲座20余次。

成功举办全国首届脐诊脐疗培训班(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通过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计划“脐疗的临床应用”,在国内将脐疗技术推广到河南、贵州、山西、江苏、新疆、广东等省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并推广到美国、埃及、利比里亚等国家。

人才培养,我们已有30余名硕士及1名博士研究生完成了脐疗治疗相关疾病的学术论文,占全国研究脐疗的硕博士论文的半数以上。

刘存志熏脐法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马玉侠隔药灸脐法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王军隔药灸脐法抗衰老的临床研究邱建成隔药灸脐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郑君熏灸神阙对肾虚衰老患者T细胞亚群及衰老症状的影响郭闫萍隔药灸脐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临床机理研究吕庆超巴布贴敷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尹翠菊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张明庆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应用规律及操作规范研究王志磊隔药灸脐法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陈晟脐疗治疗痛经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赵岩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用药规律研究刘晓岚脐疗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综合症状的影响陈倩隔药灸脐法对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脑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辛琦隔药灸脐法及匹维溴铵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马红隔药灸脐法调控原发性痛经患者生殖内分泌机制的研究,徐玉蓉脐疗对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孙晓娟脐疗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王芳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雌二醇、孕酮、前列腺素影响的临床研究于晓晶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研究王晓翠脐疗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代谢组学研究齐萍脐疗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对比研究易敏隔药灸脐法对不同严重程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症状的影响尹兴玲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机制差异研究张中原脐疗治疗便秘的古今文献研究张宝玲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杜冬青隔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王陆军脐疗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代谢组学对比研究盖晓丽隔药灸脐与艾条灸脐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症状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李春静隔药灸脐法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代谢组学机制研究谢晓佳脐疗对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田鸿芳隔药灸脐针三阴交与隔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对比研究秦燕灸脐针三阴交与针三阴交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症状及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张景雪针三阴交与针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对比研究李姝婧隔药灸脐法和针刺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对比研究,BEAConfidential.|29,部分论著、论文及专利,BEAConfidential.|30,科研成果,教学、培训与推广,特色隔药灸脐法,根据病情配制中药处方,其用药特点主要为: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添加生、香、猛、温药物。

将药物用超微粉碎机粉碎(部分中药可经烘烤后粉碎),装瓶密封备用。

灸脐粉制备,面圈的制作,以自来水或井水调小麦面粉(重量比例为1:

1),面质软硬及面圈大小适中,制成圆钵状(直径约8cm,高约3cm,底厚约2cm),面圈的底部中间孔与患者脐孔大小一致(直径约1.5cm)。

BEAConfidential.|37,艾炷的制备,取纯净陈久的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直径约1cm,高约1cm),要求搓捻紧实。

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

操作步骤,患者仰卧位,暴露脐部,用75%乙醇在局部常规消毒后,将面圈置于脐周,取如小米粒大的麝香(也可用冰片代替)置于脐内,然后取配制好的药末约810g,填满脐孔,用艾炷置于药末上,连续施灸约10壮,约2小时。

在脐灸操作过程中,需把握火候,患者宜感到温热深透,且不烫为宜。

若患者在脐灸过程中感觉过热,可以在面圈内周、灸火外围加水,但不要把灸火熄灭。

如果患者还感觉过热,可采取在面圈下垫棉花等措施。

灸后的措施,灸后以脐部皮肤发红为度。

灸后用医用胶布固封脐中药末,2天后自行揭下,并用温开水清洗脐部。

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1个月为1疗程。

常见病的脐疗方法,感冒,药物:

葱白30克,生姜30克,食盐6克,白酒适量。

制法:

共捣烂如泥用法:

纱布包敷脐上,热水袋熨之至汗出。

时间不少于30分钟。

用于风寒感冒。

再盖被子,喝热水,取微汗。

出处:

高树中教授经验方,药物:

五倍子、五味子或米壳适量。

制法:

蜜或生姜汁调糁膏。

用法:

贴脐,用于久嗽不止。

出处:

理瀹骈文,支气管炎,药物:

麻黄、杏仁、甘草各等分,葱白3根制法:

前3味药碾成细末,同葱白头共捣烂如泥。

用法:

敷贴脐孔,盖上不透水的油纸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半天取下,下午再敷,1天2次。

用于因风寒、饮食等外因引起的哮喘。

出处:

陕西中医(针灸增刊):

39,1981,支气管哮喘,药物:

吴萸、姜半夏各30克用法:

研末,每用适量,姜汁调膏贴脐,胶布固定,1日1换。

尤宜内耳眩晕引起的呕吐。

出处:

高树中教授经验方,呕吐,药物:

艾叶适量制法:

揉碎成艾绒,连同碎末,用酒炒热。

用法:

纱布包裹,敷神阙穴,直至痛缓为止(外加暖水袋熨之更妙)。

用于胃痛偏寒者。

出处:

中医外治法集要,胃痛,药物:

艾条1支,生姜1片制法:

将生姜片上插数孔。

用法:

用艾条悬起灸之。

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最好与每天上午9时左右灸之。

出处:

高树中教授经验方,胃下垂,药物:

枳实30克,厚朴30克,生大黄10克,芒硝10克,冰片10克制法:

研细末用法:

姜汁或酒调膏贴脐。

另:

蒸脐法、脐疗袋。

出处:

高树中教授经验方,腹胀,药物:

生黄芪、炒白术、补骨脂、五倍子、乌梅肉各30克,木香、黄连、肉桂、米壳、冰片各10克。

(久泻膏)用法:

研末,姜汁调膏贴脐。

用于慢性腹泻(过敏性结肠炎属脾虚者尤宜)。

出处:

高树中教授经验方,腹泻

(1),药物:

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生硫磺各30克,带根须葱白10根(肾泻散)制法:

葱白切碎,余药共为粗末。

用法:

将上药放铁锅内,加黄酒适量,纱布包裹,热熨神阙穴,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1剂药可用3天。

用于五更泻属脾肾阳虚者。

出处:

高树中教授经验方,腹泻

(2),药物:

芒硝60克,川大黄30克,枳实20克,厚朴20克,牙皂角20克,冰片10克制法:

研细末。

用法:

A.蜜调膏贴脐,胶布固定,二日一换。

B.蒸脐法(熏脐法),每周12次。

C.制成脐疗袋,12个月换药1次。

出处:

高树中教授经验方,便秘,药物:

麝香1克,葱白10根。

制法:

将葱白切碎捣烂如泥状。

用法:

先将麝香放脐内,再敷上葱白,再加艾灸或热敷效果更好。

出处:

高树中教授经验方,癃闭(尿潴留),药物:

益智仁、炮姜、炙甘草、肉桂各30克制法:

共研细末,贮瓶内备用。

用法:

每用5克,加葱白(带根须)1段,共捣成饼状,敷脐部,上用热水袋热敷3060分钟,24小时换药1次。

用于小便频数。

出处:

高树中教授经验方,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