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1《师说》导学案12课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1285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1《师说》导学案1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1《师说》导学案1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1《师说》导学案1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1《师说》导学案1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1《师说》导学案1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1《师说》导学案12课时.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1《师说》导学案1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1《师说》导学案12课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1《师说》导学案12课时.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11《师说》导学案12课时

《师说》导学案

第1课时

编写:

李乐民卜庆凯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课前预习】

1.课内词汇

师说(shuō)游说(shuì)小学而大遗(yí)曹操遗(wèi)权书

句读(dòu) 六艺经传(zhuàn) 谄(chán)媚

2.每日成语

师心自用:

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

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高屋建瓴: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

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升堂入室: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

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登峰造极:

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

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目无全牛:

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

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三人成虎: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3.读背任务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事事空。

3)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4.文体常识: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文从字顺"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是"古文"的代表作。

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问题探究】

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何以见得?

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3.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4.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原文语言回答)

 

5.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

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

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6.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

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课时测评】

《师说》与《问说》(片断)比较阅读

(一)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周礼》曰:

外朝以询万民。

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

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问说》)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3.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不传”、“无惑也难”有哪些具体表现?

请从4个方面概括。

  

 

5.比较选文与《师说》在立意(或内容)上的异同,然后填空。

(1)相同点:

(不超过25个字)

(2)不同点:

(每小题字数不超过25个字)

①《问说》:

②《师说》:

6.“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这一句与《师说》中的哪句话相应?

(连标点不超过25个字)

 

【延伸阅读】三位先贤的忘与记

(一)

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

这"不知"恐怕就是忘了吧?

两千多年前,肉可不是人人都能轻易吃到的,"食肉者"是富贵人的代名词。

夫子却满心满脑的音乐而忘了肉的美味。

夫子忘记了物质享受!

夫子铭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夫子铭记"朝闻道,夕死可也"!

虚心学习,为学习真理可以舍弃生命!

周游列国,夫子铭记"尽善美""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忘却了颠沛流离之苦!

弟子作证,夫子忘记了物质追求;《春秋》作证,历史铭记了一代至圣!

(二)

在大唐的土地上,童子都跟老师熟习句读,巫医乐师之百工之人也都不管年龄与辈分,相互学习,而士大夫们却担心"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明明满脑疑惑却装出满腹经纶。

韩愈见状,忧思不已,于是大力宣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实,韩愈就是想让大家和他自己一样,忘记身份地位之别,忘记虚荣,铭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只有忘记虚荣,才能虚心求教,真诚讨论;只有铭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先贤教诲,我们才有可能发现真理,掌握真理。

韩愈正是发现了忘记与铭记的要义,从而使"从师"二字千古流传。

(三)

一袭长衫,掩不住满腔爱国忧民的情怀;瘦弱身躯,藏不住刚毅挺立的铮铮铁骨。

这是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当他把匕首和投枪一样的文字射向敌人心脏时,他还记得报纸上的谩骂攻击吗?

他还记得反动政府的通缉令吗?

他全忘记了!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只铭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只铭记了自己肩头的责任,为了自己的民族,他像牛一般工作到最后一刻!

忘记个人安危,发誓"我以我血荐轩辕";铭记民族责任,坚韧地为民众呐喊,这是"民族魂"的真本色!

回首先贤,他们的忘记与铭记,其实正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路标。

古汉语特殊句式中的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句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一时,学于余。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如: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吾属今为之虏矣。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傅説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韩愈的名言警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2.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学生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课前预习】

1.课内词汇

不拘(jū)于时 或不(fǒu)焉 贻(yí)之 谀(yú) 郯(tán)子苌(cháng)弘老聃(dān)李蟠(pán)

2.每日成语

言传身教:

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

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狗尾续貂:

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讳莫如深:

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

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

不刊之论:

刊:

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甚嚣尘上:

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

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淬,议论纷纷。

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一蹴而就: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3.读背任务

(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红楼梦》)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4)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放言》)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 游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4.文体知识

关于“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

“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

《爱莲说》、《马说》等。

【问题探究】

一、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词句的含义。

二、自由翻译课文,提倡同位间互相讨论。

三、整理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一)一词多义

师⑴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①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⑴①择师而教之②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①古之学者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句读之不知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蚓无爪牙之利③吾欲之南海

其⑴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⑵①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

(二)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句读之不知

小学而大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今之众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三)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 ②渔人甚异之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形容词作名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③小学而大遗

(四)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

(五)特殊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不拘于时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