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9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827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9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9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9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9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9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9解析版.docx

《新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9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9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9解析版.docx

新高考化学全真模拟卷19解析版

新高考全真模拟卷19

化学

(考试时间:

5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Si28S32Mn55Fe56Cu64一、选择题:

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

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天工开物》记载: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

窖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沙子和粘土的主要成分均为硅酸盐

B.“燃薪举火”使粘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C.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

D.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

【答案】A

【解析】A.沙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氧化物,不属于硅酸盐,A错误;

B.黏土烧制成瓦的过程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粘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B正确;C.青瓦和红瓦是在冷却时区分的:

自然冷却的是红瓦,水冷却的是青瓦,C正确;

D.由“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可知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D正确;

答案选A。

8.已知NA是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1molNH4NO3溶于稀氨水中,所得溶液呈中性,则溶液中NH4+的数目为NA

B.室温下,1LpH=3的NaHSO3水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OH-的数目为0.001NA

C.常温常压下,40gSiC中含有Si—C键数目为4NA

D.100g质量分数为3%的甲醛水溶液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目大于0.2NA

【答案】B

【解析】A.1molNH4NO3,溶于稀氨水中使溶液呈中性,则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

n(NH4+)+n(H+)=n(OH-)+n(NO3-),则硝酸根离子个数等于铵根离子个数等于NA,A项正确;

B.pH=3的NaHSO3溶液中,HSO3-的电离大于水解,故溶液中的氢离子主要来自于HSO3-的电离,故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小于0.001NA,B项错误;

C.40gSiC的物质的量n=40g/40g/mol=1mol,而1molSiC中含有Si-C键4mol即4NA,C项正确;

D.在100g质量分数为3%的甲醛水溶液中含有3g甲醛,含有甲醛的物质的量为0.1mol,0.1mol甲醛分子

中含有0.2mol氢原子,由于水分子中也含有氢原子,则该溶液中含有氢原子数大于0.2NA,D项正确;

答案选B。

9.我们常用的生姜因含有姜辣素而呈现出刺激的味道,当生姜干燥后,姜辣素会转变成姜烯酚,辛辣增加

两倍,若加热则产生较多的姜酮,刺激性较小,还有一点甜味。

下列有关三种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条件下,姜辣素、姜烯酚、姜酮均可发生聚合反应

B.姜辣素分子在氢氧化钠醇溶液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产物有两种(不考虑顺反异构)

C.1mol姜辣素分子与足量的溴水反应最多可消耗2molBr2

D.生姜加热后产生的姜酮分子最多有10个碳原子共平面

答案】A

解析】A.姜辣素含有两个羟基,可以进行缩聚反应,姜烯酚含有碳碳双键,可以进行加聚反应,姜酮只有一个羟基,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出两个羟基,也可以发生加聚反应,A项正确;

B.氢氧化钠醇溶液能使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姜辣素不含卤元素,不能发生消去反应,B项错误;

C.姜辣素分子存在酚羟基,Br2可取代酚羟基邻位、对位的H,姜辣素只存在一个邻位H,1mol姜辣素与足量的溴水反应最多可消耗1molBr2,C项错误;

D.生姜加热后产生的姜酮分子最多有11个碳原子共平面,D项错误。

答案选A。

18,W与Y同

10.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四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主族,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周期数,Z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Y>X>W

B.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Z>W>Y

C.X与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D.Y的氧化物既能与碱反应,也能与酸反应?

属于两性氧化物

【答案】B

【解析】A.原子半径:

Al>Si>C,即X>Y>W,A错误;

B.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HCl>CH4>SiH4,即Z>W>Y,B正确;

C.X与Z形成的化合物为AlCl3,为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使红色石蕊试纸变红,C错误;

D.Y的氧化物为二氧化硅,酸性氧化物,D错误。

答案:

B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把握元素的位置、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周期律为解答的关键。

11.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检验亚硫酸钠溶液是否变质:

取少量溶液,向其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

B.制取乙酸乙酯:

向试管中加入碎瓷片,再依次加入3mL乙醇、2mL浓硫酸和2mL乙酸,用酒精灯加热,

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碳酸钠钠溶液的上方

C.除去溴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碘化钠:

向溶液中加入稍过量溴水,充分反应后,加入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分液,取上层溶液

D.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将2支均装有5mL0.1mol·-1L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分别置于冰水和热水

中,再同时向试管中加入5mL0.1mol·-L1稀硫酸

【答案】A

解析】A.加入硝酸钡生成的亚硫酸钡沉淀,加入硝酸会被氧化为硫酸钡,不能证明亚硫酸根离子的存在,

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饱和碳酸钠溶液能吸收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易于析出,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上方,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除去溴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碘化钠:

向溶液中加入稍过量溴水,充分反应后,碘离子被氧化生成碘单质,加入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分液,过量的溴和碘被萃取在下层有机层,取上层溶液为溴化钠溶液,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将2支均装有5mL0.1mol·-1L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分别置于冰水和热水

中,再同时向试管中加入5mL0.1mol·L-1稀硫酸,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高的反应速率快,则先产生沉淀,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2.工业上可利用电解原理,

间接氧化降解处理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其原理如图所示:

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极A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B.强氧化剂可能为Cl2、O2

C.有机污染物在石墨电极上被还原为无污染物

D.若介质离子为OH-,电极B上发生的反应为2H2O+2e-═H2↑+2OH-

【答案】C

【解析】A.根据装置图可知在电极A上,溶液中的介质离子失去电子变为强氧化剂,所以A电极为阳极,A项正确;

B.介质离子为Cl-失去电子变为Cl2,介质离子为OH-失去电子变为O2,B项正确;

C.根据装置图可知有机污染物在溶液中与强氧化剂反应,被氧化为无污染物,C项错误;

D.介质离子为OH-,分析可知,B做阴极,阴极得电子,发生的反应为2H2O+2e-═H2↑+2OH-,D项正确;答案选C。

13.室温下,用0.1mol/L的盐酸滴定相同浓度的25mL溴化肼(N2H5Br)溶液,已知肼(N2H4)是二元弱碱,N2H4+H2ON2H5++OH-Kb1=1.0×-6,10N2H5++H2ON2H62++OH-Kb2=1.3×-151,0滴定过程

中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2H4与硫酸反应形成的酸式盐的化学式为N2H6(HSO4)2

B.b点表示盐酸与溴化肼恰好完全反应:

c(Cl-)=c(Br-)>c(N2H62+)

C.a点对应的溶液中:

c(Br-)+c(OH-)═c(N2H5+)+2c(N2H62+)+c(H+)

D.c点的混合溶液中:

c(Cl-)>c(Br-)>c(H+)>c(N2H62+)>c(N2H5+)>c(OH-)

【答案】D

【解析】A.N2H4与硫酸反应形成的酸式盐,则酸过量,N2H4会完全电离为N2H62+,该酸式盐的化学式为

N2H6(HSO4)2,A项正确;

B.b点表示盐酸与溴化肼恰好为1:

1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为N2H6BrCl,而N2H62+会水解,故c(Cl-)=c(Br-)>c(N2H62+)B项正确;

C.a点时为N2H5Br溶液,根据电荷守恒:

c(Br-)+c(OH-)═c(N2H5+)+2c(N2H62+)+c(H+),C项正确;

D.c点的混合溶液为N2H6BrCl、HCl,溶液环境显酸性会抑制N2H62+水解,从图中可得知,c(N2H62+)>c(H+),D项错误;答案选D。

三、非选择题:

共58分,第26~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5~3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43分。

26.(14分)工业上用含锰废料(主要成分MnO2,含有少量Fe2O3、Al2O3、CuO、CaO等)与烟气脱硫进行

联合处理并制备MnSO4的流程如图:

已知:

25℃时,部分氢氧化物的溶度积常数(Ksp)如下表所示。

氢氧化物

Al(OH)3

Fe(OH)3

Cu(OH)2

Mn(OH)2

Ksp

1.0×1-302

1.0×1-308

2.0×1-200

2.0×1-104

请回答:

(1)沉淀1的化学式为。

(2)室温下,加双氧水氧化后所得的溶液中c(Mn2+)=2mol/L,某种离子的浓度小于1×1-05mol/L时,可认为

已完全沉淀,则生成沉淀2需调节pH的范围是。

“净化”时,加入(NH4)2S的作用为。

(3)“酸化、还原”中,发生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已知:

滤液3中除MnSO4外,还含有少量(NH4)2SO4。

(NH4)2SO4、MnSO4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此判断,操作“I应”为蒸发浓缩、

5)工业上可用电解酸性MnSO4溶液的方法制备MnO2,其阳极反应式为

6)25.35gMnSO4·H2O样品隔绝空气条件下受热分解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

示。

则1150℃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1)CaSO4(2分)

2)5

3)SO2+MnO2=Mn2++SO42-、Fe2O3+SO2+2H+=2Fe3++SO42-+H2O(2分)

4)趁热过滤(2分)

5)Mn2+-2e-+2H2O=MnO2+4H+(2分)

6)3MnO2Mn3O4+O2↑(2分)

解析】

(1)Ca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aSO4,而CaSO4是微溶物,故沉淀1是CaSO4;

2)Al3+沉淀完全时:

1×10-5×c3(OH-)=1.0×-1302,c(OH-)=1.0×-190mol/L,pH=5,Fe(OH)3的溶度积更小,当

Al3+沉淀完全时,Fe3+已经沉淀完全,Cu2+沉淀完全时:

1×10-5×c2(OH-)=2.0×-1200,c(OH-)=2×10-7.5mol/L,当c(Mn2+)=2mol/L开始沉淀时,2×c2(OH-)=2.0×1-104,c(OH-)=10-7mol/L,pH=7,故调节pH的范围是:

5

(3)“酸化、还原”中,发生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SO2+MnO2=Mn2++SO42-,Fe2O3+

SO2+2H+=2Fe3++SO42-+H2O;

(4)由(NH4)2SO4、MnSO4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NH4)2SO4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MnSO4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将滤液3蒸发浓缩、趁热过滤、洗涤、干燥。

(5)工业上可用电解酸性MnSO4溶液的方法制备MnO2,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Mn2+-2e-+2H2O=MnO2+4H+;

(6)25.35gMnSO4·H2O样品n(Mn2+)=n(MnSO4·H2O)=25.35g/(169g/mol)=0.15mol,其中n(H2O)=0.15mol,m(H2O)=0.15mol×18g/mol=2.7,9280℃时,所得固体质量为22.65g,减少的质量为2.7g,则说明该段失去结晶水,此时的固体为MnSO4,继续受热分解生成锰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850℃时,固体质量由22.65减少到13.05,减

少9.6g,而0.15mol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9.6g,则该固体为MnO2,1150℃时的固体为MnO2分解所得,锰元素的质量为0.15mol×55g/mol=8.25g,则氧化物中n(O)=(11.45g-8.25g)/(16g/mol)=0.2mol,故n(Mn):

n(O)=0.15:

0.2=3:

4,则该氧化物为Mn3O4,反应式为3MnO2Mn3O4+O2↑。

【点睛】本题是工艺流程,对流程的分析要求较高,认真分析好工艺流程图,涉及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从题中信息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分析每一步所加入物质的作用,注意调节溶液的pH的范围,从另一个图形中判断物质溶解度的受温度影响情况,便于从溶液中得到晶体,再从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上,利用原子守恒确定最终产物。

27.(15分)(2020·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高三月考)叠氮化钠(NaN3)是一种白色剧毒晶体,是汽车安全气

囊的主要成分。

NaN3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水溶液呈弱碱性,能与酸发生反应产生具有爆炸性的有毒气体叠氮化氢。

实验室可利用亚硝酸叔丁酯(t-BuNO2,以t-Bu表示叔丁基)与N2H4、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反应制备叠

氮化钠。

(1)制备亚硝酸叔丁酯

取一定NaNO2溶液与50%硫酸混合,发生反应H2SO4+2NaNO2===2HNO2+Na2SO4。

可利用亚硝酸与叔丁醇(t-BuOH)在40℃左右制备亚硝酸叔丁酯,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制备叠氮化钠(NaN3)按如图所示组装仪器(加热装置略)进行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t-BuNO2+NaOH+N2H4===NaN3+2H2O+t

-BuOH。

1装置a的名称是;

2该反应需控制温度在65℃,采用的实验措施是;

3反应后溶液在0℃下冷却至有大量晶体析出后过滤,所得晶体使用无水乙醇洗涤。

试解释低温下过滤和使用无水乙醇洗涤晶体的原因是。

(3)产率计算

1称取2.0g叠氮化钠试样,配成100mL溶液,并量取10.00mL溶液于锥形瓶中。

2用滴定管加入0.10mol·-L1六硝酸铈铵[(NH4)2Ce(NO3)6]溶液40.00mL[发生的反应为2(NH4)2Ce(NO3)6+2NaN3===4NH4NO3+2Ce(NO3)3+2NaNO3+3N2↑]假(设杂质均不参与反应)。

3充分反应后将溶液稀释并酸化,滴入2滴邻菲罗啉指示液,并用0.10mol·-L1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为标准液,滴定过量的Ce4+,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20.00mL(滴定原理:

Ce4++Fe2+===Ce3++Fe3+)。

计算可知叠氮化钠的质量分数为(保留2位有效数字)。

若其他操作及读数均正确,滴定到终点后,下列操作会

导致所测定样品中叠氮化钠质量分数偏大的是(填字母代号)。

A.锥形瓶使用叠氮化钠溶液润洗

B.滴加六硝酸铈铵溶液时,滴加前仰视读数,滴加后俯视读数

C.滴加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时,开始时尖嘴处无气泡,结束时出现气泡

D.滴定过程中,将挂在锥形瓶壁上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液滴用蒸馏水冲进瓶内

(4)叠氮化钠有毒,可以使用次氯酸钠溶液对含有叠氮化钠的溶液进行销毁,反应后溶液碱性明显增强,且产生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0℃

【答案】

(1)t-BuOH+HNO240℃t-BuNO2+H2O(2分)

(2)①恒压滴液漏斗(滴液漏斗)(2分)②水浴加热(2分)③降低叠氮化钠的溶解度,防止

产物损失(2分)

(3)65%(2分)AC(2分)

(4)ClO-+2N+H2O=Cl-+2OH-+3N2↑(3分)

【解析】

(1)根据元素组成以及酯化反应特点,有水分子生成,无机酸与醇的酯化反应生成亚硝酸酯与水,反应的

40℃

化学方程式为t-BuOH+HNO240℃t-BuNO2+H2O;

(2)①根据仪器的构造可知,装置a的名称是恒压滴液漏斗(滴液漏斗);

②加热温度低于100℃,所以用水浴加热;

③叠氮化钠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低温下溶解度降低,用乙醇洗涤溶质损失更少;

(3)Ce4+总计为0.10mol·-L1×0.04L=0.004mol,分别与Fe2+和N反应。

其中与Fe2+按1∶1反应消耗0.10mol·-L1×0.02L=0.002mol,则与N按1∶1反应也为0.002mol,即10mL所取溶液中有0.002molN。

原2.0g叠氮化钠试样,配成100mL溶液中有0.02mol即1.3gNaN3,所以样品质量分数为65%;

误差分析:

A、使用叠氮化钠溶液润洗锥形瓶,使进入锥形瓶中溶质比所取溶液更多,滴定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液体积减小,叠氮化钠溶液浓度偏大;

B、六硝酸铈铵溶液实际取量大于40.00mL,滴定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液体积增大,计算叠氮化钠溶液浓

度偏小;

C、滴定前无气泡,终点时出现气泡,则读数体积为实际溶液体积减气泡体积,硫酸亚铁铵标准液读数体积减小,叠氮化钠溶液浓度偏大;

D、滴定过程中,将挂在锥形瓶壁上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液滴用蒸馏水冲进瓶内,无影响。

答案选AC;

(4)叠氮化钠有毒,可以使用次氯酸钠溶液对含有叠氮化钠的溶液进行销毁,反应后溶液碱性明显增强,且产生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氮气,结合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O-+2N+H2O=Cl-+2OH

-+3N2↑。

28.(14分)(2020·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硫酸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

某工厂以黄铁矿(主要成分为

FeS2)为原料,采用接触法制备硫酸。

(1)已知在298K和101kPa条件下:

FeS2(s)=FeS(s)+S(s)?

H1

S(s)+O2(g)=SO2(g)?

H2

4FeS(s)+7O2(g)=2Fe2O3(s)+4SO2(g)?

H3

则在该条件下FeS2与O2生成Fe2O3和SO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催化氧化反应:

2SO2(g)+O2(g)?

2SO3(g)?

H<0。

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维持压强为101kPa和初始n(SO2)=2mol,充入一定量的O2,SO2的平衡转化率α(SO2)随O2物质的量n(O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在1000℃时,SO2平衡转化率随着O2物质的量的增大缓慢升高,解释其原因。

2a点时SO3的平衡分压p(SO3)=Pa(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某组分的平衡分压=总压×某组分的物质

的量分数)。

(3)保持温度不变,向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SO2、O2。

请画出平衡体系中SO3的体积分数

φ(SO3)随初始SO2、O2的物质的量之比[n(SO2)/n(O2)]的变化趋势图:

4)已知活性氧可以把SO2快速氧化为SO3,根据计算机模拟结果,在炭黑表面上O2转化为活性氧的反应

历程与能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填字母代号)。

A.O2转化为活性氧是氧氧键的断裂与碳氧键的生成过程

B.该过程的最大能垒(活化能)E正=0.73eV

C.每活化一个O2分子最终吸收0.29eV能量

D.依题炭黑可以作为SO2转化为SO3的催化剂

E.其他条件相同时,炭黑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5)硫酸工厂尾气中的SO2可被NaOH溶液吸收,用惰性电极将所得的Na2SO3溶液进行电解,可循环再生NaOH的同时得到H2SO4,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

答案】

(1)4FeS2(s)+11O2(g)=2Fe2O3(s)+8SO2(g)?

H=2?

H1+2?

H2+?

H3(2分)

解析】

34FeS(s)+7O2(g)=2Fe2O3(s)+4SO2(g)?

H3;根据盖斯定律,①×2+②×2+③得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FeS2(s)+11O2(g)=2Fe2O3(s)+8SO2(g)?

H=2?

H1+2?

H2+?

H3;故答案为:

4FeS2(s)+11O2(g)=2Fe2O3(s)+8SO2(g)?

H=2?

H1+2?

H2+?

H3;

2)

c2SO3

2

①该反应?

H<0,1000℃时,根据二氧化硫的转化曲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小,二氧化硫的平衡转

化率很小;1000℃时,恒压条件下,充入氧气,c(SO2)和c(SO3)等倍数减,c(O2)增大,Qc=2

cO2

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硫的平衡转化率增大;故答案为:

该反应?

H<0,1000℃时,该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