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前小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的实践探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736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课前小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的实践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实施课前小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的实践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实施课前小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的实践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实施课前小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的实践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实施课前小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的实践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施课前小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的实践探索.docx

《实施课前小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的实践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课前小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的实践探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施课前小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的实践探索.docx

实施课前小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的实践探索

实施“课前小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们小学教育的现状:

刚刚入学的孩子睁着充满好奇渴望的大眼睛,欢天喜地来到学校,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是充满了希望的,上课时,每个孩子都高举着小手争着发言。

可随着学习生活的深入,年级的増长,书包越来越重,家长、社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从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一年级的小学生步入到三、四年级以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差异”出现了,有的孩子成了“学困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有的家长开始成天报怨,到了五、六年级以后,在被动学习的情况下,有的孩子开始厌学,上课举手发言的学生已寥寥无几,无形中,在学生眼中、在家长眼中、在老师眼中“差异”学生越来越明显了,特别是农村小学,“差异”更加明显。

为什么?

小学孩子的童真到哪去了?

学习热情到哪去了?

积极性、创造性到哪去了?

家长的素质较低,孩子的成长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浓厚,自主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等。

因此,很难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教育改革走过了30年的今天,许多问题引发人们不断思考,面对应试教育,我国提出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倡导已经好多年了,怎样培养综合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材?

怎样使素质与成绩“得兼”?

如何教好每个学生,怎样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怎样让师生轻负且又使教学高效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实施‘课前小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的实践探索,核心是激扬生命,让生命自己行动,把原有的教育方式,即依赖老师教的方式,转变为在教育中全面依靠学生学,激扬学生学习的天性和学习的潜能,从而使他们积极、欢乐、高质、高效地学习。

实施“课前小研究”,首先以学生为本,其次以生活为本,再次以生动为本,第四以生长为本”,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教育不正需如此吗?

二、“课前小研究”的操作模式课前小研究就是将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变成学生提前独立要研究的问题,它的原则是:

准确、精练、浅入、开放。

即教师提出学习目标(课前小研究),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自己研究或在老师还没有讲课前,自己先看光盘、听录音自学,大量阅读相关文章等;小研究不等同与以前说的预习,它所包含的要比预习的“功能”要强大多,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层次的思考。

前置性小研究分感受课小研究、新授课小研究、整理复习课小研究和试卷评研课小研究。

课前小研究的基础是教师的有效备课,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终实现积极欢乐的高效课堂。

其操作模式是:

先学后教高效课堂课前小研究有效备课

三、课前小研究的实践1、有效备课——课前小研究的基础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保证,备课环节的思考深度与广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总理式”的备课:

首先,教师对所任教的整套教材体系烂熟于心,熟悉每个知识板块的系统、结构,才能作到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其次要掌握新课标对本年级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每一个核心知识在整个年级段的位置,需要复习那些知识,承接哪些知识,本册教材的重、难点,这样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时,才能作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例如,“观察物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统计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分别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上册,要求却是不同的,二年级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不要求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

五年级在此基础上,通过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的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这两个年级的内容既有连续性又有发展性,层层推进,拾级而上。

教学中如果有了这样的理解作基础,就能确定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更强。

“将军式”备课:

就是教师将教科书“读薄”,首先对本册教材进行分析,包括哪几个单元,整理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图,构建知识的网络。

其次分析每个单元有哪些知识,每个知识点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对每一单元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和思考,明白单元的每一个知识在本单元的位置,如何把整个单元的教学融为一体,作到前有铺垫,后有提升。

“士兵式”备课:

也就是每一课时的备课。

首先,教师要会把教科书“读厚”。

教师在把教材“读薄”的基础上,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挖洞”,挖掘本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重难点和主干脉络;挖掘本课时知识纵向横向的联系,拎清“主线”,它是课堂教学的“魂”,是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根基;挖掘学生知识背景中障碍,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比如教师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下的问题

(1)教材的内容是不是达成目标所必须的?

还要补充什么?

那些内容与目标无关?

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教材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

教学从那里开始?

(3)从教学目标看,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

从学生的实际看,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又是什么?

(4)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措施或手段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只有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才能做到目标明确,“主线”明了,安排教学环节、取舍教学内容、考虑教学进程、有效组织教学时就有了根本出发点和终极指向,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就容易清晰起来;“主线”扣紧了,起转承接、轻重缓急就能落在实处,课堂教学得实效性才能体现出来。

2、课前小研究的精心设计——课前小研究的关键生本理论教育最重要的重头戏就是课前先学,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彩纷呈的发言,小组之间才能有交流和讨论的重点内容。

所以课前老师设计好一份“含金量”高的小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老师们都会仔细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的小研究,小研究不仅要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突出难点,还要想办法出的简单、灵活、多变、有趣,这样孩子们才有兴趣去完成。

课前小研究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技巧:

(1)、设计的前置性小研究要有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设计的小研究要有挑战性,学生跳一下才能摘到。

(3)、设计小研究作业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教师一定要明白,设计的作业为了什么。

(4)、设计的小研究要有可操作性,简单根本,每个孩子都可以做。

下面举二个数学例子来说明吧:

(1)《两位数乘法》小研究姓名:

先自学课本63页,再完成下面的小研究。

比一比谁最棒!

一、书店买书,一套儿童读物有12本,每本24元,请你帮小明算算一共要付多少钱?

你有几种算法?

请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二、你看懂这个竖式了吗?

填一填,说一说。

24……()×12……()48……()24……()288……()通过这道题,你最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2)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题:

姓名:

班别:

小组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1、动手做一做。

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几个不同的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它们面积怎样?

分别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长宽长宽的差周长面积根据以上的表格,我发现的规律是2、利用规律解决下列问题:

小明家打算用40米长的篱笆围成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地用来养鸡,问鸡的活动范围最大是多少?

这样的小研究,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以培养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再看下面的一份课前小研究,这是我校生本教材第四册数学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其中的一个知识点。

课题:

万以内数的加法(笔算)小朋友,你会用竖式计算下面的加法算式吗?

试一试。

算式提醒算式提醒1208+3475=368+3470=6345+287=7584+809=3829+4194=4283+3975=我的感受: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这份小研究的设计是在尊重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已在第二册学过千以内数的加减法),真的把学习当成一种资源,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是有自己的经验的。

先学后教,先做后学,以学定教,从而达到一个不教而教的目的。

教师如果能把教材备到如此的广度和深度,教师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他的教学智慧、底气和大气。

再举一个语文识字课例子来说明:

先学后教,它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

先学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我这里所说的先学就是有效预习。

这不仅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领会学习内容,还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小学一年级的识字,从知识属性来说,是规定性的、纯知识的,而不是推理性的。

可以通过查字典、家长指导、听录音带等方法让学生先行预习,这是因为识字本身的以个人学习为主的特点,以及“生本”仅仅对识字提出“识别”的有限要求,使得学生有可能很好地预习。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非常被动,而且还会手忙脚乱,课堂效率也不高,在复习的时候更是费时费力。

因此,在学每一篇新课前,教师都会跟据课型的不同要求,提前一天给学生发一份“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回去预习。

如一年级生本实验教材第二册36课《森林音乐会》预习表如下:

我是“识字小能手”第(36)课生字共()个家长检查并签名我听了()次录音家长评价学习态度:

好一般需努力我读了课文()次家长评价声音响亮:

好一般需努力字音准确:

好一般需努力姿势端正:

好一般需努力我考自己我会认()个家长考我我会认()个()同学考我我会认()个我有识字好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猜谜语、编故事等)用方法,记住字,。

用方法,记住字,。

用方法,记住字,。

文中讲到哪些有益的小动物?

你在课外还知道哪些有益的小动物?

它有什么本领?

请找有关动物的书籍读一读。

(可以上网、查书、问家长等)我读了《》书,第页,《》。

(请把你找到的动物的书籍带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有的人会怀疑一年级学生能做好这样的预习表吗?

刚开始时,学生预得并不理想,但经过多次的指导与请家长督促相互配合,现在我们的学生预习已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学生课前有了准备,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也有了重点,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对老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很快,课堂识字效率比以前大提高了,学生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3、先学后教、先做后学、以学定教——课前小研究的直接目的生本理念认为: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大自然给足了儿童学习的资源和能量,不需外加,所以我们对生命无为,而使生命自己去悟,只要“道尔弗牵”他就可以自己高效地学会基础知识和形成必要的能力。

有一位教授说:

“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得越多。

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

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

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它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这对教育教学是有启发的。

教学就像是农民插秧,插得越多,收获越少,也就是教得多学得少。

反过来,教少而学多。

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教师以学定教,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境界。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以“课前小研究”为载体,模索出先学后教、先做后学、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四步曲”。

个体学习(先学、先做):

学生借助于教材、网络或其他的学习方式完成前置性小研究(课前小研究)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知识的理解的也各有千秋。

疑惑的同学第二天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会的同学第二天会迫不及待想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也许学生会学得跌跌撞撞,但这是孩子们靠自己努力学得的知识,他们会非常的自豪。

小组合作学习:

(先学后教):

没有小组合作,就没有生本。

”这是生本教育理论的核心,编排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学习,实行“小组自治”,科学地在课堂上发挥好、中、差学生的作用。

是生本教育的前提。

要做到小组交流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小组人数、人员的搭配要合理;

(2)、小组讨论定出组规,比如在发言的时候,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的思路,谁先说,谁后说,说的同学该怎么样,听的同学又该怎样,这些都要作出约定。

(3)、小组交流培训,让学生明白交流的目的,形成小组交流时会倾听、会质疑、互帮互助的小组文化。

(4)、定期评出优秀小组。

对学生的评价以小组为主,着重培养小组的团队意识。

小组学,就是四或六人小组交流课前小研究,小组交流不能“做秀”流于形式,在小组长的主持下,每一个组员都必须发言,不会的,由会的同学负责教会,然后被教的同学还要复述刚才所学的内容,一个都不能落下,必须人人开口。

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地、科学地发挥好、中、差学生的作用,让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有话说、人人都能进步和发展,这是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的重中之重。

首先,分小组时有意识地把好、中、差的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在交流讨论和小组汇报时可以让好的先说,差的学生让全组的学生帮助他说,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能说,增强自信心。

其次,小组汇报时,大家可以分工合作,难得地方让好的学生多说,比较容易的地方可以让差的学生来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再次,教师小结时,尽量多提问较差的学生,以便了解较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综合性的总结可以让好的学生来总结概括。

最后,练习时,多关注差生的情况,教师适时的给与辅导;也可以让小组中的好的学生对其进行辅导。

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目的在小组内针对某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进行思考分析,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燃起学生天生所具有的创造的思想火花。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习小组将组内学生的不同自学结果进行聚合思维,比较、筛选,确定最佳成果,以便课堂展示。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小组生存在愉快的竞争中,从而呈现一种动态生成的生态课堂。

当然,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也需循一定的合理、和谐、互补的原则,以实现预期中的最佳效果。

这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交流,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

在学习伙伴的影响和帮助下,可有效的改变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学会的同学帮帮不会的同学,懵懵懂懂的同学在小组交流时,相互启发、相互帮助、乃至豁然开朗。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展示自我,都得到了发展。

全班学习(先做后学):

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再让整个小组成员到讲台前向全班展示汇报小研究学习的收获。

通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就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让那些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学习成果、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充分碰撞,激活思维的火花,在交流碰撞中相互补充、相互矫正、相互借鉴。

在全班交流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分析错误、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使核心知识在学生的想、说、争、辩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朗。

教师帮扶学习(以学定教):

学习的过程中,主要由每个孩子先在小组里汇报“课前小研究”的学习情况,再由小组上台汇报整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每个组员都发言),台上台下相互交流,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懂的,老师不说,老师根据学生堂上掌握的情况,关键处给予总结性的点拨,帮助学生解决在交流中遇到的困难,对知识进行提升和总结,整个课堂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也是以一个学习者的参与。

学生靠自己的经验理解的知识,可能解题过程有点繁琐,语言不够精练,此时教师要把学生每一环节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清晰化。

由于孩子们先学了,先做了,使课堂成为了“学堂”而不再是“讲堂”。

4、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课前小研究的最终结果由于孩子们已养成了“课前小研究”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他们已尝试自想办法去获取了相关知识,第二天回到学校,每个人都迫不及待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比如,新的发现,新故事,新闻趣事,又会背了新课文、古诗词、单词等等,在课堂上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积极发言,大展身手,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

我们来看看这节“认识课吧”。

认识课,就是我们常说的新授课,就好像是深池游泳,必须掌握游泳的本领,对知识的要求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认识课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简单到丰富。

比如五年级上册《找最小公倍数》,教材知识呈现了通过列举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但是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的自学,研究出了四种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比如找6和8的最小公倍数。

生1、我是用列举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先分别列出6和8的倍数,然后再找出公倍数当中最小的。

生2、我觉得你的方法太麻烦,有局限性,比如找出36和45的最小公倍时,你用列举法就很繁琐,我是用短除法来找最小公倍数,我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短除法。

这位同学在大家的掌声中走上讲台,侃侃而谈。

生3、我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先分别把6和8分解质因数,然后找出它们公有的因数,用公有的因数乘6和8独有质因数就是它们最小的公倍数。

生4、我与你们的方法都不一样,我是用试算法,先找出大数的倍数。

比如6和8,先从8的最小倍数找起,8的2倍16不是6的倍数,再找它的3倍是24正好是8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还刚讲完,就赢得了学生雷鸣般的掌声。

生5、我来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情况:

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比如8和24,大数就使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关系,比如7和8,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再看看“知识整理复习课吧”,知识整理课就是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整理,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以前的整理和复习都是老师牵着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老师滔滔不绝,唯恐漏点一个知识点,而学生呢?

被牵着鼻子无可奈何的钻进老师整理好的知识网络中,像只无头苍蝇,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到处乱撞。

何不把整理和复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呢?

让学生自己去梳理每一个知识点。

知识整理课和感受课的结构有点相似,只是教学目标不同,它不仅要形成知识的网络,而且是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提升和总结,其中有学生学习本单元优秀个人经验介绍,还有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提醒。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的整理和复习。

组1:

我们来给大家交流因数和倍数。

比如3×4=12,那么3和4都是12的因数,12时3和4的倍数,因数和倍数必须在整数的范围内。

组2:

我有补充,比如a÷b=c(a、b、c为非零自然数)这样整除算式,b和c是a的因数,a是b和c的倍数。

倍数和因数是两个互相依存的概念,不能谁是12是倍数,3和4是因数,必须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组3:

我还有补充,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组4:

你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有一个问题,请你解决。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15,最小的倍数也是15,请问这个数是多少?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把因数和倍数的有关知识阐述得淋漓尽致。

例“评研课”:

评研课是针对学生本单元容易出错的题目出一份评研小研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思路,找出做这些题目的成功经验,比如判断题和选择题要让学生写出判断和选择的理由。

评研课的要求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比如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13的倍数可能是:

a、质数b、合数c、奇数d、可能是素数也可能是合数。

生1:

我做这道题是采用排斥法。

13的倍数比如13的2倍是26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奇数,因此排斥a和c,因为13的最小倍数是13,是质数但不是合数排斥b,所以只能选择d。

生2:

我有更简捷的选择方法。

因为13是质数,它的倍数还包括13,而除13以外的其它倍数都是合数。

因此我选择d。

……一天早读,马老师走进课堂,同学们正在收昨天的单元试卷《分数的初步认识》,她忽然灵机一动,何不把试卷批改和评讲的权利交给学生呢?

于是,她对同学提出了两个要求:

1、小组相互交流试卷,对错的同学要指出错在什么地方,会的同学要讲给不会的听。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号,待会儿请教其他组的同学帮助。

3、你觉得这份试卷哪些地方最想提醒同学们注意?

十分钟之后,孩子的发言令人激动不已。

组1: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计算1-3/5这样的题时,要把“1”转化成和后面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按照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组2:

请大家把目光指向第一题填空题的第3题,3/7里面有()1/7,再加上()(/)就是“1”。

这道题在思考时这样想,因为3/7是3个1/7,再加4个1/7就是7/7,也就是“1”,因此要加上4个1/7。

组3:

我对这道题有补充,也可以用1-3/7=4/7也就是4个1/7。

组4:

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时,有时有隐藏的条件,因此同学们一寚要认真审题。

比如:

一块菜地,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3/4种西红柿,其余的种茄子,茄子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在这道题当中,隐藏的条件就是“1”,指的就是这块地,因此要用1-3/4=1/4。

……这就是学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课堂,它使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芒,是油然而生的智慧和品质,是深深扎根于人心灵的智慧和情感。

他们的智慧,他的潜能,他们的发现,常常带给老师莫大的惊喜。

由于学生“先学”“先做”了,再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自主学习、交流、碰撞、争辩,学生对知识的脉络理解的越来越深刻,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涨,当孩子们个个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之后,他们变的自信大方,热情好学,人人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知识广搏,思维活跃,语言畅达,真善美、积极欢乐高效的学习情景让人震撼,整个课堂闪动着生命的欢欣。

教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解放,在学生的发展中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和幸福。

无论是我国的素质教育,还是国际的“全纳教育”都是倡导这样的一种氛围和条件,教育应注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以德育为导向,以创新为突破。

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一种关注每一个人、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人的氛围,并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的氛围是建立在一种自由、团结、和谐、合作的基础之上的。

二十多年的教坛生涯,一次次的教育改革,我们苦苦寻觅的是什么?

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什么才是素质育?

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生本课堂让我豁然找到了答案。

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感恩。

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与实践等各方面的能力。

生本教育理念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它强调把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化为在教师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生的学,通过“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等教学及其评价原则,把学校办成真正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校”而不是“讲堂”。

总之,生本课堂呈现出积极欢乐高效,是因为它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尊重学生学习的天性,启迪生命,尊重生命,激扬生命,在教学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对教材的把握上,教师通透教材,教学设计上化繁为简,要大有作为;在课堂学习中,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以教师的“无为”换取学生的大有作为,用最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收益。

实现教师上课——轻松、自如、胸怀全局;学生学习——积极、优质、高效。

四、研究成效显著我们以课题“课前小研究”为切入口,先学后教,培养孩子自主探究的能力,“先做”“先学”“后教”“少教”,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验,“研究班”的教育教学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对各科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学生的思维活跃,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学校办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俗话说:

“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花大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