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推心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433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推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数推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数推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数推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数推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推心得.docx

《数推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推心得.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推心得.docx

数推心得

看到太多的人被辅导资料误导,实在于心不忍。

故发此贴。

请不要无意义回复(包括称赞)。

确实有问题的,请在下面写出来,大家一起学习。

如能进行批评,那欢迎之至。

(由于内容是直接从WORD文档中复制过来的。

平方和分数的格式在论坛里好像不支持,所以看起来可能有些费劲。

请下载WORD版)

跟我学数字推理

    

一、    一些有趣的现象

你一定很想学习怎样把数字推理题做好,对不对?

不过别着急,我们慢慢来。

下面,请先回答第一题:

例1:

1,2,3,4,5,6,()

括号里应该填个什么数字呢?

显然是7,对吧。

为什么呢?

地球人都知道,自然数的数列么。

好吧,再请你回答第二题:

例2:

1,4,9,16,25,36,()

你会说:

“卧槽!

当我是白痴么?

这个答案显然是49,平方数列还用你来教”?

不,你当然不是白痴。

但是,假设你的学历为小学2年级,只会加法和减法,对于乘除一无所知,就更别提什么平方、立方之类的幂运算了,这道题你该怎么做呢?

嗯,没别的办法,你只能看看这个平方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

1      4      9      16      25      36    (?

    3      5      7      9      11    X

        2      2      2      2      Y

显然Y=2,故X=13。

所以括号里应该是36+13=49。

这两种方法竟然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其实很好证明,设公差为1的某个等差数列第一项为A,则第二项为A+1,第三项为A+2…….,然后按平方公式展开,再进行二次等差推理,就知道,平方数列同样是等差数列。

只不过,平方数列是二次等差数列,其二级公差是2。

奇偶分别。

    那么,如果是公差为2的某个等差数列的平方呢?

比如:

例3:

1,9,25,49,81,(?

这道题你自己做一下,我可以告诉你结果,那就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的平方数列,也是二级等差数列,其二级公差是8。

如果公差是3的某个等差数列的平方呢?

自己列一个出来看看吧。

我还是告诉你,它的二级公差是18。

我多嘴了,其实你设某等差数列首项为A,公差为N,就明白了,这个数列的平方数列是二级等差数列,其二级公差为:

2×N^2。

例4:

4,12,28,52,84,(?

请不要急着往下看,先把这道题做出来再说。

你做出来了吗?

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不要告诉我是二级等差哦?

难道你真的只有小学2年级的水平?

只会加减法?

这道题就有些让你郁闷了吧?

当然,你要能一眼就看出来这其实就是我把‘例3’的数列每一项都加了个3,那我向你道歉,因为你确实有很高的数字天赋,不用听我啰嗦。

例5:

1,19,33,67,97,147,193,(?

给大家讲个笑话。

上面这道题是我自己出的,过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再看这道题的时候,花了2分钟没做出来,最后不得已翻看以前的草稿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现在,你来做。

你做出来了吗?

做不出来没关系,我告诉你答案,答案是259。

为什么呢?

方法有三种:

1、    按数列各项序号的奇偶性分成两组,即1,33,97,193和19,67,147,(?

)可以看出,前面一个数列二级等差,后一个数列二级等差,其公差各自不同。

2、    两项相减得到一个新的数列:

18,34,50,(X)。

可知X=66。

所以答案是193加上66就等于259。

3、    直接做差来看看规律如何?

其二级公差数列为:

-4,20,-4,20,-4,20。

你会说,哇,好多规律哦!

千万别这么说,我会脸红的。

其实呢,你写出一个偶数数列来:

2,4,6,8,10,12,14,16…..然后各项平方,再分别加减3,最后得到一个数列。

看看,和我的这个数列是不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这道题最简单的方法应该是:

2^2-3,4^2+3,6^2-3,8^2+3…….前面所谓的三种方法,都是我糊弄你们的!

这个笑话应该还比较好笑吧?

给大家说这个笑话是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事实:

那些出题的专家们是多么仁慈啊!

真的,数字推理这种题目,想为难考生实在是太简单了。

不要说那些专家们,我都行。

看,我随便弄了一道题,就连自己做起来都费劲。

你如果不相信,那就按照我这种思路,先弄个平方或者立方数列,然后随便加上或者减去一个等差或者等比数列,再把这个数列放几天,等忘记得差不多的时候去自己做一下。

为什么一个平方数列加减3的结果就弄出这么多规律来了呢?

我只能说数字太奇妙,数字推理太深奥,实在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搞明白的。

当然,这个也不是公务员考试范围,也许数学博士后的考题会这样出吧?

统计了一下字数,我已经写了1500字了。

这不禁让我感叹一下我的啰嗦程度——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啊!

其实,这1500字的目的就一个,那就是:

在考试中出现的平方数列及其变形,哪怕你看不出规律来,用等差的方法也基本能解决。

但是,请记住,你用等差的方法做出了一道题,不代表你就看出了这道题的规律。

什么是看出这道题的规律了呢?

就是你用最简单的数列能把这道题是怎么弄出来的推理出来,才算是你看出了这道题的规律。

国考的数字推理,专家们真的没转太多的弯,都是很简单的数列变换一两次之后得出的题目。

例6:

    2,12,30,56,90,(?

    我再强调一次,不要往下看,先把我的例题做出来再说。

这又不是考试,用得着这么急?

    你做出来了?

答案是132吧?

恭喜你,答对了!

    呃,不好意思,我怎么想起王小丫了?

好吧,是我的错。

不过我想小声地问一句:

你是怎么把这道题做出来的?

不是二级等差吧?

    这道题也是我自己编的,怎么编的呢?

1×2,3×4,5×6,7×8,9×10,所以答案是11×12。

例7:

    0,6,20,42,72,(?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一道省考的数字推理真题。

    很简单的,二级等差,公差是8。

你现在看到‘二级等差’这几个字,是不是有点想吐?

那么这道题的规律是啥?

你看出来了么?

    0×1,2×3,4×5,6×7,8×9,答案是10×11。

    前面我说了,自然数列的平方数列是二级等差数列,公差为2对吧?

    那么现在你该明白了,自然数列两两相乘,得到的数列也是二级等差数列。

    我可以接着说,平方数列加上某个数得到一个新的数列,仍然是二级等差数列,公差为2.因为加上的这个数在第一次等差时就已经减掉了。

由此推知,就算你加上一个等差数列,它仍然是二级等差。

同样,如果是自然数列的乘积数列的加减变形,也是二级等差数列,公差为8。

    类似的规律还有很多,你如果有兴趣,自己试试用1,2,3,4,5,6,7来组成一些数列,你会发现,如果你只进行了一次乘法运算(平方实质上就是一次乘法),那么新数列就是二级等差的数列。

    到此,我们已经用二级等差的方法做出了不少的题目。

其实当你做省考、国考的真题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好多题都是二级等差的。

    很遗憾的告诉你,你被各种培训班以及辅导资料害得不浅,以至于形成了绝对错误的思维定势。

各种形式的等差题目告诉你,等差是一种基本规律,要注意。

    问题是:

谁都知道等差是一种基本规律。

你知道,我知道,命题专家更知道。

不就是后项减前项么?

顶多就是多减几次而已。

你认为,命题专家会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题中测试小学二年级的知识?

例8:

    -5,-4,3,22,59,120,(?

    答案是211。

如果你没做出来,没关系。

如果你做出来了,还是那句话,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你可千万别告诉我,等差,三次等差。

    虽然我遇上这种题,估计也会等差、等差、再等差,直到最后得出结论:

这个数列是个公差为6的三级等差数列。

    这种题目的规律确实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

规律么,既然一眼看不出来,那么两眼三眼也未必能看出来。

那怎么办呢?

老师说了,观察趋势,尝试等差......

    题目是做出来了。

由此看来,老师说的是真有道理,尝试么,这种方法不行,再尝试下一种方法。

反正数字推理就那么些规律,慢慢看,总能看出来的。

    我真的不想对这种方法发表意见。

说它错吧,一点都没错;说它对吧,考试的时候你有这么多时间去思考一道题?

    观察,先观察。

观察什么?

是趋势么?

    那些所谓专家们害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简单的趋势,国考肯定不会考。

复杂的趋势,那需要计算。

计算,那需要时间。

时间,参加过国考的同学们都明白时间代表什么。

    前面说过,平方数列是二次等差数列,公差是2。

    我估计有兴趣的同学已经开始在想,立方数列是什么了。

具体过程我就不写了,太简单。

大家自己试试就知道了。

这里给结论:

立方数列是三次等差数列,公差是6。

    甚至可以再往远了说。

自然数列0,1,2,3,4,5,6....的N次方数列是N次等差数列,公差为N的阶乘。

    回到刚才的例题上来,这道题也是三次等差,公差也是6,这能不能让你想起些什么?

对的,这就是立方数列0,1,8,27,64,125,216中的每一项都减去5得到的题目。

例9:

    6,120,504,1320,2730,4896,(?

    如果你有兴趣,还是做一下这道题。

当然,我确信国考不会考这么变态的题目。

说他变态,因为计算量太大,而且凭肉眼是看不出规律来的(如果你的速算功底不深的话)。

其实这道题真的变态么?

    这仍然是一个三次等差数列。

公差是162。

是不是有点吓人?

那这个数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自然数列1,2,3,4,5,6,7,8.....,每三项相乘,也就是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就这么简单。

    不妨再回过头去看看例6和例7。

甚至从头再看一遍,看到这里。

一个道理:

自然数列的变形数列,如果只经过一次乘法,它是二级等差数列;如果经过两次乘法,它是三级等差数列。

如果经过三次乘法呢?

我们不需要知道了,不管它是不是四级等差数列,可以肯定的是,考试不会考这么恶心人的题(如果真的出现了,你就当我没说好了)。

现在,当你做出一道题的时候,你还敢说,这道题是等差么?

二、    不是等差是什么?

不是等差是什么?

是平方,是立方,是乘积。

更可能的,是它们的变形,很简单的变形。

例10:

0,4,16,40,80,(?

A.160      B.128      C.136        D.140

    很稀奇吧?

怎么到了这道题,我给了选项,弄的好像跟考试一样?

前面的题目没有选项,是因为都是我自己随便编的。

那些题目都很简单,用不着答案。

这道题么,是07年国考的真题,我直接复制过来给大家看看。

    会做的人举手。

保守估计80%都会。

不用等差的举手(用拆项的也算用等差,因为你最后还要得出一个等差数列)。

我怀疑一个都没有。

因为我翻了很多答案,上面都是这一句话:

这是一个三级等差数列,公差是4。

那可都是专家哦?

还有专家告诉我们这道题要先除个4,这样做起来简单一些呢。

    这个数列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等下再说。

先看例11.

    

例11:

    0,6,24,60,120,(?

    这应该也是一道真题。

不知道哪个省的。

因为我随便一搜,就看到QZZN里还有人问这道题。

事实上,这道题我自己就编出来过,并没有借鉴什么考题。

    你会做吗?

是公差为6的三级等差吗?

    很好,你说不是。

你终于看出来了,这道题的规律是:

N^3–N。

    也就是:

1^3–1,2^3–2,3^3–3,4^3–4,5^3–5…….

    现在我们来看例10。

三级等差数列,公差是4?

我们前面不是说过,立方数列是三级等差数列,但是公差是6么?

是不是很奇怪?

那我们能不能让例10的公差也变成6呢?

当然可以了。

每一项都乘以1.5,公差不就可以是6了?

    好吧,我们开始把例10的每一项都乘以1.5来看看。

    我不在这里乘。

你自己去乘。

乘完了看看。

没什么特殊的对不对?

看起来还是那个模样。

    和例11比较一下吧。

你会有所收获的。

例12:

    2,    12,  36,    80,  (  )

A.100      B.125      C.150        D.175

    还是07年的真题。

你一眼看不出规律来,怎么办?

等差,差到最后就剩一个6了。

敢不敢肯定呢?

试试嘛。

按照立方数列为三级等差的规律来试,得到结果是选C。

    你蒙对了。

不过很多辅导书告诉我们,这道题的规律其实是这样的:

2×12,3×22,4×32,5×42…..

    哦,原来是这么来的啊!

这是自然数列经过两次乘法(一次乘法和一次平方)得来的。

怪不得呢,咱们之前也说过,两次乘法之后的数列就是三次等差么!

    可是,一次乘法和一次平方得出的数列,为什么三次等差后的公差也是6呢?

公差为6应该是立方数列才对啊?

    如果你有这个疑问,那恭喜你,你的数字推理开始入门了。

    我们把立方数列写出来和题目进行对比:

1,8,27,64,

    不难看出:

1+1=2,8+4=12,27+9=36,64+16=80。

    其实,这就是立方数列加上1,4,9,16得到的题目。

1,4,9,16这四个数字摆在一起,应该足够引起你的重视了吧?

    那么这道题的命题规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就是这个样子的:

1^3+1^2,2^3+2^2,3^3+3^2,4^3+4^2…..

    

    有的同学会说了,辅导书上说的也没错啊?

(N+1)×N^2本来就等于N^3+N^2,这两个规律根本就是一回事,还值得你在这里说这么半天?

全是废话么!

    不,这不全是废话。

我之所以不怕丢人在这里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

命题专家们出这样的考题,就是考你的观察能力,不需要哪怕是比较简单的计算。

我第一次做这道题时用了三次等差。

第二次发现这是个偶数数列,直接排除B和D,然后根据数字发展的趋势直接就选了C。

第三次做这道题时,我决定拆项,用平方数来和数列比较,得出了平方乘积的规律。

最后一次做这道题,我发现用立方数列和题目比较,得出的规律是最自然的。

也就是说,只要你看到第3项是36,和27接近;第四项是80,和64也不远的时候,你就明白了,这就是1,2,3,4,5的简单变化。

例13:

    0,  9,  26,  65,124,  (  )

A.165      B.193      C.217        D.239

    这道题还是07年的题目。

你看到第5项是124了。

你想到5的立方了么?

再看9,26,65,它们和那些熟悉的立方数都是如此的接近。

你敢直接选C么?

真的,面对这么简单的题,你还需要那么多莫名其妙的规律?

例14:

    0,  2,  10,    30,  (  )

A.68      B.74      C.60        D.70

依然是07年的题目。

我本来不愿意再把07年的题目拿出来说事儿的。

但是一想,既然已经说了三道,那就干脆说完算了。

你看到第4项是30。

想到27了吗?

27+3?

这不是3^3+3么?

再看看10,符合这个规律不?

这四道题都是立方数列的变式,也就是说,都可以用等差来做。

现在,你分别用等差和立方规律来做这四道题。

自己算算时间差吧。

起码是3分钟时间没了,对不?

现在宣布重要结论:

拿到数列,先观察。

先观察什么呢?

不是所谓的数字变化趋势。

观察数字变化趋势能得到什么呢?

无非就是该数列到底有没有等差或者等比的可能性。

可是我已经说过,国考会考你小学2年级的知识么?

考试时间这么紧张,命题者真的就这么不近人情,逼着你减了又减,减了还减?

显然不是的。

可以这么说,等差等比数列基本不会再出现在国考当中。

大家都会,还考什么?

又不能考太难的,否则失去意义。

所以,考的就是一些变异数列。

其中,平方立方数列是重点。

因此,拿到数列,要先观察数列中第N项的数字与N(或者N–1)本身有没有联系(因为原始数列可能是1,2,3,4,5…也可能是0,1,2,3,4…..)。

如果和N的立方接近,就用立方数列来比较;和平方数列接近,就用平方数列来比较。

没有特别的联系,考虑N和某个数字的乘积来看看。

现在回过头去看看例10。

我已经用例11说明了这道题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但是,考试的时候指望我们能想到把数列的每一项乘以一个1.5,有些强人所难了。

那怎么办呢?

观察数列本身:

0,4,16,40,80,()

    第5项是80,和5的平方25以及5的立方125都相差甚远。

第4项40也是这样。

那么可不可以考虑用数字除以项数呢?

各项分别除以1,2,3,4,5得到一个新的数列。

    你发现了什么呢?

那就是这个新的数列是个一级等差数列。

    当然,这种规律确实不普遍。

考试时出现这种类型的题目的可能性不大。

而且,这种题目也确实可以用多级等差来解决,因此区分度也不高。

但是,我希望通过这个思路使大家记住两件事情:

    ①、先观察。

先把所谓的趋势忘掉,先观察数列中的数与其本身的项数之间有无联系。

    ②、别急着等差,尤其是不要多次等差。

当然,如果你实在看不出规律、需要进行试探性计算的时候,首先尝试下多级等差是个好主意。

因为很多题目即使你看不出来,但是只要它确实是平方立方数列的变式,等差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但是,在平时训练的时候,要尽量做到不动笔计算。

    

    以例15作为这一部分的结束。

例15:

1,9,35,91,189,(  )

A.301      B.321      C.341      D.361

09年的真题。

这道题是怎么来的?

0^3+1^3,1^3+2^3,2^3+3^3,3^3+4^3,4^3+5^3……..

看看,同样的立方数列变形,这次,等差可就解决不了问题了吧?

    

    回顾这些平方立方数列的变式,你会发现,原来国考已经把这些形式考的差不多了。

你看,N^3–N考过了,然后考N^3+N^2,再然后考N^3+(N+1)^3。

如果命题专家们还想考这类数列的话,他们会怎么出题目呢?

这个问题谁也不可能准确回答。

然而问出这种问题,正是高效备考的关键所在。

三、    仅仅观察题目就够了吗?

例16:

14,  20,  54,  76,()

A.104    B.116  C.126    D.144

08年的真题。

这道题的规律绝对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

如果不给答案的话,两眼三眼也难。

秘密在那里?

在选项里。

看到A、B、C也就罢了。

看到D,知道是12^2,可是题目里就没有平方数,因此D不大可能是选项。

既然不是选项,那专家们为什么把这个数字放在这里呢?

难道这道题和平方有关?

带着这个疑惑来看选项。

A是10^2+4,B是11^2–5,C是11^2+5。

好吧,后面的思维过程我就不说了。

大家都该明白了。

一个简单的平方数列。

如果不加伪装吧,是人都会;可是你要稍微伪装一下,就能难倒一大片人。

数字推理,真的那么难么?

确实,数字推理就是这么难。

那怎么能考察考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又不至于让这道题难于登天?

只能给点提示了。

提示在那里?

不可能在别的地方,只会在答案中。

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

当你一眼看不出规律的时候,别着急,千万别着急。

看看答案中的数字都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命题者说不定就在里面藏了个蛋糕。

例17:

153,179,227,321,533,(  )

A.789              B.919

C.1079              D.1229

09年的真题。

我第一次碰到这道题,在思考了一分钟之后决定开始等差。

差到最后两个数,24和72.然后就默认为这是个等比数列,蒙出了答案C。

很LUCKY,这也再一次证实了等差实在是个好办法,尽管笨了点。

但是如果有时间的话,笨点也不错对不对?

言归正传。

这种题一看就晕。

规律?

规你妈个头还差不多。

考试犯得着出这么难的题么?

如果不给你选项,你思考10分钟?

15分钟?

能不能做出来还不好说。

可是命题者偏偏就把这道题堂而皇之地放在考卷上,让无数人恶心。

为什么?

因为命题者给了提示。

看答案。

四个选项没别的相同之处,唯一的相似就是末位数都是9。

为啥?

为啥?

难道这道题和末位数有关?

再看数列的倒数第二项533,末位数是3。

三三得九,这是小学一年级的知识。

好吧,我们抱着这种莫须有的规律来看整个数列。

三三得九,三九二十七,三七二十一,一三得三,最后还是三三得九。

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数列和三有关,涉及到三的乘法。

好吧,现在你该明白这个数列是怎么弄出来的了:

153×3-280=179

179×3-310=227

227×3-360=321

321×3-430=533

所以:

533×3-520=1079

说实话,这道题出的没水平。

就算你一眼看出了末尾数的规律,按照这个规律来推导这个数列,也要至少2分钟。

如果你等差的话,还是两分钟。

考试的时候遇上这种题,是考生的悲哀。

但愿类似的题目别再出现了。

备注:

可以这样理解150+3170+9200+27240+81……

例18:

67,54,46,35,29,(  )

A.13    B.15  C.18    D.20

08年的真题。

按照之前的思维模式,先看数列中的数字有没有可能是平方立方数的变形。

67和8有关,35和6有关。

可是67和35之间隔了两个数,这就不对了。

再看答案?

都是一幅‘我正确’的嘴脸。

等差?

出来个莫名其妙的新数列。

等比?

显然不可能。

难道是传说中的“一个数字减去自身的个位数和十位数”?

67减13等于54。

我们好像找到了方向?

可是马上就来了当头一棒:

54减9等于45。

难道是减完还要加1?

46减10等于36,又要减个1;35减8等于27,还要加个2。

彻底晕了。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先放下这道题,看别的题目去。

因为实在没思路了啊。

剩下的可能就是最最复杂的:

数列的前两项通过一定的运算规律得到第三项。

10分钟后再来看这道题。

没办法了,把数列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加起来看看。

67+54=121。

121和46之间难道有什么关系吗?

没有啊。

这可怎么办?

等等!

121!

121这个数字还没唤起你的警觉吗?

把54和46加一下?

然后你会忍不住继续的。

最后,答案出现了。

这个例题是不是有点脱离了我这一小节的主题?

因为我这一小节的主题就是让大家观察答案啊。

那我为什么把这道题放在这里?

刚才我详细列出了我在第一次做这道题时的思维方式。

算不算NICE?

个人还是满自得的。

可是第二次做这道题时,我有了新的感受:

数列前5项分别是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这代表了什么?

两项之和分别是奇数,偶数,奇数,偶数。

所以第5项和答案的和应该是奇数。

所以答案应该是偶数。

排除答案A和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