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必修3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428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 必修3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物 必修3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物 必修3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物 必修3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物 必修3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 必修3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docx

《生物 必修3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 必修3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 必修3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docx

生物必修3《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2年高一(下)月考生物试题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9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0题40分)

第一部分:

1~20小题,每小题1分。

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2.倒置的生物种群数量金字塔适于描述

①放牧牛羊的草原②放牧家鱼的池塘③松毛虫成灾的松树

④鼠害泛滥的草地⑤蚜虫聚集的果树

A.①②③B.④⑤C.①③④D.③⑤

3.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的数目的多少

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

4.在某养分充足的湖泊中,绿藻数量较多,已不适合人们的消遣、娱乐。

使用下列哪种方法可在短期内大量减少绿藻的数量

A.减少草食性鱼类B.增加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

C.减少或清除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D.消灭肉食性鱼类

5.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森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7.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8.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9.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附近范围所代表的水平上

B.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b点,环境阻力最大是在8年以后

C.休渔能够很好的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使该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D.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鱼类更新,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

10.有研究表明,一些生活在阔叶树上的食叶甲虫是落叶林中的重要生物。

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以下分析有误的是

A.食叶甲虫属于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B.食叶甲虫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食叶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食叶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不应位于最底层

1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专性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物质,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12.下列典型事例不能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矿质元素被绿色植物吸收,其枯枝落叶腐烂后又还给土壤

B.被轻度污染的水体经过生物和理化作用而得到净化

C.森林遭受火灾后通过繁殖作用得到恢复更新

D.过度开垦草原、毁林造田使气候失调、土地沙漠化

13.在下列食物链中:

若食物链中无小鱼,而大鱼以小甲壳动物为食,则大鱼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

A.增加B.减小

C.不变D.不确定

1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B.猫头鹰和黄鼬都捕食田鼠,猫头鹰和黄鼬有竞争关系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D.植物枝叶腐烂后其中的矿质元素归还土壤中,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范畴

15.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小

16.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可获得兔子体内能量的10%~20%

B.影响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

C.某种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迁移后,植物竞争强度下降

D.种内斗争对种的生存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17.杜鹃的体态和猛禽类的雀鹰极为相似,背面灰色,腹面有许多细的横纹。

当它飞到森林里时,许多小鸟都吓得飞逃。

生物间的这种信息传递形式为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营养信息

18.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9.从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采用的下列方法不能使农作物增加产量的是

A.使用除草剂或人工除草B.使用农药消灭害虫

C.温室种植时,降低夜间的温度D.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

20.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

B.科学捕杀草原鼠类和各种害虫

C.大兴草原水利

D.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采用“退耕还林(草)”的措施

第二部分:

21~30小题。

每小题2分。

21.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22.科学家在深约3200m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蠕虫。

该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的附肢像树根一样伸入到鲸的骨髓里。

蠕虫附肢里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

下列有关上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蠕虫和细菌的代谢类型与乳酸菌的相同

B.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寄生

C.鲸骨架→细菌→蠕虫构成了一条捕食食物链

D.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23.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

从两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24.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B

两种微藻,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分别利用其中磷元素的曲线。

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略低于KB的环境中,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的是

25.“低碳生活”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下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

过程也会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CO2

C.生物群落内部碳传递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26.左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

26题图27题图

27.右上图中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M表示生物多样性,a、b、c、d表示四个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则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b

B.若M表示遗传多样性,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力最强的是b

C.若M表示种群的个体数目,a、b、c、d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四个不同种群,则a种群所具有的能量一定最少

D.若M表示种群的能量值,a、b、c、d表示四个不同的种群,它们构成食物关系,则c的数量增加会导致a、b的数目减少

28.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9.为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Ⅰ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右图所示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引入蜘蛛后,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为:

害虫→蜘蛛→鸟

B.在B期间,因害虫数量减少而导致蜘蛛数量下降

C.在C期间以后,蜘蛛和害虫数量将一直保持不变

D.在C期间,害虫数量仍高于蜘蛛数量,说明生物防治的效果不明显

30.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移动方向,单位为4200J/m2·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l0%左右

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所有能量

C.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D.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食物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题50分)

31.(7分)下图甲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图乙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B表示型;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特征、

(2)图甲中三种类型种群的发展趋势一般不会出现图乙增长趋势的是,图乙中d点表示的含义是。

(3)图乙中cd段增长逐渐放缓的主要原因是

若该动物是一类食量很大的啮齿类动物,容易破坏植被,为避免对新环境造成破坏,应在点开始防治。

32.(6分)右图是表示某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的肉食动物是___________。

(2)B生物与C生物的关系是___________,D生物与E生物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若E生物种群总能量为7.1×109千焦,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千焦,从理论上推算,A生物种群的总能量最少为___________千焦。

(4)在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E生物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的分配外,其余的能量去向还有哪些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7分)下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

图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

请仔细分析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_________,D代表_________。

(2)图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___,代表分解作用的是

___________,代表呼吸作用的有___________。

(填序号)

(3)图中B代表___________,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7分)图甲表示含有大量藻类、底层水草及挺水植物(芦蒿、香莲)的新型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

图乙中a~d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相对值。

(1)根据图甲回答问题。

 

①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____________;人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

②水生植物的分布体现出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现象。

③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鱼类大量死亡,分解者的数量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生态学原理上看,利用粪尿种植蘑菇这一实例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3)若图乙中c1=a2+b2+c2+d2,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5.(7分)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

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是KJ和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

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4)为促进食物链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水体发臭。

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36.(8分)如图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

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

请据图回答:

 

(1)图中A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主要为______________。

(2)用图中字母表示出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J,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

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

_________。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化总量(106J)

储存能量(106J)

呼吸消耗(106J)

A

900

200

700

B

100

15

85

C

15

2

13

D

180

60

120

37.(8分)实验室里有三杯水样,它们是经过如下处理获得的:

A.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静置4小时,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

再加清水,静置4小时,再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重复3次。

最后加水至1200mL。

B.将1200mL藻液搅拌均匀,分别倒入3只300mL烧杯中。

A烧杯中加入0.3克洗衣粉和0.3克尿素;B烧杯中加入0.3克尿素;C烧杯中不加任何物质

C.在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天,得到水样A、B、C

D.用显微计数法观察烧杯中藻类的繁殖情况,结果如下:

A烧杯中藻类数量大增;B、C两烧杯中的藻类数量基本未变

根据上述处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前述处理中第一步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洗衣粉中含有一定量的磷。

上述实验结果仍不能说明:

只有当N和P都比较丰富时才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

如何改进上述实验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池塘中藻类大量繁殖和生长称为“水质富营养化”。

大多数远离城市的天然池塘,施入一定的氮肥,常常不能引起池塘水质富营养化;而施入一定的磷肥后,很快就能引起池塘水质富营养化。

对上述现象的合理解释,你认为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大量N和P流入河流中,下图中哪一曲线图代表沿河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群的可能变化?

()

 

生物答题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题50分)

31.(6分)

(1)、

(2)。

(3)

32.(6分)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7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7分)

(1)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7分)

(1)

(2)

(3)

(4)

 

36.(7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参考答案

 

1-5DDBCA6-10BBCCB11-15ADAAD16-20DACDC21-25AACDB26-30BBABD

31.

(1)稳定 相对稳定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C环境容纳量

(3)食物减少(种内斗争加剧)以及天敌增加a

32.

(1)A

(2)竞争;捕食

(3)4.8×107

(4)①自身呼吸作用所消耗,②遗体、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

33.

(1)生产者无机环境

(2)③⑦②⑤

(3)分解者将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中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34.

(1)①芦蒿 3 ②分层 ③次生演替 ④先增后减最后趋于稳定

(2)物质循环再生

(3)c1/(a1+b1+c1+d1)×100%[或(a2+b2+c2+d2)/(a1+b1+c1+d1)×100%]

35.

(1)5绿藻和水草

(2)500500

(3)阳光绿藻(或食物)(4)分解者(微生物)

36.

(1)生产者绿色植物

(2)A→B→C

(3)9×10311.1%否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小于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37.

(1)降低水质的富营养化,消除原池塘水中矿质元素对实验的影响,便于以后的实验比较。

(2)加设一烧杯,其中的藻液中只加洗衣粉,而不加尿素。

(3)天然池塘中可能富含固氮的细菌和蓝藻等,或因农田中使用氮肥后被雨水冲刷而流人池塘水体中,使水体中化合态氮的量较为丰富,而磷相等缺乏,因而磷就成为制约因素。

(4)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