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324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

建设示范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要…………………………………………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和工期…………………

  三、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四、项目预期效益……………………………………

  五、组织领导和管理…………………………………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一、自然概况…………………………………………

  二、社会经济条件……………………………………

  三、基础设施…………………………………………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一、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二、供需平衡分析……………………………………

  三、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

    及供需平衡情况…………………………………

  四、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

    供需平衡分析……………………………………

第五章 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二、选项原则…………………………………………

  三、建设标准…………………………………………

  四、开发任务…………………………………………

  五、规划布局…………………………………………

  六、方案对比及最佳方案选定………………………

第六章 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一、开发任务…………………………………………

  三、主要单项工程设计说明…………………………

第七章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一、工程量概算………………………………………

  二、投资总概算………………………………………

  三、资金筹措方案。

资金的构成、来源及筹措可

    能性………………………………………………

  四、群众筹资投劳方案说明…………………………

  五、整合其他支农项目配套投入方案及落实措施…

第八章 综合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第九章 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一、组织机构设置……………………………………

  二、实施管理…………………………………………

  三、运行管理与维护

第十章 结论和建议……………………………………

  一、可行性研究结论…………………………………

  二、问题与建议………………………………………

附  录……………………………………………………

一、附表……………………………………………………

二、附件……………………………………………………

三、附图……………………………………………………

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项目概要

一、项目背景

**市地处淮河流域##省中西部,位于东经112031/——11307/,北纬33035/—35020/之间,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4.3公里,中部有北汝河东西纵贯,八条主要支流辐射全境。

全市有20个乡镇办事处,456个行政村(街),总人口9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全市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1.4万亩,有林地面积27.5万亩,果园面积8.5万亩,水域面积1.72万亩,其它为荒地和非农用地,土壤质地较好,大部分为褐土类土壤。

干旱是本区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从1957年到2011年54年中,出现干旱的年份就有48年,实属“十年九旱”。

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对改善我市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国家农发办切实做到“两个聚焦”的具体体现。

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工作,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创新开发体制机制的客观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及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市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万英同志为组长的**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组织农开、财政、水利、农机、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对我市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勘测、设计、论证,本着科学、求实的原则,编报**市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2012年**市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确定在小屯镇的路寨村、周庄村、玉王村、杨其营村、吴营村、东村、长营村、季寨村、季营村、崔辛庄和小屯村、雷庄村、范庄村、耿堂村、河张村、杨集村、丁堂村、穆堂村等18个行政村实施,东至、西至南至、北至汝河,开发规模3万亩。

该区域中低产田面积集中,开发潜力大,采用水利、农业、农机、林业、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业旱涝保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机作水平和科技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主要建设内容有新打和修复配套机电井、农用电力配套、

-2-

开挖整修排水沟、埋设地下低压输水管道、修建桥涵、整修和硬化机耕路、购置农业机械、新建完善农田林网、开展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建设工期为1年。

三、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计划投资4810万元。

其中:

上级财政投资4200万元,**市财政投资310万元,群众自筹50万元(投工投劳折资),整合资金250万元。

四、项目预期效益

(一)经济效益。

开发项目建成后,可以增加小麦产量150万公斤、增加玉米产量180公斤,同时通过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推动项目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种植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等,每年增加农民收入1200万元。

投资利润率为24.9%,高于其他行业利润率,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为4.01年,财务净现金流量为450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二)社会效益。

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将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科学技术得到普及,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同时可安置农民富裕劳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三)生态效益。

开发项目建成后,通过栽植树木,改善种植结构,种植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提高绿化面积,能够有效改善生态效益。

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项目建成后,新增灌溉面积0.3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22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86万亩,年节约水量15万吨,增加和完善农田林网防护面积2.75万亩,增加农机总动力万千瓦,增加机耕面积0.15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2万亩,培训农民6000人次。

项目区可增产粮食万公斤,使农民增收万元。

科技在项目区增产增收中贡献率达到60%,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土地实现良性循环。

总之该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都非常显著。

五、组织领导和管理

(一)组织领导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以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为副组长,以农开办、财政局

-3-

、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农机局、审计局等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专门从事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

项目所在地的乡镇和有关行政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市乡(镇)村三级齐抓共管、市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确保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实施、无缝隙管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开发建设任务。

(二)项目管理

在项目管理上,**市将坚定不移地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机制,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户、技术人员包工程的承包责任制,实现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科学管理、科学评价,打造亮点工程,发挥示范作用,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

同时,注重后期管理,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使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三)工程运行管护

在工程管护上,要完善管护制度,成立管护队伍,配备管护人员,落实管护经费,切实加强工程管护,积极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管护机制,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项目区位于**市区东南部15公里至25公里处,纵贯小屯镇东西,与2010年建成的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相连,涉及路寨村、周庄村、玉王村、杨其营村、吴营村、东村、长营村、季寨村、季营村、崔辛庄和小屯村、雷庄村、范庄村、耿堂村、河张村、杨集村、丁堂村、穆堂村等18个行政村。

(二)水文气象

1、气象

**市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热冬寒,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据相关资料表明:

多年平均气温14.2℃,七月份最高,平均为26.9℃,历年极限最高气温44.6℃(1966年6月20日),元月份最低,平均0.6℃,历年极限最低气温-18.2℃,平均无霜期245天,多年平均绝对湿度12.6毫巴,多年平均降雨650.50毫米,最大1170.90毫米,最小降雨量332.80毫米,降雨量年变化较大,多集中在6、7、8月份,雨季占全年降雨量的53%。

11月份至来年3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的1.3%,为旱季枯水期。

**市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76.3毫米,**市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全年大风平均17天,最大风速为24m/S.

**市潮湿系数为0.67,**市属湿度适中区,**市多年冻结深度为25公分。

项目区呈现出的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等特征有利于农业生产,尤其是初夏和秋季气温日变差大,对冬小麦晚秋作物成熟十分有利。

但自然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性分配不匀,也是造成农作物生长期间水分供需矛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极大地制约项目区内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

2、水文

项目区紧邻北汝河,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全部引北汝河水自流灌溉,曾是**市的水稻主产区,素有“万亩水稻之乡”美称。

但随着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近年来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井灌为主。

由于濒临汝河,项目区内地下水储量丰富,且以60米以内浅层补给为主,宜开采,利用价值高。

根据勘测计算,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为万立方米。

其中:

地表径流量万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万立方米(综合补给量),可满足用水需要。

(三)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市东南部平洼地带,地势平坦。

(四)土壤状况

项目区土层深厚,土壤为砂姜黑土、质地粘重,属壤质厚复黑老土种,通透性差,适耕期短,供肥性差,耕作困难,保肥性能强。

(五)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

-6-

项目区耕地按作物产量划分属中低产田,总面积1万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保肥较强,地下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植物生长,但因农业生产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服务质量低,科学种田水平差,农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实施综合开发,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该项目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极大。

(六)自然灾害

区内灾害性天气有雨涝、干旱、干热风等。

由于降水随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容易造成雨涝和干旱,以旱灾为重,造成粮食作物减产的是春旱和初夏旱,雨涝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干旱每两年一遇。

干热风多出现在5月中、下旬,持续3—5天,会导致小麦减产。

二、社会经济条件

(一)总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及劳动力

项目区包括18个行政村,共有农业人口万人,劳动力万个,农村劳动力,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乡从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二)土地利用现状

全项目区共有土地面积万亩,其利用现状是:

耕地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村庄占地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道路占地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水域占地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荒地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其它占地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区内地表水拦蓄难,很少利用,地下水位较深,机井等灌溉数量较少且设

-7-

施陈旧,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田间路少、道窄,不能满足大型农机具作业的需要,农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科学种田水平较差,土地利用现状不很理想。

(三)农业生产水平

项目区属典型的农业生产区,历史上很少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生产条件改善,基础设施薄弱。

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种植业一直占主导地位,近年来牧业发展有所加快。

林业、渔业所占比例较小,受多方面条件限制,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一喷三防等农业技术措施推广难,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2011年,该项目区粮食播种面积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公斤,单产公斤,农业总产值万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万亩。

(四)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

项目区所在的小屯镇是我市典型的煤碳乡镇,经济结构单一。

近二年随着煤矿整合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原煤生产及其加工为主的所有企业基本全部停产,镇政府底子薄,财政收入低;绝大部分行政村没有集体收入来源,难以进行农业生产方面的投资。

项目区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收入。

2011年项目区农业总产值万元,农业增加值万元,农民纯收入总额万元,人均纯收入9190元。

(五)农业科技及其他社会化服务体系状况

乡(镇)机构改革后,乡农技站、水利站、农机站等技术推广站撤并为农业服务中心,新成立的服务中心,人员少,特别是技术人员不足,缺乏业务骨干,加上经费紧张,很难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农村、农民需要的实用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

为促进农村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普及推广的任务较大。

农机维护等其他社会化服务站所,仅乡政府所在地有,农村服务受限。

三、基础设

-8-

(一)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项目区没有水利骨干工程,水利设施不足,灌溉条件较差,保障能力脆弱。

“旱天不能及时浇,涝天不能及时排”是该区显著特点,也是限制该区农业生产发展的“肠梗阻”。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改善该区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田间工程现状

据统计,该区现有机电井眼,配套不全不能正常使用;桥涵座;沟渠条公里,但已不能发挥作用;田间道路公里,多为历史形成的仅能满足人力车通行的自然通道,大都曲折蜿蜒,高低不平,运输能力很低,不能适应生产需要;田间林木稀少,农田林网防护面积万亩,低洼易涝面积万亩。

(三)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机服务行业也有较大进展。

镇农业服务中心专门设有农机管理服务站,负责对农民机手提供技术帮助与服务。

区内有农机总动力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机台,现有农业灌溉机具,全部为农户自备自用,空闲时为其他农户提供有偿服务。

农机存在着设备老化,技术水平低等现象,一般用于耕地、播种收麦,而当前所需的秸杆还田机、小麦秸杆打包机等机械相对缺乏。

(四)交通与电力

1、交通。

项目区紧邻G207国道和县道时宝线,交通比较便利。

但是田间主干道和生产路建设落后,除少量主干道外,其余均是“羊肠小道”或半截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2、电力。

区内各村的生活用电已经解决,农网已改造,但田间灌溉用电基本属于空白。

现在农民灌溉动力主要以柴油机为主,需要架设电力设备,投资额较大,

-9-

比较困难。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该区农业生产潜力挖掘不足,农作物产量徘徊不前,经济效益不好。

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滞后,其主要制约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

(一)自然因素

1、自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冬春降水少易发生旱灾,夏秋降水多,易发生涝灾,旱涝灾害影响优势农产品的发展。

2、农田防护林网没有形成,抗风灾能力极弱,对优势农产品的发展也有较大影响。

(二)社会因素

1、现代农业是以规模化、集约化为主要特征,而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导致群众在对土地的经营上仍然沿袭着传统、

-10-

粗放的生产模式,群众科技水平较低,许多先进实用的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应用。

作物选种、防病工作较难统一;耕种、收获时期农业机械的利用仍限制在一家一户的范围内,难有进一步的突破。

2、农产品质量较差,商品转化率低。

分散生产、粗放管理的模式决定了农产品质量的低下,广大农户对农产品的利用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水平上,商品观念淡薄,缺乏成本考虑,导致了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

3、交通不畅,生产不便。

田间道路少,质量差,生产路多为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加之年久失修,高低不平,运输能力较低,如逢阴雨天气,粘重的土质使道路更加泥泞不堪,人车几乎无法通行,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4、电力设施配套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三)技术因素

项目区内农业服务体系发育不完善,组织不健全,服务水平低,加之农民文化、科技水平有限,导致农业新技术、新成果难以推广,农村科技水平不高,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不够,科技贡献率较低。

(四)经济因素

项目区所在乡镇财政困难,村级没有集体收入,农业经济效益差,农民收入低,无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实施大规模的优势农产品生产。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小屯镇是**市的农业大乡(镇)之一,项目区是粮食主产区,开展农业开发实施项目建设非常必要

-11-

1、自然资源的优势作用亟待发挥。

项目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作物生长;项目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受水、电、路等因素的制约,土地的经济效益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因而,一旦借助农业综合开发的东风,优势作用将立即彰显,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十分显著。

2、群众要求开发的心情十分迫切。

项目区所在地的群众长期以来一直以粮食生产为主,外出务工、服务等第三产业近年虽有发展,但不能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广大群众要求改变现有生产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

3、业已成熟的社会条件要求迅速开发。

根据中央和省委有关农村工作的会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议题在于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施项目开发,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镇里经过持续的农业技术培训,用现代农业知识武装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为加速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创造了条件。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自然资源优越,开发潜力大

**市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自然资源优越,光热充足

-12-

,四季分明,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良好,水源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

项目区属中低产田区,基础设施薄弱,条件差,生产能力低,开发潜力大。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所具有的规模连续开发,资金综合投入,资源综合利用,措施综合配套,实现综合效益的独特优势,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

通过打井配套、整修路沟、营造村网、秸秆还田、引进技术,培训农民等手段,切实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时以农业综合开发平台,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实行集中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开发效益将十分显著。

2、项目区群众要求开发的愿望强烈,接受农业科技的积极性高。

项目区有农业人口万人,人均土地亩,是**市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因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生产条件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低下,群众从事“一优双高”农业的愿望长期不能得到应有的满足;加之其他乡村实施综合开发后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激发了大家要求实施项目开发的热情。

项目拟规划阶段,在项目区各村召开的群众会上,与会群众纷纷发言,表示坚决配合做好各项工作,再不能满足于传统的、简单的种植模式,要引进技术,依靠科学,发展高效农业;愿意筹资投劳、出力出钱,建设美丽的家园,为施工工作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

该项目涉及农户户,同意开发并积极与筹资投劳的有户,占项目区总农户的96%。

项目的实施对于优化项目区产业结构,提高科技贡献率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项目区乡、村两级班子坚强有力,工作过硬,积极性高。

项目区所在地的小屯镇党政班子团结有力,务实肯干,项

-13-

目涉及村的两委班子都是经过换届而由党员、群众选举出来的,群众基础较好,有很强的凝聚力与感召力。

在群众强烈要求实施开发的呼声之下,项目建设是各级顺应项目区民意而开展的一项民心工程,必将进展顺利,圆满成功。

4、领导重视,部门联动,为项目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把综合开发工作作为全县的大事,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之上。

成立了领导机构,由农开办牵头,财政、农业、水利、电力、林业等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各部门把发展粮食生产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粮食加工转化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全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一、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市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确定在市区东南部的小屯镇境内,位于北汝##岸,区内地势平坦,地形起伏不大,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丰沛。

受地理位置,地质及气候的影响,项目区水资源量较为丰富,根据多年观测及勘测计算,项目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上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万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万立方米。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主要指地下水各项补给量与潜水蒸发量之差。

项目区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为万立方米。

地表水多以经流形式汇流入河川,项目区内塘坝等水工程较少,表地水可利用较少,根据现有条件,地表水可利用量约为万立方米。

-14-

资源可利用总量为万立方米。

项目区地处平原,雨量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地表水利用率低,地下水充沛,可利用量大,开采条件好,宜开发利用。

  二、供需平衡分析

由前述可知项目区内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地表水较难利用,地下水开采条件好,但开发利用率低,目前主要是供应项目区内人畜饮水,区内机井少,且配套不全,农业生产望天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天气干旱需灌溉时,却不能利用充裕的地下水,使水资源白白浪费,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

根据我市灌溉定额分析,在现在科技水平下,按灌溉保证率75%的偏旱年份,灌溉定额平均每亩220立方米,项目区灌溉共需水660万立方米。

区内现有人口人,根据有关规范,人均日用水量按70升计算,每年需水量为万立方米。

工副业及其它用水量按饮用水量的20%计算,为万立方米。

因此区内在保证率75%的偏旱年份,总需水量为万立方米。

项目区内人畜饮用水利用现状是靠家家户户都有的浅水小压井压水,到天旱的时候,浅水压井水量不足,就到村边的大口井挑水吃,饮用水基本没有问题。

农业生产基本上靠自然降雨,因此可见,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