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292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跷跷板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跷跷板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跷跷板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跷跷板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跷跷板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跷跷板教案.docx

《跷跷板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跷跷板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跷跷板教案.docx

跷跷板教案

跷跷板教案

跷跷板教案1

教师播放教学资料【玩跷跷板】

师:

看过这段视频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师: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平衡的秘密。

(板书)生:

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

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

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呢?

为什么儿子把爸爸压起来了?

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

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猜想假设:

师:

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

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师小结:

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

制定方案:

师:

怎样做实验呢?

师:

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

谁先来说一说?

师:

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

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

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整理设计、讨论记录方案)

实施探究:

师:

大家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了,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

有什么发现?

师:

谁能从两边挂的钩码数量和距离说一说。

师:

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

找一名同学上前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师:

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师:

你上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是不是还有一些平衡的规律我们没有找到呢?

展示交流:

师小结:

除了我们找到的规律还是有别的平衡规律的,比如离支点远挂的数量就少,离支点近挂的数量就多也可以平衡。

师:

现在你们找到了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

师:

谁能来说一说?

师:

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资料。

【走钢丝】

师生交流:

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吗?

(教师出示天平,介绍天平,学生亲自操作天平的使用。

生:

两边一样重能平衡。

生:

两边位置一样平衡。

生:

做实验。

(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生:

制作小跷跷板来做实验。

生:

用杠杆尺和钩码、尺子来完成实验。

生:

安全。

生:

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

生:

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生:

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学生演示)

生:

找到了。

生:

1.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2.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跷跷板教案2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

问大家:

玩过跷跷板吗?

现在出了一个问题:

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

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

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

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

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

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

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

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

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

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

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

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

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习。

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

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

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

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

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

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

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跷跷板教案3

活动目标:

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培养幼儿排队走步的能力。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条布条。

游戏前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10――15米的平行线为河岸。

导入活动:

一、教师:

“老师跟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好!

”老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们扮演小老鼠,现在我们先把这条布条塞到裤腰来,做老鼠的尾巴。

二、把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各组成一列纵列站在河岸(平行线)一边。

三、说明游戏规则:

教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扮演小老鼠,我们一起过小河,除了第一只小老鼠外,其余小老鼠都要抓住前面小老鼠的尾巴。

由第一只小老鼠带领走到对岸。

到了对岸也要排队站好,小老鼠过河之前还有两个要求:

⑴听到妈妈说:

小老鼠一起过河吧!

小老鼠才能过河。

⑵过河时,小老鼠一定要拉着前面小老鼠的尾巴,一个跟着一个走。

四、排队往回走。

(同样的规则和要求)

五、结束活动。

跷跷板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怎样帮它改正呢?

5、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

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师生互动探究

1、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提出问题:

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

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

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2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吗?

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你找到规律了吗?

11、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生活中的平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平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平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

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

跷跷板教案5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

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

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跷跷板教案6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序观察图片,学习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

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

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

玩了什么?

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

他们在玩什么?

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逐幅启发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讲述图片内容。

1、图①:

公园里,小白兔和小灰兔在玩什么?

它们玩得怎么样?

(丰富词汇:

开心)

2、图②③:

这时来了一只小熊,它做了哪些不对的事?

它是怎样对待小灰兔和小白兔的?

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

(丰富词汇:

害怕)

3、图④小熊还说了什么?

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了?

三、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

请大家想想:

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

(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四、讨论交流,给图片取名。

议一仪:

小熊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

它应该怎么做才对?

小伙伴要怎样玩跷跷板才会玩得高兴又快乐?

我们可以给图片取个什么名字?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

问大家:

玩过跷跷板吗?

现在出了一个问题:

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

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

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

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

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

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

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跷跷板教案7

教学意图:

跷跷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里,幼儿园里,游乐园内都有,也很受幼儿喜爱。

何不利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初步理解跷跷板的制作原理――杠杆原理。

许多和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都蕴含着这个科学原理。

而利用制作跷跷板这个有趣的实验就像搭建起一座学习的桥,让小朋友可以很容易理解杠杆原理的最基本内容。

我们力图通过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形象,培养幼儿关注生活,并在生活中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索科学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初步了解平衡原理。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

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玩的乐趣。

活动准备

长蜡烛、针、盘子两个、杯子两个。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引导幼儿说出跷跷板。

教师:

谜语是“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马儿虽然不走路,两人骑得笑嘻嘻。

”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幼儿:

跷跷板。

教师:

对,谜底是跷跷板,跷跷板有两头,一人做一头,一边上来一边下去。

2、出示实验要用的材料,制作蜡烛跷跷板。

教师:

今天我要做一个特殊的玩具,首先请小朋友边看边说制作玩具的材料,有一长根蜡烛、一根针、两个杯子和两个盘子(幼儿一起说)。

教师:

现在要开始制作这个跷跷板,首先把蜡烛的尾部削掉一点,拉出灯芯,接着在蜡烛的中央插一根针,并把它横放在两个杯子的中间,然后将两个盘子放在蜡烛两端的下面。

这个时候蜡烛是平衡的。

3、请幼儿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并说一说原理。

教师:

我将蜡烛的两头点上火,看看出现了什么现象?

幼儿:

蜡烛的两端上下压动,像跷跷板。

教师:

恩,这个玩具就是蜡烛跷跷板,为什么将蜡烛的两头点着之后会出现上下压动这种现象呢?

(请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

大家说出了许多答案来解释这种现象,蜡烛两边的重量是一样的,用来支撑的针是在蜡烛的中间,两边的长度就一样了。

将两头点上火之后,一定会有边在下面有边在上面,但是火焰始终是向上的,所以在下面的一端火焰直接烧在蜡烛的蜡上,所以烧得快,上面的一端就烧得慢,这样下面一端就相对上面一端越来越轻,所以就跷起来了。

这个时侯下面这端的火变成直接烧在蜡上,也烧得快,变轻了往上翘,就这样反反复复,像跷跷板一样。

4、幼儿动手制作平衡玩具,体验玩的乐趣。

给每个小朋友人手一份积木制作平衡的玩具,为幼儿的探究指明方向。

跷跷板教案8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序观察图片,学习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

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跷跷板"的儿歌引出活动的'内容。

引导语:

小朋友们都喜欢玩跷跷板,玩跷跷板真快乐。

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儿歌《跷跷板》:

"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来我入地。

上去好像坐飞机,下来好像坐飞船,一上一下真快乐"。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上小动物玩跷跷板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一次性出示四幅挂图,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和交流。

启发幼儿交流:

小兔子在做什么?

小熊来了以后怎么做?

结果怎么样?

三、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逐幅启发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讲述图片内容。

1、图①:

公园里,小白兔和小灰兔在玩什么?

它们玩得怎么样?

(丰富词汇:

开心)

2、图②③:

这时来了一只小熊,它做了哪些不对的事?

它是怎样对待小灰兔和小白兔的?

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

(丰富词汇:

害怕)

3、图④小熊还说了什么?

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了?

四、引导幼儿相互讲述图片的内容。

五、要求个别幼儿利用挂图或操作材料中的《跷跷板》,在集体面前完整讲述图片的内容。

六、讨论交流,给图片取名。

议一仪:

小熊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

它应该怎么做才对?

小伙伴要怎样玩跷跷板才会玩得高兴又快乐?

我们可以给图片取个什么名字?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

问大家:

玩过跷跷板吗?

现在出了一个问题:

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

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

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

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

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

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

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跷跷板教案9

设计意图: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

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

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

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在哪里玩过?

和谁一起玩的呢?

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

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

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

“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

《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

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

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跷跷板教案10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

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

玩了什么?

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

他们在玩什么?

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

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

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

“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

”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

(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

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

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

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

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

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

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

请大家想想:

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

(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

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跷跷板教案11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1.大鼓。

2.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一上一下翘起来。

1.师:

我们都坐过跷跷板,现在用动作来表演好吗?

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

两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动。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

教师可在强拍上击鼓。

二、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

2.师:

歌曲中唱了什么?

小朋友的“跷跷板”翘到了哪里?

太阳和我怎么样?

3.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4.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为什么有的“跷跷板”合作得很和谐,有的“跷跷板”总是翘不起来。

(应该默契配合,站立者用力一拉,蹲着应该顺势立起,于此同时,站立者下蹲)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听歌曲拍手,拍出三拍子的强弱变化,教师在重拍处击鼓配合。

2.听歌曲摇动身子,每三拍子摇动一次,幼儿也可用身体的其它动作(手臂摇动、双腿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3.轻声哼唱歌曲几遍。

4.引导幼儿思考:

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5.幼儿两两结伴,边唱歌曲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活动反思:

跷跷板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总是对面对面你上我下,一高一低乐此不彼。

然而在音乐世界中这一上一下的动作更是把节律体现的活灵活现。

《跷跷板》这首歌曲简单易学,我把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唱《跷跷板》这首歌,难点是让幼儿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活动导入我让幼儿学学跷跷板的动作,并在音乐声中玩玩跷跷板的游戏。

通过欣赏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尝试用身体各部位拍拍三拍子的节奏,从而化解了难题,幼儿的兴致也较好。

在学唱环节,幼儿非常投入,最后的表演,也能想出各种动作,为整个活动增色不少。

不足之处:

整个活动过程逻辑有些混乱,条理不是非常清晰。

需要调整的方面:

1.在幼儿说出歌曲是三拍子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让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来拍拍三拍子的节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2.在记忆歌词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更利于幼儿记忆歌词,让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3.在活动导入的时候就重点指出理解跷跷板一上一下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幼儿最后的表演活动。

4.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唱法,提高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跷跷板教案12

设计意图

综述这首歌曲表现了玩跷跷板的情景,幼儿在学唱中体验着玩跷跷板的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