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镶木山铅锌矿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2278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镶木山铅锌矿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镶木山铅锌矿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镶木山铅锌矿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镶木山铅锌矿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镶木山铅锌矿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镶木山铅锌矿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docx

《论镶木山铅锌矿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镶木山铅锌矿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镶木山铅锌矿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docx

论镶木山铅锌矿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

 

镶木山铅锌矿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

 

 

 

 

 

姓名:

李选金

云南昊龙实业集团火德红铅锌采选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章绪论……………………………………………4

第二章矿山基本情况……………………………………5

第三章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6

第四章矿体………………………………………10

第五章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12

第六章节矿区水文地质………………………………15

第七章节工程地质条件………………………………20

第八章结论…………………………………27

第九章致谢…………………………………28

第十章主要参考文献…………………………………29

摘要

本文主要对镶木山铅锌矿矿区地质、地质构造,矿床地质特征、矿区水文地质等的研究,目的使之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进而取得良好的效益,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地观察,测量和参考文献。

取得较详细的地质资料,提出了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轻视地质工作必定带来不利局面,提醒铅锌矿必须重视地质工作。

 

关键词矿区地质矿床水文特征

 

第一章绪论

镶木山铅锌矿位于滇东北鲁甸县西部的牛栏江畔。

在矿区周边,特别是乐红一带,明末清初曾有采矿,留有较多采矿老硐和冶炼炉渣。

解放前老辈地质学家伍曰伦、尹赞勋等对乐红一带作过地质调查。

解放后,曾有地矿、冶金等部门在乐红及外围开展过矿产、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测量、科研等工作,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地质资料。

1、矿井地质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进行1:

2000地质修测,对已知矿体赋存地段和含矿构造进行揭露控制,重点对开采的巷道与地表工程进行地质编录及采样,为资源储量核实提供地质依据。

2、通过工程系统控制,基本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厚度、品位变化情况,矿体围岩及夹石和顶底板岩性特征,矿石类型及分布,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特征。

3、基本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特征,初步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

4、通过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地质勘查工作,对矿区已有的铅锌矿体估算其资源量,为满足矿山办理采矿许可证延期手续提供地质依据。

第二章矿山基本情况

镶木山铅锌矿位于鲁甸县城270°方方向,平距36.00公里的乐红乡政府所在地南侧,隶属鲁甸县乐红乡对竹村民委。

地理坐标东经103°16′42″—103°17′48″,北纬27°07′42″—27°08′53″,面积3.6004平方公里(如图1所示)。

鲁甸县城至乐红乡及矿山为一条柏油路与简易公路相通,公路里程72千米,常有客车往返鲁甸县城与乐红乡之间,交通条件尚可。

矿区范围由12个拐点坐标所圈定,矿区范围南起自牛栏江边,北至小箐半山崖,西自镶木山村西450米,东至对竹村东大沟,面积3.6004km2。

矿界明确,与相邻矿山无矿权重叠和纠纷。

矿区拐点坐标见表1—1。

表1-1镶木山铅锌矿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开采标高

编号

X

Y

编号

X

Y

矿1

3002730.00

34626750.00

矿7

3002450.00

34628065.00

矿2

3004100.00

34626750.00

矿8

3002590.00

34628065.00

矿3

3004100.00

34627250.00

矿9

3002590.00

34627300.00

矿4

3004750.00

34627250.00

矿10

3002650.00

34627300.00

矿5

3004750.00

34628565.00

矿11

3002650.00

34627150.00

矿6

3002450.00

34628565.00

矿12

3002730.00

34627150.00

面积

3.6004平方公里

准采深度

+1700~+890米

矿种

铅矿、锌矿

采矿许可证编号

5321000440015

 

第三章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

第一节成矿背景

一、大地构造位置

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滇东台褶皱带、滇东北台褶束内。

小区域内,矿区构造主要表现为由谓姑背斜西翼一系列单斜地层和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组成整个镶木山铅锌矿区构造基本轮廓。

二、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等地层,各系地层多有缺失间断,接触关系多处表现为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显示本区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中经历频繁的升降运动

三、构造

镶木山铅锌矿在区域上主要位于滇东台褶带中部,谓姑背斜西翼一带,区域性构造线总体呈北东向,局部为近南北走向。

乐红-镶木山地区表现为近南北向断裂为北西向断裂错断。

镶木山铅锌矿处于小江大断裂的东侧乐红—大包厂一带北东向与南—北走向两个不同方向构造体系的结合部位谓姑背斜(走向北东)西翼,由一系列的北西向与北北东向及近南北向断裂等构造组成。

(一)褶皱

矿区属谓姑背斜西翼,区域上姑背斜为一条近南北走向的破背斜,其西翼北端(即本区地段)出露地层有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n)至奥陶系下统红石崖(O1h)地层,各地层多有缺失。

表现为区域上曾经经历频繁的构造运动。

(二)断层

矿区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发育有北北东向与北西西向的两组断层,矿体大多与断层构造关系密切。

区内共发现有F1、F2、F13、F4、F5、F6六条断层。

其中,F13、F4为含矿断裂。

现将区内几条主要断裂叙述如下:

1、F1平移断层

位于对竹村西大沟呈近北北东走向。

区内出露长2220米,为一右行的平移断层。

西盘出露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n)至奥陶系下统红石崖组(O1h)地层,东盘出露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n)至寒武系下统沧浪铺组(Є1c)地层。

断层破碎带不明显。

2、F2逆断层

为一北北东走向的逆断层,走向长3200米,倾向100°—150°,倾角43°—70°。

在南段大潮门硐至老屋基一带,倾角较缓,为一逆掩推覆构造,在老屋基一带,上盘岩石破碎,见有明显的褐铁矿化,并伴有铜矿化、铅锌矿化;北段倾角较陡,断层带多被第四系坡积物所掩盖。

北西盘地层为

沧浪铺组红井哨段(Є1ch)、乌龙箐段(Є1cw)、龙王庙组(Є1l)、陡坡寺组(Є2d);南东盘地层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n)地层。

地层断距为100-350米。

3、F3逆断层

为一北东走向的逆断层,走向长2000米,倾向100°—120°,倾角60°—84°。

该断层分别在北段为三条走向北北西的F4、F5、F67断层所错断。

在梨树丫至镶木山(BT4)地段破碎带中铅锌矿化较明显,并伴有褐铁矿化、铜矿化等蚀变现象;在BT4至大潮门地段破碎带中铅锌矿化较弱,铜矿化较强,据省地质局一大队区调分队1985~1989年间区调时拣块信息:

Ag297×10-6、Cu0.04~0.38%。

整体反映该断层为区内银、铅、锌、铜矿化断裂带。

4、F4逆断层

位于矿区中部,为一北西-南东向逆断层,走向300°—310°,倾向210°—220°,倾角45°—78°,其走向微显波状,本区长约1700米,错断F2逆断层及统灯影组(Z2dn)、沧浪铺组红井哨段(Є1ch)、乌龙箐段(Є1cw)、龙王庙组(Є1l)、陡坡寺组(Є2d)、西王庙组(Є2x)、、二道水组(Є3e)、红石崖组(O1h)。

该断层地下由3号坑道所控制,见有明显的锌矿化,断层破碎带明显,一般宽为5-21

 

米,由白云质泥岩与白云岩角砾、断层泥组成,铅锌矿化明显,局部富集成铅锌矿体,亦为该矿区重要的含矿构造。

5、F5逆断层

为一走向北西290°左右,长1260米,倾向20°—35°,倾角50°~60°。

错断F2逆断层及统灯影组(Z2dn)、沧浪铺组红井哨段(Є1ch)、乌龙箐段(Є1cw)、龙王庙组(Є1l)、陡坡寺组(Є2d)、西王庙组(Є2x)、、二道水组(Є3e)地层。

断距50-100米,矿化特征不明显。

6、F6断层

为一走向北西290°左右,长2300米,倾向20°—50°,倾角60°~80°。

错断F2及统灯影组(Z2dn)、沧浪铺组红井哨段(Є1ch)、乌龙箐段(Є1cw)、龙王庙组(Є1l)、陡坡寺组(Є2d)、西王庙组(Є2x)、、二道水组(Є3e)地层。

为一条倾向北东的压扭性断层,矿化特征不明显。

 

第四章矿体

镶木山铅锌矿矿体产于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Є1l)地层断层破碎带中,多呈脉状、透镜状,并严格受北西西向与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

根据矿体的产出空间位置的不同,将镶木山铅锌矿可分为二条主矿体,编号分别为Ⅰ、Ⅱ。

一、Ⅰ号矿体

位于梨树丫至BT4之间,赋存于F3断层破碎带中,呈脉状产出,为镶木山矿区主要矿体之一。

由TC2、、TC3、TC4、PD5、BT4等五个槽、坑工程控制,矿化体长度1240米。

矿石矿物为闪锌矿、菱锌矿,脉石矿物有白云石、石英。

矿石构造为角砾状、细脉浸染状。

矿体产状与F3断层产状一致,沿走向变化较小,倾向285°—325°,倾角65°—70°,平均约68°。

矿体厚1.20—4.34米,,平均2.25米,Pb品位一般0.64—1.06%,平均0.84%,Zn品位一般3.07—4.68%,平均4.63%;Pb+Zn平均品位5.47%。

伴生Ag品位38.82-77.74克/吨,平均41.92克/吨。

二、Ⅱ号矿体

位于老屋基西侧,赋存于F4断层破碎带中,呈透镜状产出于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Є1l)灰色色粉晶白云岩中,局

部产于深灰色断层泥之中。

亦为镶木山矿区主要矿体之一,亦是镶木山铅锌矿区“层控型”铅锌矿体的代表。

由TC5、TC6、PD3、BT4四个见矿探矿工程控制,矿化体长度约170米。

矿体走向300°—310°,倾向210°—220°,倾角55°—78°,平均约68°。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沿层产出。

矿体厚5.69—12.85米,平均7.78米,Pb品位一般0.35—0.64%,平均0.49%,Zn品位一般2.37—4.49%,平均3.28%,Pb+Zn平均品位3.77%,伴生Ag品位33.80—93.68克/吨,平均44.38克/吨。

第五章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一、矿床成因浅析

镶木山铅锌矿区处于乐红—大包厂东、西两侧南北向与北东向这两个方向构造体系的结合部位谓姑背斜西翼,断裂构造较发育,铅锌矿体产于龙王庙组(Є1l)地层之断裂及层间破碎带中,就其成矿地质条件而言,有利的地层、岩性、构造和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是形成本矿床的主要因素。

(一)地层、岩性条件

镶木山铅锌矿矿-镶木山-牛角化探异常组合带北段异常区,该异常银、铅、锌异常套合较好,其分布与断裂带展布基本一致。

位于该异常区中的震旦系下统灯影组(Z2dn)与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Є1l)为一套碳酸盐岩,铅锌背景值较高,在矿化蚀变地带形成Pb、Zn异常,且浓集中心明显,是一个主要的含矿层位或矿源层。

从矿化蚀变情况看,在砂、泥质破碎带中的矿化较弱,而位于白云质碎裂岩内矿化较强(一些已形成铅锌矿体),当矿源层中断裂发育时,易形成铅锌矿体,说明围岩对铅锌矿化有一定影响。

(二)构造条件

断裂构造的发育是镶木山铅锌区成矿条件之一。

镶木山矿区主要矿体皆产于断层破碎带中,断层控制了矿体的形

态、产状及规模。

首先,断裂活动产生的摩擦热,为成矿作用提供热能动力;其次,断裂活动产生一定的空间,为含矿气水热液提供运移通道;第三,断层破碎带本身也是储矿的有利空间。

与之相配套的一些次级断裂及裂隙亦是有利的储矿构造。

(三)矿化聚集条件

特定的空间是矿化聚集的有利场所。

区内含矿断裂上、下盘岩性主要为砂、泥岩和泥质白云岩,起到一定的隔挡作用;龙王庙组(Є1l)地层主要岩性为脆性白云岩,在断裂构造通过地段,产生以脆性破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为成矿流体提供了流通、扩容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为矿质沉淀提供了空间。

综上所述,本区铅锌矿化物源一方面源自沉积时的铅锌高背景值;另一方面来源于矿源层中分散元素。

热源一方面为构造挤压、摩擦产生。

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床。

二、找矿标志

(一)地层标志

上震旦统灯影组(Z2dn)地层中含硅质条带白云岩与寒武系下统(Є1l)粉-细晶白云岩是Pb、Zn矿源层位,在断

 

裂发育部位及次级破碎带是Pb、Zn、Ag矿化富集成矿的有利场所。

(二)断裂标志

在昭通地区,区域上铅锌矿化体与北西向与北东向断层破碎带关系密切,本区也是如此,主矿体Ⅰ、Ⅱ号矿体均产于断裂破碎带中,说明断层破碎带有导矿和储矿的作用,亦是矿体富集成矿的有利空间。

另外,断层旁侧的次级构造,小褶曲或层间挤压破碎带的发育程度越高对含矿气水热液富集成矿越有利。

(三)围岩蚀变是直接的找矿标志

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重晶石化是良好的找矿标志,围岩蚀变的强弱与铅、锌、银矿的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四)老硐和古矿渣是找矿的重要线索。

(五)地化异常、物探异常是寻找深部隐伏铅锌矿体的重要线索。

 

第六章矿区水文地质

(一)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金沙江流域一级支流牛栏江北部山区,地貌分区属滇东喀斯特高原滇东北中山山原亚区。

受牛栏江及剧烈侵蚀切割,地形复杂,沟谷纵横,河流深切,山高坡陡,悬崖密布,“V”型谷发育。

沟谷狭窄,落差大,向源侵蚀强烈。

总体地形北高南低,最高点高位于矿区北西部山坡,标高约1920米,最低点位于矿区南部边缘牛栏江江面,标高约900米(可视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最大相对高差约1020米,为构造侵蚀高中山地貌。

(二)地表水

矿区地表水较发育,除牛栏江规模较大外,其余均为山间小溪。

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

金沙江一级支流牛栏江由东向西流经矿区北部边缘,为矿区最大的地表水系。

据镶木山水文站资料,多年平均流量126.0米3/秒,最大流量1040米3/秒,最小流量31.0米3/秒。

流经矿区段水面标高900米左右,低于最低开采标高,对矿床开采无影响。

(三)气候

本区气候属于南温带低纬度山原季风气候。

矿区地处滇东北高原深切割高中山峡谷区,地形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

有山顶冷凉、河谷炎热的立体气候特点。

低处的牛栏江河谷湿热,长年气温较高,历史最高气温达41.4℃;两侧山区冷凉,气温较低,月平均气温5—13℃,半山坡属于过渡带,年平均气温19℃,但日温差较大。

据鲁甸县气象局资料,本区气候具有冬冷夏热,雨季多雨湿润,旱季干燥多风,旱雨两季分明的特点。

年降雨量640.6—1240.8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809.2毫米,日最大降雨量137.4毫米,雨季5—10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年蒸发量1474.6—1700.5毫米,相对湿度61—89%;主导风向为北北东向,最大风速23米/秒,平均风速2.9米/秒。

每年的10—11月为低温浓雾天气,12至次年2月为霜冻期。

二、含、隔水层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从新至老有第四系(Q)、奥陶系(O)、寒武系(∈)、震旦系(Z)。

根据岩地层性组合特征、富水性、水力联系等,将矿区地层划分为六个含水层(组)和两个隔水层(组)。

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一)第四系残坡积、崩积、冲洪积孔隙含水层(Q)

残坡积物主要分布于山坡地形相对平缓处,厚度小于10米。

由原岩角砾、碎块石与粘土、粉质粘土混杂组成,无分选,磨圆度差,块径大小不一。

结构松散,孔隙比大。

分布

 

零星,一般透水而不含水,局部厚度较大处含孔隙潜水,泉流量小于0.01升/秒,富水性弱。

崩积物分布于陡崖下,厚2—15米,由大小不一的碎块石组成,无分选,磨圆度差,结构松散,孔隙比大。

分布零星,透水而不含水。

冲洪积物分布于牛栏江河床、河漫滩,厚5—20米。

由砂砾石、漂砾、组成,具二元结构。

分选磨圆较差,大小不一,一般2—20厘米,最大可达5米。

结构松散,含孔隙潜水,受溪沟水补给,富水性中等—强。

(二)奥陶系下统红石崖组相对隔水层(O1h)

出露于矿区西部F4断层上盘,厚94.6—113.7米。

岩性为灰绿、灰黄、紫红色薄—层纹状粉砂岩与泥岩、页岩互层。

以粉砂岩等细碎屑岩为主,裂隙较发育,以小型风化闭合状裂隙为主,局部含风化裂隙水,泉流量多小于0.1升/秒,富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

(三)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岩溶—裂隙含水层(∈3e)

岩性为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粉晶白云岩夹黄灰色白云质、泥质粉砂岩、粉砂泥岩,厚132.8米。

裂隙较发育,岩溶不发育,仅见少量构造溶蚀裂隙,含岩溶—裂隙水,矿区内无泉水出露。

(四)寒武系中统西王庙组岩溶—裂隙弱含水层(∈2x)

岩性为姜黄薄层状白云质粉砂岩、粉砂质白云岩,厚102.9米。

裂隙较发育,多为构造裂隙,溶蚀裂隙较少,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弱,矿区无泉水出露。

(五)寒武系中统陡坡寺组岩溶—裂隙含水层(∈2d)

岩性下部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细至粉晶白云岩;上部为浅灰色白云质泥岩,厚56.85米。

下部白云质泥岩裂隙发育,多见发育细小闭合网状风化裂隙,富水性差,相对隔水。

上部白云岩发育构造溶蚀裂隙,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中等,矿区无泉水出露。

(六)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岩溶—裂隙中等含水层(∈1l)

岩性为浅灰色厚层状粉晶白云岩夹薄层状白云质泥岩,厚111.0—145.0米。

裂隙发育,多为构造溶蚀裂隙,裂隙线密度17条/米,延伸长7—10米。

含岩溶—裂隙水,以岩溶下降泉的形式集中排泄。

泉流量1.853—8.014/秒,富水性中等。

据QS1取样分析,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水。

(七)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及沧浪铺组相对隔水组(∈1q+c)

岩性以浅海相的深灰、灰绿、紫红色页岩、粉砂岩为主,总厚399.39米。

地表风化破碎,多发育细小闭合网状风化裂隙,含风化裂隙水,泉水点少,流量小,多以沿沟渗流的

形式排泄,泉水流量小于0.01升/秒,富水性极弱,为相对隔水层。

掘进在该地层中的探矿坑道PD1、PD3仅见局部滴水,坑口流量0.08—0.102升/秒。

(八)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岩溶—裂隙强含水层(Z2dn)

岩性下段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粉—细晶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富藻白云岩;上段为灰白、浅灰色中厚层状含硅质条带白云岩,总厚530—1257米。

岩石坚硬性脆,构造裂隙发育,岩溶不发育,见少量溶蚀裂隙和小溶洞。

溶蚀裂隙多垂直层面发育,一般宽2—10毫米,少数宽5—10厘米,无充填,延伸长度5—10米,含岩溶裂隙水,矿区无泉水出露。

三、探矿坑道的水文地质特征

昊龙公司办理采矿证后,因资源情况不清,尚未正式进行开采,还处于探矿阶段。

目前正在施工PD1、PD3两个探矿坑道,全部为平巷,仅揭露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及沧浪铺组(∈1q+c)地段偶有滴水,其余地段均较干燥,未见淋水、涌水。

为自流排水,坑口流量0.08—0.102升/秒。

 

第七章工程地质条件

一、工程地质岩组

根据矿区出露地层的岩性组合特征、结构类型、工程稳固性、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等,将矿区出露地层划分为八个工程地质岩组,现按从新至老的顺序分述如下:

(一)第四系(Q)残坡积、崩积、冲洪物散体结构松散—松软岩组Ⅰ残坡积物主要分布于山坡地形相对平缓处,厚度小于10m。

由原岩角砾、碎块石与粘土、粉质粘土混杂组成,无分选,磨圆度差,块径大小不一;崩积物分布于陡崖下,厚2—15m,由大小不一的碎块石组成,无分选,磨圆度差;冲洪积物分布于牛栏江河床、河漫滩,厚5—20m。

由砂砾石、漂砾、组成,具二元结构。

分选磨圆较差,大小不一。

该岩组物质成分复杂,沉积时间短,未固结,结构松散,孔隙比大,整体连接差,呈散体结构,力学强度低,稳固性差。

探矿坑道坑口为该岩组时易跨塌,均采用密集坑木支护或混凝土翻拱支护。

因分布于地表浅部,厚度小,对井下开采影响小,但未来矿山开采坑口应尽量避开该岩组或加强支护。

(二)奥陶系下统红石崖组碎屑岩类半坚硬—软弱岩组Ⅱ岩性为灰绿、灰黄、紫红色薄—层纹状粉砂岩与泥岩、页

岩互层,厚94.6—113.7米。

抗风化能力弱,地表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呈片状、碎块状。

其中粉砂岩半坚硬,整体完整性较好;页岩和泥岩软弱,力学强度低,易风化破碎。

结构面为层面、构造节理面、风化裂隙面等。

有软弱夹层存在,使整个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稳固性变差。

边坡的不稳定为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

特别是在单斜构造的顺向坡,容易产生顺层滑坡。

矿山开采一般不涉及该岩组,对矿山开采影响不大。

(三)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可溶盐岩类坚硬—半坚硬岩组Ⅲ岩性为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粉晶白云岩夹黄灰色白云质、泥质粉砂岩、粉砂泥岩,厚132.8米。

裂隙较发育,岩溶不发育,仅见少量构造溶蚀裂隙。

白云岩密坚硬,力学强度高,整体完整;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半坚硬,力学强度相对较低,易风化破碎。

结构面为层面、构造节理面、风化裂隙面等。

以坚硬白云岩为主,稳固性一般较好,不易发生工程地质问题。

(四)寒武系中统西王庙组可溶盐岩类坚硬—半坚硬岩组Ⅲ岩性为姜黄薄层状白云质粉砂岩、粉砂质白云岩,厚102.9米。

裂隙较发育,多为构造裂隙,溶蚀裂隙较少。

粉砂质白云岩致密坚硬,力学强度高,整体完整;白云质粉砂岩半坚硬,力学强度相对较低,易风化破碎。

结构面为层面、

构造节理面、风化裂隙面等。

以坚硬白云岩为主,稳固性一般较好,不易发生工程地质问题。

(五)寒武系中统陡坡寺组岩组可溶盐岩类坚硬—半坚硬岩组Ⅲ岩性下部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细至粉晶白云岩;上部为浅灰色白云质泥岩,厚56.85米。

白云岩致密坚硬,力学强度高,整体完整;白云岩质泥岩半坚硬,力学强度相对较低,易风化破碎。

结构面为层面、构造节理面、风化裂隙面等以坚硬白云岩为主,稳固性一般较好,不易发生工程地质问题。

(六)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可溶盐岩类坚硬岩组Ⅳ岩性为浅灰色厚层状粉晶白云岩夹薄层状白云质泥岩,厚111.0—145.0米。

裂隙发育,多为构造溶蚀裂隙,裂隙线密度17条/米,延伸长7—10米。

岩石致密坚硬,力学强度高,整体完整。

结构面为层面、构造节理面、风化裂隙面等。

以坚硬白云岩为主,稳固性一般较好,不易发生工程地质问题。

主要矿体产于该岩组断层破碎带和层间裂隙带中,对开采影响大,对裂隙发育带、小构造带、断层破碎带应加强支护。

(七)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及沧浪铺组碎屑岩类半坚硬—软弱岩组Ⅱ岩性以浅海相深灰、灰绿、紫红色页岩、粉砂岩为主,总厚399.39米。

岩石硬度低,抗风化能力弱,易风化破碎,地表多风化破碎呈碎块状、片状,工程稳固性差。

探矿坑道

穿过的该岩组地段容易发生顶板跨塌、片帮等工程地质问题,需全巷密集支护。

如PD1和PD3穿过该岩组时全部用密集坑木支护,雨季坑口多次发生冒顶。

该岩组工程稳固性差,对矿山开采影响大。

(八)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可溶盐岩类坚硬岩组Ⅳ岩性下段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粉—细晶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富藻白云岩;上段为灰白、浅灰色中厚层状含硅质条带白云岩,总厚530—1257米。

岩石坚硬性脆,力学强度高,地貌上多形成陡崖。

单轴抗压强度:

干抗压强度85.9—111.8MPa,平均102.8MPa;饱和抗压强度65.5—105.4MPa,平均87.0MPa,软化系数0.81—0.89。

干抗拉强度4.2—143.8MPa,平均7.5MPa;饱和抗拉强度3.8—9.4MPa,平均6.0MPa。

干抗剪强度:

内聚力15.2—18.6MPa,平均17.1MPa,内摩擦角39°07′—43°17′;饱和抗剪强度:

内聚力12.1—16.8MPa,平均14.5MPa,内摩擦角35°35′—42°47′,属于坚硬岩石。

整体完整性较好,一般不易发生工程地质问题。

探矿坑道在该岩组中掘进多数不支护,坑壁规则完整,老硐历经数十年多数保存完好。

受构造影响,构造裂隙发育,岩溶不发育,见少量溶蚀裂隙和小溶洞。

溶蚀裂隙多垂直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