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1995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运用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通过阅读句子,恰当地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呈现景物独特的魅力。

3.阅读描写一种颜色的情景的句子,体会其在表达上的特点。

4.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乡村四月》,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运用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呈现景物独特的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语文园地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一、交流平台

1.复习引入。

本单元的课文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展示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

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去仔细品味一番。

2.体会景物独特的魅力。

(1)齐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说一说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威尼斯的活力和古老水城的静寂。

(2)指名回答。

预设:

①教师适时出示句子:

“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有说不完的情趣。

”“不管怎么拥挤……不知看哪一处好。

(这些句子描写了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从中可以感受到威尼斯的活力。

②教师适时出示句子:

“水面上渐渐沉寂……又沉沉地入睡了。

(这些句子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情景,体现了古老水城的静寂。

(3)自读课文《牧场之国》,找出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展示荷兰牧场独特魅力的句子进行体会。

(静态描写——描写悠然自得的牛羊,展示了荷兰牧场的宁静和悠闲;动态描写:

描写人们给奶牛挤奶、满载牛奶的车船不停地开往城市的繁忙,展示了人们生活的充实。

3.教师小结。

二、词句段运用

体会语句中景物的动、静之美。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例句。

2.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

语句主要写了什么?

3.同桌讨论。

4.全班交流。

5.课件出示情景。

6.自选一个情景进行描写。

7.同桌互评互改。

8.指名读,师生共评。

三、布置作业

从三个情景中再选一个进行描写。

第二课时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一、词句段运用——情景描写及特点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例句。

2.自读语句,说说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3.小组中交流。

4.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方面:

(1)这段话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周围的美丽景色,突出了景物金黄的色彩。

(2)这段话描写了印度泰姬陵的大理石地面,突出了大理石的白。

5.齐读句子,边读边想:

这些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6.教师小结。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乡村四月》,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自由朗读。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4.课件出示词语解释。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7.课件出示译文及赏析

8.熟读成诵。

三、布置作业

背诵《乡村四月》。

成功之处:

在“词句段运用”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很好地体会句子特点,从而运用到写作中。

不足之处:

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不够准确,老师没有及时进行指导。

教学建议:

教学“日积月累”部分,在背诵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背诵的方法,自己根据古诗句的意思进行背诵。

最后应该再拓展延伸一下,可以让学生试着背几首自己平时积累的田园诗,激发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语文园地

1.能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

2.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3.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4.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

1.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2.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相关课件。

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

2.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点明语文要素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经历了一次环球之旅,坐着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到荷兰的田间地头去感受美丽、幽静的牧场风光,还在神奇的金字塔下领略了人类的古代文明。

课文对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交流感悟,体会动、静之美

1.引导学生回顾:

本单元课文对景物的描写中,哪些语句是静态描写,哪些语句是动态描写?

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处,有感情地读一读,与大家交流。

  预设:

(1)《威尼斯的小艇》第4自然段描写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表现威尼斯的动态美。

第6自然段后半部分描写艇消失后的画面,表现了威尼斯的静态美。

(2)《牧场之国》中,从动物们自由、悠闲的生活,以及夜间牧场的静谧之景,都表现了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

2.教师总结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同时融入人的活动,能赋予景物生命力和变化感,增强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现景物独特的魅力。

3.组织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表现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的语句。

(1)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平时在阅读中积累的表现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的语句,说一说:

这些语句表现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这样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组织全班交流。

三、学写情景,表现动静之美

1.让学生自由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例句,说一说:

这两个例子中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分别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的?

  预设:

第一个例子通过描写乘坐小艇时所见的景致,表现出景物的动态美。

第二个例子通过描写动物安静下来的样子,表现出夜晚荷兰牧场的静态美。

2.让学生自由选择仿写情景,教师指导仿写的重点。

(1)提出仿写要求:

①从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写一写。

②写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2)引导学生选取情景,确定仿写的方向。

①引导学生选取一个情景,想一想:

可以描写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是静态的还是动

态的?

②引导学生确定仿写重点:

这三个情景,分别应该侧重哪一方面来写?

  预设:

“放学后的校园”应重点写出景物的静态美,“群鸟飞过湖面”“火车进站”应重点写出景物的动态美。

  追问:

为什么要这样写?

  预设:

“放学后的校园”恢复了平静,所以要重点表现景物的静态美;“群鸟飞过湖面”“火车进站”这两个情景,都是一片热闹,所以要重点表现景物的动态美。

3.学生仿写,教师相机指导。

4.仿写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写的句子,互相评一评。

5.在学生写的句子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点评,看是否表现出了景物的动态美或静态美。

◎板书设计

◎课时目标

1.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2.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

◎教学过程

一、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例句,了解其内容和表达特点

1.让学生自读教材中的两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预设:

第一组句子描写的是埃及金字塔,第二组句子描写的是被白色大理石包裹的建筑。

2.教师简要介绍第二组句子的出处:

这组句子出自季羡林先生的《泰姬陵》一文,描写的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印度泰姬陵。

3.引导学生交流:

你从这两组句子中分别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第一组句子描写的景物沐浴在金色的世界里;第二组句子描写的景物闪耀着纯白的光辉。

4.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

两组句子都集中强调了一种颜色。

读完句子后,我对这两处景物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5.让学生朗读两组句子,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先了解“写的是什么”,再搞清“特点是什么”,最后通过朗读加深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不要求学生讲到写作方法,只要知道这两组句子都凸显了描写对象的颜色即可。

二、学习“日积月累”,积累古诗

1.引导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描写夏天景象的诗句。

  预设: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揭示诗题:

常有人说,最美的是人间四月天。

农历四月,一般已经到了初夏时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

3.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教师可相机提示“了”的读音。

4.组织学生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1)让学生结合插图说说古诗写了四月乡村的哪些景象。

  预设: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农民插秧。

(2)教师适当指导不易理解的字词,如,山原:

山陵和原野。

川:

平地。

子规:

杜鹃。

才:

刚刚。

(3)学生交流诗意。

郁郁葱葱的树木遍布山原,水光映照着天光,河川一片洁白。

在杜鹃的声声啼叫中,细密的雨丝像烟雾一样弥漫。

乡村的四月很少有清闲的人,农民刚刚结束了养蚕种桑的工作,又要去田里插秧了。

5.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读出乡村四月的明丽和繁忙。

6.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一人教部编版

语文园地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借助事物所抒发的感情或引发的思考。

2.体会本单元课文部分语句在描写事物方法上的相似之处;学习联系语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

3.正确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学习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

●重点

体会本单元课文中部分语句在描写事物方法上的相似之处;学习联系语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

●难点

朗读并背诵古诗,学习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

1交流平台。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描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写出自己对这种事物的感情或看法。

2.词句段应用。

(1)学习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事物的特点凸显得更加明显,使自己的感情抒发得更强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会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在不同句子中表达的意思。

3.日积月累。

开展多种形式的读,熟读并背诵古诗《蝉》。

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学习诗人借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复习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部分语句;诵读古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借助事物所抒发的感情或引发的思考。

2.体会本单元课文部分语句在描写事物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一、交流平台。

1.布置复习,自主回顾。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回顾一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

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2.小组交流复习效果。

3.全班交流。

(1)《白鹭》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的美丽、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2)《落花生》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扎扎实实做人的思想感情。

(3)《桂花雨》一文主要回忆了作者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4)《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的经过。

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

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做深入思考。

师小结:

我们在描写事物时,要把感情寄托在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事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种借助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就是借物抒情。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事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对于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复习回顾,思考课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这样就自然引导出这一单元主要的语文要素,即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借物抒情。

二、词句段运用。

1.指名读下列句子。

1.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2.(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3.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体会这三组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这三组句子都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第一组句子把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品格。

第二组句子把白鹭的颜色、身段与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突出白鹭的色素与身段的搭配都很适宜。

第三组句子把门前的瓜果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大旗杆进行对比,突出农家小院的清新自然,环境美好。

3.教师小结。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

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

它把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

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4.小练习。

下列句子中哪些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在正确答案后的括号内打“√”。

1.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

2.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着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

3.瞧,春风是那样缠绵,让人神清气爽,而夏天的风,则带着丝丝暖意,让人暖意十足。

(√)

4.顽皮的雨滴将雨伞当作了舞台,尽情地跳起舞来了。

()

根据给出的三组典型的句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仔细体会一下这三组句子在描写上的相似点;然后教师进行小结,指导学生理解对比写法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再进行一个小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对比手法的认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联系语言环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

2.朗读背诵古诗,学习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

一、词句段运用。

1.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2.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3.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4.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2.小组内互相交流。

明确:

第1句中“开辟”的意思是开垦,把土地翻好整平,好种花生。

第2句中“开辟”的意思是开创、创立。

第3句中“姿态”是指梅树的姿势优美。

第4句中“姿态”是指人的态度、气度。

3.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1.温和(形容气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和(形容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回答。

1.海南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形容气候,表示天气不冷不热。

2.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位美丽又温和的好老师。

(形容性格,表示老师的性情、态度、言语不粗暴。

5.师小结:

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字语言的一大特点。

在小学阶段,只要学生了解这一特点,并能在理解词语基本义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6.小练习。

说说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都是什么意思。

第一组:

1.我们班的小明同学是一个很骄傲的人。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2.白云湖镇中心小学三年级二班,我为你骄傲!

(自豪)

第二组:

1.这段话的意思,我终于搞懂了。

(指语言文字等的意义、含义)

2.这篇文章挺有意思。

(指趣味)

3.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指意见,愿望)

要提高学生对词语的分析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步骤,即理解词义和对比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

当然,这需要教师的归纳与指导点拨。

二、日积月累。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聒噪的蝉鸣。

(课件播放有蝉的叫声的音频,引起联想)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

什么意思呢?

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像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

其实,这种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

(板书诗题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其诗文也多有佳作,其中《蝉》最为著名,该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自主朗读,熟悉内容。

(1)教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对难认字进行正音。

(2)学生自读三分钟,教师巡查指导。

(3)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2.感受形象,理解诗意。

(ruí)”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

”,这里代指蝉。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露珠的特点是清亮、晶莹剔透,突出“清”的内涵。

“响”是声音的意思,“流响”即流动的声音,指一声接一声的蝉鸣。

“疏桐”代指树林。

“藉”是凭借的意思。

3.突出重难点,理解写法。

(1)本诗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诗人借蝉自喻自身的高洁。

那么,他写了蝉的哪些特点?

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提示:

形态、习性、声音。

古诗大意:

吸食清亮、晶莹的露水珠的蝉,它能停在高树之上放声歌唱,不需要凭借秋风,自己凭着实力就能把声音送出很远。

(2)诗词创作最讲究练字,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个字或几个字?

请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

(学生自读课文并准备发言)教师提示:

“出”把蝉声的意态形象化了,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蝉声的响度与力度,突出蝉声传得远。

“自”“非”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同时说明一个道理,蝉声传播得高远,不是凭借他物,而是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实力。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提示:

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4)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的评论,结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的形象?

请简单描述一下。

教师提示:

诗人借蝉抒情,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

说明诗人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5)比较一下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简单谈谈诗人各自心中的寄托。

教师介绍诗人的身世及写作背景,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发言讨论。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4.学生齐背古诗《蝉》。

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古诗的魅力,得到情感的陶冶。

拓展积累有关写蝉的古诗,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进一步感受托物言志的写法。

语文园地课通常都是按部就班,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讲解,这样的课堂远远达不到活力课堂的要求。

课堂结束后,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如何把“自学、探究、应用”运用在复习整合课中,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

从语文园地内容看,有“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这三部分内容。

我把“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放在第1课时讲,剩下的放在第2课时上讲。

对于这两节课,如何连接、过渡是备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以前讲这些内容时,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连接和过渡的问题。

但是对于两节完整的课,这是不行的。

从这两节课看来,我对教材的研读与把握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备课不仅要认真,还要钻研,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

在“日积月累”环节,我按照五年级在经典文化学习中的方法让孩子们用不同形式的读,从“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会诗情、享诗境”五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备课,还是备课;钻研,还是钻研。

学习,永无止境,只有这样,才能展现活力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