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1171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诵读古今名家优秀诗文,陶冶情操,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感受本单元诗篇中生动的形象与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像和情感。

3、懂得写诗作文皆由感而发,因情而生,能进行自由作文创作。

4、积极参加赛诗会,编手抄报、壁报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热爱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品位。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毛泽东词二首》2课时

《古代诗词三首》3课时

《现代诗二首》2课时

《歌词三首》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

自由作文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其教学宗旨就是要借助诗人的创造精神和诗歌的深蕴旨意来教化学生,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体验思想的启迪,神韵的领悟。

各课设计思路简单介绍如下:

《毛泽东词二首》:

通过朗读可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在诵读中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把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朗读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卜算子·咏梅》可采用比较阅读。

《古代诗词三首》:

①《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样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能让学生打破教材的局限,多角度理解木兰的形象特点,使这一人物回归本色生活,应是教学的重点。

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把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意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人物,把握文本主题。

这首诗风格刚健清新,语言质朴生动,既有雄浑的气势,又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学习本诗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②《观刈麦》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处境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深深的谴责。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来体会诗的含义。

③《破阵子》表达了作者虽有伟大的抱负却壮志难酬的悲愤,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梦境,体会作者驰骋沙场的壮志豪情。

《现代诗二首》:

①《回延安》:

语言通俗,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恰当运用民歌形式和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体会从中抒发的感情。

②《再别康桥》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

学生由于平时对新月派诗歌接触较少,对这类充满浪漫气息的有唯美倾向的诗歌比较陌生,因此,很有必要对徐志摩和他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通过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唤起他们读诗的兴趣,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境,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然后穿插读诗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情趣。

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导演和引路的作用。

《歌词三首》:

歌词的学习,对于学生们而言,虽然是第一次,但是学生对于歌曲这一艺术形式并不陌生。

而且很多学生能唱不少歌曲,对歌曲较为感兴趣。

这是学习这三首歌词的良好前提。

利用这一优势,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习本文,应该先让学生学唱这三首歌,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这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歌词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

,并进一步进行综合比较。

在此基础上,再选唱其他爱国歌曲,可以组织班级演唱会,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诵读欣赏》:

结合诵读欣赏的教学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

让学生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

教学采用四步法:

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写作:

自由作文》:

结合过去的写作实践,通过自由命题,学习在写人、记事中抒情,写出真情实感。

《综合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赛诗会、诗歌朗诵会,或编写手抄报、壁报等活动。

进一步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丰富积累,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品位。

 

卜算子咏梅

教学目的:

1、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 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这两首词

重点难点:

重点 教学目的1、3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点播、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请同学回忆上学期的两首词,略微点评,温故为知新做准备。

二、听范读感知这两首词

三、自读疏通词语

卜算子:

词牌名   咏梅:

题目        咏:

用诗词叙述

犹:

还,仍然                       俏:

俊俏,美好的样子

烂漫:

色彩鲜艳而美丽。

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

寂寞(jimo):

孤单冷清              苦:

竭力,尽力

任凭:

一任                         零落:

凋谢

四、诵读、点播、赏析

1、请学生试读,略评

2、点播分析

(1) 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讨论明确:

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

寒冷的冬天;悬崖:

险恶;

百丈冰:

寒;

(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

梅怎样这样开的?

哪个词表现出来的?

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

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点播赏析:

一般花都因为畏惧严寒而凋零枯萎了。

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

俏:

表现出来了。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呢?

像《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

哪些词表现出来的?

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点播、赏析:

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

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

烂漫山花——笑:

藐视困难的笑:

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4)词里用是什么手法?

讨论点播:

衬托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 花 烂 漫  (笑)    ——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5)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

讨论、点播、赏析:

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小节:

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6)理解诵读

(7)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疏通全词大意:

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

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鄹雨。

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

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你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同学们比较看看这个梅花是什么形象?

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境界如何?

讨论、点播、赏析: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形象。

低沉孤傲消沉无奈

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播:

1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两首词不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播:

1、形象不同。

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

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

2、感情基调不同。

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

陆游的词低沉孤高的。

(8)理解背诵该词。

板书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陆游

形    象 傲雪俊俏,积极乐观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思想感情 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境    界 气势恢弘,博大高远              狭隘局促,灰暗抑郁

(9)作业:

探究学习

(10)欣赏《红梅赞》歌曲

 

《现代诗二首》自主学习方案(一体化)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让我们先跟贺敬之回革命圣地延安看看,再随徐志摩到英国著名的剑桥(康桥)上去散散步,好吗?

一、搜集资料

1、查阅资料,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2、理解识记,加强人文积淀。

(1)贺敬之,当代、。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剧本《》(与丁毅等合作)。

《回延安》选自《》,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2)徐志摩,诗人,有《花雨》《志摩的诗》《》等。

1918至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白羊肚()糜子()荡漾()青荇()

揉碎()斑斓()漫溯()笙箫()

2、辨字组词:

羔()糜()窑()畔()箫()

恙()靡()窖()衅()萧()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3)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2、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回延安》第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千声万声呼唤你”表达了;“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

的心情。

(3)《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抒发了;“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等复杂感情。

(4)读《再别康桥》的感受像()

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

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静听肖邦的小夜曲

聆听阿丙的《二泉映》

(5)一句话,《回延安》抒发诗人的感情;《再别康桥》抒发诗人

的感情。

四、赏析揣摩

研读诗歌,揣摩特色

(1)你发现《回延安》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2)人们都说《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如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

再如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具有音乐美。

你能说说本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吗?

2、品读诗歌,揣摩语言

(1)说说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A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D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2)《回延安》中我认为用得最好的词是,理由是;写得最好的句子是,理由是。

《再别康桥中》我认为用得最好的词是,理由是;写得最好的句子是,理由是。

3、、比读诗歌,背诵默写

以《回延安》第一部分为例,按座位号为序,诗句接龙

以《回延安》第二部分为例,男女生对诗(女生读一节,男生接一节)

摆设擂台:

给自己读(或背)的《再别康桥》配上合适的音乐并把它录下来,向小组(或全班)同学挑战,看谁读(或背)得更有节奏、更有感情。

《回延安》中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是。

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

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5)、《再别康桥》中写诗人荡舟河上寻梦的句子是,

;,

五、探究质疑

1、“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那榆阴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