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1351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docx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docx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名

电话

学科

数学

年级

初中

邮件

单位

实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垂直关系进行研究,明确概念,探讨性质,画图操作。

学习本节课会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数学知识提供条件和依据,因此《垂直》在数学学习中是重要的基础内容。

本节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认识垂直这一特殊相交关系的本质特征,还涉及到垂直的两条性质,这些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情况,是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的高、切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空间里的垂直关系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垂直的教学极其重要。

本节课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垂线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垂线的概念、画法和性质是重要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一样,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探索和理解垂线的性质。

虽然学生在小学接触过垂直,但是内容比较直观浅显,垂线的性质部分学生接受起来还有些难度.此外,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向量知识和三角恒等变换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其不仅为学生打下牢固知识基础,而且能够建立学生学习其它内容的信心。

二、学生分析

1.智力因素方面

知识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了解过垂直的概念及画法,学生对两条直线相交已有认识,在直观,表象的层面已有认知。

以前的内容,和上节课的相交线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认知能力:

(1)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接受几何知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垂直概念中所蕴含的识别与性质,而垂线的两条性质的获得只是通过画图以及测量、比较等方法获得的,由于两条性质的文字表达极其精炼并且准确,例如“有且只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归纳、表述和理解都有难度。

所以,本节课难点,垂线的性质探索。

(2)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垂直的概念,有一定的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有困难,再加上本节内容思维量较大,对思维的严谨性和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能力有较高要求。

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2.非智力因素

学习者文化背景:

学生通过对垂直的概念的学习,对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能力,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基本上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的辩证关系,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习风格分析:

(1)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喜欢积极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现象。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2)喜欢和别人比较,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和进取心,富有激情。

(3)学生想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去了解更多的新知识,这是我们信息化教学的后盾。

三、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

置关系,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垂直的概念,并学会符号表示.

2.通过研究两直线垂直的条件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3.通过对两直线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4.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并且会借助三角板、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通过操作活动,探索有关垂线的一些性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

使用哪些技术?

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

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

)200字

1.QQ群,网络视频资源,ppt课件,几何画板,实物展台,电子白板。

2.利用QQ群,为学生课前预习和后续复习提高提供帮助;垂线的画法是个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师自己录制的或网络微课后续学习掌握;在垂直的定义,垂线的性质探究,利用几何画板。

垂线的画法,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成果;利用电子白板板书生成性重点知识,在课后保存发在qq群。

3.预期效果:

利用教师自己录制的或网络微课,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和拓展提高;几何画板长度、角度数据显示,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变化过程中的规律。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

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创境导入,初识垂线预习成果展示(课前预习作业附后)

1.创设情境走进生活引入课题

如图,小明欲穿过马路,那么,从点A到马路对面最短的路线是怎样的?

2.检查预习垂直的概念

教师课前利用QQ群发布预习作业

1.斑马线处穿过马路最短路线是怎样的?

拍摄或搜集图片说明。

2.这条路线与一条斑马线两条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生活中还有这种关系的图片吗?

(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图片)

3.看教科书或网络搜索什么是垂直?

4.学生操作几何画板,如右图,直线AB,CD交于点B,学生拖动点A,观察由图1变化到图2过程中,∠ABC的度数改变,从而得到必有唯一一种情况如图3所示∠ABC为直角从而得到垂直定义。

1.学生课上展示说明最短路线。

2.课堂展示生活中垂直的图片。

3.垂直的定义,在电子白板上画图说明。

4.学生操作几何画板(如左边所述学生拖动点A)。

进而师生互动在电子白板上板书垂直和垂足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1.预习作业、学生图片发在QQ群,便于学生共享。

2.ppt出示情境,展示学生的图片。

3.几何画板演示两直线相交成的角度改变,帮助理解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二、自主探究,理解垂直定义

课堂新授

1.根据定义画垂线

用三角尺、量角器画垂线。

 

2.深入理解垂直的定义

两个层面,定义既是判定又是性质。

1.用直尺、三角尺、量角器在白纸或方格纸折、画垂线,共能找到多少种方法?

让学生展示画法。

 

2.结合画出的图形,说明如何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呢?

教师做总结,提醒学生注意:

两条线段垂直、两条射线垂直、射线与直线垂直、线段与射线垂直、线段与直线垂直,都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垂直。

电子白板板书并画图:

“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垂足为O”,则记为AB⊥CD,垂足为O,并在图中画上记号。

1.学生画图、折纸,展示画法,可能采用的方法如下:

(1).用三角尺在白纸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2).用量角器在白纸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3).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4).折出互相垂直的线

2.学生积极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根据垂直的定义必须当两条直线相交时所形成的4个角中,有一个角为90°,就得出这两条直线垂直。

学生用文字语言描述直线的垂直关系,并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培养学生几何图形的表达能力。

1.ppt出示问题。

2.实物展台展示画法。

3.动画演示折纸过程。

4.电子白板板书两条直线垂直的文字语言及符号语言描述。

三、合作交流,探究垂线唯一性

1.已知一条直线画它的垂线。

 

2.探究垂线存在性和唯一性。

 

画图小组交流

1.问题:

与一条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一共有几条?

2.问题:

如右图

(1),过P点可以作几条直线与直线L垂直?

3.问题:

如右图

(2),过P点可以作几条直线与直线L垂直?

为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理解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课堂上电子白板上板书,flash动画演示画法,接受困难的学生课后观看网络微课视频。

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垂线的第一个性质,重点关注学生对“有且只有”一词的理解,体会数学语言的丰富与精练。

垂线的第一个性质是垂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1.学生尝试动手作图,根据作图情况回答:

无数条。

2.学生尝试动手作图,根据作图情况回答:

只有一条.

 

3.学生根据作图的实际情况作答:

只有一条.

学生交流讨论后,

学生动手画图,还可让学生通过折纸作垂线等操作,体会垂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归纳出“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这一的性质。

1.ppt出示问题。

2.flash动画演示画图的过程。

3.电子白板板书画法。

4.课后利用网络或QQ群中微课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四、问题探究,发现垂线段最短

思考问题,再探性质

1.回馈情境问题,得到垂线段。

 

2.动手操作,发现垂线段最短。

1.ppt出示开始的情境问题:

小明欲穿过马路,那么,从点A到马路对面最短的路线是怎样的?

为什么它是最短的?

2.你能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吗?

3.几何画板演示,已知直线l,和直线外一点P,PA⊥l于点A,点A在直线l上,从垂直开始向两方运动,学生观察PA长度的改变。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垂线段最短。

学生自己画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直线上有无数个点,任意取几个点与直线外一点相连,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⑵你能猜想一下最短的位置会在哪儿?

它唯一吗?

为什么?

⑶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观察得出的结论吗?

学生作图、观察、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垂线的第二个性质。

如有学生说法错误或者不完整,其他学生可以给予纠正、补充。

1.ppt出示问题。

2.几何画板演示垂线段最短,用标签展示PA长度、PA与直线l所成角度的变化。

五、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测量跳远成绩。

我们如何测量跳远的成绩?

PPT展示问题,学生结合上面知识作出解释。

1.ppt出示问题。

2.电子白板画图演示测量跳远的成绩。

六、分层评价,个性发展

测试题分两部分,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

1.当堂检测先完成A,全体参与;

2.教师批改每组最快完成学生的作业;

3.分层评价:

全部掌握的继续完成检测B,C;困难的修改检测A,然后完成类似A难度的A2检测。

关注基础,也不忘培优。

学生小组合作,兵教兵,完成基础检测。

组内合作完成全体学生的作业批改与讲解。

程度好的,继续完成检测B,C,并组间交流。

小组统计课堂评价结果,针对性利用面批作业的机会,帮助学困生尽快提高。

并利用QQ群和网络硬盘等,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拓展提高的选做作业。

QQ群上传检测B,C及答案,供学习困难的学生课下参考。

七、善用网络,全面提高

本节课重难点视频链接

 

学生认知水平差异较大,课堂上难以照顾到每一层次的学生,为更好地体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借助网络微课或QQ群上传本节难点精讲,相关知识拓展。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情况借助QQ群、网络视频有选择的学习。

 

课后QQ群或网络帮学困生解决难点,优等生再提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同学们学会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探索知识,并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深化学习。

几何画板标签显示,体现变化过程中数据的变化,使抽象的规律可视化,提高了课堂效率。

2.QQ群,网络资源的运用弥补了课上时间的不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既能帮助学困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难点、重点,又能让优等生有更大的提高,解决了个性化发展问题;在整个的学习过程总,允许多种答案的出现,鼓励其自圆其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将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

3.电子白板可擦写功能关注了课堂的生成性,又能帮助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弥补了ppt的不足。

言而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更应该交给学生的是如何学习。

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拓,将使本节课熠熠生辉。

课前预习作业

1.材料搜集:

如何测定跳远成绩?

斑马线处穿过马路最短路线是怎样的?

拍摄视频图片或搜集图片上传至班级QQ群。

2.思考:

如果把一条斑马线和最短路线都看成一条直线,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生活中还有这种关系的图片吗?

 

3.材料搜集:

2中生活中图片,拍摄或搜集,并上传至班级QQ群。

4.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5.看视频,理解垂线的画法,如有疑难问题,课堂上同学或师生交流完成。

链接地址

 

通过丰富资源和技术手段,并且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知识。

 

学习流程图

 

 

 

 

 

 

 

 

 

 

 

 

符号说明:

教师活动媒体选用学生活动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同学们学会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探索知识,并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深化学习。

学会运用类比的思想学习,体会到数形结合的精彩价值与意义。

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老师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教而是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与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互动、提问、课件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

只有真正的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使课堂变得高效,才能达到三维教学目标。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总,允许多种答案的出现,鼓励其自圆其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将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

探究过程中,过程错误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难以替代的学习,鼓励学生犯错误,更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改正错误。

教师不去尝试就永远不会发现学生的潜力有多大。

言而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更应该交给学生的是如何学习。

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拓,将使本节课熠熠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