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前四章内容归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0724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园林史前四章内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前四章内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前四章内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前四章内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前四章内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园林史前四章内容归纳.docx

《中国古典园林史前四章内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园林史前四章内容归纳.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典园林史前四章内容归纳.docx

中国古典园林史前四章内容归纳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有关园林最早记载,始见于殷、周之际的“囿”和《诗经》所咏的“园”,都在三千年前。

那时园囿是栽种果蔬、捕猎禽兽有关生活的生产单位。

中国园林之皇家园林

历史上最早的,有信史可征的园林是商的末代帝王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的开国帝王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

帝王御苑,始自秦、汉“上林”。

“苑”即早期所称的“囿”。

中国园林之私家园林

西汉梁孝王刘武(公元前160左右)以及茂陵(今陕西兴平县)巨富袁广汉、知识分子董仲舒都有私园。

西晋石崇(公元300左右)在河阳(今河南孟县)的金谷园,这些园林全在北方。

再过半世纪,苏州顾辟疆园是江南首次闻名的私园。

历史名园:

金谷园、辋川别业、沧浪亭

中国园林之寺观园

东汉时在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第一佛寺。

佛寺的建设兴旺于魏晋南北朝。

因为当时的社会战火不断,民众生活痛苦不堪,生命无常,因此,佛教中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思想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道教思想中取法自然、延年益寿、飞身成仙等也赢得众多追随者。

名著与名家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计成《园冶》

李渔《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

文震亨《长物志》

沈复(三白)《浮生六记》

张南垣、戈裕良

第一节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第二节中国园林生成期(先秦、秦汉)

第三节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第四节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第五节园林的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

第六节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本章重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各个时期的特点及造园实例。

本章难点:

中国园林的起源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一节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主要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按照园林基址选择和开发的不同方式,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则主要有三个类型:

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

按照地区加以分类:

北方园林、江南园林。

(扬州园林、岭南园林、川西园林)

私家园林:

属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

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别业、山庄等,大抵可归入此类。

皇家园林:

属皇帝和皇室所有,古籍里称为苑、宫苑、苑囿、御苑。

①大内御苑皇城或宫城之内相当于私家园林的宅园,个别在皇城以外都城以内。

②行宫御苑都城附近、远郊。

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

③离宫御苑都城附近、远郊。

长期居住、处理朝政。

寺、观园林是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与私家园林几乎没有区别。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园林的生成期——先秦至西汉(前11世纪—220年)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园林的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公元960—1736年)

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一1911年)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涵蕴

意境说诞生于唐代,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和庄子美学。

象(审美形象)——意象(形象和情趣的结合)——境(象外之象,最早出于王昌龄《诗格》,他还把境分为三类:

物境、情境、意境,分指自然山水、人生经历、内心意识的境界。

意境说的意境是意(艺术家的情思)与境(审美客体,包括物境、情境、意境)的契合。

(情景交融)

第二节园林的生成期(先秦、秦汉)(前11世纪—220年)

化景物为情思、化实景而为虚境才能达到情景交融。

造园艺术常用写意、比拟、联想等手法,使意境更加深邃。

而山水花木的写意,往往是通过题额写意表现出来的。

一、概说

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的主要构筑物是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为了满足狩猎和通神的功能而出现的囿和台,其本身已包含着风景式园林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囿、台

最早的囿是蓄养禽兽的场所。

即把一块较大的地域范围起来蓄养禽兽,主要供帝王狩猎,也兼作宫廷膳食和祭品的供应。

《诗经》毛苌注:

“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高台。

《吕氏春秋》高诱注:

“积土四方而高曰台”。

台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则起源于周代《易经》。

《易传·乾卦》: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时”。

孔子主张“尊天命”,“畏天命”,提倡“天命论”。

认为天命不可抗拒,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

老庄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孟子则总其成,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

他认为德寓于心,一切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都是天道法则的外化。

因此,人应该尊重天成的大自然,对待大自然应持和谐的态度,从而奠定“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秦汉时,以《易经》为标志的早期阴阳理论与当时的五行学派相结合,天人合一又衍变为“天人感应”的说法,认为天象和自然界的变异能够预示人事的变异,反过来人事的变异也可以影响天象和自然界的变异,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感应的关系,这就形成汉代讖纬学说盛行的思想基础。

正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里面的山水树木,当然要保持顺乎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从而明确了园林的自然风景式的发展方向。

魏晋南北朝以后,更通过人的创造性劳动而把人的审美感情熔铸于大自然的山水景观之中,这就突出了园林的人文因素,形成了中国风景式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与自然美相融糅”的基本特点,贯穿于此后园林发展的始终。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论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和体现。

“君子比德”的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的比兴,《楚辞》中的以香草喻美人等均属此类思想的范畴,它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

就是说,大自然山川林木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他们的形象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

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中又加以发挥,更以善作为美的前提条件,美善合一的功利、伦理的观点是十分清楚的。

君子比德”的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的比兴,《楚辞》中的以香草喻美人等均属此类思想的范畴,它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

就是说,大自然山川林木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他们的形象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

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中又加以发挥,更以善作为美的前提条件,美善合一的功利、伦理的观点是十分清楚的。

二、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中首先出现的一个类型是皇家园林,而历史上最早的,有信史可征的皇家园林则是商的末代帝王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的开国帝王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

皇家园林(殷、周)

殷纣王在位时间相当于公元前11世纪,纣王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庞大的离宫别馆,鹿台和沙丘苑台是其中主要的两处。

鹿台在今河南汤阴,沙丘苑台在今河北邢台。

殷灭于周。

周建都镐京(在今陕西西安的西南),配合分封建制,周王朝开始进行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营建城邑的活动,并为此而订立一套严格的城邑规划建设制度,即所谓“营国制度”。

从而形成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奠定了中国古代的都城以“前朝后寝”为主体的规划体系的基础。

与这次城市建设高潮的同时,开始了皇家园林的兴建,这就是著名的灵台、灵囿、灵沼。

(参《诗经·大雅·灵台》)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是现知最早的宫殿,以廊庑围成院落,前沿建宽大院门,轴线后端为殿堂。

殿内划分出开敞的前堂和封闭的后室。

以后,院落组合和前堂后室(对于宫殿又可称为前朝后寝)成了长期延续的宫殿布局方式。

左祖右社,就是说,皇城的左边是太庙,也就是帝王们祭祀祖先之处;皇城的右边是社稷坛,也即帝王们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

皇家园林(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势力强大,各地的诸侯国都在都邑附近建造园林,规模都不小,而且大多数均以台作为中心,尚保留着筑台以通神明的做法,但游览的功能已经扩大了,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即吴王夫差修建的姑苏台。

从《述异记》的记载:

“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作天池,池中造青龙舟,舟中盛陈妓乐,日与西施为水嬉”。

看来姑苏台已是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比较完备的园林了,她的遗址在今苏州郊外的灵岩山。

皇家园林(秦)

囿+宫室建筑——建筑宫苑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封建大帝国,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兴建离宫别馆。

在秦代短短的12年中所建置的离宫大约有五、六百处之多,仅在都城咸阳附近就有200余处。

上林苑、兰池宫:

挖池筑岛,模拟仙山

阿房宫:

按天上星座的布列来安排地上皇家宫苑的布局,这就是“天人感应”思想在帝都规划中的具体体现。

皇家园林(西汉)

西汉(武帝)时,小农地主经济空前发展,中央集权的大统一局面空前巩固,先秦儒学与五行、谶纬之说相融合而成的汉代儒学,居于思想界的正统地位,但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仍然流行,从而形成儒、道互补的情况。

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相对平衡维系着封建大帝国的强盛和稳定。

泱泱大国的气派,儒道互补的意识形态影响及于文化艺术的诸方面,产生了瑰丽的汉赋,羽化登仙的神话,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绘画,神与人结合的雕刻等等。

园林方面当然也受到这种影响,再加上当时的繁荣经济,强大国力以及汉武帝本人的好大喜功,皇家造园活动遂达到空前兴盛的局面。

西汉皇家园林实例

《西京杂记》(汉·刘歆;晋·葛洪)、《三辅黄图》、《历代宅京记》(清·顾炎武)记述其祥。

在众多宫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

东汉末至曹魏期间出现的《三辅黄图》原书早已散佚不存,一般认为,今所见传本应是在唐代中期前后所编定。

所谓“三辅”是指汉代在都城长安附近的京畿地区所设立的三个郡级政区,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显而易见,《三辅黄图》一书,主要是通记汉代都城和畿辅地区的地理状况,并不仅仅局限在长安城内。

不过,有关长安城的内容,确实在其中占居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书中记述的长安城以外三辅地区的内容,都是宫观苑囿,可以视作长安城的附属建筑,所以,过去便一向将其视作一种记述城市状况的文献。

何清谷(秦汉史专家)以为“黄图”就是帝都图。

《艺文类聚》六三南朝江总《云堂图》:

“览黄图之栋宇,规紫宸于太清。

”“黄图”在此指帝都,这可能是汉朝以来习用的称谓。

“黄”,本谓土地之色。

《易·坤》:

“天玄而地黄。

”古以五色配五行五方,土居中,故以黄色为中央正色,而中央为帝都所在。

《三辅黄图》即三辅地区的帝都图。

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占地之广可谓空前绝后,其苑墙长达130~160公里。

但西汉末年,上林苑作为皇家园林已是名存实亡。

内容包括:

1.山水:

昆明池、影娥池、琳池、太液池

2.植物、动物:

3.苑:

“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

4.宫:

即宫殿建筑群

5.台

6.观:

观、馆是汉代对体量比较大的非宫殿建筑的通称。

7.生产基地:

苑内设作坊多处,设果园、蔬圃、养鱼场、牲畜圈、马厩,供应宫廷需要。

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了早期园林的全部功能——狩猎、通神、求仙、生产、游憩、居住、娱乐,此外还兼有军事训练基地的功能。

也是一个范围极其广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各种建筑物和建筑群疏朗地散布其间,全然不同于秦代宫苑之建筑密集,复道相连的情况。

未央宫:

位于长安城的西南角上,是长安最早建成的宫殿之一,也是大朝和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其性质相当于后来的宫城。

未央宫有内垣和外垣两重宫墙。

建章宫:

是上林苑内主要的十二宫之一,其前宫后苑具有明确中轴线的严整布局,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他的苑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一池三山”从此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

甘泉宫:

扩建秦之林光宫而来,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政治活动等多种的功能,可算是历史上第一座宫、苑结合的离宫御苑。

皇家园林(东汉)

东汉迁都东京洛阳。

宫廷建筑所占比例较西汉长安低而且集中于城中央,城市布局趋于严谨。

总的看来,东汉的皇家园林数量不如西汉多,规模也远较西汉为小,但园林的游览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因而比较注意造景的效果。

三、私家园林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记私家园林的较少,足见这个园林类型并非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

西汉文帝第四子,梁孝王刘武非常喜好园林,在他的封地内广筑园苑。

其中有园林名叫兔园,亦称梁园。

汉代的地主经济发展,大地主、大商人成了地方上的富豪,民间营造园林已不限于贵族、官僚,富豪有造园的,而且规模也很大。

《西京杂记》记述了汉武帝时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家园林的情况。

梁园:

据《西京杂记》记载,这座人工山水园的规模是相当大的,园内筑山不仅用土,还以石堆叠为岩、岫等的形象,可能是历史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土、石并用的假山。

袁广汉园:

“于北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

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

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奇兽珍禽,委积其间。

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致江鸥诲鹤孕雏产鷇,延漫林池;奇树异草,糜不培植。

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遍也。

小结

先秦、秦、两汉的园林从产生而逐渐成长,在时间上持续了将近一千二百年。

尽管造园活动的规模很大,但园林的演进变化极其缓慢,始终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但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铺陈、罗列在自然环境中。

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之间似乎并无密切的有机关系。

因此,园林的总体规划尚比较粗放,谈不上多少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第三节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一、总论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以很大的影响。

造园活动逐渐散于民间,而且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所以说,这个时期乃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

始有皇家园林、文士园林之分。

山水诗大量涌现于文坛;独立的山水画开始出现——自然美——山水园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玄"字的本义是一种深赤而近黑的颜色,所以许慎《说文》引意解为:

玄,幽远也。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玄之门",言道幽深微妙。

"玄学"之称的由来,正是因为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所以"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玄言诗导出了山水诗。

总论

(2)

中国园林的风格是在六朝时期确定的。

隐士标榜、追求的所谓田园生活:

1、歌颂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鄙视追名逐利。

2、歌颂简朴素约的读书生活,鄙视锦衣玉食。

3、歌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鄙视随人俯仰。

士往往既是地主又是官僚。

士这个阶层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又有一种社会功能:

他们是社会道德理想的体现者。

因此,士必须标榜精神的自由和独立。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是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

“师法自然”,不但是在园林的形式上摹仿自然的景观,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

士主要是通过追求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也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理想和他们的情感与憧憬。

魏晋风流

士大夫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名士”。

号称“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是名士的代表人物。

名士们以纵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

其行动则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崇尚隐逸和寄情山水,也就是所谓的“魏晋风流”。

(参:

《世说新语》)

遁世而沉醉于自然之中,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清淡隐逸的生活。

陶渊明:

《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修禊——曲水流觞

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士族的放诞生活和风气。

在中国小说中自成一体,后代仿作很多。

书中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但也有不少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的记述。

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刻画人物肖像、精神面貌,意味隽永。

二、私家园林

(1)

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既然成为社会的风尚,那些身居庙堂的官僚,当然也就不会满足于一时游山玩水,更何况还需要付出长途跋涉艰辛劳动。

如何避免跋涉之苦,保证物质生活享受,而又能长期占有大自然山水风景?

要满足这个愿望,除了在城市近郊开辟可当日往返的风景游览区之外,最理想的办法莫如营造“第二自然”——园林。

于是,门阀、世族的官僚、文人纷纷造园。

有权有势的庄园主也竞相效尤,私家园林便应运而兴盛起来,出现了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的情况。

二、私家园林

(2)

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已经很多了,其中有建在城市里的城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与庄园相结合的别墅园。

由于园主人的身份、素养、趣味不同,官僚、贵戚的园林在内容和格调上与文人、名士的并不完全一样。

而南方和北方的园林,也多少反映出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私家园林之城市私园

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可举北魏首都洛阳为代表。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

河间王舍宅为寺的河间寺、大官僚张伦的宅园。

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也像北方一样,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

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享受,也为了争奇斗富,很讲究山池楼阁的华丽格调,刻意追求一种近乎绮靡的园林景观。

南齐文惠太子(建康)“玄圃”;梁武帝之弟、湘东王萧绎(江陵)“湘东苑”。

私家园林之郊野别墅园

无论南方或北方,庄园经济都占着主导地位。

门阀士族用拥有大量庄园,许多官僚、名士、文人同时也是大庄园主。

因此,城市以外的别墅园一般都与庄园相邻而成为园林化的庄园或庄园别墅。

少数毗邻于庄园而独立建置。

他们在利用自然山水方面较之城市型私园有着更多德方便条件,园林的成景也相应地表现为与后者有所不同的某些特色。

石崇的金谷园

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是当时北方著名的庄园别墅。

石崇辞官后,卜居洛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之河阳别业,即金谷园。

石崇经营金谷园的目的,是为了退休之后安享山林之乐趣,兼作服食咏吟的场所。

这是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天然山水园。

石崇:

《归思引》、《金谷诗》

《金谷怀古》唐·杜牧

凄凉遗迹洛川东,浮世荣枯万古同。

桃李香消金谷在,绮罗魂断玉楼空。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尤似坠楼人。

江南文人名士的别墅园林

东晋以后,江南一带由于北方汉族的大量迁入而人文荟萃。

文化的发展必然要高于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北朝,加之当地山水风景的钟灵毓秀,风景园林的造诣也有北朝所不及的地方。

这主要表现在别墅园林,尤其是文人名士们所经营的园林。

文人、名士们所经营的园林并不太讲究官僚、贵戚宅园所追求的那中馆阁华丽的富贵气,为了更多地体现超然尘外的隐逸情调而着重突出“带长阜、倚茂林”的自然天成之美,更多的情况则是如何选择山水风景地段,略加改造,“卜宅相地”而经营之。

东晋门阀谢灵运的庄园别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参:

谢灵运《山居赋》)

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的成就

以居处园林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赐予: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何必丝玉竹,山水有清音”

园林规模由汉代的宏大,到朴素雅致、妙造自然的“小园”,北朝文人庾信还专门写了一篇《小园赋》。

造园的创作方法从单纯写实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私家园林率先迈出了转折时期的第一步。

三、皇家园林

(1)

皇家园林的情况与私家园林有所不同。

后者异军突起,直接受到时代思潮的哺育、启导而茁壮成长。

前者仍然沿袭上代传统,虽然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的功能已经消失或仅具象征意义,景观的规划设计已较为细致精练,但毕竟不能摆脱封建礼制和皇家气派的制约,作为艺术创作就不如是私家园林活跃,直到南北朝后期似乎才接受私家园林的某些影响,在造园艺术方面得以升华到更高的阶段。

皇家园林

(2)

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行宫苑的建置,其中建都比较集中的城市有关皇家园林的文献记载也比较多。

北方为邺城、洛阳,南方为建康。

邺城皇家园林

(1)

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西,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旧都。

御苑铜雀园,园内除宫殿建筑外,在靠西城墙处筑高台三:

冰井台、铜雀台、金虎台,分别储存冰、盐、粮食。

另有鱼池养鱼,武库贮藏军械。

是一座兼有军事坞堡性质的皇家园林。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邺城皇家园林

(2)

 邺城皇家园林的繁荣局面始于十六国的后赵。

后赵石虎(公元335——349)在位于曹魏旧城之南另筑新城,并在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情况向役使劳动人民修建御苑,其中最著名的是华林园。

北齐高纬于武平四年(573年)扩建华林,改名仙都苑,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了。

洛阳皇家园林

(1)

洛阳是东汉旧都,原有宫苑于汉末悉遭董卓焚毁。

曹魏自邺城迁都洛阳后,宫殿、园林大抵扔在东汉旧基址上加以重建、该建和扩建。

芳林园就是其中之一。

后因避齐王曹芳之讳改名华林园。

芳林园在洛阳城内的北面,乃东汉之旧苑。

魏明帝大治洛阳宫室时加以扩建,由皇帝亲自率领百官参加“劳动”,可见这是当时最重要的一所皇家园林。

洛阳皇家园林

(2)

北魏自平成迁都洛阳之后统一了北方。

北魏的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而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动的中心。

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体型变化,形成一个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

以此来突出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的象征。

大内御苑毗邻于宫城之北,既便于帝王游赏,也具有军事防卫上“退足为守”的用意。

这个城市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

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

建康皇家园林

(1)

为东晋和南朝历朝建都之地。

东京时已开辟城北附廊近郊的天然湖泊——玄武湖作为御苑区,到南齐时形成干道—衙署—宫城—御苑的中轴线规划序列。

南朝皇家园林多半集中在湖山相接的玄武湖北、东、南三面。

当年玄武湖比现在要大得多,曾作为训练水军的地方,湖中布列蓬莱、方丈、瀛洲三岛,西面直接连通长江。

建康的皇帝皇家园林历代均有新建,扩建和添改的,到梁武帝时臻于极盛的局面,经侯景之乱而破坏殆尽,陈代建国后才又重新加以整建。

建康皇家园林

(2)

南方汉族政权偏安江左,皇家园林的规模都不太大,但设计规划上比较精致,内容也十分豪华,这在后来的文人笔下乃是“六朝金粉”的主要表现。

隋文帝灭陈,“金陵王气黯然收”,南朝宫苑遂被彻底破坏了。

建康的皇家诸园中,比较著名的是“华林园”和“乐游园”。

华林园(东晋)

华林园作为大内御园,位于宫城北面玄武湖的南安,包括鸡笼山的大部分,始建于三国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