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学案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学习精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0472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学案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学习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资料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学案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学习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资料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学案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学习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资料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学案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学习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资料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学案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学习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学案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学习精品.docx

《教育资料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学案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学习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学案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学习精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资料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学案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学习精品.docx

教育资料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学案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学习精品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命题探究与预测押题

考向一 先进中国人争取民主、独立与富强的“中国梦”

1.近现代“中国梦”的主题的内容

(1)中国梦的主旨:

“振兴中华”。

此口号最早是孙中山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章程中讲到“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时提出的。

(2)“中国梦”的“两个百年”历程。

①从1840年到1949年:

特征是找到复兴之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②是从1949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

特征是完成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中国梦”的“两重任务”。

“两重任务”指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4)“中国梦”的启示。

“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建党和新中国建立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

国家独立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

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

2.近代中国不同阶层的梦想追求

(1)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但同时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统治。

维新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形成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面对中华民族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以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振兴中华,创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

三民主义是其思想的主体。

(3)民主与科学思想:

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打破封建束缚,求得“思想的解放”,在思想文化领域向封建思想文化发起猛攻。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成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科学救国梦想:

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中,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科学救国思潮难以实现。

(5)实业救国梦想:

向学习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业挽救国家于危亡的思潮。

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之举。

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6)教育救国梦想:

教育救国思潮最早出现在洋务运动后期,其代表人物是张之洞,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得以长治久安,能否得以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日多,则国势日强;维新变法时期,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维新派大声疾呼:

要救国,必须改革教育!

后来张謇进一步探讨了教育与实业的彼此关系以及在救国诸因素中何者为重的问题。

当然,在民族危亡之机,教育是救不了国的。

[押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

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

(见下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图示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首先观察坐标题,迁移所学知识,根据题意自拟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答案 评分说明: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

一等(12~9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8~5分)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②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示例1:

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

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

(论述略)

示例2:

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

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

(论述略)

考向二 近现代以来西方大国梦的沉浮历程及特点

1.对近现代大国崛起的反思

(1)俄罗斯(苏联、俄国):

经济、政治、法律等各项改革要协调进行;经济改革要关注民生的改善;政治改革要关注权力的监督和法制建设;各项政策要随环境、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改革的挫折意味着新起点的开始。

(2)德国:

分裂削弱国家实力,统一能增强国力;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上结盟或不结盟都是为了谋求国家利益;积极的民族精神能使国家奋起,扭曲的民族精神易使国家偏离正确的轨道。

(3)美国: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善于抓住机遇和吸收外来优秀成果提升自己;法律是自由的保障,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发展不能以强权为保护伞。

2.对近现代世界大国崛起的认识

(1)大国崛起不能靠武力。

(2)许多大国只是昙花一现,唯有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美、俄才算得上是真正大国。

(3)葡萄牙、西班牙是市场经济的发端国,英、法是自由市场经济和多党议会制的创始国,美国是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与政府干预有形的手共同调节经济的开山之祖。

(4)这些国家都没有离开市场经济,都有一个稳定的宪政制度。

(5)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押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成为强国的历程始于18世纪末,结束于20世纪初。

美国北面是英属加拿大,自从美英修好后,英国不再威胁到美国,南面是虚弱的墨西哥,东西两侧濒临大洋,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独立革命期间,它利用英法矛盾,获得外援并赢得独立。

19世纪的欧洲内部不稳定,美国乘机在世界寻求市场,进行国内建设;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扩大生产和黄金储备;战后又在军事高科技领域不断创新,抓住信息革命的机遇成为新经济的领头羊。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早实行而且最有连续性的成文宪法,宪政体制稳定。

美利坚人都认同于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等核心价值,信奉“实用主义”的同时,也面向未来,喜欢“昂首望天”,另外,美国人富有妥协精神和自律精神,其文化源远流长,古老的欧洲文化,西非文化和美洲土著文化交汇融合,构成了美国文化的起源;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不断补充的人才,各种文化的碰撞,融合和发酵,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摘编自李剑鸣《美国历史》

教师教材学生材料二 二战以后欧洲大事表

时间

事件

校本课程教材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1年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1967年

挫折作文材料欧洲共同体成立

李笑来学习这里1990年

西德、东德统一

昙花教学实录1993年

教师的情绪管理欧洲联盟成立

智慧树《管理学》答案2019年

欧元在欧元区正式流通

期中质量检测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崛起的主要原因。

时间像小马车教学反思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发展与美国崛起路径的不同。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一信息从美国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确立、历史机遇、外来文化影响等多角度回答。

(2)问,根据材料二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军事、经济等角度总结其不同。

答案 

(1)原因: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获得民族独立;很好利用了历史的机遇;有良好的宪政制度保障;吸收了多元的外来文化。

(2)不同:

军事上依靠外部力量维持平衡;欧洲通过联合手段发展经济;由经济层面向政治层面递进;建立并深化统一的市场机制。

考向三 近现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近现代中国的外交

1.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1)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经济力量的对比;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

(2)新的国际格局的变动是在和平方式下进行的,需要通过世界主要力量间的长期角逐、斗争和妥协来实现,加之两极格局解体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决定了新旧格局交替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

(3)要想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致力于发展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感受到自己担当的历史使命,要有努力学习、顽强拼搏和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2.认识近现代中国的外交

(1)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

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2)新中国成立后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

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押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中国固然没有因此发愤图强;……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拿到中国2.3亿两的赔款。

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

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

但它拿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

这就导致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摘自袁伟时《甲午战争:

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 缔约国就本条约的实施随时进行协议。

另外,在日本国的安全和远东地区国际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在缔约国的任何一方的要求下随时可以进行协议。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

……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摘自《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三 近期美国一直高调宣扬“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要重返亚太……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彭光谦认为,美国正在加紧进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战略布局,意在遏制任何可能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对手,继续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

——摘自《希拉里:

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甲午中日战争“没有赢家”的理解。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趋势。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别从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与日本造成的消极影响角度回答。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当时日本与美国国情以及当时世界格局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及所学分别从美国与中国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角度回答。

答案 

(1)中国:

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日本:

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

(2)特征:

美国控制日本(或日本依附于美国)。

原因:

“二战”日本战败;美国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美国进行“冷战”的需要。

(3)原因:

美国坚持“冷战”思维;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

趋势:

短期内“一超多强”局面仍将持续,从长期来看多极化趋势将持续深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