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二章大气阶段质量检测.docx
《第一部分第二章大气阶段质量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第二章大气阶段质量检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部分第二章大气阶段质量检测
第一部分第二章大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右图是我国某城市的气温和日照时数年变化图,读图回答
1~2题。
1.该城市是( )
A.上海 B.武汉
C.北京D.拉萨
2.该城市日照时数最小值出现的原因是( )
A.地势高,大气稀薄
B.冬季白昼较其他季节短
C.冬季太阳高度较其他季节小
D.夏季多云雨天气
解析:
结合图示判断图中实线为气温年变化曲线,虚线为日照时数年变化曲线,该城市1月气温在零度以下,为温带城市,四选项中只可能是北京;日照最小值出现在7月份,此时正值北京的雨季,阴雨天气较多,日照时数较少。
答案:
1.C 2.D
读下图,回答3~4题。
3.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甲、乙、丙、丁对应的等压面分布(示意)正确的是( )
A.甲 B.乙C.丙D.丁
解析:
根据热力环流形式可以看出,近地面甲处为低压,乙处为高压;高空丙处为高压,丁处为低压。
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
只有丙处等压面弯曲正确。
答案:
C
4.若该图表示北半球的中纬环流圈,则④处风向为( )
A.东北风B.西南风
C.东南风D.西北风
解析:
在北半球的中纬环流中,甲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乙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④处为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西南风。
答案:
B
5.某同学设计的地理实验,所需材料如下:
顶层不封闭的长方形玻璃缸(长100cm、
宽30cm、高40cm);塑料薄膜(在一侧开有一个小洞);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支香;火柴。
用以上材料可做一个地理事物运动过程的实验(如图),其步骤是:
①把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②盖上塑料薄膜,有孔的一侧对着冰块盆;③点燃香,朝下垂直从小孔插入约30cm。
此实验过程可模拟( )
A.锋面系统B.温室效应C.气旋D.热力环流
解析:
热水盆处相当于空气受热,冰块盆处相当于空气受冷,该实验可以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和运动过程。
答案:
D
6.下图是“北半球某地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处降雨、刮风、降温
B.A是低压,气流呈逆时针旋转
C.B天气晴朗,温度升高
D.甲处的风力大于乙处
解析:
根据等压线图可以判定,A处为低压,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B处为一冷锋,有刮风、降温、降雨等天气过程。
C处为高压脊,天气晴朗。
甲处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于乙处。
答案:
B
(2010·吉林质检)下图是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导致图中L地与Q处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植被
解析:
图中区域为中东的巴以地区,Q湖为死海,因地形的原因导致L地与Q降水量差异比较明显。
因此选C。
答案:
C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海区属于印度洋
B.Q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C.该区域为热带草原景观
D.油橄榄是该区域主要农作物之一
解析:
M海区为地中海,世界上最深的湖是贝加尔湖;该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油橄榄是该区域主要农作物。
答案:
D
读下图,回答9~10题。
9.利马的年平均降水量仅21毫米,被称为“无雨之都”,对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②秘鲁寒流的影响
③盛行风向基本与海岸平行
④沿岸有稳定的逆温层,水汽难以向上输送凝云致雨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
解析:
利马为热带沙漠气候,大部分地段处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缘,气流下沉作用显著,秉性干燥,另外,这里盛行风向(东南信风)基本与海岸平行,不易使水汽产生抬升;大陆岸外有强大的秘鲁寒流流过,沿海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只能成雾,而难以向上输送凝云致雨。
故四个选项都正确。
答案:
C
10.对于利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房屋以平顶为主
B.全年炎热干燥
C.街道上排水设施不完善
D.利马降水少,但冬季多浓重湿雾
解析:
利马为热带沙漠气候,但并非全年炎热干燥,冬季受寒流影响,浓雾较多,故选项B错误。
由于降水少,房屋以平顶为主,街道上排水设施不完善。
答案:
B
读下图“某地理现象移动路径和盛行期频数等值线图”,回答11~13题。
11.该地理现象是( )
A.地震B.台风(或飓风)
C.赤潮D.梅雨
解析:
根据图示经纬度、移动路径和频数等值线可以看出,该现象为台风。
答案:
B
12.下列省区中,受该地理现象影响最大的是( )
A.豫B.琼C.藏D.沪
解析:
四地中海南受台风影响最大。
答案:
B
13.下列地区中,该灾害出现频率最小的地区是( )
A.东南亚B.中美洲C.孟加拉湾D.几内亚湾
解析:
几内亚湾处于赤道地区,台风出现频率最小。
答案:
D
(2010·平遥模拟)下图为某地沿纬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14~16题。
14.若甲地西侧临近海洋且盛行西风,则( )
A.太阳辐射量:
甲地>乙地
B.气温:
甲地=乙地
C.水汽含量:
甲地<乙地
D.气温:
甲地<乙地
解析:
甲地处于阴坡,乙地位于阳坡,甲处太阳辐射量和气温均低于乙地。
甲地西侧临近海洋且盛行西风,水汽含量要高于乙地。
答案:
D
15.若丙地位于青藏高原,丁地位于云贵高原,丙地年太阳辐射量大于丁地的主要原因是( )
A.丙地白昼时间长,日照充足
B.丙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C.丙地植被茂密,丁地阴雨天多
D.丁地海拔低,降水少,太阳高度角小
解析: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答案:
B
16.若对山坡植被过度砍伐,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
B.地下水位升高
C.暴雨时坡面水流速度减慢
D.冬季河流径流量增大
解析:
如果山坡植被过度砍伐,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
答案:
A
17.下图为某地气温和降水扇形百分比图,其气候类型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解析:
该地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应为温带气候;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的时间占约1/6即两个月,可判定为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
C
读四种气候类型的年降水量和气温年内变化范围图,完成18~20题。
18.下列对图中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纬度从低纬到高纬的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③②①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D.③②④①
解析:
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根据图中四种气候的气温变化范围即可判断。
答案:
D
19.下列有关图中各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①气温年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B.②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③分布地区多台风雨
D.夏季④分布地区河流补给地下水
解析:
由图可知,①的温差较小,呈现出明显的海洋性特征,所以影响其气温年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②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有关;③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台风较少,多对流雨;④属于地中海气候,该气候分布地区夏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
答案:
A
20.下列各气候类型与其分布地区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对应不正确的是( )
A.①—畜牧业B.②—水稻种植业
C.③—商品谷物农业D.④—地中海式农业
解析:
由上题解析可知①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②为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③为热带雨林气候,多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④为地中海气候,发展了特殊的地中海式农业。
答案:
C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
图1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2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回答21~22题。
21.图2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
B.近7千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
解析:
比较两幅图可以看出,③以后气温持续升高,③表示新仙女木事件;海平面的变化和气温变化基本是一致的,气温冷暖交替,海平面也是升降交替。
答案:
21.C 22.C
(2010·会宁模拟)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于2000年9月宣布:
9月3日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3倍。
读下图回答23~25题。
23.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成严重破坏,引起这种物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循环B.大气环流C.生物作用D.地质循环
解析:
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是氟氯烃等气体,最可能是通过大气环流从北半球输送到南极上空。
答案:
B
24.在南极臭氧空洞面积最大的季节里( )
A.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开始转为顺时针
B.地中海沿岸开始进入多雨季节
C.北半球极昼范围逐步扩大
D.澳大利亚小麦种植区进入播种季节
解析:
9月份气压带风带开始向南移动,地中海地区开始受西风带控制,将进入多雨季节。
答案:
B
25.近十年来,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低谷(约比同纬度地区低11%左右),这种状况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A.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升高
B.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
C.野生动物分布区发生明显改变
D.山地雪线下降,河流水位猛涨
解析:
臭氧空洞的出现,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从而使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升高。
答案:
A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1: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图甲所示:
材料2:
图乙为福建省七月气温分布图,图丙为图乙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
(1)材料1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3分)
(2)说出图乙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1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
(8分)
(3)福建省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重点林区,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很大。
结合图丙
分析,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
(5分)
解析:
本题以实验为背景,考查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回答问题时,主要从海陆热力差异入手。
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大致呈M状分布(可有不同的形态描述,但应能说出平原和内陆河谷气温较高,黄岗山和戴云山区气温较低的意思)。
A地处于沿海,受到海洋影响显著,夏季增温较慢,气温较低。
(言之有理可酌情
给分)。
(3)秋冬;B地盛行冬季风,为一年中的干季,风干物燥,易引发森林火患。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7.2009年7月中旬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大面积伏旱天气。
而台风“莫拉菲”却于7月19日在深圳登陆,给几乎整个珠江流域带来强降水天气。
读“莫拉菲”登陆路线及我国7月下旬伏旱地区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7分)
(1)形成图中高温和强降水的天气系统分别是 和 。
表示深圳台风过境时气压变化的是 。
(6分)
(2)统计灾害损失,是进行灾后重建的必要基础与前提。
下列手段有利于统计伏旱和台风灾后损失的是 (双选,3分)
A.GISB.GPSC.RSD.气象卫星
(3)试比较华北春旱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的成因。
(8分)
解析:
第
(1)题,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的形成与副热带高压(副高)有关,南方阴雨天气则是台风作用的结果。
台风由热带低压演变而来,中心气压较低,且台风过境前后气压
变化明显。
第
(2)题,利用遥感收集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资料。
第(3)题,华北春旱主要是雨季未到,蒸发旺盛,而用水量大的结果;每年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炎热干燥,形成伏旱。
答案:
(1)反气旋
(2)气旋 B
(2)AC
(3)华北春旱:
北方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未到,降水较少;春耕需水量大。
长江中下游伏旱;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我国雨带推移到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蒸发旺盛。
28.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7分)
材料1:
下图为太平洋中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2:
2009年12月7日~12月18日,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5)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
在这次大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就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安排达成协议,取代《京都议定书》,并在2012年后生效。
(1)A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是 。
该气候类型在该地的形成与下列哪一因素无关。
(4分)
A.赤道低压带B.东澳大利亚暖流
C.东南信风D.地形地势
(2)A国的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其原因是什么?
(5分)
(3)全球变暖对A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遏制全球变暖应采取什么措施?
(8分)
解析:
第
(1)题,图示国家为澳大利亚,其东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其形成属非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受纬度位置、东南信风、地形地势和沿岸暖流的影响,与赤道低压无关。
第
(2)题,澳大利亚经济发达,矿物燃烧量大,排放温室气体量大;但是人口少,人均排放量大。
第(3)题,结合教材,提出合理措施。
答案:
(1)热带雨林气候 A
(2)为发达国家,工业发达,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量大;人口数量少。
(3)减少矿物燃料使用,减小排放量;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合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