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练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0159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练习题.docx

《《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练习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练习题.docx

《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练习题

《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练习题(06月06月18日)

一、基本常识、概念和理论部分

1、资产阶级大众化报纸及客观主义报道理论

18世纪中期,英、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带来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大城市的出现,工人阶级人数的剧增,教育的普及,选举权的扩大,工商业广告的增多以及印刷、造纸技术的革新等,促进了报纸的大众化。

其中美国独立后由于政治制度的稳定,尽管她在19世纪初才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在19世纪30年代在英、法之前就出现了廉价报纸,并且迅速取得发展,在新闻理论、采编业务以及报业管理上都突破了政党报纸的传统观念和作法。

美国廉价报纸对法国、英国以至全欧洲报业产生了影响。

1833年9月3日《纽约太阳报》创刊。

以此为标志,美国的新闻事业出现了重大转折。

此后,类似于《纽约太阳报》的报纸在美国各大城市出现,此种报纸售价低廉,读者面广,因曾卖一便士一份被称为“便士报”。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便士报”终于形成规模并逐渐取代政党报纸而成为美国报纸的主流。

“信息模式”取代“政论模式”在新闻理论及实践两方面占尽优势。

其主要特征是:

新闻为主。

美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法兰克·莫特指出:

“与新闻史上的这一伟大事件《便士报产生》相伴随的是有关新闻概念的新观念被引了起来,在发展迅速的机器时代,通讯传播的速度也在不断增强,这一切导致了一场新闻报道方面的革命”。

在报道内容上,“事实”取代“意见”,“新闻”取代“社论”,在版面上占据主要地位。

新闻而非言论是“便士报”的主体,完成了由“政论报”向“新闻报”的过渡。

报纸以传播新闻为基本职能,以充分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为生存前提。

经济独立。

“便士报”的主要经费来源由广告及发行收入所得。

“便士报”首次将新闻作为普通人的消费品推向市场。

由于读者广,发行量大(《纽约太阳报》的日销售量曾达150000份),“便士报”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足以独立维持报纸的生存和发展。

政治中立。

维持财政上的自给自足,才使报刊能够不受特殊利益的压迫。

在经济来源上摆脱政党或集团的控制,就可以保证政治上的独立性。

如果说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从理论方面论证了报刊独立的必要和重要,那么,“便士报“将这种理论由假设变成了现实。

“便士报”崭新的“信息模式”,为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树立了开拓性的样板,也为新闻理论提供了全新理念。

它确立了新闻在报纸内容上的主体地位,传播信息为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这奠定了新闻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

新闻学科的其他重要的理论概念与理论分支都是在这一基础之上生发开来的。

准确地把握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使新闻事业脱离了政党报纸充满主观偏见的狭隘范畴,进入了广阔、辉煌的新领域。

“便士报”的巨大发行量,市民读者群以及高额利润的经营准则,决定了新闻的软性化。

戏剧冲突性、刺激而富有煽动性、人情味趣味性等成了新闻选择的一些主要标准。

“便士报”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自身的致命缺陷:

即片面追求煽情性新闻(凶杀、抢劫、色情、个人隐私等等),在写作上也极力渲染夸张之能事。

品位粗鄙欠文雅,以至于黄色新闻泛滥。

这一切招致了社会对新闻业的不满与指责。

“美国记者的特点就是公开而粗劣地迎合其读者的激情。

”著名作家狄更斯也从这一角度抨击了美国报刊,他为煽情性报刊刻画了一幅肖像,认为它们提供更多的是愚昧和无知,而不是知识和理解,他说:

“报刊用恶眼窥视每一户人家,下流无耻的诽谤成为这一行业唯一的资本,…..长此以往,它必将激起全国老百姓的同声愤慨,它所干的勾当也必将在共和国昭然若揭。

”“便士报”过分注重软新闻的报道不仅导致了黄色新闻的泛滥,也削弱了报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大题材——有关政治、经济、社会事件的报道成了空白点。

社会对硬新闻的需求使“信息模式”中的另一大类报纸——严肃报纸的出现。

阿道夫·奥克斯经营的报纸《纽约时报》是严肃报纸的典范。

当时纽约有两家著名的“便士报”,普里策创办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电讯报》,发行量均高达300000份,拥有庞大读者群。

奥克斯干脆放弃了与之竞争读者的做法,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办报方式。

“他要出版一份严肃、典雅、富于教养的报纸去奉献给纽约城邦的那些优秀的人。

他的口号是:

“报纸不应该弄赃他们早餐的餐巾。

”“《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也不是那类吵吵嚷嚷的文章。

奥克斯想要的不是那种会使人震惊、发怒或引起论战的文章。

因为他不能够靠刺激性新闻去赢得某些市场,他要用庄重、严肃来赢得读者。

他强调新闻要严肃,要有价值,要使那些受到尊敬的金融界人士和政府官员乐于阅读。

那时纽约是这个国家的金融中心,于是为了引起这些人的兴趣,奥克斯决定在他的报纸上尽可能多登一些新闻,内容包括所有的金融消息、市场采访、不动产交易和一切政府公告,尤其是一些长而沉闷的新闻,其他的报纸往往忽视,而《纽约时报》则是欢迎的。

《纽约时报》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严肃报纸的出现使得“信息模式”真正成为现代新闻事业的代表。

严肃报纸不仅保持了新闻为主、经济独立、政治中立的特点,而且在报道内容上更胜一筹。

“当奥克斯买下这份报纸时,为了与其他报纸竞争,他提出了一个口号,这个令人敬畏的口号是很有远见的:

‘报纸应是纯粹的新闻工具,而不是流言蜚语的学校!

’”可以这样假设,如果“信息模式”只有以软新闻为主的“便士报”,那新闻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提供消遣娱乐的消费品制造商罢了。

只有严肃报纸才真正确立了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至于产生了具有强大理论张力及实际约束力的客观主义理论。

客观主义理论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事实”的推崇与极端信赖。

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从乡村到城市、从社区到社会的转型剧变期,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了解需求日益迫切。

“事实”成为构成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科学的经验主义思想给记者提供了描述事实的手段,即注重客观描述与实证分析。

客观报道和当时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有很大的共通成分。

“信息模式”从新闻实践方面给客观主义理论以强大推动力,使其产生并逐步走向成熟。

报业做为信息行业,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来维持生存,获取利润的。

报纸提供的商品就是新闻,报纸的用户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庞大人群,他们有着迥然不同的社会背景:

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等等,报纸要扩大发行量、争取更多的读者就必须提高产品的通用性。

不偏不倚、客观中立的报道手法则是最佳手段。

任何有主观倾向的新闻报道都可能与某一部分读者发生冲突以致最终失去他们。

“政治上的中立就是商业上的赢利”。

换句话说,实行客观性法则有利可图。

“人们常常说客观报道是美联社创造出来的。

美联社的一位代表在提出某些有关确实可靠的问题时,首先运用客观性做了解释”。

以美联社为例,它的用户包括1000家以上的报纸以及广播台、电视台、杂志、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等。

为了与其他媒介竞争,最大限度地争取订户,就必须使新闻产品满足不同口味、立场的用户需要。

除了客观报道之外,别无选择。

美联社驻华盛顿机构负责人劳伦斯·戈布赖特曾经这样说:

“我的职业是传播事实,我所得到的指令不允许我对我所传播的事实发表任何评论,我的新闻电讯稿被送往持有各种不同政治态度的所有报纸那里,那些报纸的编辑说他们有能力对送给他们的事实发表任何评论。

所以,我将自己限制在我认为的真实的新闻范围内。

”市场竞争中的利润原则在新闻市场上同样起作用,客观主义理论之所以能为新闻业接受,有着深刻的经济因素。

客观报道手法也是新闻业保护自身的有效方法。

“盖伊·塔奇曼认为新闻记者在抵御别人指责其作品歪曲或曲解时,客观性变得极为有用。

她说,这里所包含的是‘战略上的礼仪’。

塔奇曼文章的精神与社会学家的观点一脉相承,他们把传播媒介作为社会机构进行研究,这种社会机构与其他专业机构一样,自身具有一套自己的官僚机构和价值体系。

”对“信息模式”中的两大支柱硬新闻与软新闻分别加以分析,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道理。

硬新闻大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极为敏感,报纸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及政治集团的利益,要详尽、深入地报道各种重大事件,而又须避免卷入集团纷争,客观报道手法是最佳选择。

软新闻对性及犯罪黄色新闻的过分关注,可能使报纸触犯某些法律,如侵犯名誉权、隐私权、妨碍司法公正等等。

此时,客观报道又成了最具说服力的挡箭牌。

因此,美国新闻界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

“看来被当作新闻报道正式标准的新闻步骤,事实上是新闻工作人员用以保护自己避遭批评而提出职业上力争客观真实的战略方针。

一旦他们的专业知识得不到新闻消费者的足够重视,并有可能成为招致激烈抨击的根据时,这种情况尤其如此。

”客观性原则成为新闻职业准则中最核心部分,并制约着新闻业务操作。

客观主义理论主要包括的内涵:

其一,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客观报道将客观世界如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作用在于将个人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有助于个人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独立判断。

其二,客观地反映现实之所以可能做到,是因为事实和意见是应该而且可以完全分离开的。

“客观性的信念是对‘事实’的信任,是对‘价值’的怀疑。

同时又将它与任何可能导致认识偏差的主观倾向无关;而价值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是个人意愿的倾向性表达。

报纸服务公众的手段应该是提供客观事实而不是宣传主观价值。

客观性原则被看做是对“‘新闻’对‘言论’的胜利,‘事实’对意见的胜利。

客观性理论在理论方面被深入阐释,在实践方面大加推行,对新闻事业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影响,以至于许许多多的人将其奉为新闻职业的最高道德观念。

曾任美联社总经理25年之久的肯特·库珀宣称客观性法则“作为一种至善至新的道德观念,发展于美国,奉献于世界。

”“我们认为所有的男男女女都必须有某种圣杯之物,都必须有为之奋斗的某种事业,都必须有即使不能使之完美无缺,但仍须为之竭尽全力的某种东西。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圣杯应当是客观性法则,如果他缺乏这些东西,其分身就会贬低,结果就可能使其职业遭到灭顶之灾。

”客观主义理论确立了自身在新闻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

随着报业的发展,新闻学研究与教育也在19世纪末出现了。

1869年华盛顿大学校长罗伯特·李将军提议奖励研究报学。

1893年美国宾夕尼亚大学首设新闻科。

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建立了全美第一个新闻学院,但该校自称在学院正式成立的30年前,已讲授新闻学课程,且组织了新闻学会。

1896年法国里尔大学的天主教大学创办了报学专科,同年,伦敦也有报学函授学校出现。

20世纪初期以来,欧美各国新闻学学术活动的开展蔚然成风,加速了新闻传播思想的传播。

2、新闻客观报道理论与“五个W”。

即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故(why)。

由于在英文里拼写这5个单词的开头都是一个字母W开头,因此人们简称为“五个W”。

新闻基本要素的提法是在19世纪60年代由美联社率先提出来的。

当时电报技术设备还很不完善,在收发报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编辑们常为不能收到一条完整的稿件而苦恼。

于是,他们要求记者把讲清新闻事实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点写在第一段里。

这样,即使在中途电报出现了故障,只要收到了第一段也就等于收到了一条完整的新闻。

“五个W”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在实践的基础上,美联社又把“五个W”从新闻导语推广到整条新闻的写作,于是归纳出了新闻要素的理论,明确提出新闻报道必须解答“五个W”的问题,以指导记者的采访活动。

这一理论提出以后,很快被新闻界所接受,并在长时间内奉为新闻报道的金科玉律,严格遵守。

把“五个W”作为新闻要素的理论,是对新闻事件本身客观存在的内在要素的揭示,也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

它既是把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进行浓缩的起码条件,又是把新闻事实精确分解的基本元素。

这一理论已经为我国新闻工作者所接受。

在20世纪初期延安《解放日报》在1945年12月13日《从“五个W”说起》的社论中就指出:

“新闻必须有“五个W”,犹乎人的头脸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一样,就不成样子。

“这一理论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新闻的定义,目前新闻学术界尚有争论。

这种争论并不说明新闻本身缺乏科学性,而是说它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充满生机的学科,试比较下列论断的长处和弊端

①新闻是变迁的记录。

(出自[英]《泰晤士报》)这个论断反映了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把变动作为新闻的基本特征,被新闻界一些学者所接受。

弊端是时效性模糊。

②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出自[美]》约翰·B·博佳特(1982年任《纽约太阳报采访主任》)这个论断把离奇、古怪、异常、失去常态的事件和现象当作新闻。

是19世纪50年代西方猎奇新闻观的代表,“好奇本能论”是这种新闻观的理论基础,追求商业利益是这种新闻价值观的动力机制。

即使今天,它仍被一些人作为打开报刊市场的敲门砖。

③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范长江:

《记者工作随》

这种论断受众角度来定义新闻的存在价值,而且指出新闻是重要的事实。

缺陷是没有把新闻同其他文体区别开来。

④“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第一,这个定义第一,他指出新闻是“事实”,区别于文学的虚构;第二,这个事实是“新近”发生的,又区别于历史;第三,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但它本身还不是新闻,还必须通过“报道”。

所以,这个定义得到新闻界的普遍赞同。

⑤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复丹大学王中)王中把“报道”改为“传播”,他认为后者外延更大,包括古今中外其他方式的新闻活动,比如电视、电话甚至口头传播的新闻;同时吸收了“新闻是变迁的记录”[英《泰晤士报》]的观点。

4、新闻敏感(课本P35)新闻敏感通常是新闻工作者及时发现和判断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对一个新闻工作者能否捕捉新闻线索并及时写出有分量的新闻关系极大,西方新闻界称之为(新闻鼻)。

5、新闻导语(课本195-196)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即古语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6、新闻采访的特点和方式

新闻采访的特点

(1)科学性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新闻来自实践,是实践的客观反映,所以新闻从采访得来,不能闭们造车;

(2)时效性,新闻采访是调查的一种,但它与其他调查不一样的是受到时间的限制,必须是今日黄花,否则就不是新闻,而是旧闻。

(3)突发性,采访任务突然来临,象龙卷风袭击,车祸、火灾等突法事件,记者必须立即赶到现场采访。

(4)广泛性,指采访对象包罗万象,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对象非常广泛,所以西方把记者叫做“无冕之王”。

(5)知识的全面性,记者是杂家,不能白事通,但都要懂一点,政策、法律、科技、教育、医疗、商业、军工等知识,都要懂一点,懂得多更好。

(6)活动的艰辛性,记者要做到腿勤、脑勤、口勤、手勤,记者是各类人中寿命最短的职业。

(7)采访对象的复杂性。

弄得好可以“一举成名天下知”,弄得不好会吃官司,掉饭碗。

新闻采访的形式和方式

(1)采访形式:

个别采访;开座谈会;现场观察(现场采访得来的新闻又叫目击式新闻);参加会议;蹬点调查;查阅资料;电话采访;网上采访;

(2)采访方式:

①突击采访。

指记者在紧急情况下对突发新闻事件的采访。

这种采访一般时间短促,任务紧迫,而且完全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平时的锻炼和发挥。

1981年3月21日下班后,新华社北京分社值班室接到总社电话:

北京大学学生昨天晚上听到男子排球队战胜韩国队取得参加世界杯的资格被取消这一消息,群情沸腾。

要立即采访,要求晚上发稿。

于是,值班室派一辆小车赶到体育记者家里。

当时,这位记者正在吃饭,接到这个紧急任务后,二话没说,放下饭碗就同另一个记者一道赶到北大采访。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突击采访,于当天晚上11时发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一篇特稿。

②微服采访所谓微服,就是记者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而改穿平民服装,再加上“暗访”二字。

这是在特定的采访环境里,为了弄清事实真相,隐藏起记者身份而装扮成一般群众暗地采访的一种方法。

有的新闻学又称为“隐性采访”。

我国称为“微服采访”。

一般说来,以下情况适合用“微服采访”

第一,采访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有时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或者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心理,可以采用“微服采访”。

第二,揭露性或批评性报道,为了防止对方隐藏事实真相,把事情弄过去、水落石出,必要时也可以采用“微服采访”。

第三,记者深入敌对分子或犯罪分子中间,不能或无法公开自己的身份。

西方记者也经常采用这种方法,采访黑人或吸毒者、同性恋者等。

③迂回采访所谓迂回,就是先从报道对象的周围或侧面了解其人其事,然后再找本人或者本单位谈。

这种采访方法类似军事上的“迂回包抄”战术那样,绕道“敌人”侧面或者背后“进攻”。

迂回采访一是适合采访对象特别繁忙,一时抽不出时间接待记者,可是报道任务又不允许拖延,编辑部又限制时间交稿。

二是采访对象决口不谈自己的情况。

迂回采访要获得成功,必须找到知情人。

④现场采访。

采访的一个重要环节,指记者亲自到一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观察体验。

这是获得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方法,也是使新闻报道具体生动、富有现场感的途径之一。

一般说来,大量采访活动和采访内容,都是现场采访得来的。

凡是能够到现场去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都应该尽可能去现场采访。

像上面举例说的里根遇刺的新闻,不是现场采访就不能获得可靠的新闻。

⑤二次采访重要的采访任务,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要进行多次。

著名记者法拉奇说:

“我的人物采访大多连续进行两次,第一次主要是互相熟悉,当然我事先进行了大量准备,例如访问邓小平以前,我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掌握对方的特点。

第一次采访以后,我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关在小屋里,把录音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看看那些问题没有弄清楚,或者遗漏了,没有问。

第二次访问效果要好得多。

因为我们跟采访对象互相熟悉了,精神上放松得多,问答也更得要领。

⑥电话采访迅速,是电话采访的优势之一。

快是新闻的特点,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争时间,抢速度,是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电话采访,正是增强新闻时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⑺连线采访指记者不到采访现场,通过境外或远处的记者得到第一手资料的采访方式,一般国际新闻运用较多。

7、简论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人民大学2001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报道,而报道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实践活动。

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就是用真实、客观、鲜活、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评价来体现报道主体的意愿和价值倾向。

这就要求新闻宣传不能讲空话而要讲事实,因为事实是最富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要讲鲜活的而不要讲陈旧的事实,因为新闻姓新,鲜活的新闻才有吸引读者的阅读魅力;要讲有重要价值的新闻事实,不能讲鸡毛蒜皮的小事、琐事。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新闻既是客观事实的报道,但同时又是报道者主体反映客体的智力活动。

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可能超越报道者的主观愿望而独立存在着。

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

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

作为社会一员的新闻工作者,不可能是非不辨,良秀不分、感情冷漠、不偏不倚地对待报道对象。

恰恰相反,新闻事实一旦进入报道者的视线,就会表现出报道者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憎的主观判断。

新闻媒体刊发新闻作品,就会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媒体的立场、观点,反映对客观事物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歌颂还是鞭笞的态度。

总之,新闻媒介即使对客观事物的报道和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勉不了带上舆论引导者的主观色彩,这是新闻报道和舆论导向不可避免的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表现在对事实的选择、判断和评论中要参杂记者的主观倾向。

但是需要指出,这种倾向性不应该是舆论引导者随心所欲的,而应当是严格遵循新闻规律的。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也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经常遇到的新闻业务问题。

有人大比方说,如果把新闻比作“细胞”,那么,新闻价值就是“细胞核”。

什么是新闻价值呢?

新闻价值是构成新闻的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广大读者了解社会新情况、新信息、新动向等所需要的素质。

新闻价值包含着许多要素,这就是人们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

这些要素主要有:

第一,新鲜性。

事实越新鲜,其新闻价值就越高;第二,重要性。

新近发生的事实本身具有的意义越重要,其新闻价值就越大。

这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第三,接近性。

新闻事实和读者在地域、思想感情、心理、厉害关系职业、性别等方面越接近,关系越密切,越有新闻价值。

第四,趣味性。

广大受众越感兴趣,越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包含在新闻事实之中,不是外加的,不能任意拔高或贬低。

新闻价值重大的事实,就可能成为新闻,新闻价值小的事实,就可能成为次要新闻,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即使把它摆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实际上也并不是新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价值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它的客观性。

新闻价值包含许多因素:

如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等。

新闻价值由两类事实因素(相关度与显性度)与技术因素(传真度与适应度)构成。

事实的相关度包括与受传者有无利害关系、心理接近关系,事实的显著程度包括事实的显著度、新奇程度和人物显著度3种。

一般来说,全局、质变、突变、首变与新创,新闻价值则大,局部、量变、渐变、迭变、屡变,新闻价值则小。

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香港回归,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传真度是新闻信息传递的真实生动的程度。

决定传真度的是传播的能力,态度和技术条件,也受受传者的阅力的影响;时宣度是新闻信息传递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要讲究及时,迅速,传递及时,价值信增,反之,价值锐减。

新闻价值的主观性表现在它是人们对新闻价值的看法。

新闻采集者根据一定的新闻价值发掘事实中潜态的新闻价值:

新闻把关者与新闻接收者也根据一定的新闻价值观选择和使用新闻材料或新闻作品的寄态的或显态的新闻价值。

二、新闻业务知识部分

8、以下哪种说法最能恰当表述记者和新闻媒体的使命:

A、我国使用记者这个专用名词,大体上最早见之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第七册(1899年3月2日出版于日本横滨)。

这是所说的记者,是指报刊工作人员。

B、“记者”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者泛指新闻工作者,有时又称为“报人”。

凡是从事新闻工作者,无论他是社长、总编辑、编辑,还是采访、评论、群工、通讯联络人员,都可以称为记者。

狭义的记者,英、美国家叫“报道者”,专指跑外勤的新闻工作者,这些人负责采访或收集新闻材料,并迅速作出口头或者书面报道。

我们平时所说的记者,主要是指这一类人。

C、其实,我国近代报纸设立专职的采访记者,是在1807年之后,当时并不叫“记者”,而称“访员”、“访事”,或者干脆叫“采访人”。

D、1905年,在《万国公报》发行200册之际,该报主笔范珲特撰祝辞说:

“杂志报章者,社会之公共教科书也,杂志报章之记者,社会之公共教员也。

8、用联结线标出新闻采访的特点

(1)科学性必须是今日黄花,否则就不是新闻,而是旧闻。

新闻来自实践,是实践的客观反映,所以新闻要从采访得来

(2)时效性新闻具有突发性象龙卷风袭击,车祸、火灾等突法事件

(3)突发性,西方把记者叫做“无冕之王”

(4)广泛性记者要做到三勤:

腿勤、脑勤、口勤、手勤

(5)知识全面性弄得好可以“一夜成名天下知”,弄得不好会吃官司,掉饭碗

(6)艰辛性记者是杂家,样样都懂一点。

(7)复杂性。

新闻来自实践,是实践的客观反映

10、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中外新闻学家对此多有精辟论述。

试纠正以下说法:

不正确的写法:

他十分称职。

正确的写法应是:

他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有十年的工作经验。

不正确的写法:

这个案件的判决是不公平的。

正确的写法应是:

检查长说这个案件的判决是不公平的。

不正确的写法:

犯人大发脾气。

正确的写法应是:

犯人把帽子甩在地上。

不正确的写法:

他因跳楼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