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巨人卡特彼勒.docx
《黄色巨人卡特彼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色巨人卡特彼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色巨人卡特彼勒
黄色巨人卡特彼勒
字数:
3171
来源:
微型计算机·Geek 2009年9期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变形金刚2》肯定很多同学都看了吧?
大家应该还记得这次霸天虎的队伍?
多了一些外形威猛的挖掘机、矿山卡车之类的玩意儿。
咱们今天要介绍的公司就跟这些机器密切相关,这家公司靠生产农用机械起家,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名声大噪,甚至莲坦克的出现也跟这家公司脱不了干系。
但现在很多人对它的印象也许只停留在那些打着CAT标志的黄色机械,或者是商场里的休闲鞋。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公司,其品牌价值竟然高达53亿美元,在全球品牌100强中排名第68,位列摩托罗拉、LG之上。
它的产品销往全球140多个国家,它的代理商体系还成为了著名AABA商学院研究的案例。
它就是Caterpillar(音译为卡特彼勒),它的产品方便了很多人,也让很多人着迷,今天Geek就带大家去了解它。
两个Geek的发迹史
卡特彼勒公司起初并不是叫这个名字,它最初是由两家农用机械的公司合并而来的,它们的创始人分别是本杰明·霍尔特(BeniaminHolt)和丹尼尔·贝斯特(DonielBest)。
这两人当时都很年轻,而且都是Geek,爱搞科技小发明。
1859年。
21岁的年轻人贝斯特加入到了美国西部的淘金热潮中,他先后尝试过采矿与木材加工等行当,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只有到他哥哥的农场干活。
在那里,他注意到农民们通常都要费很大力气把麦子从地里运回家脱粒。
他就想,为什么不发明一种机器,把谷物在地里就脱粒加工好,然后直接把成品拉回来呢?
于是他就一直琢磨这个事情,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在1871年发明出了谷物脱粒机,这种机器立刻就受到了农民们的欢迎。
于是贝斯特开始在俄勒冈州批量生产这种机器,他的产品供不应求。
1882年,贝斯特又开发出一款联合收割机,也是广受好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生产出来的收割机从仓库一直摆到了工厂边的街道上,于是贝斯特又在加州的圣里安
德鲁买了一块地用于生产收割机,然后他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一家农业工具厂,主要生产联合收割机与脱粒机。
贝斯特一开始就很重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所有的产品在出厂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他还亲自培训客户怎么操作机器,客户可以享受免费试用服务,他还亲自写信给客户询问他们的使用情况,甚至亲自上门为客户的机器进行维修,是一名远近闻名的好技术员。
卡特彼勒的另一名创始人本杰明·霍尔特从1863年开始就和弟弟一起经营木材加工厂。
他负责技术性工作,商务事宜则交给弟弟打理。
他们的木材加工的买卖一直做到了1886年,两兄弟看到别人卖农用设备赚钱比自己来得快得多,于是他决定进军农机制造行业。
有志者事竟成!
霍尔顿凭借在加工木材时积累的技术经验,没用多久就发明出了一台划时代的联合收割机,它用拖链轮驱动取代了传统的齿轮传动,具有运转灵活、噪声小的优点,而且故障率也很低。
于是他申请了这种收割机的专利。
这款机器凭借优异的性能迅速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
15年后,霍尔特的收割机销量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其中也包括贝斯特。
蒸汽机和履带的问世
这两个前辈发明的机器虽好,但都要靠牲畜或者人力才能工作。
到了19世纪末期,很多行业都开始采用蒸汽机取代传统的水力或牲口。
在美国与欧洲,很多公司都开始生产蒸汽机。
霍尔特与贝斯特这两个技术天才同时意
识到了蒸汽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于是他们各自开始开发蒸汽来驱动自己的收割机。
但在二人的竞赛当中,贝斯特总是抢先一步。
他于1889年制造第一台蒸汽机驱动的收割机,并且申请了专利。
他的蒸汽机从40到110马力不等,用来拉动40000磅重的收割机。
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些机器都非常粗糙,但在当时,这些机器都算是非常成功的工业品。
从此以后,在欧美国家,骡马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取而代之的是效率更高的农业设备(中国当时还处在清末,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
霍尔特的第一台蒸汽驱动拖拉机在1890年下线,起初只是用于农业领域,后来在运输行业找到了它的更大用途,尤其是运输木材、矿石,霍尔特的蒸汽拖拉机可以以每小时三公里的速度运送40到50吨货物,这相当于用牲畜价格的一半。
紧接着,两人的产品都开始走出国门实现出口创汇了,这些机器逐渐在澳大利亚、肯尼亚、南非、墨西哥与欧洲流行起来。
1892年,生意做大了的霍尔特兄弟分家,弟弟继续经营原先的木材生意,而霍尔特主持的制造公司则专注生产联合收割机与蒸汽发动机。
尽管生意不错,霍尔特对自己公司生产的蒸汽拖拉机并不满意,当时加州的土地在播种季节非常泥泞,骡马跟拖拉机经常会陷在地里动弹不得,所以骡马都须佩戴一种特别的铁质“鞋子”,拖拉机则是在大轮子周围会多安装一些小轮子,以增加拖拉机的浮力,但它们也加重了拖拉机的重量,让整个设备难以灵活转动。
爱动脑筋的霍尔特潜心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行走装置。
他在拖拉机的轮子外面加了一连串互相咬合连接起来的钢板,让大车轮带动这些钢板转动,从而增加了浮力,这就是履带的雏形。
经过不断的试验与改进,1904年的11月24日,全球首台使用履带的机械:
霍尔特初级蒸汽拖拉机77号终于登场了。
霍尔特这次终于占了上风,很快,履带这一独特的驱动方式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上。
霍尔特也凭借这个伟大的发明入选了美国发明家名人堂,这样看来,现在所有履带式的机器,都得拜霍尔特为祖师爷。
与此同时,丹尼尔贝斯特也开始发力了,他先后于1904和1906年研制出第一台蒸汽履带式推土机和第一台
天然气履带式推土机。
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虽然老贝斯特在事业上很成功,但他的儿子CL贝斯特却是个没什么长进的人,根本不能胜任公司的掌门人的地位。
到1908年老贝斯特决定退休的时候,公司完全是后继无人,他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把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卖给自己的老对头——霍尔特制造公司,不过他要求他的儿子仍在公司担任管理人员,算是留个火种。
然而,CL贝斯特从自己厂子的少东家变成打工仔,便一直憋着一口气,忍了两年后,他终于离开了霍尔特公司,到加州成立了CLBest拖拉机公司,专门生产轮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与钢铁铸件。
大发战争财
虽然从那时起两个强大的公司已经联合了,但它还不是真正的卡特彼勒,那时候它也不叫这个名儿。
那卡特彼勒是怎么来的呢?
它诞生在1905年的一次产品测试中。
当时霍尔特邀请来一名摄影师为机器拍照,这位第一次见到这种奇特装置的摄影师感叹说,它看上去就象一条毛毛虫(Caterpillar)。
霍尔特立刻被这一名字吸引住了,他当即在心里就决定了用它来命名自己的产品,但这位老爷子实在是太忙了,直到1910年,他才去政府部门注册了“卡特彼勒”商标。
从此这个名字就开始出现在产品上,而公司名依然叫霍尔特公司。
此时这种酷似毛毛虫的履带式的机械已经是他公司的拳头产品了,在欧美范围都很有名气。
本来公司将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但1914年世界大战爆
了。
其实这对翟尔特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他的公司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
它的履带式机械刚面世不久就被应用到了一个不平凡的场合——战场!
霍尔特公司的推土机推土无论是平地还是挖战壕都有出色的表现,于是卡特彼勒这个品牌开始变得响亮了。
在美国参与第一次大战之前,欧洲的军队就已经开始大批量购买卡特彼勒牌的拖拉机和推土机了。
凭借这些订单,霍尔特的公司很顺利完成了从农用到军用的转换。
第二年美军参战,出征前美军向霍尔特公司提出生产专门用于军事用途的拖拉机的要求,既然是花纳税人的钱来购买,霍尔特毫不客气地开了高价。
军队也答应得很爽快,并预付了大部分货款。
霍尔特用这些钱扩建了工厂生产线,请了更多的工人一天三班倒生产以满足军方的订单需求。
从1917年到1918年间,位于东皮奥里亚工厂将履带式拖拉机的产量翻了好几番,到一战结束时,这个工厂共生产了10000多台军用拖拉机。
各个参战国的军官都见证了卡特彼勒牌履带式拖拉机的卓越表现:
它不但可以铲土、拖着成吨重的物资翻山越岭,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还能挡子弹(钢板很厚啊)。
而对于霍尔特来说,这场战争帮助它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
更神奇的是,霍尔特的履带装置还直接影响了一个叫斯文顿的英国人,这哥们正是受此启发才在1916发明了战争史上革命性的武器一坦克,其实在当时看来,这种坦克就是加了炮管的拖拉机而已。
后来,他被人们称为坦克之父,但在《Geek》看来,大家还应该追加霍尔顿为坦克之爷。
经过了一战磨砺的霍尔特公司进一步巩固了两家公司的优点:
霍尔特拥有更高的知名度,更大的工厂,以及最重要的卡特彼勒商标。
而贝斯特公司有着更好的代理体系,更好的财务状况,更好的产品研发体系。
经过了一战的高速发展,集两家公司之长的霍尔特公司已经成为美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1925年4月,一群投资人注资控股了霍尔特公司,紧接着,他们又说服贝斯特将CLBesf公司整合进来。
新的公司以最广为人知的产品为名,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卡特彼勒公司的由来。
建立高效率的代理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卡特彼勒已经成了推土机和拖拉机的代名词,世界各地都需要他们的产品,于是卡特彼勒开始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公司的决策层很明智地选择了代理制度,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到五湖四海去拜把子兄弟,这些代理商后来都成了卡特彼勒同生共死的亲密战友。
目前卡特彼勒已在全球设立了超过180家代理商,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为卡特彼勒代理产品并提供技术服务,这些代理商就像是卡特彼勒和顾客之间的一座座坚实的桥梁,同时也是卡特彼勒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
代理商们及时将客户的需求信息反馈回来,促使公司推出新产品,改进服务。
卡特彼勒有一个经营理念:
只要用户买了它的设备,就应该随时随地获得它的配件。
这一点卡特彼勒做得非常好,哪怕是用户三十年前购买的设备,现在仍能随时买到原厂的配件。
为了做到这一点,卡特彼勒在产品、霉部件、存货管理和控制、物流、设备维护工作程序等方面给予代理商最大的支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卡特彼勒库存全球电子联络系统,它在全世界范围内设有25个零件发送中心,代理商只需通过电脑网络的查询及订货系统,就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40万种零件中的任何一种。
因此卡特彼勒敢承诺,对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卡特彼勒产品。
都可以在48小时内获得所需的零件更换和维修服务。
代理商对卡特彼勒的忠诚还来自于它对人家利益的尊重。
上世纪60年代,阿拉斯加的某家企业要求卡特彼勒直接将产品卖给他们。
但卡特彼勒坚持让对方从其代理商处购买。
卡特彼勒认为,代理商可以为产品提供优良的售后服务,绕过代理商,就等于在自断臂膀。
当整个行业不景气时,卡特彼勒的代理商最具有生存能力。
如在墨西哥的经济萧条期,卡特彼勒的5个代理商都渡过了难关,竞争对手的代理商却是全军覆没。
当经济环境好转后,卡特彼勒成了惟一的供应商。
通过多种努力,卡特彼勒和它的代理商之间建立起互为信任的关系。
代理商会向卡特彼勒提供自己的财务报表和关键的营业数据,而卡特彼勒也会最大限度地开放其信息资源。
如对销售趋势的预测、顾客满意度的调查数据等。
每年,卡特彼勒还会邀请代理商到公司总部,讨论公司战略、产品计划和营销政策。
经历高速发展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这个地球满目疮痍,厌倦了战争的各国的注意力开始转向经济建设。
特别是欧美各国的房地产、高速公路工程、大型水利工程、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兴起,这些基建工程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来完成。
卡特彼勒此时已经拥有了包括机动平地机、铲式平地机、升降式平地机、筑梯田机和电动发电机组的完备产品线。
再加上此前积累的声誉,以及遍布全球的本地化代理商体系,他们自然成为施工方的首选。
短短几年,它们的生意就扩大了4倍。
与此同时,卡特彼勒开始用赚到的钱投资研发新产品,到处建新工厂和零件仓储中心。
1954年的11月,卡特彼勒在巴西成立了第一家办事处,随后在圣保罗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工厂。
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内,它又陆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苏格兰、法国成立了办事处和制造工厂。
1960年卡特彼勒海外公司在瑞士成立,它全面负责欧洲、非洲、中东以及远东的业务。
接下来,卡特彼勒又与其他厂商开展广泛的合作。
1963年,卡特彼勒与印度的代理商Lorsen和制造商Toubro一起合资成立了亚洲第二个工厂。
次年,卡特彼勒与日本三菱重工在东京附近的Sagamihara成立合资工厂,生产推土机与装载机。
与此同时,卡特彼勒还在扩展产品线,许多新产品诞生了。
1952年卡特彼勒在业界首次推出铲运机;1955年又推出了583型吊管机,那段时期正是美国的石油天然气行业和城市自来水管道高速发展期,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卡特彼勒公司的吊管机开始畅销全美。
1962年,公司又进入了另外一个领域:
矿山卡车,首款开发的产品是载重量为3N屯的769卡车。
现在卡特彼勒矿山卡车在全球的占有率高达70%以上。
到了1964年,卡特彼勒的营业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
当卡特彼勒的业务开展到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也出现了,其中最让卡特彼勒头疼的是日本的小松(komatsu)。
到60年代后期,小松成为卡特彼勒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竞争对手。
这个对手用至少低于卡特镀勒20%的价格,以及更优惠的购机政策(比如说只需要首付30%就可以把机器开走)开始正面向卡特彼勒发起进攻,跟当时美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的境况一样,卡特彼勒开始感受到了来自亚洲的压力。
60年代末,随着各国工业开始发展,一些后起之秀登上了行业的舞台。
如瑞典的沃尔沃、德国的利勃海尔、韩国的现代、大宇、日本的日立建机、神钢、住友等,它们瓜分了卡特彼勒的市场份额。
但卡特彼勒作为行业带头大哥地位仍然没有动摇,它牢牢地占据着这个市场中最大的份额。
挺过经济大萧条
在六、七十年代,卡特彼勒虽然面临激烈的竞争,但蛋糕足够大,自己也瓜分到最大的一块,所以日子肉吃,住别墅、开宝马,很是滋润。
不过好日子过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到头了,那时候全球爆发经济大萧条,能源市场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低迷,创纪录的美元高利率也把卡特彼勒压得喘不过气来,卡特彼勒公司所在的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公司1982年的销售额一下子从前一年的92亿美元跌落65亿美元,这是公司成立50年来首次的亏损。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卡特彼勒工厂工人举行了7个月的罢工,不过,他们算是撞到枪口上了,管理层正想要削减成本呢。
你们要罢工是吧?
就罢个彻底吧,于是他们关闭了9家工厂,员工总数在一年之间从83455人减少到58402人,所有的扩张与投资计划被取消。
持续下滑的业绩直到1984年才开始缓解。
内部矛盾咱还好自己解决,但外部矛盾可就不是卡特彼勒可以控制的了。
就在这个危难关头,老对头小松突然发力了,日元大幅贬值让小松产品的价格比卡特彼勒低了近三成甚至一半。
超低的价格对客户来说非常有诱惑力,这让卡特彼勒大乱阵脚,它的代理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销售压力。
卡特彼勤不得不跟着大幅降低自己的产品价格。
公司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1983年,公司的日均亏损已高达100万美元。
至此,卡特彼勒终于认识到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于是发起了名为“希望之厂”(PWAF-PlantWithaFuture)的工厂现代化运动,全面应用数控机床和弹性生产体制构,最终使卡特彼勒站稳了脚跟。
1983年,卡特彼勒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开展设备租赁业务,用户只需交纳一部分保证金就可以把设备开走,然后按月支付租金,这个主意真是棒极了,它让卡特彼勒的销量快速回升。
也许有同学会问了,万一有人不付租金怎么办?
卡特彼勒有自己的办法。
他们的技术人员可以监控每一台租赁设备,还可以远程锁定该设备,让他动弹不得。
卡特彼勒还与其他制造商结成联盟,将它们的产品纳入卡特彼勒的代理商体系中。
以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例,它的寿力(SULLAIR)牌空气压缩机、高空作业车、伸缩臂叉车等、混凝土设备、激光找平设备等成为了卡特彼勒新的利润增长点。
所以1985年的时候,客户们看到卡特彼勒的产品名录上有超过300种的产品,比1981年多了一倍以上。
卡特彼勒在中国
卡特彼勒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中国政府的石油部门从卡特彼勒进口了一批石油吊管机用来铺设管道,这让它意识到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巨大。
1978年我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卡特彼勒就在北京成立办事处了。
1985年。
它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一项技术授权协议,允许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商采用卡特彼勒技术生产工程机械用的零部件,1987年,卡特彼勒又与国内几家工程机械制造商(包括广西柳工、江苏徐工等)签署协议,让它们可以使用卡特彼勒的技术及零配件生产推土机、装载机和发动机。
直到现在,这几家企业还打着“卡特彼勒技术”的旗号,不过人家再怎么转让,我们还是掌握不了核心技术,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大家有目共睹,说起来真让人痛心。
1994年10月,卡特彼勒与徐工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液压挖掘机工厂,这也是中国第一家生产高等级液压挖掘机的台资企业。
这种合资的初衷跟中国的汽车厂家一样,想用市场换技术,于是双方约定,合资企业成立后,徐工集团将不再生产挖掘机。
令人惋惜的是,这样的合作与各大汽车厂家合资的结果如出一辙,我们的市场拱手让给了外资公司,而人家的核心技术却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
现在,卡特彼勒徐州公司已经成为它的全球第二大液压挖掘机生产基地及多种产品和零部件的制造中心,而徐工集团则退出了合资股份,同时也彻底失去了进入挖掘机市场的机会。
卡特彼勒与徐工的婚姻破裂后,又想通过收购的方式将徐工强买回来,这种没面子的事情徐工当然不会同意了,它深刻地了解“一入豪门深似海”的感觉。
卡特彼勒只好说服美国的另一个平民小伙儿凯雷私募基金向徐工抛出了绣球,想通过利用国外资本与管理理念改变公司的陈旧体制,使自己掌握市场主动。
结果徐工的哥们三一重工的总裁向文波公开反对徐工被凯雷收购,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最后连商务部也出面干预了,才让卡特彼勒死了心。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卡特彼勒虽然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但它在中国的市场表现并没与行业老大的地位相符。
在工程机械行业数量最多挖掘机产品领域,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市场上落后于日韩晶牌,占有率一直在第五、六名的位置徘徊。
卡特彼勒的明星们
推土机Tracktypetractor
推土机实际上就是在拖拉机前面加了一个推土装置而来的,履带式推土机由卡特彼勒的创始人之一的本杰明·翟尔特于1904年发明,在一战中表现卓越,是卡特彼勒压箱底儿的宝贝。
它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推土”,主要用在公路、大坝、水库、机场等大型土石方工程,它拥有强大的动力和地面附着力,发动机跟底盘是它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卡特彼勒的推土机都采用三角形高驱动方式,该技术是卡特彼勒的专利,与传统平行式履带相比较,这种高驱动能提供更强劲的推力,尤其在泥泞松软的土质中施工时,表现优异。
另外,卡特彼勒的推土机都是“拔牙”高手,后部的一排钢爪可以在平整土地时将里面的石头、树根清理掉。
平地机MotorGraders
曾经有歌唱到,路见不平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啊。
平地机的作用就是抚平地上的不平之处。
它在路上行驶时,装在机械前后轴之间酷似剃须刀片的刮刀就可以平整地面。
这个大型的“剃须刀”能升降、倾斜、回转和外伸,动作灵活准确。
除了平整路基路面,它还可以搅拌路面混合料、扫除积雪、推送散粒物料以及进行机耕道的养护工作。
操作平地机需要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平地机司机的工资几乎是在工程机械操作手中最高的。
卡特彼勒最新的M系列平地机,一改此前方向盘式的操作,革命性地将机器的操控系统集成在一个类似于飞机操控杆的装置上,操作时就跟开飞机一样,那是相当地拉风啊。
发动机Engines
卡特彼勒除了工程机械外,还有一块很重要的业氟那就是制造发动机。
公司从1931年起开始生产发动机,所有部件均由自己设讯制造、测试及保用。
这些发动机不光用在自己的设备商,后来还卖给其他设备制造商,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
包括矿井、石油钻井平台、大型轮船等。
其中一些工作的场合大都比较恶劣,比如说陆地钻井平台上的卡特彼勒发动机,需要在高寒或者高热地带连续24小时不停地运转,这需要发动机要有足够好的脾气,一旦发火罢工,造成的损失将非常大。
不过卡特彼勒发动机还是秉承了一贯的品质:
耐操!
此外卡特彼勒还生产发电机组,一般上班的的写字楼就要用它在停电的时候应急用。
它一般是放在地下室,有兴趣的Geek可以去探探密哦,说不定可以在里面看到黄色的卡特彼勒发电机组。
挖掘机Excavator
这可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最常见到的一种工程机械,因为几乎所有的土石方工程都要用还算过到挖掘机。
它的挖斗看起来很像一只手,所以在港台地区,大家称它为“怪手”。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不停地用一只铲斗来挖掘沙子、土石方。
除了挖掘以外,“怪手”还可以接破碎锤来拆除,接液压剪来剪钢筋,接抓斗来装卸东西……属于心灵手巧的一种机器。
卡特彼勒的挖掘机在业内有着“皮实、耐操”的口碑。
尤其适合在矿山,硬质土壤工地施工,非常符合我们印象中的美国机器特点。
非公路卡车Off-HighwayTrucks
卡特彼勒众多设备中最具有明星范儿的就是非公路卡车了,因为它的块头实在是太大了,第一眼看到它的人都会被震惊。
正是因为太大太重了,它只能在矿山、采石场这些地方行使,干活的时候跟大型挖掘机配合,一次可装满260立方米的矿石,等于就把一套90平米的房子直接给拉走了。
它的最大载重量为400吨,也就是说它可以裁着16个装满的集装箱在路上飞奔。
别以为它只有蛮力而已,非公路卡车可是很有内涵的,最具代表性的798B装载有6部电脑,加上各种助力装置,驾驶它就像开轿车一样轻松,因此很多797B的司机都是女同志。
不过它的体积庞大,没经过培训的人可驾驭不了它。
另外给大家透露一下,在澳大利亚,非公路卡车的司机薪水跟大学教授一个级别!
铲运机WheelTractor-Scrapers
铲运机在欧美流行好多年了,但在国内几乎没有人见过。
这玩意儿最大的特点就是装卸与运输都靠自己,不像卡车那样必需要挖掘机协助。
它的装货斗位于前后轴之间,底板可以上下活动,装载时,底板打开直接将地面的土装到货斗力,到了指定地点又直接从下面把土卸下去。
有意思的是,尽管铲运机的个性独立,但它也有团结的时候,比如两台铲运机可以互相帮助来装土,效率非常高。
卡特彼勒的铲运机在世界范围内_直都是领头羊,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概念推广阶段,仅有长春某农田水利工程和昆明国际机场扩建工地在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围观一下。
但相信不久的将来。
咱们普通人都会有机会见到这种大肚子设备在咱中国的土地上吞吞吐吐了。
衣物鞋类
1990年,卡特彼勒开始特制一系列耐用、保护力强、舒适安全的工业皮靴和工装夹克,给它旗下的工程师和操作手使用,结果发现反响还不错,于是又以礼品的形式馈赠给代理商,也是大受欢迎,于是卡特彼勒开始授权一些礼品制造商来生产跟销售这些带卡特商标的产品。
1994年由于一些香港的演员开始穿卡特彼勒的衣物和皮靴在电视上频频亮相,于是这种以CAT为商标的品牌开始在亚洲流行起来。
CAT的鞋一般都采用绝缘的橡胶底,棕黄色的牛皮鞋帮,可兼做登山鞋使用,在2004年一年就卖出了560075双。
后来CAT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时尚品牌,在全球共有超过50个授权生产商,衍生出了帽子、衣服、饰件、模型等产品,其中还是以模型跟鞋子最有号召力。
得不错的,据说当时卡特彼勒的员工都是顿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