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9662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0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

《《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

《生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1.生命活动最基本得特征是:

新陈代谢和兴奋性

2.机体内环境是指:

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

3.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为1.0-.2.0L/天

4.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

5.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呼吸频率是16-20次/分

6.雌激素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使子宫发育B.促进水与钠排泄C.促进输卵管发育D.促进骨中钙的沉积E.促进阴道上皮细胞的增生雌激素的生理作用①促使子宫发育,肌层变厚,血运增加,并使子宫收缩力增强以及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②使子宫内膜增生;③使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④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⑤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阴唇发育、丰满;⑥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

乳晕着色。

促进其他第二性征的发育;⑦雌激素对卵巢的卵泡发育是必需的,从原始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均起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⑧雌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⑨促进钠与水的潴留;⑩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青春期在雌激素影响下可使骨骺闭合;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而发生骨质疏松。

根据题干相关知识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7.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8.在微循环通路中,物质交换的部位是毛细血管

9.兴奋在心脏内传导最慢是的房室交界

10.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11.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12.凸透镜适用于(远视和老花镜)

13睾酮产生的部位是睾丸和肾上腺

14.对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是胰液

15.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骨骼肌细胞兴奋

1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主要是反射

17.胆汁的主要作用是乳化脂肪

18.内分泌系统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神经系统

19.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促进代谢

20.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是腺垂体

21.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脂肪分解促进肝糖原异生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22.激素的一般特征不包括

23.谈论话梅时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

24.牵涉痛是指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25.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26.除哪项外都是腱反射

27.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滤过量增加

28.一般情况下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葡萄糖

29.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明显的食物是蛋白质

30.有关基础代谢率的叙述,正确的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31.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肝脏和骨骼肌

32.呼吸包含的环节不包括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换气(此题有误)

33.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形成(白蛋白)

34.能切实反映肺换气的有效气量是肺泡的通气量

35.下列哪种情况尿量不会增加

31.机体内环境指(细胞外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液是)

32.K+由细胞外转运进入细胞内的转运方式是(主动转运)

3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标准是(阈值)

34.动作电位是有下列哪项因素引起的()

35.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与(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6.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

37.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主要功能的是(吞噬作用)

38.具有凝血功能的血浆成分是(血小板)

39.下列那种凝血因子不存在血浆中?

(第三因子)

40.血凝块收缩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是(血清)

41.ABO血型分型的主要依据是(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42.输血原则要求(保证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所凝集)

43.心室肌的后负荷指(动脉血压)

44.一般情况下,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心率和大动脉管壁弹性)

45.第一心音主要反映(收缩压)

46.心脏正常起博点是(窦房结)

47.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神经纤维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有(钠离子内流、钙离子去极化)

48.心肌细胞兴奋后用任何强大的刺激均不能使该细胞发生兴奋的时期称为(心肌的不应期)

49.微循环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现物质和气体的交换)

50.中心静脉血压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51.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运动

52.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是(时间肺活量)

53.动物要保持正常的呼吸节律,必须保留(延髓)

54.血液运输O2的主要形式为(单纯扩散)

55.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延髓中枢)

56.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

57.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

58.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是脂肪

59.能激活胃蛋白酶原的是(盐酸)

60.基础代谢率主要反映(甲状腺功能的血清激素水平)

61.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肾脏)

62.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63.肾重要重吸收的部位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64.血管升压素的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

65.代谢性酸中毒时,常伴有(高钾)

66、细胞膜跨膜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几种?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67、简述ABO血型的定义及划分依据。

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68、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肝脏和骨骼肌)有哪些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对流散热、传导散热、蒸发

69、简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1.增加全身组织细胞的氧消耗和热量产生;2.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3.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组织分化

70、血压的正常值100-120/60-80mmhg

71、尿的生成包括3个连续的过程:

经过肾小球,除葡萄糖被完全过滤(原尿)2、经过肾小管,除蛋白质和血细胞被完全过滤3、肾小管重吸收作用,排除尿液(终尿)

72、生命的基本特征至少有两种表现形式:

新城代谢和兴奋性。

73、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肺的通气;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4)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74、调节体温的中枢在:

下丘脑

75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主要有。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76正常成人红细胞数量男性为女性为(4.0-5.5)x1012/L

77女性月经周期平均为女性月经周期平均为28天,根据子宫内膜

变化分为三个时期。

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

78临床上通过测定孕妇血或尿中得HCG用作早期妊娠的诊断。

79、静息电位

80、胃排空

81、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82、血型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83、肾小球的有效率过压

84、简述尿的生成过程。

经过肾小球,除葡萄糖被完全过滤(原尿)2、经过肾小管,除蛋白质和血细胞被完全过滤3、肾小管重吸收作用,排除尿液(终尿)

85、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表现形式。

新陈代谢和兴奋性

86、简述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1)肺的通气;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4)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87、简述体温调节的方式有哪些?

调节体温的中枢在哪?

下丘脑

88、试述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

89、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变化如何,论述其产生的机制。

90、内环境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

91、肾糖阈指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最低血糖浓度

92、体温通常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测量方法有口测法、腋测法及肛测法

93、消化动物或人的消化器官把食物变成可以被肌体吸收养料的过程;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作用下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94、视力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

9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每博排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96、人体的营养物质吸收的重部位在哪要里?

为什么?

重要吸收部位是小肠,

(1)因为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他的粘膜具有很多环形皱碧,皱襞上有大量的绒毛,绒毛的上皮顶端是微绒毛。

他们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同样长短的简单圆通的面积增加约600倍,达到200m2左右

(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h(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4)小肠绒毛内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结构,加上绒毛的节律性伸缩和摆动,可加速戎马内血液和淋巴流动,有助于吸收。

 

第二部分

生理学重点

1.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Ⅰ.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感受)神经→反射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

特点——精确、迅速、短暂

Ⅱ.体液调节——激素

特点——广泛、缓慢、持久

Ⅲ.细胞、组织、器官的调节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差)单纯扩散

小分子、离子易化扩散通道——离子

载体

主动转运(耗能,逆浓度差)——离子泵:

Na+K+泵(Na+K+依赖式ATP酶——保持胞内高K+和胞外高Na+的离子分布,K+∶Na+=2∶3)

大分子、物质团块胞吐(出胞)

胞纳(入胞)

3.反应与反射的不同在于反应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

4.

兴奋性静止→活动,弱→强

抑制:

相反

5.跨膜电位=膜电位静息电位(RP)——对K+有通透性,即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AP)——Na+的平衡电位

6.上升支去极化(Na+内流)

锋电位反极化

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K+内流)

后电位

极化——膜电位内负外正

超极化——膜内电位负值↑

去极化——负值↓

超射——去极化电位由负→正

动作电位特点全或无定律

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去极相和复极化

7.一定的刺激强度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一定的持续刺激时间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8.阈值>阈下刺激

动作电位

局部反应

形成

阈刺激、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

Na+通道

大量开放

少量开放

特点

全或无定律

反应幅度有等级性

无总和效应

总和效应

不衰减传导

衰减性传导

向远处传导

近距离传导

9.动作电位与局部反应的比较:

 

10.绝对不应期

兴奋的周期性变化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11.骨骼肌收缩暗带长度不变

明带及暗带的H带变短

1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连与终末池的Ca2+有关

肌浆中[Ca2+]↑——肌丝滑动

肌浆中[Ca2+]↓——肌肉舒张

13.不同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形式的不同,如表:

电刺激

机械刺激

化学刺激

潜伏期

收缩形式

单收缩

单收缩

强直/复合收缩

14.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意义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15.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男子——4.5×1012—5.5×1012/L平均——5.0×1012/L

女子——4.0×1012—5.0×1012/L平均——4.5×1012/L

新生儿——6.0×1012/L

16.血红蛋白(Hb)的含量

正常成年男子——120—160g/L

正常成年女子——110—150g/L

17.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

对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

18.红细胞生理特性

Ⅰ.可塑变形性

Ⅱ.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这一特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的范围——59.5—76.5mmol/LNaCl溶液

红细胞在<59.5mmol/L破裂,渗透脆性小

红细胞在>76.5mmol/L破裂,渗透脆性大

Ⅲ.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悬浮稳定性=膜表面积/容积

19.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4.0×109—10.0×109/L平均——7.0×109/L

白细胞减少<4.0×109/L

增多>10.0×109/L

20.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功能对机体实现防御、保护作用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单核细胞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

21.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Ⅰ.具有很强的吞噬力

Ⅱ.参与免疫复合物合坏死组织的清除

22.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Ⅰ.吞噬、消灭致病物

Ⅱ.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Ⅲ.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质及衰老受损的细胞

Ⅳ.吞噬衰老红细胞和溶血时放出的Hb又参与铁、胆色素代谢

23.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Ⅰ.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活性,限制速发性过敏反应

Ⅱ.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24.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含有组胺、过敏性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Ⅰ.产生速发性过敏反应

Ⅱ.释放肝素,参与脂肪代谢

25.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100×109—300×109/L平均——160×109/L

血小板数量<50×109/L——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00×109/L——易发生血栓

26.血小板的生理特征

粘附和聚集、释放反应、吸附作用、收缩血块

27.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Ⅰ.生理性止血功能

Ⅱ.促进血液凝固功能

Ⅲ.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28.凝血过程和原理

内源性外源性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重要成分

第一步:

凝血酶激活物的形成(X→Xa)

第二步:

凝血酶原凝血酶(Ⅱ→Ⅱa)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Ⅰ→Ⅰa)

29.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肝素

 

血型

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

血浆中的凝集原

A

A

抗B

B

B

抗A

AB

A和B

O

抗A和B

30.

 

31.输血关系

A

A

OOABAB

B

 

B

32.Rh血型系统

∧红细胞(Rbc)红细胞∧

供受

血(主侧)(次侧)血

者者

∨血清血清∨

主侧——供血者Rbc+受血者血清(直接配血)

次侧——受血者Rbc+供血者血清(间接配血)

主、次均(-),配血相合(同型血)

结果主(-)、次(+),血基本相合(异型血)

主(+)、次(-),配血不相合(异型血),不能输血

33.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

Ⅰ.去极化——ø期:

Na+内流

心肌传导细胞1期:

K+外流

(蒲肯野细胞)2期:

Ca2+内流

复极化3期:

K+外流↑↑

4期:

If离子流(Na+K+Na+Ca2+交换,兴奋性变化)

Ⅱ.ø期:

Ca2+内流

窦房结细胞(P细胞)3期:

K+外流

4期(舒张电位):

Na+内流↑,K+外流↓

a.P细胞动作电位分去极化的ø期和复极化的3、4期,无明显的1、2期

特点b.P细胞的最大舒张电位(-70mv)和阈电位(-40mv)的绝对值小于心肌传导细胞

c.ø期去极化速度慢,去极幅度低,时程较长

30.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电生理特性

收缩性——机械特性

31.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Ⅰ.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重要)

Ⅱ.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Ⅲ.阈电位(TP)水平

32.房室延搁及二快一慢的生理意义

房室延搁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心房兴奋而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

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

二快一慢——心房和心室几乎同步收缩,同步收缩效果好,有利于实现心脏泵血

33.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时的周期变化

Ⅰ.绝对不应期——去极化开始→去极化→-55mv

Ⅱ.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有效不应期长,不会像骨骼肌一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保持着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是实现心脏泵血的重要前提

Ⅲ.局部反应期(-55-60mv)

Ⅳ.相对不应期(-60-80mv)

Ⅴ.超常期

34.心肌收缩的特点

Ⅰ.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有利心脏射血

Ⅱ.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长

Ⅲ.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血Ca2+↓对骨骼肌无影响,对心肌有影响

[Ca2+]↑,收缩↑;[Ca2+]↓收缩↓;[Ca2+]↓↓,兴奋收缩脱耦连

35.

自律

传导

兴奋

收缩

K+

↑↑

传导阻滞

丧失

停在舒张期

Ca2+

↑↑

停在收缩期(Ca2+钙僵)

Na+

↑↑

↓(Ca2+Na+交换)

36.心脏收缩过程归纳

Ⅰ.等容收缩期

心室收缩→(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心室容积不变

房室瓣关主动脉瓣关

Ⅱ.射血期

心室进一步收缩→(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心室射血入主动脉,心室容积↓

房室瓣关主动脉瓣打开

Ⅲ.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心室容积不变

房室瓣关主动脉瓣关

 

Ⅳ.充盈期

心室进一步舒张→(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心房内血液进入心室,心室容积↑

房室瓣开主动脉瓣打开

37.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与心指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射出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ml)×100%

心舒末期容积(ml)

心指数=每分输出量(L.min-1/m2)

体表面积

38.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和心率(HR)

39.每搏输出量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前负荷)、A血压(后负荷)、心室肌收缩性能力

等容收缩期↑心室残余血量↑

主动脉压↑(后负荷压↑)射血时间↓→搏出量↓→

射血速度↓回流血量不变

→舒张末期压(前负荷)↑→收缩力↑→搏出量↑

在完整机体内,通过异长自身调节,克服阻力,使搏输出量恢复

40.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特点

音调低

音调高

持续时间长

持续时间短

与第二心音间隔短

与第一心音间隔长

听诊部位

心尖部

心肩部

标志

心室收缩开始

心室舒张开始

组成

心室肌的收缩

血流减慢撞击大动脉根部

房室瓣的关闭

动脉瓣关闭

血液冲击动脉壁引起的振动

室内压↓,心肩血→心室引起振动

41.动脉血压的形成

Ⅰ.足量的血液充盈——前提

Ⅱ.心室射血——动力

Ⅲ.外周阻力

Ⅳ.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缓冲

4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Ⅰ.每搏输出量——收缩压高低反应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Ⅱ.心率

Ⅲ.外周阻力——舒张压反应外周阻力大小

Ⅳ.大动脉管壁弹性

Ⅴ.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搏输出量↑

↑↑

↓(不明显)

心率↑

↓(不明显)

↑↑

外周阻力↑

↑↑

大动脉弹性↓

↑↑↑

↓↓

循环血量↓↓

↓↓

↓↓

血管容积↑↑

 

43.影响上升支的因素——心输出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可扩张性

上升支心室收缩

前段

下降支中段降中峡

降中波室舒张

后段

44.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量、体位改变、骨骼肌挤压作用(肌肉收缩、肌肉瓣的作用)呼吸作用

45.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

微循环——微动脉、静脉之间的循环

Ⅰ.直捷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特点:

途径短、血流快、常处于开放状态、物质交换功能小

功能:

使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而由静脉回流入心,骨骼肌中此通路多

Ⅱ.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特点:

管壁厚、途径短、血流速度快、常关闭

功能:

体温调节作用

Ⅲ.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特点:

管壁薄、途径长、流速慢、通透性好、利于物质交换

功能:

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场所

46.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毛细血管血压推动滤过生成组织液的力量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阻止滤过、促进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静水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47.心脏神经支配及作用

Ⅰ.心交感神经及作用

来源——(胸)T1-5灰质侧角

支配右侧:

窦房结、右心房、右心室——心率↑

左侧:

左心房、房室交界、心室内传导系统、左心室——心收缩力↑

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

作用心缩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

传导性加强(正性变传作用)

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

Ⅱ.心迷走神经及作用——较δ优势

节前神经元支配——脊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节后纤维支配右侧:

窦房结占优势

左侧:

房室交界为主

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

作用房室传导速度↓(负性变时作用)

心房肌收缩力↓(负性变时作用)

阻断剂——M型受体阻断剂

48.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Ⅰ.负反馈调节、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Ⅱ.平常经常性起调节作用、缓冲血压变化

Ⅲ.对急剧的血压变化敏感、保证心脑血供

49.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体液因素局部体液因素(腺苷——心肌最重要的代谢产物)

全身体液因素(肾上腺、NA)

50.冠脉流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主动脉压高低、心舒期长短

舒张压↑、冠脉血流量↑

舒张压↓、冠脉血流量↓

51.肺通气的动力——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

52.呼吸道口径的调节

迷走神经(+)→乙酰胆碱(Ach)→M型胆碱→平滑肌收缩

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NA)→β2型肾上腺素→平滑肌舒张

53.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Ⅰ.使肺和小气道维持扩张状态、不致因回缩力而塌陷

Ⅱ.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54.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

55.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分压差、溶解度、分子量、呼吸膜、通气血流量比值(VA/Q)

56.通常所指呼吸中枢——延髓—脑桥呼吸中枢

57.CO2对呼吸的调节——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

 

CO2H+

PCO2↑(血液)→(脑脊脏)→H2CO3→→延髓化学感受器→

H2OHCO3-

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强

58.[H+]对呼吸的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H+]↑→外周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运动↑

59.低O2对呼吸的调节——抑制呼吸中枢

PO2↑、呼吸运动↓;PO2↓、呼吸运动↑

PCO2↑外周化学感受器

→呼吸中枢(+)→呼吸作用加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