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5单元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9609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5单元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5单元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5单元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5单元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5单元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5单元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5单元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5单元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5单元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5单元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时空坐标 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从清帝退位到东北改旗易帜(1912-1928年),主要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个阶段。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2)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探索革命道路,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3)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繁荣局面,随后陷入萧条;社会物质、习俗生活快速发展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遭到摧残。

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进一步近代化的趋势。

—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并逐步中国化。

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考点1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

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心在上海。

3.结果:

初步胜利。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

(1)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

(3)促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轻巧识记] 五四爱国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1921年)

(1)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作中心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3)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1922年)

(1)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

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

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形象记忆]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新”

三、国民革命

1.背景

(1)工人运动遭受挫折,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孙中山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2.标志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3.准备

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4.高潮

北伐战争(1926-1927年)。

(1)目标: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成就:

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5.结果

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易误警示] 国民革命需要澄清的几点认识

1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3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4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策基础,是国民革命的旗帜,这并不意味着中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5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失败了。

1.分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

2.认识

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1)政治上: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2)经济上: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思想文化上: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五四运动的影响

史料一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

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

……(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

……(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

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又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

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史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

“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论述了五四运动对公车上书的超越。

解读史料注意前后对比,从参加的城市、实际参与者和参与人数的对比中来理解“超越”之意。

“大中城市”“其实际参与者”“参加人数”等信息,说明了五四运动规模更大,社会基础更广泛,影响更大。

(2)史料二揭示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和《九国公约》的实质。

从“山东问题”的解决来理解五四运动的影响,从“机会均等”理解《九国公约》的实质。

根据史料“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可知,五四运动促成了山东问题的解决。

[史料运用]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提示] 因素:

电讯、报刊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新式教育推广,先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众关注国事。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提示] 背景:

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结果:

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实质:

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史论归纳]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历史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史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

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中国现代化史纲》

史料二 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

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

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

齐欢唱!

史料三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统一纲领、统一政权,是党内合作;体现了追求独立、自主、统一的合作斗争目标。

(2)史料二第一段“打倒列强,除军阀”体现了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第三段“工农学兵,大联合”体现了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第六段“国民革命成功”体现了国民革命的成果。

(3)史料三信息“革命的火焰”是指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国共两党的进一步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以往的探索救国道路相比,国民革命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提示] 革命前的革命参与者多为某一阶层,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国民革命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包括进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国民革命的最大功绩是什么,有何教训?

[提示] 功绩: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教训:

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和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史论归纳]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功绩

1.特点

(1)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

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2.历史功绩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

国民革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

“新”的主要表现是

(  )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D [抓住题干要求“新”的主要表现以及“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

移风易俗、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不能体现“新”,A、B两项错误。

弘扬科学和民主属于资产阶级文化,没能挽救中国,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挽救了中国,故C项错误,D项正确。

]

2.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导学号:

61600046】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B [中共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故A项错误;中共“二大”的纲领较之中共“一大”联系了中国的国情,说明中国共产党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故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党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中共“二大”纲领中还有最高目标,故D项错误。

]

3.1921年底至1922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

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

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B [当时中共力主进行国共合作,其出发点是扩大国共两党的影响力而非弱化国民党的影响,故A项错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和民主的政党,中共认为两党合作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故B项正确;当时的中共尚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和军事力量,故C项错误;D项只是中共选择进行国共合作的客观作用而非主观和根本原因,排除。

]

4.1925年孙中山虽然逝世,但国民党的北伐却取得成功。

根本原因是(  )

A.国民党内团结一致坚持三民主义

B.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愿望强烈

C.北伐战争没有遭到西方列强干涉

D.国共两党合作增强了革命力量

B [北伐属于民众广泛参与的国民革命,国民党内团结一致坚持三民主义仅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不可能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众的广泛参与,即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愿望强烈,故B项正确;北伐战争中西方列强进行了武装干涉,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合作也仅是国民革命胜利的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

考点2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工农武装割据

1.背景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发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3)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损失惨重。

2.开辟

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3.内容

(1)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3)武装斗争:

进行武装斗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

[图示记忆]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关系

二、红军长征

1.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3.转折

遵义会议(1935年)。

(1)内容:

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意义: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5.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轻巧识记] 数字法归纳国共的十年对峙

1一个核心:

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

2三点成就:

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3四个转移:

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一致对外”。

4六点实践: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史料二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三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上出现重大分歧,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

(2)史料二说明毛泽东等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史料三指出革命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国情。

[史料运用]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做了哪些贡献?

[提示] 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了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提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薄弱;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

[史论归纳]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探索期: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国民革命失败。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识了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成熟期:

土地革命时期。

①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②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③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遵义会议的召开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

“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

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

A.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D.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结合所学知识,土地革命是指打土豪、分田地,题目中并未牵涉,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得出:

此时中共还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项正确;此时中共并未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中共首次独立做出决策,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故C项错误;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在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后,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

2.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示意图。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湖南农民运动高涨

C.新的革命道路开辟D.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C [分析材料可知,1927年中共党员以工人阶级为主,而1928年中共党员以农民阶级为主。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中共党员与革命人士,使中共革命运动进入低潮,因而不会出现1928年农民大量加入的情况,故A项错误;经历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湖南农民运动也进入低潮,B项不符合史实;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转战井冈山,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因而大量吸引农民加入革命队伍,故C项正确;1927年中共开展武装斗争,发动工人运动,D项与史实不符,错误。

]

3.1932年5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红色政权打响了惩治腐败分子的第一枪,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被处决。

同年12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第一个惩治腐败的法令。

类似法令(  )

A.有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B.是工农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

C.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

D.说明中央苏区推崇法律至上

A [根据题意,惩治腐败的法令有利于革命根据地政权的巩固,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共的正确领导是工农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故B项错误;法令不能扩大根据地的范围,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并未体现出法律至上,仅仅是为巩固政权进行的法令建设,故D项错误。

]

4.某学者认为:

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共在长征中面临双重阻力

B.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C.长征是中共的北上抗日方针

D.长征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好转

D [中共在长征途中面临的双重阻力指的是党内政治、军事方面的“左”倾错误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征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好转”,一方面指的是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另一方面指的是长征又促使国共两党逐渐由敌视对峙走向团结抗日,有利于贯彻北上抗日方针,故D项正确。

]

(对应学生用书第93页)

2011—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全国卷Ⅰ

2015·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2013·革命道路

全国Ⅱ

——

2016·中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全国卷Ⅲ

——

——

全国卷

2011·五四运动

——

考情分析 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注重基础性、综合性,没有出现偏、难、怪题。

但本节内容容易呼应现实热点问题,复习时要注重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的引导。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

1.(2015·全国卷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