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3篇.docx
《热门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门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3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门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3篇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3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主题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商场要进行大拍卖,王老师来到了商场,同学们看这副图,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导入:
师:
这么便宜,王老师决定买2件夹克衫和2条裤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
我们一起来口头列式。
(65+45)×265×2+45×2―板书
2.猜测验证:
猜想一下,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有猜想就要有验证,同学们来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汇报:
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相连。
来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等式两边都有65、45和2,一个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积,另一个式子是先求积,再求和等)
师:
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65+45)个2,不就是65个2加45个2吗?
(师比划)
4.师:
假如老师要买的是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老师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尝试用两种方法完成,完成后简单交流)
(32+45)×232×2+45×2―板书
师:
(32+45)个2,就是32个2加45个2。
(师比划)
5.比较类推:
师:
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
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类似这样的算式呢?
(强调计算结果)
6.表达交流:
师: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
可以交流讨论。
小结:
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三个数,这样的规律该怎么表示?
(a+b)×c=a×c+b×c(师比划,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比划)
7.揭题:
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8.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还有什么话要说,请认真看:
认识我――“乘法分配律”我秉承着家传助人的美德,默默的为我的祖国――数学王国贡献着我的智慧。
有的同学还不是很认识我,告诉你们吧,我的职责范围是: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举个例子来说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这么认识我,你就错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
告诉你,我的本事大着呢。
我其实有很多的变身:
不信,我变――9×7+8×7=(9+8)×7=56+63=119,这是我的逆应用,如果你觉得这样说着拗口,也可以说是反过来应用,呵呵。
我再变――
(9―8)×7=9×7―8×7=63―56=7你看,我的本事多吧,为我喝彩吧!
(摘自黄崇波老师的博客,内容有修改。
)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
乘法分配律会变身,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
判断正误,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
分组比快。
(1)64×8+36×8(64+36)×8
(2)25×17+25×325×(17+3)
3.“我最聪明”:
括号中该填什么数字才能让计算更简便,填上后快速计算。
()×()+78×21
4.平湖小学三、五、六年级学生人数情况如下表。
(1)三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
一块长方形菜地种了青菜和萝卜,请聪明的你根据自己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将自己的收获写成一篇数学笔记。
2、课后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多用掌握乘法分配率。
2、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感受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通过创设愉悦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观察、交流、类比、归纳的思路,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感、探、固、评“五字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相互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五字教学法,制定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借比赛来激趣
新课伊始,我先和同学们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让学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教师全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当有了结果后,我设置疑问:
想知道老师算得又对又快的秘密吗?
当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时,我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依情境感新知
看到大家学习积极性这么高,老师送给大家一些笑脸,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张笑脸吗?
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来的结果相同,所以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又能使学生乐学、易学。
我感到,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因此,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课件出示)学校准备购买校服,上衣每件35元,裤子每条25元,要购买三套这样的校服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根据大屏幕上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的总价相同,所以也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这样,由生活情境产生数学问题,由浅入深,不断地创境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据探究知规律
当学生产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时,我将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合作探究。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两个算式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
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让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进一步的达成共识,学生可能会发现:
左边是两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把左边的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当所有学生都有所发现时,我将继续引导他们:
你能仿照上面的例子再举一些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
这一过程学生将会举出大量的例子,以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性。
在此基础上,我问:
同学们,在以上的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以上的合作探究、观察交流,充分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进行归纳,这时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定律的?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字母公式,结合公式教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过来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这样一层深入一层的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会采用各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对有特殊见解的我将予以充分肯定。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我把第四个环节设计为:
(四)凭练习固新知
当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后,我将设计以下的闯关练习:
第一关是一般性练习,数字找家。
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帮数字找准自己的家。
第二关是小判官。
这一关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将让学生通过打手势的方式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关是提高性练习,我能行。
这一关练习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律的能力。
第四关是开放性练习,我最棒。
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这一过程我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20个足球20个篮球一个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20个足球比20个篮球贵多少元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乘法和减法的性质,这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在以上的闯关练习中,循序渐进,学生在用中巩固了新知。
(五)借评估促发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改进教学以及反思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探究气氛。
在课的最后,我将让学生做最后的自我评估: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帮你?
让学生自我梳理,最后布置作业。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
本节课我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二、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第36、38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教学本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项调研。
发现学生能够初步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正确率为91、35%。
但能对规律进行独立、完整归纳的只有20、1%。
由此可见,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说学法
动参与,乐于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
合作交流,体会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
课前对学生进行调研。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设定为“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尝试”。
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指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六、说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是运算中的一个特例,怎样将它与实际背景相联系,这实在有一点难度。
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安排,先让学生讨论和积问题的意思,明确后,我就布置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和积问题”,把课前研究题设计为:
主标题是研究一个和积问题,要求学生具体地完成三个小问题:
①你的问题是:
(要求学生写出一个和积问题);②你的解法是:
(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列式计算,写出算式);③你的发现是:
(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多渠道的寻找答案、搜集材料)。
(一)激趣引入
设计意图:
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
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4)列成等式。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验证算式,感悟规律
二、组织堂上交流小结:
虽然这两个算式运算顺序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
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设计意图:
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揭示规律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用字母表示:
〔a+b〕×c=a×c+b×c
用语言叙述:
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设计意图: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
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
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