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9383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四、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

一共分为十个单元:

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

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分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

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

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重点:

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难点:

建立数感、符号感。

关键:

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

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关键:

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

重、难点:

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

关键:

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重、难点:

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

关键:

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

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

关键:

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

重、难点:

会看整时和半时。

关键:

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

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

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关键:

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六、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

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

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

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

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

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

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

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

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

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

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七、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

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八、教学进度安排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4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6课时

1、1---5的认识………………………………5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8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3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6课时

(五)分类…………………………………………4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8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8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6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6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6课时

(八)认识钟表……………………………………4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6课时

1、9加几…………………………………………5课时

2、8、7、6加几………………………………6课时

3、5、4、3、2加几……………………………5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一年级上册)

总计12个单元,分别为:

1.

第一单元《数一数》

2.

第二单元《比一比》

3.

第三单元《分一分》

4.

第四单元《认位置》

5.

第五单元《认数

(一)》

6.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7.

第七单元《分与合》

8.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9.

第九单元《统计》

10.

第十单元《认数

(二)》

11.

第十一单元《认识钟表》

12.

第十二单元《加法》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

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

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

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

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

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

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

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

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

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

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

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

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

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

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

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

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材分析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

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

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

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

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

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

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

在比两根绳的长短时,可以先说说自己打算怎样比,再看看教材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还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在比两人身高的时候,要观察研究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体会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谁高。

要看懂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思考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

“想想做做”第1题,要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

“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

”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

如:

 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

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

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

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

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

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也不能画“○”。

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

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

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

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

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比较物体的长短、轻重,让学生在方框里画“”或“○”,这是用符号表示比的结果。

这种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比较是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物体之间进行的,结论是相对的。

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出现一些“×比×长”“×比×重”这些完整的语言,有利于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理解比的方法。

不过,要在学生用符号表示结果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并且只要求学生听懂。

也允许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这样表达,而不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另外,“甲比乙长”还可以说成“乙比甲短”,这是一个现象的两个方面。

从前者能得出后者,又是一次推理。

教学时适当进行这样的思维活动是有好处的,也是学生能够实现的。

第三单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分一分”教学简单的分类活动。

分类是把研究对象按某种“标准”分成几部分。

按照某一标准,凡分在同一部分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点;凡分在不同部分的物体,都具有相异点。

分类和比较是相随相伴的,分类离不开比较,分类能促进比较。

所以,教材在“比一比”之后及时安排“分一分”的教学。

分类也是认识事物、现象本质特征的思维方法,没有分类就没有整体与部分,就没有加减乘除;没有分类就无法研究几何形体,也无法进行统计。

本单元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特点,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1.例题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分类的思想。

例题呈现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的图片,其中的许多商品不仅摆放得整齐,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摆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开摆放。

让学生观察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并思考这样摆放的好处,从中初步体会什么是分类、为什么分类和怎样分类。

尽管教学中不出现“分类”这个词语,也能实现这种数学思想的教学目的。

例题的教学要通过“你能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首先看到图中把玩具、书、食品分别放在三个柜上。

而且在玩具中,把两种车放在最上面一层,盒装的其他玩具放在另两层;在书中,童话、数学书、英语书是分开放的;饼干、油、面粉三种食品也是各摆一层。

然后体会为什么这样摆放,对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有什么好处的交流,要充分一点。

2.“想想做做”是有层次地安排的。

“想想做做”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从分类的标准惟一或多样、分成两类或三类两个方面有层次地安排。

前两道题的分类标准都是惟一的,让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体会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惟一的。

第1题的标准是题目中明确告诉学生的“在水中生活”,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准确理解“能在水中生活”的意思。

狗虽然会游水,但不在水中生活;青蛙虽然经常在岸上,它能在水中生活。

二是如果有学生不认识的动物,应该告诉他们。

三是圈出有关的动物并校对后,还要让学生说说11个动物分成几部分,是按什么分的;其中一部分动物怎样,另一部分怎样,从而体会分类。

第2题分一分的标准是通过“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加以提示的。

先让学生逐一说说名称和用途,各在哪里行驶,然后思考应该按什么分,分几部分,哪几部分。

在分的时候,可以画不同的记号。

如陆地上行驶的车辆下面都画“”,水上行驶的船只下面画“○”,天空飞行的飞机下面画“△”。

第3题学生可以按形状或者颜色把树叶分成三类,体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第4题的分类标准是开放的,让学生确定,进一步体会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多样的。

可以按性别分,可以按衣服颜色分,还可以按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分……第5题引导学生以分类的思想整理书包和房间,既培养良好的习惯,又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很容易界定,所以例题及“想想做做”都以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对于上下、前后,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获得认识。

教材设计的学习活动有看图说话、游戏、操作等。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

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

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

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

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

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

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

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

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

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

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第五单元《认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

在认识1~5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

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

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因此,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安排。

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

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

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

(1) 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

例题的主题图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

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