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心理学考试大纲修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7772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心理学考试大纲修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疆心理学考试大纲修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疆心理学考试大纲修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疆心理学考试大纲修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疆心理学考试大纲修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心理学考试大纲修订.docx

《新疆心理学考试大纲修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心理学考试大纲修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疆心理学考试大纲修订.docx

新疆心理学考试大纲修订

《心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习心理学,对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科学的组织教育与教学;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试参考用书为叶奕乾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心理学》(修订二版)。

考试内容包括该书的1-11章。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

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填空:

5小题,每题两空,每空1分,共10分

2、单项选择题:

35小题,每题1分,共35分

3、判断题:

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4、简答题:

5小题,每题5分,共25分

5、论述题:

1小题,15分

三、考察范围(具体要求见以下)

第一章绪论

考察目标: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原则和方法;了解心理的实质。

考察内容:

一、心理学概念: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的分类: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三、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理论支撑。

〈二〉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个性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

四、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系统性原则

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测验法〈四〉活动产品分析法〈五〉个案法

六、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第二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考察目标:

掌握个性的概念、特征和结构;需要、动机、兴趣的概念和分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考察内容:

一、个性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独特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二、需要

〈一〉需要概念:

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二〉需要分类:

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动机

〈一〉动机概念: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二〉动机的功能:

引发功能;指引功能;激励功能。

〈三〉动机分类: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四、兴趣

〈一〉兴趣概念: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二〉兴趣分类:

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三〉兴趣的品质:

兴趣广度;兴趣倾向性;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的效能。

  

第三章注意

考察目标:

了解注意的概念和功能;注意的种类及发生和保持的原因或条件;注意的品质。

考察内容:

一、注意

〈一〉注意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的原因:

从刺激物的特点来看: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和刺激物的新异性。

从主体状态来看: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和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有意注意

1、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和保持的条件:

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的组织活动;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三〉有意后注意:

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特征

〈一〉注意的稳定性

1、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的稳定与人的主体状态和对象的特点有关。

3、注意的分散:

是和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

它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转向其他的对象。

注意分散往往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时间作用引起的。

〈二〉注意的广度

1、什么是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三〉注意的分配

1、什么是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存在协调关系也很重要。

〈四〉注意的转移

1、什么是注意的转移:

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活动上去。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新活动)的性质。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考察目标:

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分类;感觉的影响因素和知觉基本特征。

考察内容:

一、感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三〉影响感觉的主要因素:

刺激强度的影响;刺激时间的影响;感觉相互作用的影响。

二、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二〉知觉的分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第五章记忆

考察目标:

了解记忆概念、记忆的基本过程及其分类;表象概念、特征及其作用;识记和回忆的类别;遗忘概念、规律及其成因;知道根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考察内容: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定义: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三〉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内容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2、按记忆系统分类: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二、记忆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叫记忆表象,简称表象。

〈二〉表象的特征: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

〈三〉作用:

表象是介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起桥梁作用。

三、识记

〈一〉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二〉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四、保持与遗忘

〈一〉保持:

是记忆的重要环节。

是巩固识记,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证。

〈二〉遗忘及其特点

1、什么是遗忘: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2、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保持曲线揭示了遗忘发展规律: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

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3、影响遗忘的因素:

除识记时间外,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对遗忘进程;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都会影响遗忘的进程。

〈三〉遗忘的原因:

遗忘可以分为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两类。

暂时遗忘是指已经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提取,但只要有适当的条件还可能再认或回忆,经验还可以恢复;永久遗忘是指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

以下四种学说可以解释不同类型的遗忘:

干扰说;消退说;压抑说;认知理论。

〈四〉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称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称倒摄抑制。

五、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方法多样化,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活动有助于记忆。

六、回忆和再认

〈一〉再认

1、什么是再认:

是指经验过的事物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确认的过程。

2、影响再认速度和确定性的条件: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保持巩固,再认就容易,反之则越困难。

二是当前的事物与以前经验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

事物是发展的、变化的,再认过程中所要依靠的各种有关线索,如事物的结构、特性、特点等,当事物线索变化不大,就可能再认,当事物线索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认就有相当的困难。

〈二〉回忆

1、什么是回忆:

回忆又称为再现或重现,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2、回忆的种类:

回忆可以是有意的回忆或称为随意的回忆(也叫无意的回忆或称为不随意的回忆);回忆还有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之分。

〈三〉回忆和再认的关系:

再认和回忆是过去经验的恢复,即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

再认和回忆不能截然分开。

能回忆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

第六章想象

考察目标:

了解想象的概念;掌握各种想象的分类及形成、产生的条件。

考察内容:

一、什么是想象:

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创造性是想象的两个主要特征。

二、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将想象分为随意想象和不随意想象;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三〉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幻想可分为理想、空想两种形式。

三、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

要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丰富的表象储备。

四、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

创造动机;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

第七章思维

考察目标:

了解思维的概念、特征及思维的分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概念及其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考察内容:

一、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二〉思维的特征:

概括性和间接性。

〈三〉思维的种类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

这种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2、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也称逻辑思维,它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3、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

集中思维又叫求同思维、辐合思维等,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分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等,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4、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性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思维过程

1、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

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

2、比较:

比较是在认识上把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区别,及其关系。

3、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认识上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4、具体化:

同抽象相反的过程是具体化。

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以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

同抽象相反的过程是具体化。

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以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

三概念及其掌握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两种属性。

所谓“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谓“外延”则是指概念的范围。

〈二〉概念的掌握:

概念掌握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

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条途径是通过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而获得概念。

这类概念称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另一条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熟悉有关概念内涵的条件下掌握概念,这样掌握的概念称科学概念。

〈三〉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运用变式对概念加以说明;突出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非本质特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四、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解决问题的阶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二〉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迁移的作用;原型启发;定势的作用;情感与动机状态;个性。

五、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性质: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

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既需要分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创造性思维没有现成答案;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灵感状态。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发展直觉思维;培养创造人格。

第八章情绪和情感

考察要求:

了解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作用;表情的类别;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考察内容: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适应功能;动机作用;组织作用和信号作用。

〈三〉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四〉表情:

面部表情;动作表情;言语表情。

二、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基本情绪: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二〉情绪的种类:

心境;激情;应激。

〈三〉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第九章意志

考察要求:

了解意志概念、意志行为的特征;了解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掌握良好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考察内容:

一、意志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为的特征:

有明确的预定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意志行动的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二〉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

三、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一〉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二〉意志的培养:

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组织实践活动,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针对意志类型,采取不同锻炼措施;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第十章气质和性格

考察要求:

了解气质和性格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掌握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差异的关系以及其气质的特征和作用;掌握性格的特征以及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考察内容:

一、气质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例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例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等方面的特点。

〈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见书表10-1)。

〈三〉气质类型及其特征(见书表10-2)。

〈四〉气质的作用:

气质对智力的影响;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二、性格

〈一〉什么是性格:

指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和气质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和气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

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

比较明显的是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表现出来。

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特征的分析: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客观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主观因素。

第十一章能力

考察要求:

了解能力的概念、能力的个别差异,掌握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

考察内容:

一、能力概念:

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分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

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

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

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

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

一般认为:

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

〈二〉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三〉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

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三、能力的个别差异:

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四、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个性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