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6225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7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docx

《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docx

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

实验一、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实验专题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1.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应选较薄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

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能重合。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相同;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

6.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11.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反射各成一个像。

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距离。

12.实验应该选用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这是为了使玻璃板两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叠,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3.当把B蜡烛移到A蜡烛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B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B”实际上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15.如何证明像的大小与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将蜡烛靠近(或远离)镜面,移动后面的蜡烛,总能与像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16.怎样证明成的是虚像?

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17.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点燃蜡烛A的位置多次实验?

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以便得到普遍规律。

18.实验结论是什么:

平面镜所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若用棋子做实验,不足是什么?

棋子不是光源,看不到棋子的像如何改进?

用手电筒照亮棋子。

19.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

这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实验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专题)

1、实验要求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其目的是使像能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

2、实验时不知道凸透镜的焦距,想知道凸透镜的焦距途径有哪些?

请你为他提供一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

途径有:

①查阅说明书或铭牌;②询问老师;③通过实验测量。

方法有:

①平行光聚焦法:

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纸,调节透镜到纸面的距离,直至纸面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或让光具座支成与太阳平行,将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且固定光屏,移动凸透镜,直到光屏上的光斑最小最亮为止,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②二倍焦距法(物象等大法):

在光具座上依次放上燃烧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保持凸透镜不动,同时移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倒立的与烛焰等大小的像为止,则物距或像距的一半即焦距(f=u/2=v/2)。

③焦点不成像法(观察虚象法):

在光具座上依次放上凸透镜光屏,将一较大的字贴在光屏上,通过凸透镜看光屏上贴的字,当出现该字正立放大的虚象后,逐渐加大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该字的虚象正好消失为止,测出光屏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即为焦距。

3、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和蜡烛,光屏上始终没有出现

蜡烛火焰的像,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①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三者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②蜡烛放在焦点上;

③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焦点以内;

④光具座的长度小于凸透镜4倍焦距;

⑤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

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⑥凸透镜固定的位置不当;

4、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

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为了使烛焰的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央,

应把蜡烛向上调,或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将光屏往上调;

若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所成的像偏左偏上,为了使烛焰的像

能成在光屏中央,应向上向左调烛焰的位置。

实验过程由于蜡烛的燃烧而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方移动。

要使像继续成在光屏中央,可将凸透镜适当向下调节或将光屏向上移动。

5、接着小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然后前后移动光屏,他能在光屏上看到完整的像。

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仍然能成完整的像。

6、在探究前,小明同学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把透镜逐渐向白纸移动,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到一点(图17)。

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用阳光或很远的灯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这里要用阳光或很远的灯光的目的是获得平行光。

测得凸透镜到焦点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实验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知识点一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目的

  ①学会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②会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实验原理:

P=UI 测出小灯泡的电压U和电流I,利用公式P=UI计算求得电功率。

  实验器材:

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小灯泡、灯座、导线等。

  实验电路图及表格

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功率P/W

发光情况

1

 

 

 

 

2

 

 

 

 

3

 

 

 

 

实验步骤:

  1.实验前准备:

检查仪器是否齐全,规格是否合乎要求,查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2.按电路图连电路,查无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

  3.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

,记录电流表示数

  4.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等于1.2

,记下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并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

  5.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小于

,记下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并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

  6.断开开关,计算电功率值填入表格。

  数据分析,总结结论

  

(1)分析数据知,实际功率随实际电压改变而改变;

  

(2)灯泡的亮度了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实际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注意事项

  1.仪器选择:

 ①电源:

电源电压应高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例如:

,至少要选择2节干电池串联作电源,学生电源选择3V的电源。

  ②电压表的量程应大于

,电流表的量程应大于灯泡正常的工作电流;在被测电压、电流不超电压表、电流表量程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小量程;例如

的小灯泡电压表量程选0—3V,电流表选0—0.6A的量程。

  ③滑动变阻器的允许通过最大电流要大于灯泡的正常工作电流,而其最大阻值应与灯泡的电阻差不多,以便调节效果明显。

测小灯泡电功率实验现象及原因分析

现象1:

小成连接的实验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的指针反偏

辨析:

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反。

现象2:

小黄连接的实验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灯泡亮度变化明显,但电流表的指针摆动较小,很难读出电流值。

辨析:

电流表选用的量程偏大。

小灯泡的电流一般小于0.6A,所以用0~0.6A的量程即可。

现象3:

小洋连接的实验电路,变阻器与灯泡串联,但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灯泡特别亮。

辨析:

1.闭合开关前没有将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

2.如果将滑动变阻器的上面两个接线柱同时接入电路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现象4:

小宇连接的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指针不动。

辨析:

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小灯泡开路,即小灯泡的灯丝断了或接线没有接好

另一原因是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位置接反了

现象5:

小琪的实验电路连接正确,但是实验中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小灯泡都不能正常发光(始终比较暗)。

原因:

小灯泡比较暗,说明它两端的电压比较小,而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零时,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就是电源的电压,可见,问题只能是电源的电压太低。

因此,完成这个实验时,电源的电压一定要比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大20%以上。

现象6:

小颖连接的实验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变亮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大,但是电压表的示数却变小。

辨析:

说明电压表测量的不是小灯泡的电压;而小灯泡的电压变大,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正好变小,所以电压表实际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实验四、焦耳定律(电与热)

考查内容:

1、电热的显示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2、实验步骤的设计、电路图连接;

3、结论表述。

[示例]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中,R1、R2是两个电阻圈,R1的阻值大于R2的阻值,电阻圈上各夹一根火柴.接通电路,一会儿观察到两电阻圈上的火柴先后被点燃,这说明电流通过电阻时会产生热,将能转化为能。

若继续进行以下实验:

(1)断开开关,待两个电阻圈完全冷却,再重新各夹一根火柴,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较大。

接通电路,经历时间t1,R1上的火柴先被点燃.这说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_越大,产生的_越多。

(2)断开开关,待两个电阻圈完全冷却,再重新各夹一根火柴,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较小。

接通电路,经历时间t2,R1上的火柴先被点燃,比较发现t2小于t1.由此推理,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越大,产生的_越多。

1、小明冬天取暖时发现:

电暖器的电热丝热得发红,而与电热丝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

(1)请你根据小明发现的现象提出一个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是小明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电路,A、B烧瓶中装有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煤油,金属丝电阻分别为RA、RB,RA

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B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大些。

此现象说明:

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_____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2、如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间关系”的实验装置,两阻值分别为R和2R的电阻丝浸在相同质量和初温的煤油中,每一烧瓶里各插入一温度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合上开关,经过一段时间,两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是通过反映出来的;

(2)采用这种连接方式的目的是。

3、在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时,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如图a、b所示的电路.

在A、B两个完全相同的烧瓶里装有等质量的煤油,插入温度计用来显示煤油的温度;A瓶中浸泡的电阻丝的阻值大于B瓶中电阻丝的阻值.

(1)在甲同学的实验中,

①保持变阻器的滑片在某一位置,通电一定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烧瓶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较大(选填A或B);

②从左向右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滑片在左右两个不同位置的通电时间相同,试说出滑片在哪个位置时,烧瓶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较大?

为什么?

(2)在乙同学的实验中,A、B两个烧瓶中的电阻丝是__________连接的(选填“串联”或“并联”);通电一定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烧瓶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较大(选填A或B).

实验五、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一、确定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设计实验步骤

⒈材料和设备

需要的实验器材如下:

漆包线(φ=1.1mmL=10m)塑料管(φ=20mmL=100mm)铁芯(φ=14mmL=120mm)干电池(1号2节)、开关、滑动变阻器(20Ω2A)、电流表(J0407型)、导线、若干大头针、铁架台。

⒉实验步骤:

步骤1:

⑴.按图5-16所示实物电路图连接实物,打开开关,将变阻器滑片放在最大位置。

⑵.试触开关,检验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⑶.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观察电流表,用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

⑷.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和大头针的数目,并将结果记录在表中。

⑸.改变电流,重复步骤4和5,并将结果记录在表中。

步骤2:

⑴.改变电磁铁接线匝数,调节滑动变阻器、保持电流值一定,用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

⑵.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和大头针的数目,并将结果记录在表中。

⑶.重复步骤7和8,并将结果记录在表中。

⑷.将实验记录用excel做出图像。

⑸.整理实验仪器,完成实验报告,

知识点电磁铁

1构造:

内部插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做电磁铁。

2工作原理:

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来工作的。

铁芯被磁化后的磁场与螺线管的磁场叠加,使电磁铁的磁性增强。

知识点Ⅱ怎样使电磁铁的磁性强

2电磁铁的应用

(1)电磁铁可以直接对铁质物体有力的作用。

主要应用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刹车装置和许多自动控制装置上。

全自动洗衣机的进水、排水阀门,卫生间里感应式冲水器的阀门,也是由电磁铁控制的。

(2电磁铁的另一个应用是产生强磁场。

现代技术很多地方需要的强磁场都是由电磁铁提供的,如磁悬浮列车、电动机、发电机、磁疗设备、测量仪器,特别是研究微观粒子用的发电器。

奥斯特实验

奥斯特实验证明:

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2电流的磁效应

(1)通电导线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电流越大,磁效应越明显。

电流的磁效应是通过使小磁针发生偏转来证明的。

(2)电流的磁效应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密切联系的。

实验六、电磁感应现象

【知识点】

一、电磁感应

1、物理学史:

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2、定义: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

1定义: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

2产生的条件:

有磁场、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的方向,则电流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的方向同时发生改变,则电流方向将不变。

4、感应电压: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压。

(注:

有感应电压时不一定有感应电流)

5、电磁感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区别

电磁感应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现象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

通电导体(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能量转化

机械能→电能

电能→机械能

力的性质

外力

磁场力

导体中的电流

感应电流

由电源供给

应用

发电机工作原理

电动机工作原理

二、电磁感应的应用——发电机

1、交流发电机

1构造:

线圈、磁极、铜环、电刷;

2工作原理:

电磁感应。

3能量转换:

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工作过程:

在外力作用下,转子转动一周,切割磁感线的方向发生两次改变,电流的方向也随之发生两次改变,从而产生方向性呈周期性变化的交流电。

(注:

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在内电路线圈中产生的都是交流电。

交流发电机通过铜环向外电路输出交流电。

直流发电机通过换向器向外输出直流电。

5大型交流发电机主要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

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发电机叫做旋转磁极式发电机。

2、直流电动机和交流发电机的区别

直流电动机

交流发电机

原理

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构造

与电刷接触的是换向器

与电刷接触的是两个铜环

能量转化

电能→机械能

机械能→电能

在电路中的作用

用电器

电源

3、交流电和直流电:

1交流电:

电流方向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我国家庭电路使用的是交流电。

电压是220伏、周期是0.02秒、频率是50赫、电流方向1s改变100次。

2直流电:

电流方向不变的电流。

实验七、密度测量(专题)

测固体密度方法

《天平量筒法》

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欲测量它的密度,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器材:

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石块

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3)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放在盛有水的量筒中,(排水法)测出总体积V2;

实验结论:

ρ=

《助沉法》

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蜡块,欲测量它的密度,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器材:

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蜡块、铁块。

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体积V1,将蜡块和铁块用细线拴好,先将铁块没入水中,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3)再助沉法将蜡块浸没在水中,测出水、铁块、蜡块的总体积V3。

实验结论:

ρ=

测某种液体的密度

实验的主要测量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1;

②从天平上取下烧杯,向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液体,如图24;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2,

实验结论:

ρ=

《等体积法》(缺少量筒)

实验器材:

天平(含砝码)、刻度尺、烧杯(无刻度)、适量的水、足量的牛奶、细线。

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0;

2.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用刻度尺量出水面达到的高度h(或用细线标出水面的位置);

3.将水倒出,在烧杯中倒入牛奶,使其液面达到h处(或达到细线标出的位置),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2。

实验结果:

ρ=

《等质量法》(缺少量筒)

实验器材:

天平、刻度尺、两个相同的烧杯(无刻度)、适量的水、足量的牛奶、滴管。

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将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

(2)将适量的水和牛奶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直至天平再次平衡为止;

(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烧杯中水面达到的高度h水和牛奶液面达到的高度h牛。

实验结果:

ρ=

实验八、牛顿第一定律,滑动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要点:

1、实验中要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

2、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是:

都让小车从同一高度下落;

不同的条件是:

平面上三种表面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

分析:

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什么?

(为了保证小车到达地面的速度相同。

三种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又是为了什么?

(为了使小车在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摩擦力)大小不同。

实验现象:

接触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假如小车不受摩擦力,会怎样运动?

英国的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力和运动关系的一条重要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问:

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来验证吗?

注意:

(1)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归纳得出来的。

(2)牛顿第一定律是对一切物体而言。

条件是: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结论是:

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还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滑动摩擦力考查内容:

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1)摩擦力大小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同一接触面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1.增大有益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有:

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2)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有:

减小压力;使接触面更光滑(加润滑油等);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2.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1)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

在静摩擦中产生的力叫静摩擦力。

(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

在滚动摩擦中产生的力叫做滚动摩擦力,用滚动代替滑动,摩擦就会明显减小。

[示例]:

小明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实验过程中,他必须拉着木块作____________运动,这样才能保证________。

(2)比较________两图能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比较________两图能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在此基础上小明又猜想:

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会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

请你利用图中已有器材验证小明的猜想。

写出你的做法,并写出判断的方法。

 

实验九杠杆平衡条件

1、实验前将杠杆调到水平平衡目的是让杠杆的重力作用线过支点,这样可忽略杠杆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2、实验中保持杠杆水平平衡好处是便于直接读出力臂。

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所挂钩码个数和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出现图2情况,可将杠杆左侧或右侧的钩码向右移动,或者减少杠杆右侧的钩码个数,直至杠杆水平平衡。

3.小宇测量出下表中的数据。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3

4

4

3

他根据数据得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

你认为她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

如果不正确,你的理由是什么?

解答:

他的实验结论不正确。

一是实验次数少,不能排除实验的偶然性;

二是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

4.如图3所示,当在B处挂了三个钩码时,要使杠杆平衡,应在A处挂几个钩码?

(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

解答:

要使杠杆平衡,应在A处挂两个钩码。

5.小红在实验中不断改变钩码个数和位置,始终保持杠杆水平平衡,进行多次实验,她认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你认为她的结论正确吗?

用图4所示的装置,怎样通过实验来说明该结论是否正确.

解答:

不正确。

实验方法:

(1)将弹簧测力计斜向右(或斜向左)拉,保持杠杆水平平衡;

(2)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1;量出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L1;

(3)用测力计测出三个钩码的重力即阻力大小F2,量出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L2;

(4)计算F1×L1的值与F2×L2的值,再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上述结论不正确。

6.若某次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如图5所示,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a,若在同一处斜向下拉,杠杆要求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b,则Fa小于Fb(填“大于、小于、等于”),因为斜向下拉时,拉力的力臂变小了。

7.实验结束后,他们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

“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

”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6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

其原因是什么?

解答:

这种现象主要是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造成的。

实验十、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知识点梳理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