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6001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北故宫博物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北故宫博物院.docx

《台北故宫博物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北故宫博物院.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北故宫博物院.docx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

——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文物大迁徙

工程总投资:

工程期限:

1948年——2008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TaipeiNationalPalaceMuseum)全貌,背后大山挖掘的洞窟里,密藏着六十多万件从大陆运去的国宝文物。

 

  故宫,承载着中国近代600年的历史记忆。

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海峡对岸也有一个故宫。

台北故宫的65万件文物,背后是一场人类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迁徙。

1948年蒋介石败退台湾时将大量的物资运往台湾,其中就包括这些原本属于北京紫禁城内的国之重器。

60年前,它们漂洋过海到了台湾,整整60年的两岸隔阂,对于13亿国人而言,它们是那么熟悉,也是那么陌生。

 

   1924年11月5日,初冬的萧索之气已经开始在北平漫延。

就在这一天,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傅仪被冯玉祥的军队赶出了紫禁城。

历史上称这为“逼宫事件”。

由于去时仓皇,宣统帝手里的苹果还没吃完。

国民政府派员入宫点查文物,“清室善后委员会”的事务员后来清点文物时,在储秀宫的地上发现了这半个苹果。

 

   宣统帝没能带走他的苹果,而留下故宫里的艺术珍藏,从此成为人人都有机会碰面的国宝。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宣告成立,并开放铜器、书画、瓷器等陈列室。

普通人可以看到皇上用过的东西,这等“千年未有之变局”立刻引得万人空巷争睹国宝。

然而由于命运的奇妙之处,缘聚缘散,珍宝仿佛总是免不了要有一段流离的日子。

此后三十年,为躲避抗日战火,北京故宫文物南移、西迁、东归、北运,直至远去台湾。

颠沛流离之中,完成了一场世界文化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最为艰巨的文物迁徙之旅。

从此海峡两岸有了三座故宫博物院,一座在台北,一座在北京,另一座在沈阳,各怀着曾经相聚在一起的珍宝,隔海相望。

抗战时期,北京故宫国宝南迁途中

故宫国宝南迁

 

   1931年,918事变爆发,离东北只有二百多公里的北平处于危险之中。

如果文化古城北平沦陷,不仅人民受难,许多文物也将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此制定了周密的文物抢运计划,决定转移故宫以及其它的北平文物至内地保存。

 

   虽然文物抢运计划因为种种原因直至1933年初仍未能正式实施。

但是在此期间,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进行整理、挑选、装箱的工作。

为防止文物途中破损,装箱是个相当重要的技术活。

古籍文献等好装,瓷器、玉器、青铜器等易碎易变形文物就需要特别小心了。

故宫为此专门请来了琉璃厂的老古玩商传授包装技术,又仔细观察江西景德镇运送瓷器时的捆扎方法。

每件国宝均以数层纸张包裹,外面再用草绳层层缠紧,依次装箱后,在空隙间塞满棉花,然后钉箱盖,贴封条。

这样充分的前期准备就是国宝经历了长达十六年的迁徙,仍无一损毁或丢失这一奇迹发生的渊源。

1933年1月,日军进入山海关,局势险恶,迁移文物势在必行。

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代表政府作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的承诺,并最终决定将文物南迁上海。

 

   1933年2月6日清晨,两列火车装载文物在军警重重戒护下从北平西站出发,18节车厢上装着长三尺,宽、高各一尺半,贴着封条的两千余口木箱。

国宝最终存放于上海天主堂街仁济医院及四川路业广公司内,北京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随之成立。

此后,又有包括瓷器、玉器、铜器、书画、文献、档案等精品在内的四批文物陆续运到上海,前后总共5批合计19557箱。

文物在上海保存了四年,其间还挑选了八十箱精华之物,前往英国举办“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轰动一时。

   1936年11月,民国政府在南京朝天宫建成库房。

12月,文物分作五批运抵南京,同时工作人员开始计划举办大型展览。

没想到第二年7月芦沟桥事变,北平沦陷,8月,上海沦陷,南京危急,国民党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并下令转移文物。

同时撤运所有文物来不及,就由工作人员分三队带着文物沿南中北三路运往大后方。

19557箱文物精华,穿越遍地烽火,各自找到隐蔽处喘息稍歇。

途中翻车翻船,惊险无数,却又总是死里逃生,人、物无恙。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分散在安顺、峨嵋、乐山的文物又集中到了重庆,等待长江水涨,能行大船,“即从巴峡穿巫峡”,越长江三峡运回南京。

1947年12月9日,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之魂的国之瑰宝终于回到了南京朝天宫。

那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批文物注定是要远离故土的,仅仅一年之后,它们又一次踏上远去台湾的旅程,并且再也没有回来。

 

   1948年,国民党知大势已去,决定将国宝文物由上海以军舰分三批运抵台湾基隆。

第一批于1948年12月22日启运,由国民党海军军舰“中鼎号”运载,计有古物295箱,图书18箱,文献7箱,共计320箱,于12月27日到达台湾基隆;第二批文物1949年1月6日启运,由“招商局”的“海沪轮”运载,计有古物496箱,图书1184箱,共计1680箱,于1月9日到达台湾基隆;第三批文物1949年1月29日抵达台湾。

三批文物共计运走2972箱,囊括了南迁文物的22%,而且多是遴选的精品“国宝”。

一起运台的还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文物。

由于解放军进展太快,没法全带走,其余文物就留在了大陆。

从此中华瑰宝被迫天各一方。

 

   这些“国宝”被运往台湾后,先存于台中市糖厂仓库,后又迁到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

1961年,台湾“行政院”决定在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建设新馆,1965年11月12日该馆落成。

至此,运台文物才得到一个适当的保存环境。

新馆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

同年,台湾“行政院”又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条例规程,其中还有一条:

“将来国家统一后,故宫文物仍交回本院”。

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公众开放。

屈指算来,台北故宫博物院比北京故宫博物院晚成立了至少40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台北故宫建造时的照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位于台北市士林区阳明山脚下外双溪至善路2段221号,依山傍水而建,馆区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足球场),楼层面积1.63万平方米。

规模只有北京故宫的十分之一。

建筑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

来到台北故宫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颇有气势的六柱牌坊,上有孙中山“天下为公”四字。

拾级而上,在平台处可见刻有“博爱”二字的铜鼎。

再上去,就是“故宫博物院”了。

 

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

长期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汉至五代陶器、宋元明清瓷器、中国历代玉器等。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牌坊

探秘台北故宫山洞库房

 

由于展出场地限制,台北故宫每次仅能展出各类文物5000余件,定期或不定期更换。

其余60余万件文物长期放置在台北故宫的山洞库房内。

台北故宫的宝物库房共三处,以后山器物库房、书画库房最经典,而图书文献库房藏量最丰。

在行政大楼地下室书画库房里藏着清摹本《清明上河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韩干的《牧马图》、米芾的《蜀素帖》以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等稀世之珍。

 

1965年两岸局势紧张,“台北故宫”委托台湾电力公司在展馆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库房,山洞库房离地面50米,内有三座钢筋混凝土拱形洞库,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洞库混凝土层厚达70厘米,加上20多米厚的山壁土石包覆,可谓固若金汤。

库房的秘密入口,就隐藏在故宫一楼大厅一扇不起眼的员工专用门背后,只有刷特殊门禁卡,才能敲开藏宝之路的第一扇门。

进门之后,搭上文物电梯,来到了正馆三楼后方,这里出现了第二道关卡,需要门禁卡与钥匙一起开启。

进门之后是一条宽3.6米、长26米的悬空走廊,这正是通往后山宝库的要道。

在走廊的尽头,赫然见到两只石狮子镇守着一扇高达3米的大红宫门。

这里才是山洞库房的真正入口。

只是,比传统的宫门上多了钥匙孔和一个古铜色的金库转盘。

 

山洞库房的红色大门,能开这扇门的不超过10个人。

 

要开红门,故宫人员至少三人同行,绝不可能单独入内。

知晓洞库密码的人,整个故宫不超过10个。

而拥有密码的人和拥有钥匙的人,又是分开的。

即使贵为院长都没有钥匙,也无法单独擅入,钥匙平时锁在行政大楼地下的器物处办公室,由科长保管,凡进出山洞,都必须向科长报备批准,并先行知会安全室。

要硬闯更是不可能,42年来,故宫一直维持着完美的零失窃率。

因为,这一路上早已布下红外线感应器、体温感应器、碎音侦测器、新式数码监视器,就连通风口里也装设了防盗器材。

每道门背后的电子吸力锁,非要1200磅(约合544公斤)的力道才能推开。

 

红门打开的一剎那,里面居然还有两道门。

一扇是厚达15厘米的猪肝色铁门,那是1965年开挖的旧山洞大门;另一扇亮晃晃的银色铁栅门,则是1960年代开挖的新山洞。

用门禁卡和钥匙开门后,一条漫长又冷清的弧形隧道出现了,位于山腹里的洞穴终年不见天日,流泄而出的空气充满了湿气,沿着山壁边,开凿了一道浅浅的水沟,导引水顺着墙壁的弧度向外流。

阴凉的山洞顶端,日光灯跟着隧道往前延伸,山壁从地板一直到天花板,都镶着银色的铝片防潮,灯光随着山壁的弧度不断反射,整个山洞都浸泡在冷冷的惨白光线里,仿佛连时间都冻结住。

 

历代帝王的宝藏!

近两万件的宋、明、清三代皇帝的瓷、玉器等收藏,半个世纪前还躺在北京紫禁城里,历经22年的战乱,一万公里的颠沛流离,如今,都安静地沉睡在1028个黑色大铁箱里,置于山壁两侧。

以“台北故宫”馆藏最具知名度的翠玉白菜为例,除了常展的那一棵,另外还有两棵几乎未曾面世的翠玉白菜就沉睡于其中一个铁箱;国之重宝的北宋汝窑瓷器,除了目前展出的五件,剩下的十六件也全藏在这山洞里。

山洞里,两万件帝王宝藏,面世的不到一半。

 

离开器物库房山洞,我们进入另一处书画库房。

通往书画库房的地道里十分寒冷,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医院的消毒水味。

每隔一段便有一扇防火门,进入书画库房真正的关键之门,是其中一扇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褐色防火门,门上编号写着“720”。

这个终年不见天日的库房,常年恒温维持在20℃正负两度,相对湿度维持在55至60℃,仿佛帝王的地下墓穴。

里面有两个相似的房间,约580平方米的房间里,立着189个樟木柜,每个柜子皆设有门牌号码,总共住着一万多件国宝。

每一件都包着无酸蓝布套,有的还躺在檀木盒子、桐木盒子里。

书画怕光,因此这里长年浸在黑暗里。

因为书画怕湿,进入的人员必须戴上口罩,避免呵出的湿气损及古物。

 

书画库房的角落,还有一只满是风霜的破烂木箱,镶边的铁条已经锈蚀,像一件经历长途旅行的行李箱,上面贴满了各式各样的褪色封条和粉笔字,“北平故宫封条”“院121”“沪756”“洞333”……这正是曾经走过一万公里路的旅程,在日军轰炸与内战的战火中逃难,然后渡海来到台湾的第一代宝物木箱。

当年,有三千个这样的木箱,搭上军舰来到台湾,如今只剩这个宝箱存证,箱底躺着当年用来防撞的泛黄棉花与谷壳。

 

退出山洞库房,关上大门,宝库再度陷入永恒的黑暗与寂静,只留一小盏灯光,维持监视器能见度,与外界完全隔离。

 

台北故宫文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主要为书画、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雕刻、文具、图书、文献及其他工艺品,初为230863件,其中包括器物、书画类文物5万余件,善本书籍近16万册;中央博物院并入后,增至242592件。

连同整理后的清宫档案文献38万册,及受赠、收购1万余件,目前共有约65万件。

数量虽不及北京故宫多,但称得上“国宝”的文物举不胜举。

 

 书法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苏东坡的《寒食帖》、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等。

绘画中有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半部长卷。

玉器5万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期的鸟纹玉饰、汉代的玉角形杯,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青铜器中有商代兽面纹方尊、西周的祖乙尊、清康熙窑宝石红釉观音尊,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

瓷器中包括孤品奇珍、没有“冰裂纹”的宋代汝窑“水仙盆”和明成化瓷、明永乐宣德青花及乾隆官窑等2.5万件中国瓷器艺术的瑰宝。

更有大量元宋刻本的古籍,包括南宋国子监刊本《尔雅》都是无上的国宝。

台北故宫内还存放着康熙的朱批折子2000多份及其他书法精品。

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还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该院收藏的甲骨档案数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

 

台北故宫主体建筑后方的走廊,即通向山中洞库。

台北故宫文物图赏

——这些国宝原本应该在北京故宫

毛公鼎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应该是为周宣王的叔公毛公所铸。

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在民间转手多次,抗战期间险被日军夺走。

日本投降之后,收藏者将鼎捐献出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因毛公鼎内壁刻有499字的铭文,铭文为迄今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之最。

全文道先追述周代国君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

除了史料价值,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和书法研究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宋、金时小瓷枕广为流行,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亦有动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状似如意云状,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婴儿枕为其中造型较为繁复者。

宋代婴儿纹样极为流行,传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镇影青瓷、技法繁杂的磁州窑系以及本件所属的定窑系,均可见以婴儿或孩童嬉戏为纹样的作品。

瓷枕造形采婴儿侧卧于榻上,头微扬、宽额、身硕、双手交叉为枕,两脚弯曲交迭,状极悠闲。

左手执一状似彩球童玩,丝带贯穿,上下以蝴蝶结饰固定。

婴儿脸部交待清晰写实,模样雅稚可人。

北宋汝窑瓷器被誉为青瓷之冠,传世极少,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而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了21件,堪称世界之最。

图为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北宋汝窑青瓷莲花碗。

翠玉白菜:

长:

18.7公分,宽:

9.1公分,厚:

5.07公分

这件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别忘了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

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因此有人推测此器为瑾妃的嫁妆象徵其清白,并企求多子多孙。

肉形石与翠玉白菜和毛公鼎并称台北故宫的镇馆三宝。

此件肉形石乍看之下,就是一块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间的“东坡肉”,高:

5.73公分,宽:

6.6公分,厚:

5.3公分。

  肉形石出自内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时供入内府。

这块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取自一块黄玉。

制作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将原来质感丰富的石材加工琢磨,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这件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

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乱真。

真正是价值连城的人间极品,其创意构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宋徽宗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纸本,楷书,33.2x63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

过去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宋徽宗廿九岁(1110)时所作。

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书。

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兰亭序》。

元赵孟幅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

《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

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

全帖仅寥寥28字,但“字势强雄,笔力飘逸,灿若游云,矫若惊龙”,可谓字字珠玑,绝世罕见。

清乾隆皇帝曾将此帖誉为“二十八骊珠”,名不虚传,实不为过,特辟“三希堂”将此帖与王洵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同称“三希”,深藏于宫内的“三希堂”。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

《快雪时晴帖》流传至今已逾1500年。

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

(旷世奇帖《兰亭集序》据说藏于武则天陵寝中,不知是真是假!

明万历五彩龙凤大盘

散氏盘应为西周晚期出品,也是台北故宫镇馆藏品之一。

它最引人注意的是盘内共三百五十七字的铭文,记载了西周时散国和邻国解决土地纠纷的协议。

商代青铜礼器

 

服方尊 西周中期     通高22.6、腹深17.5、口径19.7厘米,重3.64公斤。

汉代铜狗。

这只铜狗造型可爱,一对金色的眼睛和脖子上的金项圈与青绿色的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一件酒壶,主人可以从狗背往壶里灌酒,饮酒时可以将酒从狗的下颚倒入杯中,或者可以直接持壶畅饮。

 

钧窑位于河南禹县,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釉色闻名于世。

台北故宫去年曾办过钧窑特展,展出了几十件宋元年代的传世钧瓷,瓶盆碗盘炉枕无所不有,每一件都向人展示着钧瓷变幻无穷的釉彩,充分让观者体会到了天青霞紫的钧窑特色。

 

元代的瓷器一改宋瓷典雅小巧的风格,胎骨厚重且外形硕大,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蒙古统治者和宋代皇室的不同,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了明初。

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也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

故宫的雕刻藏品中有几件非常美妙的微雕,但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个50多厘米高的传统中式饭盒。

饭盒分四层,呈椭圆状,长端直径大约30多厘米。

盒柄上描绘了八仙过海的故事,饭盒侧壁上也有细致精巧的花鸟人物浮雕。

最妙的是这个饭盒是半透明的,因为工匠把每一片薄薄的象牙镂空没有浮雕的部分则为一根根细如发丝的象牙线。

这样一来,饭盒侧壁就如同一片白纱,不凑近仔细看不可能相信它是由大片大片的象牙雕成的。

清乾隆宜兴胎雕漆八宝纹茶壶  时大彬制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A.D.1465~1487)

铜器 商代早期/兽面纹觚通高14.9cm重0.4kg

 

 西周晚期/宗周钟  钟身两面共装饰36枚高突的长形乳丁纹,极尽华丽醒目。

此钟音质浑厚宏亮,有宗庙庄严气概。

钟身铭文全篇约123字,是商、周单件钟铭最长者。

 

西周晚期/颂壶  颂壶因作器者为「颂」而得名。

形制庄重、纹饰瑰丽,腹呈椭方形,颈部两侧有兽首衔环,此类形制硕大的方壶流行于西周晚期。

颂壶口沿内环壁上及盖口外壁四周铸铭151字,两处铭文的内容相同,记录着「颂」接受周王册命掌管成周洛阳仓库此一职务的过程。

 

 

台北故宫国宝简录

 

西周 毛公鼎  (铭文字数最多,造型古拙)

西周 散氏盘  (铭文字数多,铜质特佳)

 

晋代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唐代 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书,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 颜真卿《刘中使帖》

唐代 怀素 《自叙帖》

北宋 苏轼 《黄州寒食帖》 (后有黄庭坚跋,与王羲之兰亭序及颜真卿祭侄文稿并列三大行书)

北宋 苏轼 《前赤壁赋》

北宋 米芾 《蜀素帖》

唐代 韩干 《牧马图册》部分

唐代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五代 赵干 《江行初雪图》 (五代名家绘画真迹,李后主题字)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范宽真迹,有东方蒙娜丽莎美誉,台北故宫镇馆之宝)

北宋 李公麟《山庄图卷》部分

元代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半卷

元代 黄公望《九珠峰翠图》

元代 倪瓒 《江岸望山轴》

元代 赵孟頫《疏林秀石册》

明代 仇英 《春游晚归轴》

明代 董其昌《奇峰白云轴》

明代 陈洪绶《倚杖闲吟图轴》

清代 乾隆 《清明上河图》

近代 张大千《山高水长》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汝窑无纹片的唯一传世杰作,造型优美)

北宋汝窑〔莲花氏碗〕(汝窑另一代表作)

清朝〔翠玉白菜〕(一般人眼中的玉之第一名品,知名度最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