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5524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再别康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教案.docx

《再别康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别康桥教案.docx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顾小曼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导入)

二、解题: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便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三、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大、清华教授。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大任教授。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介绍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照片)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

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

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四、写作背景: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你的性灵。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五、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1)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2)康桥:

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3)康桥:

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伯兰特罗素(1872-1970)《自由之路》《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

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生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

(4)康桥:

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六、听课文录音,读准字词。

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榆阴(yú)揉碎(róu)

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箫(shēngxiāo)

七、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八、诗歌解析

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总体语调:

舒缓、低沉

  节奏:

轻柔、和谐

第一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的,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

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表现了诗人对其的惜爱之情,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

“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妩媚的金色。

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

“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第三节: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

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

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

“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何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

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

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第四节: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

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

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

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

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第六节:

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

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的安静、娇美的新娘。

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

一泓闪亮映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沉淀自己的梦!

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

此时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

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

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

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第七节:

与开头呼应。

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

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九、问题简析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志摩的《再别康桥》用词精美,“招摇”一词更是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且常与“过市”相连。

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

何谓“油油”?

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

用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

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十、艺术特点

1、形式: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全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

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

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A、押韵。

韵脚为: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

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

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

如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等。

其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完美体现新月派诗的风格

总结: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

课文总结:

《再别康桥》一诗,我们读到的是离情,但给我们启示的却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世俗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注】跫(qióng)音,脚步声。

1、“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美丽”与“错误”矛盾吗?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不矛盾。

达达的马蹄声对这位独守空闺的女子而言是美丽的,让她以为是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归来了,马蹄声是福音;但我是一个过客,而非归人,一切都是误会。

全诗营造了一种凄美、伤感的意境。

2、第二节诗是如何描摹女子内心的情感世界的?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借用了“不飞的柳絮”、“向晚无人的街道”、“寂寞的城”等意象来表现女子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又借助“紧掩的窗扉”、“不揭的春帏”等意象表现内心的封闭。

 

THANKS!

!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