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版.docx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版
授课日期
2015年11月10日第十一周
2015年11月17日第十二周
时数
3课时
课型
理论课
课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知道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体会出坚持改革的方向的重要性,理解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知道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必要性和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逐步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培养起改革开放意识,从情感上理解和支持改革开放这项基本国策,对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建设性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原因、基本特点与作用。
2.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3.理解如何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如何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教学资源
文本资料、视频资料、网络资源
教法与学法
讨论法讲解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
学情分析(含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教师面对的学生是90后,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对改革开放有相当的见闻和切身体会,本部分内容在中学也已经学习。
但他们对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缺乏深刻认识,对改革开放存在的问题缺乏理性认识,教学中重点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经验以及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问题。
板书
设计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三、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制度;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四、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第三节扩大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教后记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含课外作业)
师生活动
【课前探究】布置学生课外观看改革开放相关纪录片或者政论片
【导语】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词、关键词之一。
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普遍认为,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让老百姓奔向富裕安康的幸福大道,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崛起于世界东方。
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
“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是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提问】想一想:
七八十年代,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呢?
如果不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会是怎样的呢?
现在中国十几亿的人民,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不改革行吗?
)
改革,在我国古代称作“变法”,古代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
“治世不一道,便法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商鞅用这种观点批驳反对变法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七国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康有为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改变中国的命运。
变还是不能变,维新派与保守派为此产生激烈争议。
【案例】“祖宗之法”与“祖宗之地”
一天,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问话”一开始,荣禄就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说:
“祖宗之法不能变。
”康有为回答说:
“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
”荣禄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康有为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
夫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辨矣。
”“今托于祖宗之法,固已诬祖宗矣。
”(摘自《康有为全集》“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也不可避免的走上灭亡道路。
康有为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有一定启示:
任何社会制度必须促进社会向正面、进步方向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制度必须改革。
时代在变,国情在变,社会制度也需要与时俱变。
这只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简短缩影,历史为鉴,已反复验证:
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我们这里所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组合词。
按照字面的解释,“改革”是指改良和变革,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开放”与“封闭”相对,是指解除封锁,建立同外界的联系,让外面进来,里面出去。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改革开放”是指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让中国强大起来。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发展状况,决定中国不改革开放不行。
小组讨论:
你觉得为什么要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为什么要改革?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自己的语言,说想说的话。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引导,特别是方向性的引导)
(过渡)现在我们来结合文本内容了解一下改革开放为什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国内情况:
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和停滞状态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国家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国家经济处于缓慢的发展和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案例】“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城市
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
然而,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
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曾培炎主编:
《新中国经济50年》,第897-898页)。
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
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称作“第二货币”。
“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虽个个心向往之却只能敬而远之。
服装从颜色到样式,单调划一,蓝、黑、绿、灰,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主色调。
(摘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
农民“已经饿了十好几年啦!
”
农民的日子更加艰难,农村真苦,农民真穷。
据原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统计的数字:
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
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
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1977年6月,万里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到任以后,所见所闻,使他大为震惊: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农村问题特别严重,农民生活特别困难,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样,门窗都是泥土坯(做)的,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
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
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
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
”(摘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06日)
(摘自《周末报》2010年12月9日,作者:
傅上伦、胡国华等。
)
沿海逃港潮
新中国从1951年封锁了深圳边界。
从1957年起,通过罗湖桥过境耕作的村民发现了两岸的差距,当地居民于是千方百计逃到香港。
在随后的20年里,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
第一次是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外逃了5000多人;第二次是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外逃19万人;第三次是1972年,外逃2万人;第四次是1979年,有7万多人伺机越境。
最后外逃3万人。
为什么要外逃呢?
下面的事实可以说明:
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罗芳村。
不过,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人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达100倍,如此之悬殊,难怪人心向外了。
逃港的民众用行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2.国际环境:
中外经济科技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中国面临巨大压力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学习西方,才能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教材p127上介绍了1978年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
【案例】1978年中国与西方发展差距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职工只有12人。
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
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西欧几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相当高,机械化程度高,丹麦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只有6%~7%,但生产的粮食、牛奶和猪肉,可以满足三个丹麦总人口的需要。
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48.73%)
(摘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06日。
)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他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并阐明了它们不是对抗性的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他说:
“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
”同时,又进一步提出,“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他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不完全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得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始终强调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3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锐意改革,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变革之深、影响之光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导入:
回看改革历史。
(一)怎样改革开放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
1.一纸契约签订,一个时代开始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
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始实行,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生活。
2.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
1978年,中央批准四个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分别赴西欧、东欧、日本和中国港澳地区访问。
西欧经济代表团最为瞩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侦察兵”。
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一个多月马不停蹄的考察,代表团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有了实感:
“差距太大了,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
代表团的访问收获,对于邓小平决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
访问期间,他感慨地说:
“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
我们欢迎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产业界同中国合作。
”
“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
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方针,我们是大有希望的。
”
邓小平的谈话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下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
”
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经过认真讨论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广东省委的吴南生1979年3月给广东省委汇报工作时说,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国家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我提议广东先走一步,并建议在广东省划出一块地方,用各种比较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把他们先进的东西引到广东这个地方来。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提出要求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划出深圳、珠海、汕头等地区实行特殊的政策措施,以取得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经验。
但是,这些地方该叫什么名称才好?
邓小平十分赞同广东富有新意的设想,他说:
“就叫特区嘛!
陕甘宁就是特区。
”
并表示:
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南粤大地带来了一派盎然春色。
深圳、珠海这样往日落后的边陲小镇、荒滩渔村,不过几年工夫,就变成了高楼矗立、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地区。
【总结】到今天,已经进行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面对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抓住机遇,从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请大家结合下面的视频内容,想一想:
为什么要深化改革?
播放《胡锦涛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视频
(学生回答)
(结合文本内容全面展开讲解)
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其次,为了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
再次,要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两句话的改革目标总概括就是: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系:
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话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强调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人民。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那么,该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呢?
(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
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提出疑问,教师解疑的方式进行)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一)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二)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
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过去是这样,现在将来仍然是这样。
尤其是破解现有难题,实现未来目标,我们要坚持改革,深化改革。
2.发展是关键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能是发展,而且是自身的发展。
3.稳定是前提
邓小平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反复强调必须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
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
导入:
播放《云南省委“一带一路”专题宣传片纵横第三亚欧大陆桥》
提出疑问:
从这个视频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说自己的收获和感想,教师引导出“一带一路”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引出扩大对外开放的话题)
(教授新课)
第三节扩大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此内容容易理解,如果学生没有疑问,简单讲授即可)
一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
三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四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你是怎样理解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来谈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纠正和补充)
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主要是在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综合考虑维护中国发展利益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要求,完善有关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福利,与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
要真正理解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3.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2.要以开放促发展。
3.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有促进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4.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学生自由提问】
教学进程(3-4学时)
情感交流课昨天今天明天
-----改革开放30多年成就与未来展望交流会
兼谈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交流主题
1.学生以自己家乡或家庭某一方面变化为例,谈改革开放的成就。
2.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我国在军事、外交、教育、科技、政治等发展成就,收集整理后制作成专题介绍。
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对未来进行展望。
3.谈改革开放带来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
交流目的
1.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坚信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学会用理性、建设性态度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3.增进学生与家庭成员思想情感沟通。
作业要求学生课前与父母等谈心,了解30多年来国家发展的变化、父母的想法与感受。
4.增进学生间团结合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交流方法
1.学生先行准备,要求学生人人参与。
2.学生交流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图片、相册、实物、书画作品、调查报告、谈话记录等。
3.用多媒体辅助交流
4.由班干部组织主持。
5.可用多媒体辅助交流。
6.教师对学生的交流作肯定、鼓励性评价,并给予总结、提升。
交流时间2课时
交流过程
第一步:
组织学生谈改革开放成就。
第二步:
组织学生谈改革开放问题与不足。
第三步:
老师总结引导: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附:
教师讲解: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是药三分毒,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改革开放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不可避免产生一些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为谋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很多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2.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之间、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3.社会公平公正问题
4.社会风气和思想领域中的问题
曾经被基本消灭的黄、赌、毒、骗等丑恶现象,如今又沉渣泛起,黑社会性质的违法犯罪日益滋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意识泛滥,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
5.腐败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的29年在各级政权中曾经被基本消灭的贪污腐化现象,如今大量出现,而且屡禁不止。
6.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能源安全等,国门打开后,使我国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货币战争、文化战争、能源战争等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
一、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辩证看待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
看待改革,就如同看待一个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改革开放。
如果只盯着一个人的缺点,再优秀的人也会被说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