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美学串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5171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美学串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08美学串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08美学串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08美学串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08美学串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美学串讲.docx

《08美学串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美学串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美学串讲.docx

08美学串讲

b08年美学串讲资料.doc

08年美学串讲资料

教材名称《美学》

作者:

朱立元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一章绪论

1、简答题: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书7-12页)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真正的研究对象。

(2)审美现象是审美活动的现实展开。

其包括四方面:

①艺术美,比如探视宋词的美;②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比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饰的美。

2、简答题:

为什么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书13-16页)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①在人文学科视野下,美学所研究的审美现象虽然也包括自然现象,但不同于自然科学所面对的自然现象。

美学所研究的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

②美学所面对的审美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所面对的社会现象。

社会科学面对的是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美学面对的是一种非物化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

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自然科学研究追求对客观事物属性规律的精确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目标也是发现和掌握社会现象的内在本质规律。

人文学科则不同,它更多关注人的精神现象,而不追求研究的客观性,因而往往要求研究者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

美学研究尤其如此。

3、简答题:

简述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

(书16-17页)

美学既然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那么它的研究方法自然也应当是多样的,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

(1)美学既然是研究具体的审美现象和现实的审美活动,就意味着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经验、情感的契合、性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

(2)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3)美学还可以吸收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等学科的思想资源。

4、选择题:

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而且只能是哲学的方法。

(书17页)

5、名词解释:

美学(埃斯特惕卡)美学一词是德国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发明的,他于1750年创立了这门学问,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书17页)

6、选择题:

美学产生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1)最先形成审美意识;

(2)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3)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7、名词解释:

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书18页)

8、选择题:

审美意识可以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书18页)

9、名词解释: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是有进一步的发展。

它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书20页)

10、名词解释:

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书21页)

11、选择题: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是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书22页)

12、简答题:

简述马克思的实践论的产生和内容?

(书24-25页)

(1)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实践的概念包括了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涵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

(2)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

认为感性个体的实践造成了个人感性世界,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向人诞生和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行程和整个人类生活世界,实践具有生成性;

(3)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13、简答题:

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书27-28页)

(1)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作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14、论述题:

审美的人生相与创造相的关系?

(书29-32页老师只提供了要点,具体还要展开)

(1)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常说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这句话就说明,审美活动和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切的,它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之中。

(2)创造相审美活动超越于人生相。

(3)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

15、简答题:

怎样理解审美关系?

(书36-40页)

(1)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的关系。

(4)最后,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15、简答题:

为什么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的研究的起点?

(书39页)

(1)理由之一是,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

人能否成为审美主体,对象能否成为审美客体,都取决于审美关系。

审美主、客体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

(2)理由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

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

(3)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审美主体,世界之所以被称为审美客体,其根本前提在于二者已经处在审美关系中了。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1、选择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书49-53页)

2、名词解释:

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书49页)

3、简答:

审美需要的特征是什么?

(书49-50页)

(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4、名词解释:

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书51页)

5、简答题:

审美理想对于审美活动的发生起到了什么作用?

(书51-52页)

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1)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

(2)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6、名词解释: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味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书53页)

7、简答题:

审美趣味的特征是什么?

(书53-54页)

(1)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3)审美趣味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

8、简答题:

什么是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书55-61页老师着重说明此题为重点)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在当下直接性的情境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与沟通,它既是主体得以能动地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象能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一种生动过程。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诗的世界,它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所谓他律性,就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

①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②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③再次,各种审美形态,如美、崇高、悲剧、喜剧、怪诞、中和、气韵、意境等等的历史性生成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

9、简答题:

为什么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书65-68页老师说此题为次重点)

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10、名词解释:

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曾经深刻地揭示了在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

异化劳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一种扭曲和蜕变。

在异化劳动中,人不是自由地表现自己的生命,而是用摧残生命的方法来维持生命,人本身的力量对人说来,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

11、简答题:

为什么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书69-71页老师说此题为重点)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这是因为: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所谓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

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2、名词解释:

惊异,审美中的惊异有两个主要特点:

(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书73页)

13、名词解释: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观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峙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荡漾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书74页)

14、名词解释:

澄明,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书77-78页)

15、选择题:

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

(书79-81页)

16、名词解释:

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

(书88页)

17、名词解释:

开放性,就是说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一方面,任何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另一方面真正的审美对象又决非仅仅表现为一种有限的单纯的“物”。

(书90页)

18、名词解释:

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了游戏理论。

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他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书92页)

19、简答题:

劳动说的缺陷是什么?

(书98-102页)

(1)劳动是审美活动发生的前提,却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2)劳动并不能直接产生美,它们之间还需要一些中介因素。

20、简答题:

简述巫术的作用是什么?

(书103-104页)

(1)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

(2)巫术活动的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21、选择题:

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雕刻、绘画、音乐与舞蹈。

(书114-116页)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1、名词解释:

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①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②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③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书119页老师说此题为重点)

2、选择题:

审美形态的界定包括:

①美的形态;②审美风格;③审美类型;④审美范畴;⑤人生境界说。

(书120-124页)

3、简答题:

确定最基本审美形态需要哪些基本标准?

(书124页老师说此题为重点)

(1)广泛性或者普适性。

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用,不惟如此,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

(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具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

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络。

(3)历史性。

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3、简答题:

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书125-127页老师说此题为重点)

(1)生成性。

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

(2)贯通性。

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风格。

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

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3)兼容性。

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

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个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补充:

审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审美形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永恒性。

(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审美形态具有历史性,因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并且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中国形成于春秋,是音乐性和诗性;西方形成于古希腊,是戏剧性和雕塑性。

(2)审美形态与思维。

审美形态与思维关系密切,比如中国象数思维,(主客相融,情感性和观念性相融)形成了天人合一等观念,而西方抽象思维,(主客相分,二元对立)形成悲剧与喜剧等二元对立的审美形态。

(3)审美形态与语言。

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比如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

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逻辑性。

(4)审美形态与文化。

审美形态与文化息息相关。

具体表现在宗教和哲学思想两方面,而哲学思想更为重要。

西方审美形态与宗教关系密切,中国不同,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特征。

西方审美形态受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中国不同,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和修改。

这个知识点也是旧教材没有的,应予以重视。

把握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可以简单的记住“历史,思维,语言,文化”八个字,再予以发挥。

“历史”是从审美形态自身讲,是其历史性。

后三者是从审美形态与“思维、语言、文化”的关系讲,应注重东西方的比较。

4、名词解释: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概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镜。

(书138页)

5、简答题:

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书140-141页)

(1)首先,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

(2)其次,优美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形式清秀、柔和,不给人撞击感。

(3)再次,优美是和谐化一的内容;

(4)最后,优美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愉悦是优美最重要的审美体验。

6、名词解释: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最为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

崇高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

(书146页)

7、简答题:

崇高的特征是什么?

(书146-149页)

(1)崇高体现的是人生存在实践另一种样态。

——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理性存在的弘扬

①首先,崇高体现的是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样态。

②其次,崇高是对人的理性存在的弘扬,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反思和体悟

③最后,正是在这种人生存在的超越中,体悟到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从而导引人走向崇高的人生境界。

(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从其审美意象构成来考察,又具有以下特征:

——力量、价值、品格、尊严

①首先,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②其次,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③再次,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④最后,是恢弘豪迈的尊严之美。

8、选择题:

一般认为是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

(书149页)

9、选择题:

朗吉弩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来自于伟大的心灵,他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书150页)

10、选择题:

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康德。

康德认为有两种意义的形式,一种是我们凭借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度的形式,另一种是我们无法把握的同时也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的形式,前者包括了优美,后者则属于崇高,但是两者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审美快悦。

(书151页)

补充:

——最早涉及崇高的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

——最早把崇高最为审美范畴研究的是18世纪的博克。

——严格上,还不是审美形态。

——康德进一步强调崇高是主体对自己的肯定。

——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

——崇高与壮美有联系。

但壮美的对象可以是自然事物,而崇高必然与人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崇高与壮烈的区别。

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一种壮烈的美。

谭嗣同的选择赴死就义则是一种崇高——崇高必然是对立和冲突中展现,是代表正义的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

——崇高体现人生超越的人生境界:

首先,是对个人小我的突破;其次,是通过理性选择揭示人作为类存在的无限意义和超越价值。

在这个层面上,最终达到对立的和谐、冲突的和谐。

补充:

试述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

——“两个相同,四个不同”

——两个同:

一、都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存在状态;

二、两者都在人类早期与自然联系。

——四不同:

一、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但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

二、两者都在人类早期与自然联系。

但前者与自然一致,后者与自然对立。

三、形式上不同。

崇高体现在形式上的突破特点,优美体现在形式上的和谐特点。

具体举例。

四、在社会伦理中表现也不同。

优美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地体现为真善美的统一;崇高通过新旧事物的冲突,推进社会的进步,在冲突中体现出崇高的精神。

答:

优美和崇高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因为其审美形态的内涵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特征的互补性,它们常常作为相互对立补充的一组审美形态出现。

对于崇高与优美两种审美形态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差异,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1)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就此看来实则是殊途同归。

(2)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优美作为审美实践发展中的形态,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

正因为如此,优美和崇高则体现的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

(3)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考察,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人们的审美存在方式更多地联系于自然。

当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和谐,与人的存在状态和谐一致时,人们感受到的审美体验是优美;相反,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与自身的对立状态,并战胜这种对立,从而超越自然时,则显示人们自己的勇气与力量,这时人们感受到的则是崇高。

——从人类早期老看,与自然产生和谐体验到优美;与自然产生对立体验到崇高

(4)崇高和优美的事物在形式上有其量的规定性的方面。

崇高经常以突破形式美,如对称、均衡、调和、比例等,粗粝的形态,如荒凉的风景、无限的星空、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雷电交加的惊人场面。

而这些又与优美的形式,如风和日丽、杨柳依依、莺歌燕舞,恰恰相反,构成崇高和优美完全相反的特点。

11、选择题:

黑格尔对于崇高的论述,首先,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肯定了康德所讲,黑格尔认为崇高表现的不是康德所说的人类情感或观念,而是表现“浑然太一的神”和内在意义。

(书153页)

12、选择题:

黑格尔把崇高归结为两个方面:

“崇高突出地表现出两点:

一方面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另一方面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

” (书154页)

13、选择题:

现代艺术在貌似怪物的东西中,深藏着人类对自身的虚无和恐惧的呼告。

(书154页)

14、名词解释:

悲剧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书160页)——在人的存在实践中,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

15、名词解释:

命运悲剧古代希腊社会就产生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著名悲剧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几乎都渗透着“命运”观念的主题,因此古希腊的悲剧也称之为命运悲剧。

(书160页)

16、选择题:

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

(书161页)

17、简答题:

悲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书162-163页)

悲剧作为审美形态,所体现的主要特征有:

首先,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其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最后,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18、选择题: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书164页)——净化人的灵魂,消极的情感到积极情感的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