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5155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1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25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625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625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625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625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25教案.docx

《625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25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25教案.docx

625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表示法

化学式

定义: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读法: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读作某化某,有时还要读出原子个数

写法

单质:

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化合物:

正价在左,负价在右(NH3,CH4除外),化合价正负代数和为零。

化合价:

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根据化学

式的计算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元素的原子相对质量×原子个数/该物质的元素总质量

 

定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核(带正电)

质子:

带正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

分层排布,带负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结构简图

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

单位为1

三决定

决定元素和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一等于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形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分类

阳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

阴离子:

带负电荷的原子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符号

意义:

表示某种元素;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写法:

由一个字母表示的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常见元素化合价:

钾钠银氢弹+1,钙镁钡锌+2,氟氯溴碘酒-1,氧通常-2,铝+3教材116页

周期表简介:

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18纵行(16族)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组成

质子: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中子:

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电性。

核电荷数==核外

⑵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普通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⑶原子的种类是由核()决定的。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2.相对原子质量

⑴以一种碳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为1.66×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⑵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在SI单位制中单位为“”(一般不写出)。

原子的质量是原子的绝对质量,单位为克或千克。

⑶电子的质量很小,只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每个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2元素

1.元素。

元素是的总称。

(1)元素种类:

100余种(由此组成了3000多万种物质)

(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质量分数):

(3)生物细胞中含量在前四位元素:

2.元素符号。

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

N表示的意义有:

和。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加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

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能表示一个氧原子,而2H只能表示;3Fe表示;若要表示5个镁原子可记为:

,7个氯原子可记为: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区别

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

适用范围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

如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联系

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是元素的最小粒子

(2)书写: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①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例如:

钙,钠,钴镁,铝等。

(3)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

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例如:

非金属元素按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水”等偏旁,因此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属于哪类元素。

3.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每—格: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区分。

②每一横行(即:

):

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个周期。

共有个横行,有个周期。

③每—纵行(即):

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所需的元素,(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课题3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元素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第一层不超过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的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

(2)原子结构简图各部分的意义:

(3)相对稳定结构:

最外层具有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元素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4)元素性质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倾向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2个)

不易得失、相对稳定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4个

易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个

易电子

不稳定

(5)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决定的。

2.离子的形成。

(1)离子:

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

如Na+、Cl-、OH-、SO42-等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

离子

阴离子:

带负电的离子

写法: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电量和电性(电量为1的可省略不写)

如:

Na+、Mg2+、Al3+;Cl-、S2-、O2-……

碳酸根离子:

,氢离子:

,2个亚铁离子:

,5个钙离子:

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NO3-:

7Fe3+,2H+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数字“2”的意义)。

例如,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Fe2+

nCO2,3Cl-

5SO42-

(4)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以NaCl为例。

3.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Cl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如Na+、Mg2+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如Cl-、S2-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4.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1)纯净物是由同种或不同种组成的。

(2)大多数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水……

(3)少数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铁、氖气等。

(4)还有少数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如NaCl是由Na+和Cl-构成……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一节爱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现状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

a)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d)“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

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第二节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1.过滤:

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具体操作见“二、过滤”。

2.吸附沉降:

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

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蒸馏:

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杀菌:

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

如漂白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

净化方法

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

除去可溶于水的杂质

降低水的硬度

净化程度

静置沉淀

×

×

过滤

×

×

吸附

×

蒸馏

5.

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的步骤。

在净化水的方法中,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

二、过滤(见下图)

【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注意事项】

1.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效率)。

“二低”:

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接受器中,使滤液浑浊)。

“三靠”:

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

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防止滴下的液滴四处迸溅)。

过滤时先过滤上层清液,后过滤下层浊液。

若先过滤下层浊液,滤纸上将会残留着大量不溶性杂质,再过滤上层清液时,不溶物会阻碍清液的通过,影响过滤速度。

2.

如果两次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三、硬水的软化

1.硬水: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软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2.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

分别取少量的软水和硬水于试管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

有较多泡沫产生的水是软水;泡沫很少,产生浮渣的水是硬水。

3.硬水在加热或长久放置时会有水垢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Ca(HCO3)2=CaCO3↓+H2O+CO2↑

4.硬水的危害:

①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②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之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③长时间饮用硬水有害健康。

5.硬水的软化方法:

煮沸和蒸馏。

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如右图所示。

注意:

①在烧瓶底部要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加热时出现暴沸。

②加热前按照图3连接好装置,使各连接部分严密不透气。

③加热烧瓶时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

④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到10mL左右蒸馏水时,停止加热。

第三节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g/mL。

二、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现象】

①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

2,质量比约为8:

1。

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2H2O

2H2↑+O2↑;

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③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注意事项】

①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②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③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三、氢气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

a)可燃性

2H2+O2

2H2O

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并有水珠产生。

b)还原性:

H2+CuO

Cu+H2O

黑色的氧化铜在氢气中加热逐渐变成红色,并有水珠产生。

3.实验室制取氢气

⏹反应原理:

Zn+H2SO4=ZnSO4+H2↑

⏹反应物的选择:

选用锌粒和稀硫酸。

◆不使用稀盐酸,因为:

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

◆不用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快,不用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慢。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不能验满!

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如果集气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氢气收集满。

⏹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方法:

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可燃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火焰点燃。

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如果验纯时发现气体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时,必须对试管进行处理(用拇指在试管口堵住一会或更换试管),以免发生爆炸。

⏹检验:

点燃。

纯净的氢气能够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不纯的氢气在燃烧时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4.氢气能源的优点:

①以水为原料,来源广泛;②热值高,放热多;③生成物是水,毫无污染;④可以再生。

5.目前氢能源存在的问题:

制取成本高、贮存和运输困难。

6.氢气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任何可燃气体或可燃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第四节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如H2O)的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宏观意义)——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一个分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宏观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水由水分子构成;

表示某物质的分子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式的写法:

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首先要弄清以下两点:

①这种物质由哪种物质组成;

②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4.化合价:

元素化合价是一个原子在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上方标出化合价,“+”、“-”写在前,数字写在后。

5.

-3+5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

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同一元素在不同物质里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在同一种物质里,同一元素也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

6.

+5-2

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正价前,负价后,十字交叉右下处,化简才是原子数”。

如P2

O5→P2O5

7.

+3

数字的意义:

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

如2H中的“2”表示2个氢原子。

②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分子。

如2H2O中的“2”表示2个水分子。

③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或离子中有几个某原子。

如C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④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中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

如Fe3+中的“3”表示1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⑤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某元素的化合价。

如Fe表示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

8.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式子的化学意义)

1)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2)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在计算时要注意标清元素的顺序)。

3)原子个数之比=(元素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4)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5)某元素的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

【例】多少吨的氧化亚铁(FeO)中所含铁元素质量和100t中氧化铁所含铁元素的质量相同?

解:

设需氧化铁的质量为x。

答:

需氧化亚铁的质量为90t。

【注意】列方程时所设未知数不能带有单位。

6)某元素的质量=某混合物的质量×纯度×某元素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

【例】现在有一种化肥,主要成分是硝酸铵,测得其含氮量为34.3%(杂质不含氮),求这种化肥的纯度。

解:

设该化肥的质量为100g,该化肥的纯度为a%。

答:

这种化肥的纯度为98%。

【注意】

①设这种氮肥的质量是为了使方程有化学意义。

②纯度是百分数,不能小于0%,也不能大于100%。

纯度是未知数时,表示纯度的字母后要跟上百分号。

7)有一瓶不纯的硝酸铵(NH4NO3)样品,经分析其中的含氮量为37%,则所含杂质可能是:

A.(NH4)2SO4B.CO(NH2)2C.NH4ClD.NH4HCO3

【分析】解这道题需要三个要素:

最大数、中间数、最小数(指含氮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最大数>中间数>最小数。

这里的37%是求出的平均含氮量,是中间数。

接下来算出NH4NO3中的含氮量:

35%。

由于35%<37%,所以应该是最小数。

然后算出四个候选答案中每个化合物的含氮量,它是最大数,数值应该大于37%。

在这里只有CO(NH2)2的含氮量为46.7%,超过了37%,成为最大值。

所以最后答案应该是B。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知识梳理

【知识网络】

【知识归纳】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理解

⑴参加化学反应的,所给予物质不一定都参加反应,若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

所以必须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而且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于解释化学变化。

⑵质量总和“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如:

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的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宏观元素的种类不变宏观:

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1)五个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

(2)两个一定改变

微观原子的数目不变微观:

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3)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元素的化合价。

3、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

①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③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4、利用原子、分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原因

解释“质量守恒”要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实质是:

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从新组合成分子,分子聚集成新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不论物质分子经过怎样的变化,但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各原子质量也不变。

所以,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5、适用范围:

所有的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和问题;

(3)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得的组成;(4)确定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化学式。

6、验证实验:

当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时,该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实验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1红磷燃烧时,为什么在锥形瓶瓶底铺一层细沙?

答:

为了吸收红磷燃燃烧放出的热量,以防止锥形瓶炸裂。

2红磷燃烧时,为什么要在玻璃管上系一个小气球?

答:

因为红磷燃烧时放出热最,系上小气球,可以防止瓶内气体因受膨胀而冲开瓶塞,发生危险。

3红磷燃烧时,玻璃管上的小气球有何变化?

答:

红磷燃烧时,瓶内气体因受热膨胀,小气球鼓起;冷却后,因瓶内氧气减少,气压变小,小气球变小。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质微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微粒在不断的运动B.微粒间有一定间隔

C.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D.空气中只含有一种微粒

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有质量的B.微粒之间有空隙

C.微粒在不断的运动D.微粒是可以分割的

3.夏天路面会拱起开裂,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这是由于受热膨胀引起的。

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微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B.微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C.微粒的质量发生了改变D.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4.下列现象利用微粒在不断运动这一观点无法解释的是()

A.把两块表面光滑干净的铅块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的快

C.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D.在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其他中药混合的药味

5.关于液态氧与氧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