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拐点》读书心得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02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洁拐点》读书心得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廉洁拐点》读书心得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廉洁拐点》读书心得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廉洁拐点》读书心得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廉洁拐点》读书心得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洁拐点》读书心得5篇.docx

《《廉洁拐点》读书心得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洁拐点》读书心得5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洁拐点》读书心得5篇.docx

《廉洁拐点》读书心得5篇

【篇一】

“盖暧昧不明与一成不变之局,原为一事而不可分”。

要明确廉洁的含义,就得看清腐败是什么。

而腐败的,并不是只有贪官。

尽管各时代各地区对腐败的定义都有着差别,但是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在公共领域过度追逐私人利益”,以及“行使公共权力时将少数人的私利放在公共利益之上”。

从中能够解读出,腐败的特征不只是贪婪,还有懒惰。

而如果结合现实体验深入思考的话,就会深信:

二者是共生关系。

实际上,腐败的危害绝不仅仅是公共财产的流失。

与经济性腐败相比,政治性腐败性质更恶劣,后果更致命。

一个“不担责任是成熟稳重,会踢皮球是聪明智慧,得过且过是办事得体”的官场,能够污染一切的新鲜血液与创新制度,消解整个官员对国家的信心。

让公职人员忙于打造完美形象,让领导高兴;对治国理政却推拖糊弄,相互隐讳,莫敢上闻。

他们表面上“政治正确、执行坚决”,暗地里挖沟渠,让领导政策按照他们的意图流动……因此,腐败是社会的“问题域”,也是发展“负资产”,从破坏竞争到荼毒文化,从戕害公平到拉低道德,并且蛀蚀了民众信心、民间信仰和社会信任的根基。

“政治违章建筑”就像“城市牛皮癣”一样,不但严重影响执政观感,而且弱化了党员群众的归属感好获得感。

然而,反腐是一场现代化的专业性工作,面对政治生态的治理,我们不能报以“泛道德化”的非理性态度,而是必须以科学地、历史地、现实地方法来有策略地进行。

正如一个生病的人需要先“猛药去苛治顽疾”、而制定契合自身的“康复计划”,最后再治疗“亚健康”。

从腐败走向廉洁,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是任重道远、攻坚持久、循序渐进,步履铿锵的。

廉政牵引着福利政策、收入分配、公平交易、司法改革、生态革命,带来国家治理体系变革和成果共享的普惠效应,既要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官场逆淘汰现象

,也要净化“很多人不是反对腐败,而是反对自己没有腐败机会”的社会不良风气。

社会政策落点和综合发展效果与每个人密切相关,因此,反腐需要上下齐力:

一方面,治理变革、整肃贪腐,对政治体制的结构性改革,进行有序政改;另一方面,告别民粹,运用网络等创新的手段激发群众观众,促进人民参政议政,实现有效民主。

【篇二】

日前,中央纪委驻中国社科院纪检组副组长高波新作《廉洁拐点:

世界难题与中国答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统解读了十八大后以腐败治理和党内治理为肯綮的“新治理革命”。

作者认为,治理腐败永远在路上,廉洁拐点不是一劳永逸的终点,而是国家成长新起点。

《廉洁拐点:

世界难题与中国答案》剖析了美国、瑞典、新加坡等国20世纪曾经迎来各自廉洁拐点的情况,从中找出一些共性规律。

以下将以“一核心、两步走、三代人”加以概括和说明。

所谓“一核心”,是指廉洁拐点所带来的国家治理体系深度变迁,涉及方方面面,历经风风雨雨,既要触碰利益又要触及灵魂,既要战术突进又要战略控盘,总归要有一种“社会核心力量”来支撑和引领。

而能够对全体社会成员管用起效的核心驱动力量是“三位一体”的,即核心组织(组织领袖)、核心思想(价值观)和核心利益的统一体。

换言之,国家核心的感知确认过程,就是核心组织(如政党及其领袖)以核心思想(如执政纲领及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实现核心利益(如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的过程。

具体来说,美国20世纪头20年成型的廉洁拐点,关键是各界达成了“国家重组”的核心共识,即努力实现“国家和联邦法律准许的公平交易以及公正行政”,“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社会和工业的公平”。

作为美国廉洁拐点的开拓者,老罗斯福开诚布公地说:

“我认为总统应该是一个毫不犹豫地利用这个职务提供给他的任何权力的强人”;“既然当总统,我就要实实在在像个总统。

给我多大的权限,我就要把它用到家”。

对于步老罗斯福改革攻坚战之后尘,强硬“改变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的威尔逊,时任法国总理乔治斯克列孟梭的经典评价是:

“他认为他是另一个耶稣基督,来到地球拯救人类。

”同样,瑞典于20世纪30年代发端的廉洁拐点,关键是社会民主党领袖汉森1928年提出的“人民之家”施政理念深入人心,被尊称为“瑞典国父”的他在1932—1946年间4次担任瑞典首相,作为国家“政治引擎”,引领社民党自1932年以后连续单独或联合执政44年,赢得了重建国家秩序、持续推行全民福利改革的长期执政机遇。

新加坡于20世纪60年代起步的廉洁拐点更是如此,离不开李光耀这个国民领袖和人民行动党这个组织核心。

所谓“两步走”,是指治理腐败的策略方法上宜坚持问题思维和问题导向,先“治”后“理”、由表及里,赢得治本时间和改革空间。

对任何国家来说,腐败都是一笔公摊化的“负资产”,都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论道而不躬行。

美国走出“镀金时代”的大国腐败高发期,先是进行了“重新组织社会的一次尝试”,打响了一场与工业寡头和垄断财阀的遭遇战、拉锯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并使“劳工领袖可以‘像大资本家一样’轻轻松松地走进白宫大门”;其后乘势而起、迎难而上,从联邦扩权、预算民主、市场规制、公共福祉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再造”,一点点赢回了国人对联邦政府的信心,一步步把滑到“少数人特权渊薮”中的国家机器拉回正轨。

作者曾在《走出腐败高发期:

大国兴亡的三个样本》一书中将其简括为两句话:

一是“用空间换时间”,二是“以责任换权力”。

瑞典社民党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作为实现小国廉洁拐点的核心力量,结合本国国情各辟蹊径,前者用“人民之家”理念和“福利之国”模式的向心力“对冲”腐败痛感,后者用严刑峻法、重典施治的威慑力肃清党风民风,为赢得长期执政时间和综合改革空间开了好头。

说到底,当腐败的阴霾造成政治社会生态危机时,第一步重拾信心,第二步扩大战果,稳打稳扎才能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当然,这两步并不是截然分开、完全割裂的,实际上都是治理腐败标本兼治战略战术的组成部分,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条件、互相支撑。

但实践证明,先“治”后“理”,更有利于清除问题存量、树立治理权威和凝聚社会信心。

所谓“三代人”,是指廉洁拐点能否真正“坐实”,大致需经三代人的集体检验和共同体认才能得出“靠谱”的结论。

中国古语有云:

“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也。

”从现象上看,两三代人,二三十年,这就是20世纪上述几国所展现的廉洁拐点的周期性特点。

如美国廉洁拐点成型的20多年间,经历了老罗斯福时代和威尔逊时代,以及其间笼罩于老罗斯福光环下的塔夫脱总统过渡时期。

瑞典廉洁拐点起始于汉森时代,成型于埃兰德时代,瑞典人民经历了30多年创建福利国家的“黄金年代”。

到目前为止,新加坡有过三任最高行政首长,分别是李光耀、吴作栋和李显龙,他们三人分别出生于1923年、1941年和1952年,“新加坡奇迹”就是在这三代人中接力完成的。

实际上,“三代人”并不是什么教条化的绝对时间概念,而是对廉洁拐点“沉淀期”的提示,即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广域中才能科学评估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的实际成效,才能监测出腐败现象是否已被真正抑制在民众可接受的低烈度、低限度内,由“腐败综合征”造成的系统性隐患、颠覆性危机是否被确认为低概率、小概率。

在此期间,保持执政主体和治理体系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治理腐败远非最终目的,赢得人心共筑未来更有意义。

对不同国情党情下的“腐败综合征”进行成功阻击之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第二步”跨越是更大的考验。

【篇三】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反腐是政治的微缩景观,廉政反腐考验着执政党的智慧。

苏共在党和人民关系问题上无所作为、反向作为,使自己从代表全民族利益的先锋队,蜕变只为少数人活着的资产阶级市侩集团,直接决定了人心向背和自身命运。

因此,“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

整肃贪腐,目的是形成廉洁的政治与社会风气,需要一抓主体,促进公众人物和公职人员的公德(相善其群)和私德(独善其身)提升;二抓载体,改进官方形象和公务行为,勤政节俭;三抓媒体,促进媒体信息传播“再平衡”,“治奢”、少“烧钱”。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法纪观念。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无视法纪是官员责任意识缺失的结果,也是贪污腐败的前奏。

而成文规则是组织经验教训的储藏所。

健全党内法规是要用纪律管全党,监察体制改革则是用法律管全体。

法治不是抽象的,它包括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和底线思维,可以通过官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以及文风、话风,都可以看出他的法治性、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平。

此外,还需要坚决抵制反对同各种错误思潮,比如所谓的“反腐伤经济”的谬论。

实际上,治病讲究“三分治,七分养”,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绝不可能把经济增长寄托在奢侈品消费、公款消费和行贿支出的“拉动”上,把官员勤廉有为寄托在“腐败获益”和“非正常收益”上。

“官民公奢”犹如饮鸩止渴,不但会令贪腐成本冲销发展效益,更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政府简放政权的拦路虎。

既要效率,又要纪律;既要干事,又要干净,这是为官做事的“本钱”。

官场作风问题和风气问题,不但会导向腐败,还必然导致精神垮塌。

作风是变量,是党建的永恒主题,不但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必要时还须下猛药,以“清存量,阻增量,控变量”,案例细节原汁原味,违纪人员点名道姓;强化了违纪人员的耻感、痛感和孤立感。

对于行使公共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必须适应“监督无处不在,问责无时不有,举证无人不可”的网络化生存环境,必须在办公室内外、八小时内外全天候保持地人民监督和党纪国法的敬畏感,必须适应“既管本人又管家人”、“既管才德又管财产”的全方位监督压力。

【篇四】

《廉洁拐点:

世界难题与中国答案》剖析了美国、瑞典、新加坡等国20世纪曾经迎来各自廉洁拐点的情况,从中找出一些共性规律。

以下将以“一核心、两步走、三代人”加以概括和说明。

所谓“一核心”,是指廉洁拐点所带来的国家治理体系深度变迁,涉及方方面面,历经风风雨雨,既要触碰利益又要触及灵魂,既要战术突进又要战略控盘,总归要有一种“社会核心力量”来支撑和引领。

而能够对全体社会成员管用起效的核心驱动力量是“三位一体”的,即核心组织(组织领袖)、核心思想(价值观)和核心利益的统一体。

换言之,国家核心的感知确认过程,就是核心组织(如政党及其领袖)以核心思想(如执政纲领及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实现核心利益(如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的过程。

具体来说,美国20世纪头20年成型的廉洁拐点,关键是各界达成了“国家重组”的核心共识,即努力实现“国家和联邦法律准许的公平交易以及公正行政”,“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社会和工业的公平”。

作为美国廉洁拐点的开拓者,老罗斯福开诚布公地说:

“我认为总统应该是一个毫不犹豫地利用这个职务提供给他的任何权力的强人”;“既然当总统,我就要实实在在像个总统。

给我多大的权限,我就要把它用到家”。

对于步老罗斯福改革攻坚战之后尘,强硬“改变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的威尔逊,时任法国总理乔治斯克列孟梭的经典评价是:

“他认为他是另一个耶稣基督,来到地球拯救人类。

”同样,瑞典于20世纪30年代发端的廉洁拐点,关键是社会民主党领袖汉森1928年提出的“人民之家”施政理念深入人心,被尊称为“瑞典国父”的他在1932—1946年间4次担任瑞典首相,作为国家“政治引擎”,引领社民党自1932年以后连续单独或联合执政44年,赢得了重建国家秩序、持续推行全民福利改革的长期执政机遇。

新加坡于20世纪60年代起步的廉洁拐点更是如此,离不开李光耀这个国民领袖和人民行动党这个组织核心。

所谓“两步走”,是指治理腐败的策略方法上宜坚持问题思维和问题导向,先“治”后“理”、由表及里,赢得治本时间和改革空间。

对任何国家来说,腐败都是一笔公摊化的“负资产”,都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论道而不躬行。

美国走出“镀金时代”的大国腐败高发期,先是进行了“重新组织社会的一次尝试”,打响了一场与工业寡头和垄断财阀的遭遇战、拉锯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并使“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