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辍学影响因素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5060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辍学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辍学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辍学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辍学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辍学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辍学影响因素分析.docx

《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辍学影响因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辍学影响因素分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辍学影响因素分析.docx

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辍学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辍学影响因素分析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洪州镇归欧村为例

小组成员:

1

20111300211

陈慧玲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组长

2

20111300107

梁婷女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组员

3

20111300236

王丽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组员

4

20111300143

李远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组员

5

20111300213

林少容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组员

6

20111300182

傅诗韵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组员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1级行政管理

社会实践65小组

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目录

【摘要】1

【引言】1

【调研方法】2

【研究结果与分析】2

一、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辍学因素研究历程回顾2

二、归欧村当地教育现状3

三、当地学生辍学的影响因素5

(一)家庭因素5

(二)学生自身因素8

(三)学校因素9

(四)社会因素10

四、归欧村当地小学男女生辍学差异分析:

11

【小结】13

【结论】14

【参考文献】17

【附录】17

附录一:

贵州省黔东南州山区学生辍学调研(学生篇)17

附录二:

贵州省黔东南州山区学生辍学调研(家长篇)19

附录三:

辍学家长访谈稿一21

附录四:

辍学家长访谈稿二23

附录五:

辍学家长访谈稿三25

附录六:

辍学学生访谈稿一27

附录七:

辍学学生访谈稿二29

附录八:

辍学学生访谈稿三31

附录九:

老师访谈稿一32

附录十:

老师访谈稿二34

附录十一:

书记采访稿36

附录十二:

校长访谈稿38

【摘要】

随着国家对于西南部山区的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西南山区教育状况的改变。

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辍学率却居高不下。

为了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辍学的影响因素,依靠暑期三下乡平台,我们有幸接触到我国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洪州镇归欧村并对当地教育状况展开调查。

我们对当地的家长、学生、老师和校长等人展开问卷以及访谈等调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地落后的经济与教育状况,了解到他们对读书与辍学的不同观念,并以此进一步探讨影响当地学生辍学的因素,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辍学现象提供一点意见和建议。

【引言】

我国是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相对比较严重的辍学现象,已经受到了国内广泛关注。

我国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对辍学原因的研究很多,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辍学情况的研究尚有欠缺。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辍学现状是怎样的呢?

它与我国其他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的差异是什么?

是否能依据有效的措施减小少数民族地区的辍学率,提高当地孩子的受教育水平?

依托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这个平台,我们有幸接触到我国西南部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洪州镇归欧村。

通过对当地辍学现状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地辍学现象频发背后的原因,涉及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诸多方面。

找出影响少数民族辍学的因素,进一步探讨辍学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普通农村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提高我国落后山区教育水平,促进少数民族与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与文献参考相结合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设置具有针对性的两份调查问卷,即《学生篇》与《家长篇》,分别从学生与家长的角度对辍学现状与原因进行调查。

二、访谈调查法:

本次调研选择5类访谈对象,包括3位辍学学生、3位辍学学生家长、2位学校老师、1位学校校长、1位当地书记,共10位访谈对象。

从不同人的不同角度了解当地学生辍学现状与原因。

三、文献参考法:

除了对当地的调查外,我们还收集了90年代以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辍学原因的相关报告,以及我国普通乡村的辍学现状与原因相关的研究报告。

综合两者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辍学因素研究历程回顾

首先,回顾一下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现状与原因的研究历程。

改革开放后,在各项经济事业蓬勃兴起的同时,我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并希望逐步推广到偏远山区,日益重视对西部的开发以及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力度的投入。

在90年代,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推广九年义务教育还是十分困难的,落后封闭的教育状态得不到很大程度的改变。

1996年马秀英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浅议》中分析到,在当时学生辍学现象呈上升趋势,特别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尤为严重,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马秀英分析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

一、旧的传统观念和封建思想的影响。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区、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许多家长宁可送子女去寺院念经,也不愿送去上学。

二、受社会经商思潮的影响,使许多正当的学龄的儿童走出学校,过早的步入社会,丧失了学业。

三、教育工作本身的原因。

民族地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教育质量差,人才缺乏。

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许多误区,大部分教师和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认为考不上大学中专,读书没有用,使很多升学无望的学生及早罢读,造成人为的辍学。

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有了显著的成效。

2004年《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中,主要研究了贵州的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民族自治州的民族教育,展示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成就。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贯彻实施“科教兴州”战略,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发展民族教育。

到2002年年底,各阶段的学校增加建设,普遍幼龄儿童和女孩子的入学率有了明显提高,少数民族的教师以及少数民族的学生大量增加,学校建筑面积扩建等等。

在这篇文献中,作者还提出贵州民族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难以全面落实;二是经济贫困,导致初中生辍学率高;三是广大群众对教育增长的需要与目前办学条件的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高中教育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四是教师综合素质偏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顶尖教师少;五是仍有10个县尚未实现“普九”目标;六是教育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

此外,在2007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辍学原因的调查及对策》中以云南省元阳县胜村中学为例的调查分析中提到,除了学生自身厌学,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撑学业等因素外,社会环境对学生辍学的影响日益突出,随着社会发展,信息获取渠道日益丰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出对廉价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不少辍学外出打工的人尝到了打工的甜头,“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引发学生出外打工的念头,这种念头还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

二、归欧村当地教育现状

在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当中,我们对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洪州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洪州镇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全镇国土面积301平方公里,辖23个村(居)委会,71个自然寨,以侗族和苗族居多,总人口达3万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西部山区教育力度的投入不断加大,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四周高山环绕,地理位置闭塞,交通极为不便而长期与外界联系较少,经济依然以传统农耕为主,至今仍然属于经济不发达、生活贫困、教育落后的地区。

而归欧村,则是众多村和自然寨中的一个。

根据对当地小学情况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地教育的现状:

归欧村基本情况一览表

海拔:

600米

占地面积:

5.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275.66亩

居住状况:

苗族聚居

管辖:

1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

人口:

748人,共166户

经济来源:

种养殖业、外出务工

农民人均年收入:

2005年710元

教育设施状况

村小学:

归欧小学1所

图书室:

1个,藏书400册左右

教师数量:

4人(其中两人为代课教师)

在校学生:

90人

在校学生男女比例:

4:

5

在校生巩固率99.1%

升学率100%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数据来源:

贵州省万村千乡网页工程──归欧村概况

根据表格数据我们了解到:

作为贵州山区众多村落中最普通的一个的归欧村,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教育方面都显得很落后。

据当地农民反映,他们的生活主要依靠自给自足,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因为单靠耕作就能基本解决吃饭问题,居民除了外出打工者外,靠耕作经济收入十分低。

全村唯一的小学──归欧小学设施简陋,除了基本书桌和黑板外几乎没有其他教学设施。

一到六年级仅仅依靠4名教师,其中两名还是代课教师。

学校设有一个藏书室,藏书虽有400余册,但都是来自沿海地区旧书捐赠或者西部支教捐赠读物,书籍内容参差不齐,深浅不一,小学生阅读多少会有难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地经济状况不容乐观,教育设施十分简陋,但还是存在几点值得庆幸的地方:

a小学生辍学现象并不十分严重。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归欧小学学生在校巩固率达到99.1%。

换句话说,其学生辍学率不到1%,即100个学生里或许只有一个会在小学辍学。

中国教育学会的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韩清林透露,截至2011年,我国辍学生已达到88.3万人,辍学率8.8%。

相比之下,1%的辍学率可以说是相对较低的。

b当地教育重男轻女现象并不十分严重。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得知,归欧小学学生中男女比例为4:

5,即就读学生中女生数量比男生多。

根据我们的《家长篇》问卷数据反馈得知,在受教育这方面,90%的家长认为男女机会平等,都是孩子,都应该接受教育,他们大部分都希望孩子能够读好书,做个有文化的人;而少数家长则想孩子读几年然后工作,只有极个别认为读书与否都无所谓。

可见,大多数的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能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素质。

c尽管当地学生辍学现象依旧严重,但是学生自身对读书的认可程度还是挺高的。

《学生篇》问卷中,我们有问到:

“你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调查结果显示76%的学生选择相信。

此外,68%的学生认为在学校能够学到东西,表示喜欢上学。

可以看出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尽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依旧处于较低水平。

但是“知识改变命运”逐渐得到少数民族地区认可,读书意识较以往是有很大进步的。

三、当地学生辍学的影响因素

根据我们的问卷反馈和访谈反馈,我们对当地学生辍学现状与原因进行了整理得出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影响学生辍学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a学生家庭困难,经济条件不允许。

※数据来源:

《学生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以上是我们的统计数据。

我们对当地120名学生发放《学生篇》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0份,考虑到三四年级以下的学生对于填写问卷有一定的困难,我们不对其进行调查。

调查学生以小学三年级以上以及初中生为主。

其中三四年级的学生超过半数为51%,五六年级和初中生所占比例为49%。

在这些填写问卷的学生中,家庭成员在4-6个的占绝大多数,高达71%。

成员人数为7个或7个以上的达到28%,而家庭成员在1-3个的只有1%。

请看下图:

※数据来源:

《学生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由此可见,当地学生家庭成员普遍较多,独生子女极少,大多数家庭不止一个孩子在读书,并且家中多有缺乏劳动力的长辈需要照顾。

同时,在另外一份针对学生家长的问卷《家长篇》调查中,我们发放4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0份。

请看下图:

※数据来源:

《家长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调查数据表明,85%的家长属于31~50岁这一年龄段,30岁以下及50岁以上占少数,一半以上的家长受教育程度都只是小学,初中以上学历仅占8%,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另外,他们的家庭月收入大部分只有1000元以下,极少数家庭收入高于1500元,加上家庭人口数量多,4~6人或以上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靠着如此低的收入要养活一家十分不容易,生活压力较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不高,不愿在孩子身上作过多的教育投资也成为必然。

这种现象在我国乡村都是普遍存在的。

绝大部分农村家庭,一般都有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女。

多个子女同时入学受教育所要花费的费用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贫困家庭,特别是多子女家庭往往因承受不起这沉重的负担而让子女辍学。

b家长的意愿及关心程度。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家长的意愿以及是否关心孩子学习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对读书的看法。

请看下图:

※数据来源:

《家长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一方面,在《家长篇》问卷中,87%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并且57%的家长也表示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有5%表示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

由此可看出,虽然经济条件没有很优越,大部分家长还是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

另一方面,由于当地留守现象普遍,加上家庭收入不足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大多停留在口头上。

接受访谈的一位老师表示,留守儿童非常多,在她教的一、二年级的所有学生中,全班只有两个学生的家长是在家里的,其他都外出打工了。

由于家长不在身边,学校教育无法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学生的学习得不到重视。

即使父母在子女的身边并且内心十分关心孩子学习,但是很少表露出来,大多也只是口头询问学习情况。

接受访谈的三位家长中有两位表示,平时和子女的交流非常少,更不要说和子女谈有关学习的话题。

学生视读书为苦差事,厌恶学习,而作父母的也听其所然,最终辍学了事。

(二)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篇》中,在对61个曾有过不读书念头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不想读书是因为学习枯燥无味,成绩跟不上。

15%认为读书没有用处,更有10%是由于别人说读书没有用处而想要辍学。

以下为本题调查结果:

※数据来源:

《学生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除了家庭条件不允许这一选项外,其他选项包括成绩跟不上、学习枯燥无味、自己以及别人认为读书没用、和老师同学关系紧张、想做别的事等都与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态度有关,家庭条件不允许只占5%。

根据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结果,总结影响当地学生辍学的自身因素包括:

a厌学心理。

当地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心理比较普遍,是导致学生辍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往往在于:

认为学习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先前学习经历中形成的关于对学校或教师的不良印象等等。

接受访谈的两位学生均表示自身成绩差,对学习不感兴趣,于是自己决定不读。

另一位初中辍学学生表示是由于老师很凶,常拿教棍打学生,学校教学环境非常恶劣,学生动不动就打架,学生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决定辍学。

B从众心理。

学生个人年纪小,缺乏判断力,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请看下图:

※数据来源:

《学生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根据问卷反馈的信息,我们有问到学生“身边辍学的同学多吗?

”这一问题,得到的是上图中的结果,42%的学生认为身边很多同学辍学,32%对此表示不清楚。

同时,我们访问到当地一小学的校长,接受访谈的校长称:

“孩子容易受他人(打工归来)的影响,羡慕他们有钱时尚,也想像他们那样不读书去外面赚钱花。

”其中一位家长也表示,儿子是因为他的同学朋友都出去打工,于是他也不想读了,他就跟着朋友去打工。

个人受同辈人、朋友的影响而辍学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学校因素

总结影响学生辍学的学校因素有以下几点:

a教师素质

在对当地老师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当地教师队伍素质普遍较低的原因。

洪州镇归欧村归欧小学是当地唯一一所小学,全校90名学生,却仅仅设有校长1名、老师4名。

一方面,当地老师缺乏,很多老师身兼多学科多年级的教学,在编制内的老师只有几个。

另一方面,当地的老师除了教书还兼职在家务农的活,繁重的农活占据大部分课余时间,基本无暇顾及那么多学生。

教师素质不高,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学生基础差,学习困难,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此外,一些教师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在对3名辍学学生的访谈中,3位学生均表示老师基本上很少关心自己的学习,上课很无聊,不喜欢听老师讲课,对学习没兴趣,所以决定不读书。

其中有一位学生更是认为他的老师过于严厉,有时甚至会棒打学生,实施体罚等。

b硬件设施

我们支教队伍在当地唯一一所小学──归欧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亲眼目睹了该小学的惨状:

教学楼全由木头搭建,全校6间课室,每个课室面积大概在30平方米左右,要容纳30多名学生。

课室内除了较崭新的桌椅之外,只有一个黑板和一个简陋的讲台,四周都是破旧的窗户,下雨天教室还会漏水。

在对当地书记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由于村落当地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条件与设施十分简陋。

学校布局不合理,一些学生因为路远、交通不便或者住校食宿花费较大等原因辍学。

当地的书记表示,“当地没有初中,这里的孩子都去到平价附属中学读书,很远,走路要走三个多小时,学生是住宿的,一个星期回一次。

”这样的教育条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社会因素

a受社会打工潮的影响而辍学。

根据我们对家长们的调查数据发现,60%的家长认为自己会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让孩子辍学,而学生自身也表示倘若辍学的话会选择外出打工或是在家帮忙,比例占到87%。

换句话说,过半数的学生辍学是因为经济因素,而经济困难又是导致山区青壮年外出打工热的原因。

在《家长篇》的调查问卷中我们问到:

“假如孩子中途辍学,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调查结果如下:

※数据来源:

《家长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52%的学生辍学都是因为外出打工。

当前,农村20岁以下青年,很少留在农村,他们大多数人向往城市繁华的生活。

每年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之际,他们都会购回不少农村难得一见的物品,在家乡的亲朋戚友面前炫耀。

这些与初中学生年龄相差不大的青年,其中就有当时辍学外出打工的,不管在外面混的怎样,一个个前卫时尚,这导致家境并不宽裕的学生心生羡慕。

于是,免不了有学生“学心”涣散,萌生“读书苦,读书累,读书不如混社会”的念头。

接受访谈的校长说,“孩子容易受他人(打工归来)的影响,羡慕他们有钱时尚,也想像他们那样不读书去外面赚钱花。

社会上流行的打工潮让这些孩子们没办法踏实地继续学习,心里很羡慕很浮躁。

”接受访谈的三位辍学学生都表示渴望见见外面的世界,辍学之后会到外面打工。

据了解,基本上所有的辍学学生在离开学校后,都是选择去温州、深圳、东莞等城市进厂打工。

b普(职)高校收费较高、大学生就业难等导致“读书无用论”盛行。

由于贫困山区经济困难,很多家长没有能力抚养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加之社会上普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致使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了中专和大学,最终还是找不到工作,“毕业等于失业”,和没读一样,而且投资大,不如不读。

这让很多家庭的孩子在读书的道路上望而怯步,过早盲目地步入社会生活。

接受访谈的当地校长称,“外出打工归来的人会说,中专文凭在外面也吃不消,还不如不读。

这些话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对走读书这条路失去了信心。

很多学生都选择退学然后外出打工赚钱。

四、归欧村当地小学男女生辍学差异分析:

除了以上对当地学生辍学现象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之外,我们还对被调查学生中男女辍学念头差异进行了分析,如表所示:

人数

61

59

有不读书念头(人)

32

27

占所在性别的比重

52.5%

45.8%

※数据来源:

《学生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由以上表格数据可以得知,当地学生中,男女生对“读不读书”这个观念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曾经或现在有不读书念头的男生人数占所有被调查男生的52.5%,女生则占被调查女生数量的45.8%,两者均在50%左右。

可以看出,在“读不读书”这个观念上,男生略比女生多,但总的来说差异不算很大。

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男生与女生在与同学关系上的差异请看下表:

关系很好

关系一般

关系疏远

29

27

5

45

14

0

※数据来源:

《学生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由表格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女生在学校与同学的关系上比男生要好得多。

女生几乎没有与同学关系疏远的。

这是由于女生普遍比男生性格温和,较少与别人发生冲突。

而男生当中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与同学关系一般或疏远。

男生更加贪玩好动使得他们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

另外,男生与女生在“想要上学的原因”上也存在差异,请看下表:

学到东西

父母意愿

与人玩耍

得到老师同学认可

无处可去

37

15

1

7

1

45

6

2

6

0

※数据来源:

《学生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希望在学校学到东西的学生里面,女生明显比男生要多,而男生更倾向于读书是父母的意愿。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希望能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只有极少数人是想要与同学玩耍或是觉得无处可去。

在我们对老师的访谈中可以得知,相比之下在学校的女生更听话懂事,她们比男生更要刻苦读书,男生则比较调皮爱玩。

此外,虽然当地重男轻女现象并不十分严重,但是重男轻女还是存在的,女生在家里承担了更多的家务活,父母则更倾向于支持男生读书,这使得女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一方面,由于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加贪玩厌学,与同学关系较差,更容易产生辍学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女生普遍听话懂事,与同学相处和谐,加上重男轻女带来的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使得她们比男生刻苦好学。

男女学生在辍学观念上是存在差异的,男生更加倾向于辍学。

【小结】

本次研究我们采取了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当地不同身份的人们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调查。

调查对象为归欧村纯粹的当地村民,他们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具体状况最有发言权,本研究的统计分析也是对当地现状的客观反馈,一定意义上具有代表性。

此外,我们的研究是依托暑期三下乡的平台开展的,在对当地进行调研的同时,我们还对当地教育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对当地教育现状具有一定的了解,由我们自身来撰写报告,能最大程度上反映出亲身的体会。

根据结果,我们可以从小处窥见我国自义务教育推广以及不断扶植偏远山区教育发展以来西部山区教育状况的改变。

本次研究虽然能从学生、家长、老师、校长、村支书等多方面展开调查,获取多方信息,但是在实际应用上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只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方法来取得信息,获取的信息面比较狭窄,由于问卷调查与访谈的主观性比较强,缺乏代表性。

如:

对3个已辍学学生的访谈存在随机性,他们3人的观点不能代表所有辍学学生的心声。

以此类推,受采访的家长或老师的观点有些刻意隐瞒,多多少少存在主观色彩,容易与现实状况产生偏差。

b分开《家长篇》《学生篇》不同问卷展开的调查里,由于学生与家长的主观想法不一致,导致部分数据产生矛盾,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

如:

《家长篇》问到:

“您是否关心孩子学习?

”和《学生篇》问到的:

“家长是否关心你的学习?

”数据反馈上存在较大出入。

c问卷设置上存在漏洞。

在数据统计与分析时发现问卷设置上部分题目数据可有可无,部分问题需要数据说话却缺乏实际数据,使得后期分析存在诸多不便,需要总结与反省。

此外需要一提的是“撤校并点”政策对本研究的影响:

2001年,国务院做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一项内容是“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这项政策近年来经过研究表明,是导致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是在假设归欧村不存在“撤校并点”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研究只局限在对当地居民自身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方面。

在忽略重大教育政策影响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查分析,容易造成某些误区,也是本课题目前研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