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4709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docx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核算答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docx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三)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是了

解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发现问题、分析规律、为经济决策服务的重要信息资源。

2.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

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

民经济机构部门。

3.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

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

门,在我国习惯称国民经济行业部门。

4.经济流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数量,包括生产、分

配和再分配、变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

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价值量。

5.要素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6.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

形式。

7.生产者价格是指生产者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括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

生产税净额。

8.购买者价格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应支付的市场价格。

9.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

和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时、或

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时进行统计的原则。

(四)简答题

1.答:

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包括

(1)非金融企业部门,由从事生产市场上的产品和非金融服务的法人企业组成。

(2)金融机构部门,由从事金融媒介活动的所有常住法人单位和企业组成。

(3)政府部门,由具备法人资格的各种类型的行政单位和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组成。

(4)住户部门,由所有常住居民住户组成。

(5)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它是法律实体,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主要从事为居民家庭生产非市场性服务,其活动经费主要是由各种捐赠的资金来源负担。

(6)国外,指与该国从事经济活动的全部非常住机构单位。

2.答: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

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

它是以生产

活动和生产某个产品的相对独立性为原则的,具体特征是:

(1)具有一定生产场

所;

(2)能够获取有关生产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资料,包括劳动和资本生产要素的投

入;(3)具有自己的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生产活动,并能编制反映生产过程的生产

账户。

3.答:

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主要是以下几大类。

(1)货物和服务交易。

来源主要是国内生产和进口,使用主要是中间消耗、最

终消费、资本形成或出口。

(2)分配交易。

它是指由生产创造的增加值形成收入初次分配给劳动力、资

本和政府的交易,以及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交易。

(3)金融交易。

它是指各类金融资产的净获得(净购买)或负债的净发生过程

中债权与债务资金上的交易。

(4)内部交易。

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在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全过程上的

系统一致性,对于企业或基层单位生产者自行生产自己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企

业或基层单位的内部交易看待。

4.答:

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是指能够代表自身拥有资产和负债,从事各种交易

活动,负有法律责任及对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财务决策的经济活动单位。

国民经

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所确定的

基本核算单位。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

一个机构单位可以

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基层单位,而一个基层单位只从属于一个机构单位o

5.答:

(1)从总体上说,目的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监测、分析、比较,为制定和分

析政策及宏观调控管理服务。

(1)从内容上说,是揭示运行系统的主要经济功能及相互联系。

(3)从方法上说,是通过一系列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

系,实现对运行系统的描述。

(4)从发展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将是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答:

分类体系建立在经济主体和交易分类的基础上。

(1)国民经济产业(行业)部门分类和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是经济主体分类。

(2)生产领域中的分类是为反映产业结构、总供给结构及生产率计算和经济结构分析服务的。

(3)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中的机构部门分类,主要为分析收入分配结

构服务。

(4)在最终使用领域,消费按政府和居民消费目的分类,是为分析政府职能作

用和居民消费行为及结构服务的;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主要反映金融市场

的各种结构和联系。

对非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是为投资品需求结构和资本生产

率或技术进步分析服务的。

7.答:

(1)在生产阶段,用GDP来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

(2)在收入分配阶段,用国民原始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反映收入初次分配

和再分配结果的总量特征。

(3)在最终使用阶段,各种消费构成总量指标反映消费需求;储蓄作为积累领

域的主要资金来源,向资本形成和金融市场分流。

因此,可以用金融投资和负债、

固定资本形成、库存投资以及其它非金融资产购买净额等指标来体现最终产品使

用状况。

8.答:

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

收人、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

具体讲,就是一国

常住机构单位所生产的全部增加值总量,与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后的国民原始

收入或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量相等,它们与最终使用在消费和积累上的国民最终支

出总量也是相等的。

概括地讲,国民生产总量转入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收入分

配后形成最终支出,最终支出是对生产总量的市场实现。

从经济过程来看,它们

之间就像三个等量的轮子,相互关联、带动,形成不断循环。

三等价原则是确定国

民经济生产、收人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一致性的重要原则。

从国民经济核算账

户体系来看,三等价原则体现为前后账户之间统计核算的联系和统计口径范围的

统一。

此外,三等价原则对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分类也有重要指导作用,即各种分

类之间按照国民经济循环过程,相互关联、系统一致。

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

(三)名词解释

1.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商品,例如粮食、面粉、煤炭、机器等有形

商品。

服务是指无形的商品,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

它不能被储存。

2.固定资产折旧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因生产活动使用固定资产而耗损的

固定资产的价值。

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价值转移。

3.市场产出是指以盈利为目的并在市场上实现的生产产出,其特点是由市场

供求决定规模和价格。

4.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

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5.中间消耗是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

和服务的价值。

6.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扣除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7.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

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8.总消费是核算期内机构单位为满足个人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对

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的支出合计。

它通常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居民消费,即居民

在核算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另一是社会公共消费,即政府最终消费支

出总计。

总投资是机构单位在核算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库存的投资支出总计,包括固定

资产形成和库存增加两部分。

9.国内生产总值是—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

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10.部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指某部门增加值增量占国内生产总值增

量的比重,它是研究产业结构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用公式表示为:

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该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

值的增长率

(四)简答题

1.答:

(a)这个企业为经理买这辆小汽车要作为投资计入GDP,而这个企业给

这位经理发一笔额外的报酬让他自己买这辆小汽车在国民收入核算要作为消费

计入CDP。

(b)假若一个消费者买本国生产的轿车消费,则该购买支出要计入GDP,若购

买进口轿车消费,则该消费支出要作为进口从GDP中扣除。

2.答:

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

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

交换发生。

间接税虽有出售产品的厂商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

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

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人,而是政府收入,但

毕竟是购买东西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和收入法

计得的CDP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方面计人CDP。

3.答:

货物和服务各自的特点表现在:

(1)货物是有形商品,服务是无形商品;

(2)货物被生产出来后,在未被消费以前可以储存,而服务则不能被储存;

(3)货物的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

4.答:

机构单位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

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

它是反映微观生产单位生产成果的重要统

计指标,也是为宏观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的重要内容。

机构单位增加值说明一

个机构单位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数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多,也就是为社会创

造的价值越大。

机构单位包括企业、公司、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类型,在增加值核算方

法上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非营利机构单位,如司法单位、社会团体单位等,它们的

生产活动一般不与市场相联系,所以对这些机构单位的增加值核算一般采用估

算、推算等虚拟核算的方法。

但是,一般说来,机构单位增加值核算方法主要是两

种,一个是生产法,另一干是收入法。

5.答:

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包括两种,一个是以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测度,一

般称为总产值或总产出。

另一种是以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测度,一般称为增加

值。

生产成果的总产值或总产出是指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全部过程中所形成的全

部价值,具体包括生产消耗的转移价值、劳动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资本要素使用

的报酬价值,它与经济学中一般表示的(C+v+M)的总价值或总产出是一致的。

从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出发测度生产成果的价值,是指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

全部过程中所新增加的价值部分进行计算,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

价值

6.答:

用“工厂法”计算工业总产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是单位内工业

生产活动成果,单位内非工业生产活动如建筑、农业等成果不能计入;

(2)必须是

本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成果,即本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和工业性作业,非本期的成

果不能计入;(3)必须是单位内工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即本期内在单位内不再进行

加工的最终产品,单位内不允许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7.答:

农业部门总产出的计算。

农业部门总产出按“产品法”计算,即以农产

品为单位,按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乘以相应的单价计算。

农业部门可划分为农、林、

牧、副、渔五个行业,各行业总产出的计算大都是以其产品的实物产量与其相应的

单价相乘计算出来的。

对实物产量难以核算的,就以所支付的生产费用来代替。

将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总产出相加就是农业总产出。

它是以货币计量的农业产品

总量。

按“产品法”计算农业总产值的特点,是在一个生产单位内允许产品的重复计

算,即本期生产的产品又作为本期生产消耗的产品,它们的价值允许同时计入总

产出。

8.答:

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

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在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主要包括:

(1)小型工具。

一般是价值低于200元的工具都被视为中间消耗;

(2)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

(3)将核算中不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和核定折旧率的研究与开发支出

视为中间消耗。

9.答: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10.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生产的重要尺度,它在衡量经济活动净成果方面

有着其它指标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虽然为人们提供了福利的绝大部分,是影响社

会福利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民净福利并非十全十美,用它作

为国民净福利指标至少有以下不足:

(1)国内生产总值只衡量了经济活动的直接成果。

但远非经济福利的全部。

因为经济福利还会包含一些间接成果,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等,但这些间接活

动成果都不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体现出来,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的范围小于经济福

利的范围。

(2)国内生产总值并未包括给人们带来福利的全部产品和服务。

根据国民经

济核算体系的生产范围,家务劳动提供的服务以及其它一些非市场性的活动成果

并未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范围之内,而这些活动的成果在增进社会福利方

面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国内生产总值还会夸大社会福利。

国内生产总值只核算经济活动的直接

成果,并不考虑生产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等负效应,而环境污染恰恰会降低社

会福利。

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社会的非科学性和非准确性。

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

(三)名词解释

1.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是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货物和服务。

2.最初投入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3.最终产出即最终产品,具体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净出口。

4.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中间投入系数,是两个部门间直接存在的投入产出的数量表现,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的数量。

5.完全消耗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和各轮间接消耗系数的代数和,以反映最终

产出与中间投人的关系。

6.完全需求系数为列昂惕夫矩阵中的元素,它不仅反映总产出与中间投入的

关系,还可反映总产出与最终需求的关系。

7.影响力系数反映某部门最终需求变动对各部门产出的影响程度,感应度系

数是反映各部门最终产品变动对某部门产出的影响程度,这两个是相互联系的一

对概念,用以分析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四)简答题

1.答:

某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账户有以下作用:

(1)反映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2)反映产业部门的初次收入形成;

(3)反映产业部门生产的总产品的使用去向;

(4)是反映产业部门间关联的基础;

2.答:

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

第1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数目—致的若干产业部门纵横交叉形成的棋盘式表

格。

其主栏是中间投入,宾栏是中间产品。

整个象限反映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

经济联系。

第Ⅱ象限的主栏与第1象限相同,宾栏为最终产品或使用。

整个象限主要反

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

第Ⅲ象限的主栏是增加值或最初投入构成,宾栏与第1象限相同。

整个象限

主要反映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入构成情况。

第Ⅳ象限主要反映再分配关系。

3.答:

投入产出表主要有以下平衡关系:

(1)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

(2)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3)某个部门的总收入=该部门的总产出

(4)第Ⅱ象限总量:

第Ⅲ象限总量

4.答:

影响直接消耗系数的因素有:

(1)生产的技术水平;

(2)产出的结构;

(3)价格水平。

5.完全消耗系数反映最终产出与中间投入的关系;完全需求系数反映中间投

入、最终产出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三)名词解释

1,收入分配是指当期生产的价值分配给社会各方面形成的所有收支活动。

分为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

    收入使用是指消费活动,即用于购买从而实现消费所花费的支出。

2,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对生产的参与状况和贡

献,对生产成果——增加值的分配。

初次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财产收人和生

产税。

3,财产收人是指资产所有者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资产归其使用而得到的收

入,是因资产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出让而产生的由使用者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

4.原始收入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平衡项目,也是体现整个收入初次分配结

果的综合指标,表示各部门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最终取得的生产性收人。

5.国民收人是指国内各机构部门原始收入之和。

各部门原始总收入之和称

为国民总收入(过去的GNP即国民生产总值),原始净收入之和称为国民净收入。

从含义上看,国民收入是指该国民经济当期从国内和国外获取的全部生产性收

入。

6.收入再分配是指在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的收入分配活动。

些分配有多种形式,广泛发生于国民经济范围内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与国外之

间,分配中产生的收支流量不再是生产性的,也不是交换性的,而是转移性收支。

7.转移是交易的一种形式,是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

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上述资源作为对等物回报之行为。

因此,它是“单方面”的交易。

由转移所产生的收支即为转移收支。

8.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结果。

从形成过程看,它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

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

配的最终结果;从去向看,它是各部门当期获得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9.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由于考察标准不同最终消费有两种

定义:

一是以货物和服务的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定义为最终消费支出。

是指由购买者向出售者购买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

二是以消费对象的实际

获得为标准,定义为实际最终消费,是指消费者实际获取的货物与服务的价值。

10.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扣除最终消费后的余额。

11.消费率是最终消费支出额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

即: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12.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即:

思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

(四)筒答题

1.答:

不同机构部门收入形成帐户具有不同特点。

除了各部门增加值在整个

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大小不等外,更重要的特点表现在各部门增加值在劳动

报酬、生产税和营业盈余上具有不同的分配结构。

一般来说,非金融企业部门增

加值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较大部分,在支付了较大数额的劳动报酬和生产税之

后,作为经营性、营利性部门,还会保留较大数额的营业盈余;金融机构部门增加

值数值较小,但它在要素构成比例上却和企业部门相似。

政府部门作为非营利单

位的集合,其增加值的大部分用于劳动报酬支付,营业盈余所占比重很小;为居民

服务的非营利部门的增加值数额很小,和政府部门相似,其构成要素主要侧重在

劳动报酬上。

由于大量农村和城镇个体经营者的存在,居民部门的增加值在国内

生产总值中往往占有一个可观的份额,其要素构成上的特点是劳动报酬所占份额

较小,营业盈余占增加值的较大部分。

2.答:

收人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

再分配两个阶段。

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

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

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

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入,这些构成了收

入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入分配账户的内容。

3.答:

收人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酌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

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

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

营业盈余。

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

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

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分配是收人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

的营业盈余。

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

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人;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

量。

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人初次分配的结果。

4.答:

收入再分配账户上记录的分配流量都属于经常性转移收支,通常把这

些转移归纳为三类。

一是政府财政征收的现期所得税,包括各种经常税;二是围

绕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而发生的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三是除上述之外的其它经

常性转移,包括当期非人寿保险保费净额和索赔、政府间的转移等。

5.答:

财产收人是资产所有者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资产归其使用而得到的收

入,是因资产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出让而产生的由使用者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

财产收人有以下类别:

1)地租2)无形资产使用费3)利息4)红利5)准法人企

业收入的提款6)直接投资企业的留存盈余。

6.答: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总收人是常用的几个国民经

济总量指标,三者间关系可由下述关系式表示: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净收入

国民可支配收人=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性转移收入净额

7.答:

在一系列收入分配账户上,平衡项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在形式

上使各账户内部能够保持平衡,外部保持衔接,而且自身也具有经济意义,是重要

的经济总量。

(1)收入形成账户的平衡项是营业盈余,反映各部门在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

支付后的盈余数额;

(2)原始收人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原始收入,反映各部门经初次分配后所获

得的生产性收入总量。

(3)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可支配收入,反映各部门经收入分配后所获

取的最终收人总量。

8.答:

经常转移是在各机构部门及国外之间及其部门内部相互交错发生的,

而相当一部分转移是有确定流向的。

所得税由各部门支付、政府部门获得;社会

缴款由居民部门对各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支付;社会福利则是各部门尤其政府部

门对居民部门支付。

这样,经过收入再分配后,各部门对可支配收人的占有结构

较之原始收入部门结构有不进一步变化,金融机构和企业部门所占份额进一步减

少,居民部门所占份额也有所减少,政府份额加大了。

收人再分配的另一个作用

是改变部门内部尤其是居民部门内部的收入占有结构,这要通过对居民收入的进

一步分组才能表现出来。

9.答:

收入使用帐户的初始项——可支配收入,平衡项——储蓄。

收入使用帐户是继收入分配帐户之后,揭示居民、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

利性机构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在最终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帐户。

该帐户不是对所有的机构部门都有实际意义。

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作为生

产经营性单位没有消费的功能,不核算消费,其可支配收入全部转化为储蓄,只有

居民部门、政府部门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才有最终消费,因此只有这三个

部门才记录消费流量,体现可支配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的平衡关系。

10.答:

居民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