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项目申请报告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3373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性炭项目申请报告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活性炭项目申请报告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活性炭项目申请报告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活性炭项目申请报告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活性炭项目申请报告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活性炭项目申请报告DOC.docx

《活性炭项目申请报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性炭项目申请报告DOC.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性炭项目申请报告DOC.docx

活性炭项目申请报告DOC

 

年产200吨木质碳纤维产业化项目

山东XX有限公司

 

申请报告

 

二〇一四年四月

附表:

财务计算表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1.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1.1.1项目名称

年产200吨木质碳纤维产业化项目

1.1.2项目建设单位

单位名称:

山东XX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XX

山东XX有限公司是由北京XX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北京XX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以在中关村科技园的高新技术公司(知识产权,研发团队)为母体,以树皮,木屑,树枝等为主要原材料,生产高比表面积及超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碳纤维,生产民用强度碳纤维产品以及下游环保,医用,军用等产品的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

宗旨:

依托在京高校的科研团队,致力于高校科技成果的工业化转化以及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实践科技兴业。

目标:

高端,高效,高质。

公司本着“诚信敬业创新高效”的企业精神,期待着与各界开展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为济宁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1.2申请报告编制的依据和范围

1.2.1编制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2013修订版);

3、《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5、《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2014年禹城政府工作报告》

7、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8、现行有关技术规范、规定及标准;

9、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基础数据。

1.2.2编制范围

1、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2、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3、资源综合利用分析;

4、节能方案分析;

5、建设用地和征地拆迁分析;

6、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7、经济影响分析;

8、社会影响与风险分析。

1.3项目概况

1.3.1项目建设地点

山东省禹城市高新区。

1.3.2项目建设内容

该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7亩(合24667.9㎡),碳纤维生产车间占地面积3100平米局部二层为办公室,门前设有冷却水池588.8平米;环保设备车间占地面积4749.2平米,门前设有冷却水池1089平米;下游产品车间占地面积2552平米;车间高度10.45米。

综合楼(食堂、实验室、研发室)占地面积1110平米,4层,高12米。

1.3.3建设期

项目建设期为1年,即:

2014年4月开始前期准备,2014年5月开始实施,2015年5月全部建成。

1.3.4生产规模

根据市场需求及资金筹措能力等因素,本着充分利用成熟的市场优势,实现年产200吨木质碳纤维生产规模。

1.3.5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情况

本项目总投资为11000.00万元,其中土地费用592万元,工程费用3000.00万元,设备费用6440.00万元,固定资产其他费用343.00万元,财务费用125.00万元,流动资金500.00万元。

本项目总投资11000.00万元,自筹资金2000.00万元,银行贷款4000.00万元,对外融资5000.00万元

1.3.6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的背景

(1)碳纤维是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增强相之一,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碳纤维材料作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目前,全球碳纤维(CF)的市场呈现全面回暖的趋势。

据碳纤维巨头日本东丽公司预测,2012年,世界碳纤维需求量将增加16%,今后三年的年均增长率将达20%~30%。

据美国市场调研公司Lucintel统计,随着碳纤维在汽车、各种机械设备、航空航天领域应用量的迅速增长,预计未来几年碳纤维需求快速增长态势将延续较长时间,2015年全球碳纤维消费量将达到70000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37%。

到202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甚至可达到130000吨/年。

目前,全球碳纤维消费中,体育用品和休闲设备占整个碳纤维市场18%~20%,其余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商业以及工业等领域。

其中,碳纤维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尚未完全成长起来,未来最有希望获得较大的增长。

(2)国内碳纤维市场前景广阔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十年中国碳纤维材料将高度发展。

碳纤维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比模量的纤维。

此外,碳纤维还兼有其他多种优良性能,如低密度、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导性高、热膨胀系数低、X光穿透性高,非磁体但有电磁屏蔽性等,多作为增强材料加入到树脂、金属、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构成复合材料。

这些特性已经预示了碳纤维的广阔应用前景。

预计,到2015年,国内碳纤维总需求量将达到13500吨/年。

未来几年碳纤维市场将出现快速扩张态势,年均增速将达18.41%。

图表2009-2013年中国碳纤维需求量及增长趋势预测图

针对国内市场的巨大缺口,《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其中包括碳纤维低成本化与高端创新示范工程。

工信部人士表示,将通过实施示范工程,突出解决一批应用领域广泛的共性关键材料品种,提高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和示范应用,扩大产业规模,带动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碳纤维产能达到1.2万吨,基本满足航空航天、风力发电、运输装备等需求。

目前国内碳纤维实际产量不足2000吨,距离1.2万吨的目标产能还有巨大空间。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社会投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订版)》。

该目录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产业组成,本项目不属于鼓励、限制和淘汰类,属于允许类,因此,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其框定了新材料的范围,“十大重点工程”实实在在指出了投资机会。

规划“十大重点工程”里有一项属于碳纤维行业,可见政府对其重视程度。

国家将重点建设江苏连云港、山东威海、吉林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基地;工程目标为,到2015年碳纤维产能达到1.2万吨,基本满足航空航天、风力发电、运输装备等需求。

(3)符合市场需求原则要求

未来十年中国碳纤维材料将高度发展。

碳纤维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预计,到2015年,国内碳纤维总需求量将达到13500吨/年。

未来几年碳纤维市场将出现快速扩张态势,年均增速将达18.41%。

活性炭纤维产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4)符合因地适宜原则。

综合考虑山东省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资源优势。

项目的建设将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将禹城市较好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地人才资源、交通资源和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项目的建设实施,可以有效地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加快居民致富步伐,促使企业形成经济规模,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作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6)符合新型工业化原则

发展新型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人力、物力和市场资源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资源的可利用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将本项目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新型科技工业基地。

(7)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项目全部用工约120人。

生产人员从社会、学校择优录取,有利于缓解禹城市的就业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山东XX有限公司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该业务对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项目工艺技术成熟,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要求和发展趋势,应用前景良好。

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为公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将大大促进地区木质碳纤维行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3.7工艺技术方案

⑴建设内容

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碳纤维生产车间,环保设备车间、产品车间、综合楼、1#冷却池、2#冷却池和其他辅助设施。

②工作制度和设计年时基数

该项目管理人员实行常白班,每班工作8小时,生产人员为四班三运转制,全年工作330天。

主要工艺技术

本项目将本公司其他基地生产的原丝以及木纤维毯毡通过辊子传送至炭化炉按照新型炭化活化法工艺,制备出木质碳纤维及活性炭纤维。

用活性炭纤维为原料生产各种环保设备。

1.3.8设备方案

设备选型原则

贯彻工业装备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适用的设备设施。

⑵主要设备

根据所确定的技术和工艺方案,合理选择生产设备,并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和配备必要的设备及公用动力设施。

购置设备设施共计17台。

详见下表:

主要设备明细

序号

名称

型号

数量

1

剪板机

QC12Y-12×4000

1台

2

折弯机

WB67Y-63-4000

1台

3

数控冲床

VIPROS-358KING

3台

4

焊接机器人

1台

5

辊弯机

1台

6

高频焊机

KGP-C-L-48-380

2台

7

弧焊机

SAXO3.5

2套

8

线切割机

HDDX

1台

9

蒸汽干燥箱

HT-GZ-02

2000mm×1000mm×1600mm

1台

10

氧化炭化炉

HT-TH-01

1200mm×15000mm

1台

11

包装线

HT-BZ-01

1台

12

性能检测仪

HT-JC-01

1台

13

控制单元

HT-C

1台

1.3.9总平面布置及运输

设计原则

该项目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兼顾考虑生产的工艺流程,根据场地条件,满足山东省禹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合理布局车间的位置,以取得合理的组织和流程,充分满足工艺要求;对安全防火、日照、通风、道路绿化等方面的参数取值或指标控制,做到满足有关建设规范、提高环境质量等多方面的要求。

布置紧凑、合理、节约用地;环境绿化与空间组合协调,工厂和工作环境良好。

总平面布置

根据产品特点,力求生产工艺流程顺畅简捷,厂区面积利用系数符合规范要求。

并具有功能分区明确,人流、物流便捷流畅,厂区舒适、美观的特点。

本项目位于山东省禹城市高新区,计划总占地面积37亩。

本厂区设有两座大门,人员、物料分流。

厂内道路四通八达,主干道贯通厂区,辅以其他道路,联通各个办公、生产等区域。

生产车间按工艺流程排列,便于运输及管理。

整个厂区布置,功能分区明确,布局紧凑,工艺线路清晰流畅,交通运输方便便捷,利于厂区的生产及管理。

在绿化设计中,在道路两侧均布置有绿化带,将各建筑物四周充分绿化。

其中,生产中心区是重点美化区域,在做充分绿化的同时,可设置一些建筑小品来点缀;道路竖向布置,结合厂区雨水沟和马路边沟排水,纵坡0.3%,横坡2%。

工厂竖向(排水)设计

厂区地势平坦,本次设计由西向东排水,道路及场地雨水排放到厂区现有排水系统,建设场地及地坪排水沟均采用明沟盖板设计,采用暗管和明沟结合的方式排水。

道路及绿化

项目道路两侧及建构筑物周围皆予以绿化,种植花草和树木,以达到减少空气中的灰尘、降低噪声、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及美化环境的目的,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

管线规划

厂区管线规划:

给排水管线、电力及通讯线路等均采用地沟敷设。

排水采用暗沟雨污分流形式。

⑹厂内外运输

①厂外运输及运输方式

项目需要场外运输的物品主要有生产原料和成品。

所需原料主要在济宁市采购,本项目产品视实际情况由客户自提或运送上门。

成品将根据运输距离和交通条件选择公路或水路运输,主要依靠社会运输力量。

②厂内运输及运输方式

厂内运输采用装载机和皮带运输机解决。

1.3.10土建工程

主要标准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6-2010);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8);

《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建设条件

①气象条件

禹城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光照充足。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555.5毫米。

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02天,全年日照2546.2小时,年平均风速2.5米/秒,最多风向为西南偏南风。

年平均蒸发量1884.8毫米,年雷暴日数23天。

②厂址水文地质条件

禹城市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径流、引黄干渠和地下水资源三部分。

徒骇河、赵牛河、禹临河水资源、苇河等较大河流纵贯全市,境内当地径流量多,过境径流量丰富;潘庄引黄干渠穿越本市,境内长36公里;全市地下水可供利用水资源约1.596亿立方米。

地震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禹城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建(构)筑物

该项目建筑物主要有碳纤维生产车间,环保设备车间、产品车间、综合楼、1#冷却池、2#冷却池和其他辅助设施。

1.3.11公用及动力工程

给排水

设计标准

该项目给排水所使用的设计标准或规范如下: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设计内容

该项目内容主要包括该项目的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

项目给水

a、给水水源

该项目水源来自建设单位新建的自备井。

生活及消防合用一个供水系统供水,供水压力0.4Mpa,供水主管径DN150,能满足生活及消防用水量。

b、项目用水量

该项目年总用水量为1689吨。

c、室外消火栓系统

室外消火栓系统消防用水量为25L/s,设室外环状管网,管网上设室外地上式消火栓,其间距约80m,消火栓保护半径为150m,管网内压力为0.55Mpa。

d、室内消火栓系统

生产车间内设室内消防,室内消火栓系统消防水量为15L/s,室内消火栓间距约为20m,保护半径为30m。

室内消防水管布置成环状管网。

e、根据各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均按规定配置足量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以扑灭初起火灾。

f、企业设兼职消防人员。

车间设专职安全员1名,负责消防安全工作。

④供水系统

项目采用厂内供水管网—用水点的供水方式,生活、消防合用一个供水系统供水。

一次水给水管网为环状管网,以增加给水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管材为焊接钢管,管道防腐做加强级防腐层。

项目排水

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放系统。

a、排水系统的划分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为了符合国家及地方的环保政策,项目的排水系统划分为雨水排水系统、生活污水系统。

b、雨水排水系统

项目区域内雨水通过城市型道路雨水井收集后排入该系统,经沉淀池处理后。

c、污水系统

管道布置与供水管网路线平行,根据污水量在适当位置设化粪池,污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周边农灌。

供电

①设计范围

该项目电气内容包括建筑物的供配电、动力、照明及防雷接地。

②设计标准

本工程电力设计所使用的设计标准或规定如下: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2008);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技术规范》(GB50055-2011)。

③用电负荷及负荷等级

此项目用电总量为3942万kWh。

b、负荷等级

根据《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和及对供电连续性的要求,该项目工程的运营负荷为三级负荷。

消防用电为二级负荷。

④供电电源

该项目电力引自禹城市电网供电线路,电源电压为10KV线路架空引来,可供项目用电,电力供应有保障。

⑤配电方式

该项目主要采用放射式配电,部分采用树干式配电。

⑥环境特征及设备选型

a、车间为一般环境。

b、车间配电室选用GGD2型固定式开关柜及XLF型动力配电箱。

c、车间照明以工厂灯、防水防尘灯、气体放电灯为主,并在照明配电箱上集中控制。

d、防雷接地、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防静电接地采用共同接地装置。

并将新建表面处理车间接地装置与其他设施互相连接,构成全厂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

e、设备及管道应作好防静电接地。

所有工艺设备、管线、构架等均应与接地干线就近连接;所有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及结构支架等均应可靠接地。

通风

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10)。

通风

a、拟采用的排风换气次数为8次/h。

b、排风拟采用低转数轴流通风机,尽量减低通风设备噪声。

c、通风机拟安装在建筑物外墙上部。

1.3.12劳动安全、卫生防护措施

项目概况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11.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11);

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

地理位置

该项目拟选用山东省禹城市高新区,交通运输便利。

3工程项目组成

该项目主要建设:

生产厂房、化验室、仓库、辅助设施、煤场等。

生产过程中主要安全危害因素分析

该项目有害作业危险部位主要是:

机械设备裸露的旋转部位。

自然环境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该项目所有建(构)筑物均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防震设计。

防雷

该项目生产车间为钢结构,利用金属屋面板作接闪器,接地极埋设水平接地带将各柱基连在一起,构成环型接地网。

变压器及其他低压配电设备利用共用接地网作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配电室单独接地,所有的电气设备均通过扁钢与接地网相连。

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配电站四周设有人工接地装置,所有的电气设备均通过扁钢与接地网相连。

降雨

禹城市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降水较为丰沛,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因此应注意防涝。

厂区总平面布置

总体布局

工程的平面布置设计按使用功能的要求,基本做到工艺流程简洁流畅,节省投资,布局紧凑合理,合理的布置减少了输送距离并优化了管网的布设。

厂区道路及运输安全

厂区内道路为现有道路,城市型混凝土路面,主要道路宽度13m,主要道路转弯半径8m、6m,道路形式按环形布设,可满足交通运输及消防要求。

建筑物的安全距离、通风及采光

该项目各建筑物之间最小距离12m,可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要求。

生产区以自然采光为主,局部采光不足部分辅以人工照明。

⑸劳动安全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供配电安全措施

电是现代化生产中的主要能源和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如设计操作不当则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危害,如突然停电、直接或间接触电、电火花引起火灾或爆炸等。

采用的主要防范措施如下:

a、厂区内电缆敷设采用电缆沟和穿预埋管敷设相结合的方式,厂区内正常不带电的电气设备外壳、电缆及导线保护管、桥架、金属构件等均应与接地干线做良好的电气连接,可靠接地。

b、各供电、电控系统均有过压、失压、短路、过流、接地等安全保护装置,使故障能迅速排除和防止扩大。

⑹减轻劳动强度

为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事故发生几率,各物料传递和运输基本上为机械化作业。

⑺劳动卫生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防暑降温及冬季采暖

为保证夏季正常工作,采用自然通风和局部机械送排风的散热方式,开天窗。

在电控室等操作控制间安装空调进行防暑降温。

消声减噪

该项目高噪声主要为经营过程中产生间断噪声,拟在设备安装时,进行基础减振处理;内壁贴吸声材料。

预计采取以上措施后可使噪声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有关要求,以降低噪声对操作人员的影响。

⑻劳动安全卫生机构和定员

该项目按有关规定设安全环保机构以负责该项目的劳动安全管理工作。

本设计拟在车间设1名专职安全员负责本工段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

⑼劳动安全卫生投资估算

该项目用于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投资主要用于防雷、防火防爆、通风降温、防腐蚀、照明、消声减噪等,部分已列入其他投资内。

⑽建设项目安全卫生预评价

该项目设计通过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劳动安全卫生危害因素分析,分别采取了防范措施:

电气设备设计可靠的接地系统;在危险部位设有事故报警、防爆等防范装置;生产车间进行消声减噪,预防机械伤害等,并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分别采取防范措施。

设计满足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要求。

1.3.13消防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其它有关规范和规程。

工程概述

该项目主要建设钢构车间及附属设施。

该项目主要建筑物耐火等级二级。

消防措施

厂区总平面布置

厂区内道路设计为城市型混凝土路面,主要道路宽度、转弯半径、建(构)筑物之间最小间距12m,均满足交通运输及消防要求。

建构筑物消防

a、建筑物

该项目建筑物耐火等级均为二级,车间消防拟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0要求设计,可满足消防要求。

b、安全疏散

该项目建筑物及公辅设施均按有关规定进行设计,根据面积大小、长度,设合适的出入口,满足疏散要求。

电气防火

电气设备设有可靠的工作接地和保护性接地,通过电气设备的屏、柜底槽或专门敷设的接地干线与厂房接地网相联。

凡存在火灾危险的场所,其电气设备及线路均采用防火防爆型和采取防火防爆措施,并按规范要求选用电气设备。

消防给水

该项目室外消防水量25L/s,室内消防水量15L/s。

按消防规范要求设置室外消火栓和配置建筑灭火器。

厂区消防管道沿厂区主要道路成环状布置,并设有室外地下式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50m,可满足该项目要求。

1.3.14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及招标方案

运营组织

行政管理部分等为常白班,每班8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