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千字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3226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遗书千字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敦煌遗书千字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敦煌遗书千字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敦煌遗书千字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敦煌遗书千字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敦煌遗书千字文.docx

《敦煌遗书千字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遗书千字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敦煌遗书千字文.docx

敦煌遗书千字文

敦煌遗书千字文

篇一:

敦煌遗书考试题

什么是敦煌遗书

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莫高窟发现。

发现人王圆箓(1849—1917),湖北麻城人,清光绪年间在河西地区当兵。

离军后,受戒为道士,长期住在莫高窟,时时募化一些银两,用以修缮洞窟。

22日这天,他和募工在清理第16窟甬道的时候,发现甬道墙壁中空。

经尝试挖掘,发现一个隐藏的洞窟。

在这个封闭的洞窟内,装满4至11世纪间多种文字的文献,其中90%以上为佛教典籍,其他文书典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宗教、科技等多方面。

类型包括写本、刻印本、捺印本、拓印本。

语种包括汉文、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等。

時代跨越南北朝、隋唐、吐蕃统治时期(786—848)、归义军统治时期(唐末至北宋初)。

学术界初期在描述这些新发现的文书典籍时,统称之为“敦煌遗书”,沿用至今。

藏经洞的发现,轰动了海内外。

消息传开后,英、法、俄、美、日等国所谓“探险家”闻讯而来,采用不正当手段,将大量敦煌遗书、绢丝织品及壁画雕塑掠运国外。

1910年,清学部命甘肃学台将藏经洞内所有遗存“悉数运京”。

解运途中,监守自盗,敦煌遗书再次遭劫。

敦煌遗书的数量,据学术界初步统计,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1.6万余号;中国其他单位散藏3千余号;英国1.4万余号;法国4千余号;俄罗斯1.9万余号;日本近2000号;印度、西欧、北美也有少量收藏。

以上全部数量相加近6万号,其中包括大量撕损、断裂的残片;如果将有关残片相缀合,敦煌遗书的总数大约近3万件。

千字文与大藏经、敦煌遗书编号

《千字文》是我国优秀的启蒙读物,它用一千个汉字勾勒出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流传甚广,家喻户晓。

《千字文》四字一句,句句押韵,前后贯通,音韵谐美,内容涉及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方面,是一部袖珍的知识百科全书。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经的翻译越来越多,晋宋以后就产生了许多经录,著录历代翻译的佛经。

在现存许多经录之中,以唐代智昇的《开元释教录》最为精详。

该书著录当时已经流传的佛经五千零四十八卷。

后来的《开元释教录略出》首先使用梁周兴嗣次韵的《千字文》编号,每字一函(又称一帙),每函约收佛经十卷。

《千字文》自「天」字至「英」字,共四百八十字,每字一函,合四百八十函。

以后历代刻藏,相沿不改,使汉文大藏经的规模基本定型。

敦煌遗书入藏国家图书馆最早也是使用千字文来编目。

敦煌遗书作伪的几种方式

(1)原卷不伪,题记伪;

(2)纸张不伪,文献伪,即利用敦煌古纸制作的伪卷;(3)利用现代纸张制作的伪卷,纸张、文献均伪。

敦煌遗书的断代方式

可从题记、纸质、书法、内容、避讳、武周新字等方面来对敦煌遗书进行断代。

北朝写本书法带有隶意,南朝及隋唐写本为楷书,间有行书草书。

八世纪末至九世纪,有木笔书写的卷子,九世纪后期出现了经折装及册子本。

归义军政权及其历史贡献

唐晚期至北宋前期以沙州为中心的汉人地方政权。

大中五年(851),唐朝在沙州设归义军节度,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

宋天圣六年(1028)至景祐四年(1037)间,归义军政权被沙州回鹘政权取代。

敦煌在归义军统治的200多年中,在前期(晚唐)相当于唐朝的一个军镇,但因地处西陲,独立性非常强。

在归义军后期(五代宋初),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王国,《宋史》把它列入外国传。

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封存于归义军后期的藏经洞,保存了如此丰富的宝藏,汇聚了各种文化因素的典籍,正是敦煌这个国际都会面貌的完整展现。

这是归义军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

学术界有关藏经洞封闭原因的几种主要观点

一、避难说;二、废弃说;三、佛教供养物说;四、末法思想。

古书灭误的方法

古书“灭误”,即古书改误。

古人多用墨书写,这种用墨书写的文字,如写错了以后,主要采用涂盖的方法。

具体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1.雌黄涂盖:

古人写书多用黄纸,故涂盖之色亦应与之相当。

因雌黄与黄纸色相宜,故用之涂盖误字。

2.贴黄:

用黄纸将误字贴盖。

纸乃黄色,贴纸亦黄色,其色相宜,谓之“贴黄”。

3.铅粉涂改:

指用一种特殊的毛笔蘸铅粉涂改错字。

刮改:

借鉴竹简用刀刮削改误的方式,用刀轻轻刮掉误字,再书写正字。

篇二:

敦煌遗卷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编纂完成

研究历时30年总篇幅约2000万字堪称敦煌目录文献之最

方广锠20xx年08月09日14:

05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历时近30年时间得以完成。

该项目总篇幅约达2000万字,共分四卷,包括《馆藏目录卷》、《分类解说卷》、《索引卷》和《新旧编号对照卷》。

《馆藏目录卷》

《馆藏目录卷》用条记目录的方式,对敦煌遗书进行全面著录,共分13个大项、39个小项,涵盖敦煌遗书的各个知识点,严格按照体例采集数据、编纂目录。

目前,这一著录体例已经成为《敦煌遗书定级标准》(国家标准)的基础。

文物层面,《馆藏目录卷》对国图敦煌遗书重新统一编号,命名为“北敦号”,用汉语拼音字头“BD”表示。

编号兼顾到敦煌遗书的文物特征与遗书所抄写的文献特征,创造了敦煌遗书编目的新方法;对遗书的文物特征包括长度、高度、纸数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著录;对同一遗书抄写若干件文献的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著录,并对这种情况的形成、同一遗书上诸文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每一件遗书的真伪与时代做出判定。

文献层面,《馆藏目录卷》对每一种文献均厘定其具体内容,采用通行名称予以著录。

对每一号遗书上所有的文字均进行查核,力争做到每一行字、每一个字都有交代;按照原卷照录文献的首尾题、题记。

凡属有意义的杂写,也一概原文照录。

凡有印章,一概著录印文内容,并著录其大小、形状、颜色、位置;著录每一文献的书写年代、遗书上所抄文献的语种。

对所抄文献进行分类,并标注其分类号,与《分类解说卷》互检;著录遗书卷面二次加工情况,如句读、点标、科分、间隔号、朱笔、墨涂、倒乙、删除等。

文字层面,《馆藏目录卷》著录该文献所用的字体,例如:

避讳字、古字、合体字、异体字等情况。

此外,对曾经在民间流传的写卷,《馆藏目录卷》将其上的现代人题跋、印章、勘记一概予以著录。

《分类解说卷》

《分类解说卷》力图全面揭示敦煌遗书及其所抄文献的研究价值,包括概况、文物状态、文献状态、文字状态、各卷次情况等。

文物状态包括:

1.存在状态。

介绍该文献在敦煌遗书中共有多少以单主题遗书的形式存在,有多少以多主题遗书的形式存在。

2.装帧。

对该文献所属遗书的装帧形式进行统计与介绍。

3.首尾残况。

对该文献所属遗书的首尾保存情况进行介绍,对完整遗书与残破遗书的比例进行统计。

4.长度分析。

统计总长度、总行数、总字数,分析其较长卷子及残片的数量与比例等。

5.护首、扉叶、天竿、缥带、经名号,介绍护首及其附加物。

6.尾轴。

7.保存状态。

指卷面残破、污渍的情况。

8.抄写年代。

9.缀接。

10.多主题文献。

对该遗书上首文献以外的文献予以简单介绍,并通过对多主题遗书的分析总结敦煌遗书的特征。

文献状态包括:

1.文献种类。

即在这一分类号下,同一主题文献,包括多少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及其相关资料。

把相同的放在一个分类号中,便于研究者检索、研究。

2.首尾题。

文献的名称是文献内容的浓缩,对文献研究具有较大意义。

收集文献的各种名称,是文献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3.经文异同。

同一种文献,有时内容会有差异。

本目录力图著录不同文献与对照本之间内容的歧义,但由于工作量太大,目前只对部分文献或某些段落完成这一工作。

4.题记。

敦煌学界公认,写经题记对写经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此处列为题记的可分三类:

题记、题名、勘记。

5.印章、杂写。

6.二次加工、写经错抄。

通过这些文字与符号,可以考察古人是怎样修订、阅读、理解典籍文书的。

《索引卷》

包括十一个索引:

“典籍名称索引”、“纪年遗书及干支年代遗书索引”、“题记索引”、“印章索引”、“多主题遗书索引”、“录文索引”、“缀残索引”、“绘画资料索引”、“非汉文索引”、“今人题记、印章索引”、“本目录参考书目索引”。

《新旧编号对照卷》

包括一个“《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分册简表”与八个新旧编号对照:

“千字文号与北敦号、缩微胶卷号对照表”、“缩微胶卷号与北敦号、千字文号对照表”、“临字号与北敦号、残字号对照表”、“残字号与北敦号、临字号对照表”、“新字号与北敦号对照表”、“简编号与北敦号对照表”、“善字号与北敦号对照表”、“登录号与北敦号对照表”。

经过对该课题的细致研究,已入藏国图百年的敦煌遗书最终以全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为研究者从各角度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专家点评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

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与迄今为止已出版的敦煌文献目录相比,是最为详细的一部。

仅《馆藏目录卷》对于每一号敦煌遗书的著录,就有13个著录项目,有些项目下还有11个分项,可谓详细之极,超过著录比较详尽的《法国国立图书馆藏敦煌汉文写本目录》。

从图书馆藏角度看,非常有必要。

二、敦煌写本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项,就有82—309页如此之长,将所有国图遗书残卷做了分类编排,这里面包含了工作人员极其艰苦的工作和很高的学术水平,可以说是这部《总目录》最有学术价值的部分。

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特设《新旧编号对照卷》,是一个聪明的做法,相信这本小册子是将来读者最需要、最常翻阅的工具书。

四、敦煌文献内容庞杂,往往一个主体文献中包括其他内容,所以索引对于利用一个目录甚至整个馆藏敦煌文献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该书编制了典籍名称、纪年、题记、印章、多主题遗书等索引,为读者提供了方便。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郝春文: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完全弥补了此前出版或流行的国图藏敦煌遗书目录的缺失,是一部高水平的工具书。

一、这部目录第一次著录了一百年来入藏国图的全部敦煌遗书。

通过这部目录,国图敦煌遗书的各种研究价值得以全面显现,为研究者从各角度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

二、在遗书内容的著录方面创造了新的体例,扩大了著录的内容。

不仅为读者了解和利用国图馆藏敦煌遗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为以后编纂其他馆藏敦煌遗书目录和敦煌遗书总目录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关于《永乐大典》的修复

20xx-02-0621:

03:

34|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早、篇幅最大的百科全书,明成祖永乐元年(1402)开始纂修,永乐五年(1407)完成。

修纂期间,共用正总裁3人、纂修347人、催纂5人、编写332人、看样57人、誊写1381人、续送教授10人、办事官员20人。

全书规模浩大,包罗万象,共计22870卷,11095册,三亿七千多万字。

《永乐大典》编著成后,永乐皇帝就想刊印,只是因为所需费用太大,朝廷无力支持才只得作罢。

永乐十九年(1421)明朝移都北京,此书也随着入京。

为防止意外,嘉靖四十一年(1562)抄录副本一部,完成后,正本贮藏于文渊阁,副本贮于皇史宬。

到了清代,《永乐大典》正本移入乾清宫,副本入翰林院。

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失火,正本被烧,自此仅存副本。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大部分遭侵略者焚毁,剩下的多被劫掠,今国内外所存约计400册,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现存《永乐大典》161册。

《永乐大典》装帧特点:

《永乐大典》长50.3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左右。

书叶为皮纸,厚约0.095毫米。

板框手工描制,红色,高35.7厘米,宽23.4厘米。

半叶8行,小字行28字。

《永乐大典》书品宽大,板框距书背6.5厘米。

中间距书背3厘米左右钉纸捻4个,距天地5-5.5厘米,各纸捻之间相距19-21厘米。

《永乐大典》为包背装,书皮用厚纸粘在一起糊制,厚约1.5毫米,外用黄色丝织品包裹。

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现状:

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现收藏在善本库房专用书柜中。

保存环境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

161册《永乐大典》中,有部分经前人修复过,余下的部分破损情况有以下几种:

磨损: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书口、书皮四周和四个书角。

焚毁:

大家知道,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杀劫掠。

一场大火,《永乐大典》大部分被焚毁。

因此,残存的《永乐大典》书叶上多有焚余的痕迹。

水渍:

救火必用水,《永乐大典》书叶上多有水渍,想必是当年灭火时所致。

外力破坏:

这是多方面的。

有外力撞击戳破书叶,有人为撕裂,还有的竟然把书叶中心部分剪作了鞋样。

损坏到一定的程度,即影响到书籍的阅读和利用,就需要修复了。

《永乐大典》修复原则:

“整旧如旧”是古籍修复工作最基本的原则。

就是图书在修复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书籍各部分原有特点。

经过修复的图书在外观上尽量保持修复前的原貌,从而保证图书的资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

《永乐大典》的修复工作一定要坚持“整旧如旧”这个基本原则。

按照“整旧如旧”原则修复《永乐大典》有着特殊的意义。

我国古籍的历史源远流长。

随着朝代的更迭,时间的流逝,许多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自然的原因、人为的因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为使书籍能够流传下去,这些古籍都经过了不同形式的修复。

这样,流传到今天的古籍,有些书上增加了补丁,有的拆掉了副叶,换了书皮,有的添加了衬纸,而有的书则改变了装帧形式。

能够原封不动地保留书籍最原始状态的,实在不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修复古籍时说的“整旧如旧”,实际上保持的是书籍原貌已经改变后的状态,不是书籍的原始面貌。

《永乐大典》的情况不是这样。

《永乐大典》编纂完成以后,因卷帙浩繁,一直没能刊印发行,只有抄本传世。

抄本用纸不同于印刷,纸薄了就会洇墨。

《永乐大典》选用的纸比较厚,纸张的厚度近100微米,而且全书一万余册用纸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汉文书籍史中是空前绝后的。

《永乐大典》成书以后,一直藏在皇宫内院,一般人无缘得见。

由于很少有人翻阅,虽然历经数百年,还是较多地保留了明代成书时的原貌。

因此,修复时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留《永乐大典》原有的装帧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前人修复的《永乐大典》及评价:

前人修复的《永乐大典》,从外观上来看还是不错的。

在仔细研究以后,发现一些问题:

关于书皮有两种情况:

其一,书皮选用的是桑皮纸,经过浸染成明黄色,书皮虽然还很整齐,但由于纸张强度有限,有些书在书背部位已经重新撕裂;其二,书皮用丝织品——绢修补。

但原来的书皮是棕黄色的,而补上去的绢却是粉红色的,颜色不很协调。

关于护叶,有的《永乐大典》在修复时换了护叶,但护叶在书中经常处于折叠状态。

这是由于纸张比书叶薄的缘故。

关于书口:

有的书叶书口破损处经过修复,已经补齐。

但补纸与书叶相接处高出一块,又厚又硬。

这是由于选用的补纸和书叶厚度基本相同,补纸四边在修复时没有做一些处理所致。

《永乐大典》修复细则:

第一,尽量在完整保留原始装帧特点的情况下完成修复工作,如能在不拆下原有装帧材料的情况下完成修复工作的坚决不拆。

这一条适用于修复那些从来没有修复过的《永乐大典》。

馆藏《永乐大典》有些是前人修复过的,想来是当时破损比较严重的,就重装了。

而现在这些没有修复过的,在当时肯定是保存情况比较好的。

因此,这些以前没有修复过的《永乐大典》,基本完整地保留了《永乐大典》成书时的原始风貌和特点,这些在修复时必须刻意保留。

第二,为保持书籍原貌,能不拆掉纸捻修复的,尽量在不拆掉纸捻的情况下完成修复工作。

这一原则适用于仅书皮有破损或脱离书芯的《永乐大典》。

这样的书虽书皮破了,但书芯基本完好。

在这种情况下,只对书皮进行修复,能够保留书芯的原始状态是这类情况的最佳选择。

第三,需要拆掉纸捻修复的,原来使用的材料能够利用的,一定要保留下来,继续使用。

书皮纸板确实不能再使用的,一定要选择PH值为中性的手工纸加工配制、替换。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书叶上烧过的痕迹一定要保留下来。

因为这是《永乐大典》这部书经历浩劫的标志,绝对要保留。

第四,修复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水的使用,以防书叶上残留水渍或使板框和栏线遇水后洇染、褪色。

第五,补纸应和书叶保持一定的色差。

修复后的《永乐大典》要让人看得出原来的面貌,不必描栏、补字。

《永乐大典》修复技法:

馆藏《永乐大典》的修复,主要采取以下技法:

书皮的修复,一般不把用作书皮的丝织品从纸板上揭下来,只把破损处周围掀起1厘米左右,然后用颜色近似的丝织品修补。

用作书皮的纸板修复时,要把纸板分层揭开1厘米左右,把补纸插进,然后在补纸上再粘纸,直至补纸和纸板厚度相同为止。

书叶的修复,以“掏补”为主,即在不拆掉书皮和纸捻的情况下,把毛笔、补纸伸进书叶中间修补书叶上的破洞。

选用的补纸要比书叶薄一点,四周用手撕出纸毛纤维,补纸与书叶相搭的碰接,然后按平时补书的方法用薄纸在补纸上再补一层,以降低补纸和书叶互相搭接处的厚度。

由于书叶的修复方法和以往不同,压平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

每次修补8-10叶左右的书叶,就要用宣纸夹进书叶之间,用压书板把书夹住,再加重物压平。

待补过的书叶压平压干以后,再补其余的书叶。

锤书也不能和平时一样,要把书皮打开,用压书板托住,然后再锤。

每次只锤几叶,没有补过的地方不锤。

当然,最好是把补书用纸选择好,这样不好的书叶就可以不用锤或少锤了。

《永乐大典》修复材料的选择:

《永乐大典》书叶为皮纸,书皮是用粗丝绢制成的。

因此,补书叶也要选用皮纸。

这点,国家图书馆还有一定的优势:

我们还保留着清代早期的“高丽纸”,“高丽纸”是楮皮纸,用来修补《永乐大典》,无论从纸张的年代还是从纸张的纤维来说,都是非常合适的。

至于绢,现

篇三:

敦煌学笔记整理

敦煌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第一节敦煌学的基本概念

①音译词少数民族语言

②敦,大。

煌,盛。

1.敦煌学的崛起1900年,以敦煌藏经洞17窟的发现为契机

2.敦煌学的提出陈寅恪1930年最先提出为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首次“遗书”

江亮夫1983年《敦煌学之文书研究》研究范围包括石窟艺术、剪辑及周围的历史遗迹

3.敦煌学定义及其基本研究领域

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

所研究的课题上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4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还包括敦煌一带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第二节敦煌文献的数量和收藏

1.文学分藏于世界上十余个国家

①英国藏品由斯坦因由1907、1914两次从莫高窟劫来,总数约13300件左右,包括12种文字。

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

②法国伯希和1908年劫来巴黎国家图书馆约6000件

③俄罗斯奥登堡1914年劫来约19000件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约350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④日本1912年大谷光瑞探险队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633件

⑤中国藏品主要为劫余部分国家图书馆馆藏约16000件

中国收藏敦煌卷式文书总计约19000件,有吐蕃文9648页

⑥美国不少于25件

⑦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图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