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狂人日记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2554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狂人日记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狂人日记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狂人日记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狂人日记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狂人日记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狂人日记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狂人日记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狂人日记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狂人日记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狂人日记教案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4、《狂人日记》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二、作者简介

1、生平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三味书屋读书,1893年离家到南京求学,1902年赴日本留学,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鲁迅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

他在《自题小像》一诗中表达了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正是这种情感驱使,鲁迅为了中国的维新而去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回国后奋身投入了辛亥革命的宣传活动,甘当新文化运动的一名小卒,20年代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大声呐喊。

2、心路历程

绍兴为父病看透世态想投异路

四处忙

南京求新知抉择学医报效祖国

开眼界

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欲救民

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唤民众

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泻忧闷

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挥战笔

3、作品介绍

小说集:

《呐喊》(一件小事、狂人日记、孔已己、故乡、药、阿Q正传、社戏)

《彷徨》(祝福、伤逝)、《野草》

散文集: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杂文集:

《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坟》

4、鲁迅的思想

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1)基本观点

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2)问题的形成及来源

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审视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其对民族更新改造思考的切入点。

(3)行动方式:

文化批评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三、检查预习

1、关于“开山作”有哪些相关的知识点?

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笔名“鲁迅”首次出现于中国文坛

奠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

2、狂人日记中提到了哪些“吃人”的事例?

3、请简单概括一下小说的内容。

四、整体感知

比较这篇现代白话小说开山作与古典小说的不同之处

1、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流动组织小说

2、以第一人称叙述

3、日记形式

(古典小说重情节,多以第三人称全观角度叙事)

五、布置作业

请说说你在读小说时产生的疑问。

(请一些小组提出自己的问题,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

心路历程

绍兴为父病

南京求新知

仙台攻医学正是这种情感驱使,20年代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大声呐喊。

东京搞文艺

北京抄古碑

北京应索稿

第二课时

六、合作探讨

1、“狂人”为什么名之为“狂人”?

所谓“狂人”是从所谓“正常人”的角度说的,“狂人”即“不正常”的人。

文中的“我”有哪些不正常的表现——极度敏感,日夜胡思乱想,常发生错觉、幻想:

怀疑周围的人,不论认识与否、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贫富亲疏,甚至骨肉之亲的大哥都仇视他,想吃掉他,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小动作皆包藏祸心。

从医学角度看,这种处于反应性妄想之中,对周围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而引起多疑性反应:

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就是“迫害狂”的病症。

进一步启发:

但这样“不正常”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称之为“疯子”,“狂人”与“疯子”有何不同吗?

作者为何冠之以“狂人”而非“疯子”?

——“我”不但怀疑周围的人,居然还试图改变它们(依据第十节有关描写),并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就不单是“疯”,而且是“狂”了。

2、“狂人”是怎么产生别人要吃他的想法的?

先是觉得大家都仇视自己,然后因街上一个女人打儿子时说的“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而受到触动、“启发”,接着由听说佃户吃了恶人的心肝而推论“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而且他还找出了别人要吃自己的理由——

①曾踹了古家的簿子(古旧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②好人可以被翻作恶人;

③古来时常吃人:

“易子而食”、“食肉寝皮”,“易牙蒸子”、徐锡林(麟)心肝被炒食,人血馒头,佃户吃恶人心肝。

3、怎么吃?

吃死肉——让被吃的人自己勒死;罩上“疯子”“恶人”的名目;和在饭菜里,暗暗给人吃。

4、要吃人的究竟是什么?

注意第三、五、八、十一节的有关内容,从中可看到隐藏于吃人者背后的旧礼教、旧制度、旧文化的狰狞嘴脸。

5、被吃的是什么?

无论吃下的是好人还是恶人,是弱者还是强者,是陌路还是骨肉;也不管是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吃了人,被一并吞入肚里的还有“人性”——吃人者人性的泯灭。

所以被吃的不单是别人,也包括吃人者自己,吃了人就不是“真的人”了。

6、为什么要喊“救救孩子”?

因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孩子还保留人的天性,救救孩子就是救救整个国家、民族。

七、小结

1、狂人对吃人的认识是如何一步步深化的?

1——3则,写狂人首先察觉到周围的人吃人,也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吃人的现象,并通过研究发现“古来也时常吃人”,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这是狂人觉醒的第一层次。

4——10则,写狂人进而看到亲人吃人,即在家庭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可怕的现象,并通过观察和思考,对古今吃人的方式、吃人者的心态以及吃人者的类型,也有了具体的认识。

11——13则,写狂人联想到妹子的被吃掉,进一步认识到原来自己亦是那个吃人传统的一部分。

由审视社会、历史、他人,到自己也成为审视的对象,狂人的觉醒的达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正是鉴于自我的不可救赎,狂人才把意向中心指向了代表未来的孩子,发出了急迫的呐喊——“救救孩子!

2、“吃人”的涵义是什么?

吃人是一个中心隐喻,它暗指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礼教对人性的窒息与戕害。

权势者利用孔孟礼教欺骗宣传,这从精神与文化上吃人的现象,使弱小者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被吞噬。

3、“狂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狂人实际上是文化意识的反抗者,是一个挑战传统封建制度的战士。

但是被不觉醒的大众视为疯子。

八、主题思想

鲁迅先生借一个狂人之口,叙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事例,把一种抽象的思想融于一种形象的叙述,展示了封建制度下中国国民生存的悖论与无奈以及愚弱的精神状态。

狂人思考和分析了从历史到现实、从社会到家庭到个人的吃人问题,最大限度的揭露了封建主义吃人的罪恶,除了血淋淋的吃人以为,还有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吃人,也就是对人精神的残害。

狂人彻底瓦解了和撕破了常人世界平和安全的表面状态,直达其最残酷、最黑暗的深层,不仅在表征意义上指出了仁义道德对人性的扼杀,更指出了残酷的极限,进而揭示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吃人欲望的存在,从而使整个中国社会呈露出“千年不散的人肉宴席”的恐怖意象——这从根本上暴露了封建伦理秩序的全部荒谬性,否定了它存在的价值,从更深层次摇撼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的根底。

同时也批评了国民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歌颂了“狂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坚信真的人必将埋葬自愿吃人与自甘被吃的人,坚信新的世界必然来到。

九、小说的现代技巧特点

1、这篇日记体小说由十三则不标明年月日的日记构成,打破以情节为主、注重故事完整性,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侧重叙述外在事件的传统小说结构方式,而以第一人称即主人公自述的方式,按狂人的心理意识活动组织小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试把第一节改成以第三人称叙述,比较不同之处】——

这样的改动虽也是以狂人的眼光看待周遭一切,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不同表述还是有效果上的区别:

第一人称表述的文字较难看出叙述者的态度,使人感觉它们就是主人公内心的真实想法,使读者直接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没有“心想”“那天”之类引导语的打扰,同主人公一起体验,以他的感受与外在世界互动。

第三人称表述存在着一个叙事者,他是超越小说世界之上的,居高临下、明察一切、调度一切,用仿佛透视一切的明晰眼睛去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窥视人物的言谈举止、内心世界。

他可以自由出入小说的世界,一会儿在故事之中,一会儿又跳出故事,发表个人的感想和评论。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读者与故事、读者与故事主人公之间的疏离,也不容易突出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日记往往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最真实、最直接的呈现,以日记体来表达同样是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感以及与人物的直接交流感。

2、文言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又以一则文言文作为小序,这就构成了两个视点、两重叙述——文言体表现“正常人”的世界,而在当时被视为标新立异的白话体则用于表现“狂人”的内心世界:

疯狂中透着清醒,如此反观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常人世界,则让人感觉到了:

传统保守中实含疯狂。

再看序中的一些记述,又会让我们领悟到作品的更多用心:

序中记述主人公病愈后成为官员候补——可见故事的实际结局是“大团圆”,暗示了“狂人”的反抗是以失败告终的,他到底还是加入了“吃人”的行列。

作者给出这样一个结局又是什么意识呢?

——在当时实际上存在着一种悖论:

文化意识的反抗者被不觉醒的大众视为疯子狂人,因此,他们的反抗是不被理解与接受的。

要有效果,就要变成“正常人”,然而,一旦成为“常人”,反抗也就消失了,一样会成为吃人机器的零件。

这种悖论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或者更能激起人们对“出路何在”的思考。

补充材料(4.)

《狂人日记》资料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一生出版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在这三部小说集中共收入鲁迅创作的小说篇。

尽管从数量上看鲁迅的小说创作算不上多产,但是,他的作品不但思想意义深刻,而且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也正因此,他的小说创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中国小说发展的新纪元。

  《呐喊》、《彷徨》作于1918年至1924年间。

这是鲁迅创作的两个重要的小说集,也是代表着本时期中国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

此时期,正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较自觉地从更高的历史层面,更全面、更深刻地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进行历史反思并进而建设中国现代文化,其主要表现是一次文学革新。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正集中体现了这个文化革命的要求和历史特征。

它们的中心内容是:

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封建道德、封建思想意识予以抨击和批判。

同时,作者的这种抨击与批判又是通过对“国民性”弱点的艺术剖析集中表现出来的。

  在抨击、批判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总主题下,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还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给予了描写,这其中主要包括六个人物系列:

  一是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起来的知识分子。

这类人物有《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shu1)等;《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也是这类人物的象征性表现。

这类人物的特征是:

他们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荒谬性,有反封建思想的主观愿望,也极力去摆脱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但是,由于传统封建思想势力的强大,他们的理想最终被毁灭。

  二是封建社会及其思想领域的统治者——地主阶级。

这类人包括《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

这类人物的特征是:

冷酷、虚伪和陈腐。

他们集中体现了传统封建道德的本质及其特征。

  三是卫道的封建知识分子。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都属于这类人物形象。

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是:

他们的维护封建道德,表面看来没有直接的实利目的,但在无意识层次中已经走向了遵从、维护旧道德的泥淖。

  四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

这类人物在《呐喊》、《彷徨》中有时是作为大的背景人物出现的。

如《狂人日记》中的路人、《孔乙己》中的酒客、《药》中的茶客等。

这类人物的特征是:

盲目维护封建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封建舆论力量。

  五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在精神与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劳动群众和下层知识分子中的悲剧人物,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故乡》中的闰土、《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等。

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是:

他们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在不自觉中被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吞噬。

  六是“自然人”。

所谓“自然人”,是指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吃人”本质没有理性的自觉,但也没有被这种道德严重窒息的人,如《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宏儿、水生等。

这类人物身上一定程度体现了鲁迅对理想人性的追求。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围绕表现反封建的思想总主题,还对辛亥革命问题、妇女问题、农民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问题等,作了深刻的思考。

作者指出:

由于社会思想的沉滞落后,群众思想的愚昧麻木,使辛亥革命在夺取政权之后陷入悲惨的失败;妇女是受中国封建传统道德摧残最重的一个社会阶层;农民是中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他们不但政治、经济上受到最惨重的压迫、剥削,精神上也受着封建思想和道德的严重束缚和压迫;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出路,直接联系着中国整个社会思想的改造。

作者在对上述问题思索的同时,也提出对全民反封建思想启蒙的紧迫性。

  鲁迅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也有着彻底的革新。

鲁迅小说首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以人物与人物的公开矛盾冲突构成的故事为情节链条、以时间先后为惟一叙述程式、以第三人称为惟一叙事方式、以叙述为主要表现手段等单一、呆板的固定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感情为主要原则,更自由地安排情节、组织结构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

在《呐喊》和《彷徨》中,小说在横断面的扩展上有了更大的规模,从而为描写手段的运用开辟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使叙述和描写两种艺术手段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在结构形式上,鲁迅小说自由地运用顺叙、倒叙和插叙,自由地选择第一和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把深入表现人物心理与刻画人物言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段。

在审美特征上,鲁迅小说在现实真实性和主观感情表现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并且在“为人生”的前提下,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各种审美特征融为一体,这其中深沉的悲剧性同强烈的喜剧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鲁迅小说独有的审美境界。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篇之作。

作品塑造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形象——“狂人”,他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了多年,时时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

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猛烈的炮火轰击了传统的封建道德,揭露了这种道德是一种“吃人”的道德,几千年的封建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应该说,这是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最深刻的揭露,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最深刻的概括。

  《狂人日记》对封建道德的深刻批判是以“狂人”的意识流动为描绘对象,逐层深入揭露的。

作品中,“狂人”的意识流动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感到赵贵翁和路人都是“吃人”的人,都要吃他;二是知道他的大哥也是“吃人”的人,也要吃他;三是怀疑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

这三个层次的思想内涵是:

其一,封建道德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造成了封建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冷酷;其二,封建道德在家庭关系中的贯彻,即封建的家族制度,使家庭关系也带上了反人性的“吃人”性质;其三,在传统封建道德的无形浸染下,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都可能沾染上“吃人”的思想,无意中吃过人,害过人。

由于传统的封建道德是以调整家庭关系的家族制度为基础的,是以一整套封建礼仪规定为基本保证的,因此,鲁迅将批判的重点放在了“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上。

  作品在抨击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同时,还通过“狂人”之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这表明了作者对未来没有“人吃人”现象的社会的憧憬。

  “狂人”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奇特而又复杂的艺术形象。

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

但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中的叛逆者。

在“狂人”的臆想疯话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

“狂人”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凡事喜欢寻根究底,而且对问题有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

他在探究现实和历史时,终于发现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

“狂人”对现实的认识也非常清醒。

他在看到了周围是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的同时,还能分辨出食人者的种种类型。

“狂人”不仅善于思考,具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对“从来如此”的封建道德、封建传统,敢于大胆怀疑和抨击,发出“从来如此,便对吗?

”的反传统的疾呼!

最难能可贵的是,“狂人”在批判封建传统、封建道德的同时,还具有自省精神。

他不只是看到别人在吃人,还醒悟到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几片肉”。

这就不只使自己成为批判者,也把自己放在了全民族一分子的地位上。

“狂人”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这呼声既传达出了“狂人”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又使人感受到“狂人”为民族前途忧心如焚的灼热感情。

  《狂人日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

作者巧妙地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和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深化了主题。

  在作品中,作者对“狂人”的狂态描写,是严格按照现实主义方法进行的。

作品所表现出的“狂人”特有的病态心理,如敏感、日夜胡思乱想、思维混乱,常常处于迷离恍惚状态之中,常发生错觉、幻象等,这些描写都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笔法,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

它细致真切地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迫害狂患者的特征。

但另一方面,作者在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细致入微地刻画狂人病态心理的同时,又吸取和采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如用象征、暗示、双关等,这便使对“狂人”的许多描写具有了象征意义。

如“狂人”的所谓“吃人”,指的是从肉体上把人吃掉;但它却暗示出封建礼教、家族制度在思想和精神上对人的戕害和虐杀。

“狂人”被关在黑屋子里,感到横梁椽子在头上发抖,全压在他身上,这种病态心理和感觉是真实的;但读者却可以将黑屋子理解为是封建主义的象征,“狂人”被关在黑屋子里,正是封建主义竭尽全力要扑杀它的反叛者。

正是由于作者很好地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有机地融为一体来表现人物,因此在“狂人”与清醒的战士之间,“狂人”的疯话与真理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从现实主义角度看,作品是沿着“狂人”的狂症愈来愈严重这一线索,逐步展示人物内心,使人物形象越来越真实的;从象征主义角度看,“狂人”的思想不断深化,对封建主义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反叛性格越来越鲜明。

  总之,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有机结合的创作方法,使作品既具有了真实的力量,又包含了更加丰富深邃的思想意蕴。

补充材料(5.)

《狂人日记》的解读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

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

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

狂人发病棗旁人侧目棗家人延医救治棗狂人复原。

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

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

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

”大哥点点头。

原来也有你!

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

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

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

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棗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

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棗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

加之“疯”的罪名棗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

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

“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

“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文本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