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2369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81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生物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生物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生物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生物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总结.docx

《生物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总结.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总结.docx

生物总结

一、分子与细胞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成分

(1)水和无机盐离子的作用(Ⅰ)

水:

结合水: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自由水:

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参与细胞内的许多生化反应;

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无机盐:

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Fe2+血红蛋白、I-甲状腺激素、Mg2+叶绿素);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酸碱平衡(钾离子、钠离子)

(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Ⅱ)

糖类

种类:

①单糖:

六碳糖:

葡萄糖(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果糖、半乳糖等

五碳糖:

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

植物:

麦芽糖→2分子葡萄糖、蔗糖→1分子果糖+1分子葡萄糖

动物:

乳糖→1分子半乳糖+1分子葡萄糖

③多糖:

植物:

淀粉(储能物质)、纤维素(细胞壁成分)

动物:

糖原(动物细胞储能物质,如肝糖原和肌糖原)

功能:

①生物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

②生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糖原)

③参与生物细胞构成的物质(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

脂质

脂肪:

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减少内脏器官之间的摩擦,具有缓冲外界压力的作用

类脂:

磷脂、糖脂

(构成细胞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固醇类:

胆固醇:

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性激素:

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和两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

促进人体肠道对Ca和P的吸收和利用

(3)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Ⅱ)

蛋白质

基本组成单位:

氨基酸

(大多是链状肽链)

结构多样性:

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

功能多样性:

结构功能(胶原蛋白);调节功能(激素);催化作用(酶);运输作用(血红蛋白);信息传递作用(激素与受体结合);免疫功能(抗体)

核酸

DNA:

分布: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DNA(甲基绿变绿)

结构:

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双螺旋机构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RNA:

分布: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吡罗红变红)

结构:

一条核糖核苷酸长链

功能:

只在RNA病毒中作为遗传物质;

在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作用(mRNA、tRNA、rRNA);

催化作用:

酶的一种。

2.细胞结构与功能

(1)细胞的类型(Ⅰ)

①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单细胞生物:

单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

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病毒:

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没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只有DNA或RNA(不能同时存在);只有在活细胞内才具有生命活动

★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一定是DNA,只有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②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

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③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区别:

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染色体,有拟核,体现了细胞的多样性

联系:

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都有DNA分子,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④细胞学说的建立:

建立:

19世纪30年代由施旺和施莱登建立

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获得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意义:

阐明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2)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Ⅱ)

细胞膜:

组成:

①脂质分子:

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

②蛋白质分子: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③糖类

结构(流动性):

①外表面: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

②基本骨架:

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具有流动性

③蛋白质:

不同程度的嵌入、贯穿或附着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功能(选择透性):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抗体激素等分泌物的排出、细胞废物的排出)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分泌化学物质如激素递质、细胞膜直接接触如免疫细胞间的直接识别、细胞间形成通道如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3)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Ⅱ)

细胞质基质:

化学组成:

呈胶质状态,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多种酶。

功能:

进行许多化学反应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

①线粒体(双层膜):

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细胞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主要场所,含有氧呼吸酶、少量DNA。

②叶绿体(双层膜):

普遍存在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

类囊体上有色素,类囊体和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含少量的DNA。

③内质网(单层膜):

存在于绝大多数动植物细胞。

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粗面内质网(蛋白质的合成加工与运输)、光面内质网(脂质和糖类的合成)。

④高尔基体(单层膜):

普遍分布于动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蛋白质的加工和转运。

⑤液泡(单层膜):

存在于植物细胞。

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

细胞液(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

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⑥溶酶体(单层膜):

存在于动植物细胞。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⑦核糖体(无膜结构):

分布于各种生物细胞。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⑧中心体(无膜结构):

分布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

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形成纺锤体。

细胞核:

①核膜:

双层膜,有核孔(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必须通过核孔。

②核仁:

在细胞有丝分裂中周期性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

③染色质:

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

④功能:

是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⑤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

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否具有核膜)

3.细胞增殖与分化

(1)细胞周期(Ⅰ)

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注:

①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②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③间期长,分裂期短;

④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一。

(2)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意义(Ⅱ)

①分裂间期:

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

DNA分子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

②分裂期:

前期:

染色质变为染色体,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

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后期: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

染色体变为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植物:

细胞板变为细胞壁)。

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意义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分裂结果是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子细胞具有和亲代细胞相同数目、相同形态的染色体。

这保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3)细胞的分化(Ⅱ)

概念:

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的原因:

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注:

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没有改变)。

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区别: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

细胞数目的增加。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

细胞种类的增加。

(4)细胞的全能性(Ⅱ)

概念:

指植物体中单个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发育成完整新植株的潜能。

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因:

植物细胞中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

(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5)细胞的凋亡和衰老(Ⅰ)

①细胞凋亡

概念:

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化自行结束生命的过程。

也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意义:

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②细胞衰老

特征:

①细胞核膨大,核膜皱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②线粒体变大且数目减少(呼吸速率减慢);

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度减慢,增殖能力减退;

④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⑤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⑥细胞内色素沉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决定细胞衰老的主要原因:

细胞的增殖能力是有限的,体细胞的衰老是由细胞自身的因素决定的。

(6)细胞癌变(Ⅰ)

原因:

内因: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

物理致癌因子

外因:

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癌细胞的特征:

①无限增殖

②没有接触抑制。

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

③容易转移和扩散。

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

④能够逃避免疫监视

4.细胞代谢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方式

浓度

载体

能量

举例

意义

被动运输

自由

扩散

高→低

×

×

O2、CO2、水、乙醇、甘油、脂肪酸

只能从高到低被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

易化

扩散

高→低

×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

运输

低→高

各种离子,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

一般从低到高主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向外分泌物质。

实例:

胞吞:

白细胞吞噬大肠杆菌;变形虫吞食有机颗粒。

胞吐: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植物原生质层(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

具有选择透性,相当于半透膜。

(2)酶的特性和作用(Ⅱ)

概念:

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温和条件下作用(最适温度、pH值)。

(3)ATP的特性和作用(Ⅱ)

中文名:

腺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

构成:

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简式:

A-P~P~P

ATPADP+Pi+能量

★注:

①向右:

表示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向左:

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②ATP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是细胞中ATP与ADP循环转变,且十分迅速。

生理功能:

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

意义:

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4)细胞呼吸(呼吸作用)(Ⅱ)

有氧呼吸

概念:

有氧呼吸是指活细胞在有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①C6H12O6酶2丙酮酸+[H](少)+能量(少)细胞质基质(细胞溶胶)

②丙酮酸+H2O酶CO2+[H]+能量(少)线粒体基质

③[H]+O2酶H2O+能量(大量)线粒体内膜

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

意义:

是大多数生物特别是人和高等动植物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无氧呼吸

概念: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①C6H12O6酶2丙酮酸+[H](少)+能量(少)细胞质基质(细胞溶胶)

②丙酮酸酶C2H5OH(酒精)+CO2(高等植物、酵母菌等)细胞质基质(细胞溶胶)

丙酮酸酶C3H6O3(乳酸)(动物和人)

总反应式:

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能量

C6H12O6酶2C3H6O3(乳酸)+能量

意义:

①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暂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出能量以适应缺氧环境条件。

(酒精会毒害根细胞,产生烂根现象)

②人在剧烈运动时,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细胞则以无氧呼吸的方式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释放出一定能量,满足人体的需要。

细胞呼吸的意义: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间产物还是各种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枢纽。

应用:

①水稻生产中适时的露田和晒田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增强水稻根系的细胞呼吸作用。

②储存粮食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和低氧,抑制细胞呼吸。

③果蔬保鲜时,采用降低氧浓度、充氮气或降低温度等方法,抑制细胞呼吸,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5)光合作用(Ⅱ)

光合作用的发现

◆1648比利时,范·海尔蒙特: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于水,而不是土壤。

◆1771英国,普利斯特莱: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荷兰,扬·英根豪斯:

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并且需要阳光才能更新空气。

◆1880美国,恩吉(格)尔曼:

光合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

◆1864德国,萨克斯:

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1940美国,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

(糖类中的氢也来自水)。

 

◆1948美国,梅尔文·卡尔文:

用标14C标记的CO2追踪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的行踪,进一步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

概念:

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过程:

 

①光反应:

条件:

有光

场所: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粒)

过程:

①水的光解:

②ATP的合成: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②暗反应(碳反应)

条件:

有光和无光

场所:

叶绿体基质

过程:

①CO2的固定:

②C3的还原: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总反应式:

CO2+H2O光能(CH2O)+O2

叶绿体

实质:

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意义:

①制造有机物;(①②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②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③维持大气中O2和CO2的相对稳定;

④促进生物进化:

无氧呼吸生物蓝藻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生物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

①光照强度: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

②CO2浓度: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③温度:

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农业生产中提高光能利用率采取的方法:

延长光照时间如:

补充人工光照、多季种植

增加光照面积如:

合理密植、套种

光照强弱的控制:

阳生植物(强光),阴生植物(弱光)

增强光合作用效率适当提高CO2浓度:

施农家肥

适当提高白天温度(降低夜间温度)

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6)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Ⅰ)

同化:

从外界摄取物质合成自身物质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自养、异养)

异化:

分解自身的一部分物质释放能量。

(需氧、厌氧)

二、遗传与进化

1.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亲代基因型

子代基因型及比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AA×Aa

AA:

Aa=1:

1

全显

AA×aa

Aa

全显

Aa×Aa

AA:

Aa:

aa=1:

2:

1

显:

隐=3:

1

Aa×aa

Aa:

aa=1:

1

显:

隐=1:

1

亲代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至少有一方是AA

全显

aa×aa

全隐

Aa×aa

显:

隐=1:

1

Aa×Aa

显:

隐=3:

1

内容:

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实质:

在减Ⅰ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应用:

选育出显性性状的个体后需要进行不断的自交以获得纯合子;选育隐性性状的个体时无需连续自交即可获得所需纯合子。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Ⅱ)

P亲代(基因型)

F1(基因型)

F2

黄圆(YYRR)×绿皱(yyrr)

黄圆(YyRr)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9:

3:

3:

1

测交

F1×yyrr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1:

1:

1:

1

内容: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实质:

在减I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注意:

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

应用:

杂交育种

(3)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Ⅱ)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性染色体类型

XY型

ZW型

雄性的染色体组成

常染色体+XY

常染色体+ZZ

雌性的染色体组成

常染色体+XX

常染色体+ZW

生物实例

人等大部分动物

鳞翅目昆虫、鸟类

伴性遗传的概念: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伴性遗传的类型:

①伴X隐性遗传:

男>女、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②伴X显性遗传:

女>男、连续发病、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③伴Y遗传:

男病女不病、父→子→孙

伴性遗传的应用:

人类遗传病的预防、诊断、优生;优良品种的选育。

(4)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Ⅱ)

类型:

单基因遗传病:

①伴X隐:

红绿色盲、血友病

②伴X显:

抗维生素D佝偻病

③伴Y:

外耳道多毛症

④常隐:

先天性聋哑、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黑尿症

⑤常显:

多(并)指

多基因遗传病:

家族聚集现象、易受环境影响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①结构异常

②数目异常

预防:

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开展产前诊断。

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计划:

完成人体24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的遗传作图、物理作图、和全部碱基的序列测定。

意义:

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5)基因、环境因素与性状的关系(Ⅱ)

基因型不同,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不同。

基因型相同,环境不同,性状不一定相同。

生物的性状=基因型(决定)+环境条件(影响)

2.遗传的细胞基础

(1)减数分裂与染色体行为(Ⅱ)

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过程:

①精子的形成过程: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

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

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

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

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②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卵巢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2)配子的形成(Ⅰ)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巢

过程

有变形期

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3)受精作用(Ⅰ)

①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②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例:

黑腹果蝇的常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

正常眼(E)对无眼(e)为显性。

基因型为Ee的父本与基因型为ee的母本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只基因型为EEe的个体。

在不考虑交叉互换的前提下,基因未发生正常分离的细胞是

A.初级精母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D.次级卵母细胞

假设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

现在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

2。

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

1B.1:

2C.2:

1D.3:

1

3.遗传的分子基础

(1)遗传物质的证据(Ⅰ)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类型:

S型细菌:

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型细菌:

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R型活细菌(注射)→小鼠不死亡

S型活细菌(注射)→小鼠死亡

①1928年格里菲思S型死细菌(注射)→小鼠不死亡

R型活细菌+S型死细菌(混合注射)→小鼠死亡,体内有S型活细菌

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S型菌多糖+R型活细菌→R型活细菌

S型菌蛋白质+R型活细菌→R型活细菌

②1944年艾弗里S型菌DNA+R型活细菌→R型活细菌,S型活细菌

S型菌DNA+DNA酶+R型活细菌→R型活细菌

结论:

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T2噬菌体:

①含35S的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内没有35S,35S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外

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②含32P的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外几乎没有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

结论: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结论: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DNA的结构(Ⅱ)

DNA的组成元素:

C、H、O、N、P

DNA的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

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T;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