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过社会化问题探究#.docx
《大学生过社会化问题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过社会化问题探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过社会化问题探究#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实质,就是指大学生通过社会生活的锤炼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
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逐步形成和稳定,在知识和能力上获得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伦理道德观念得以进一步内化[1],并为确立未来的人生路标做好准备。
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一)使个性发展与社会现实相协调
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与自我形成及发展的过程。
每位学生因为生活条件的不同会使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千差万别,不当的教育会使个性倾向偏离社会主流意识和现实,而正当的教育会使自己的个性发展与社会现实及其变化协调起来,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自己的利益与国家、民族,以至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联系起来,形成真正的自我个体认识与对待自己的统一,使独立意向从个体性向社会性过渡。
因此,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对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首先必须解决个体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定向系统的问题,尽可能地创造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顺应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加强引导,加强教育,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广泛的兴趣,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较高的道德修养,以适应现代化对于大学生多方面的需要。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角色定位能力
社会角色是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体所规定的一套理想的行为模式。
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包括对社会角色的认识、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培养“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一个人不会终生扮演同一个角色。
大学生必须具有角色变迁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
当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与之相适应。
这种应变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再社会化的能力。
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
大学生是社会上受教育较多的群体之一,这种社会角色决定了大学生无论在科学技术水平、道德修养,还是在交往能力、人格特征的行为模式上,都应处于较高的层次。
这一阶段的角色转换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失调与心理调整的矛盾过程。
适应,便是一种心理调整的成功。
这期间,要伴随着大学生本人及教育者的大量劳动,要把外在环境的改变和内在的努力有机协调起来,方可实现角色的定位。
<三)适应社会需要,完善健全的智能结构
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
智力属于认识范畴,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等。
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提高的。
能力则是建立在智力基础上的实践活动范畴,指一个人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实践活动的本领。
智能结构则是智力与能力在人类活动效果中的有机组合。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知识结构的构建期,通过知识的合理积累及训练,建立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精深的知识结构,这是大学阶段最基本的任务,也是为走向社会做好知识准备。
当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智能结构存在差异。
因而,大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建立合乎社会需要、科技发展和个性特点的最佳智能结构,使之产生整体效应,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深厚、知识广博、懂专业、会管理、能社交的复合型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各种社会变革发展迅速,多种思潮并存,收入分配制度没有健全,法制民主未广泛普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网络上各种信息垃圾泛滥,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其心理仍然停留在高中生阶段,而且大多数的学生远离家乡、父母,脱离了家庭教育,这样高校就必须在这一敏感和关键时期担负起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培养和教育工作。
大学生的社会化有赖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作为社会化主体的大学生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一)自我认知能力欠缺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生理上趋于成熟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往往不成熟。
因为大学生都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胜利者,所以他们通常自我感觉良好,常常以理想化的思维来对待社会、认识人生,在认识和评价自己上,常盲目自信、自我意识膨胀,这样对其以后与人交往、择业求职就埋下了危机。
<二)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挫折
因为当前大学生多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多数是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环境中成长,这就造成他们自我中心意识较强[2],自我期望值较高,同时,自律意识、自理能力较差;耐受力较低,关心他人意识欠缺,与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淡薄,这样当发生一些诸如个人与集体,个人和个人之间矛盾的时候,也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三)社会化价值选择不良
受社会世俗风气影响,有的大学生社会化价值选择不良,表现为成熟老练、圆滑世故,盲目追求金钱、过分热衷关系,其综合心理表现超越了大学生年龄阶段的行为标准。
这样过度社会化会严重影响到其人际交往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真挚友爱及同学情意的获取,进而影响其对人生、人间真情的认识与感受。
作为大学生社会化客体的社会和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激烈的新的文化运动,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准则处于一种调整和变动的状态之中。
同时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使得缺乏对信息判断力和选择力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真善美等问题的评判标准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形成一些不正确的价值取向,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质量。
2.高等教育自身的问题。
大学是社会化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学生获得和发展社会性的重要基地,尤其对于当前应试教育之下的大学生这一历史现实,大学更应承担起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工作。
但我们常常看到的现状是,学校过分重视英语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学生政治素养、道德文化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
这一点在相关课程开设的比重上一目了然。
这样,高等教育虽为大学生构建了超前的价值取向,但是,却忽视了在高校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适应现实社会时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培养,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会严重影响走出校门大学生的事业和人生。
[1]
3.网络的双面影响。
在现代社会,网络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淋漓尽致的表现出科技发展所具有的“双刃性”,它虽然从空间和时间上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式和人的社会交往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加快捷、方便的接触到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借助网络传播的各种垃圾信息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在大学生社会化上表现为政治信仰和道德意识的弱化,易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偏离。
沉溺于虚拟现实空间的大学生不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引发人格障碍,逃避或不敢面对社会现实,造成人格社会化的缺失。
此外,网络对传统社会化执教者地位的挑战,也造成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控制力弱化。
三、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与对策
<一)以学习知识为基础,做好社会化的理论储备
大学生社会化理念的建构要依托相应的知识储备,这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
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是建立在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前提下,大学生的社会化必然是展示他们知识能力的活动。
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应根据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实际,紧紧抓住成长过程中必须把握的问题,注重人才智能结构,求知与做人统一,掌握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不但要继承已有文化,更多、更重要的是提高对知识的关注,利用所学知识及时整合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结构性矛盾,促进社会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以社会实践为桥梁,努力培养大学生将知识量转化为知识能量
我国教育还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创造性培养的情况。
高分低能,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等都是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具体表现,这就需要将大学生的知识量转化为知识能量。
知识量转化为知识能量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实践。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在可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过程中检验、应用、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心理品质,知行统一,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实现人的社会化。
大学应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确立“实践育人”的理念。
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规划,与专业学习、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形成长效机制。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充分接触社会,激发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量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毕业后适应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三)以提高大学生抵抗逆境能力为目标,努力培养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社会化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
个体对社会的规范、道德准则的认同、内化,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冲突、阻碍与困惑。
例如,当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发生矛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产生冲突、社会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存有差距的时候,有的大学生因缺乏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与勇气,都会使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
因此,加强挫折教育,学会在挫折中生存。
反思逆境,反思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及时调整人生观和处世心态,合理约束自身行为,结束自我封闭与迷失。
<四)以强化大学生社会交往为关键,努力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美国学者卡耐基通过调查分析发现:
人才的成功只有15%靠专业知识,85%靠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交往能力是人生存的一种手段、是人获取信息、协调人际、完善个性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社会交往,它的根本核心,是提供社会现实性和社会合理性的依据,保持社会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要使大学生适应社会,理解、认同、践行社会规范和社会目标。
社会交往纠正了大学生没有一个参照系,明确社会交往的根本方向,避免青年人因交往不适引发的破坏行为。
正确合理的社会交往,提供大学生参与社会、接触他人的认知模式,促使他们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进入相互协助的共同体中。
与此对照,如果社会交往不能使大学生走出“自我”小圈子,那么必然过多地受功利性、短期性、独断性等因素的干扰,形成对社会本能的排斥,也就无法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无论如何,一个社会发展和文明延续,必须协调好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彼此的亲和认同感,其核心是将社会适应性纳入社会交往的预期目标,培养善于平衡和调节心理的不适。
<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信息识别和判断能力
网络的发展无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4],但针对其巨大的负面影响,当前应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形形色色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其自律抗蚀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坚定信念、把握方向、守住良知、拒绝道德堕落,逐渐形成共享健康信息、积极进取向上的网络新风尚。
总之,大学生社会化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项目,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协调统一,共同来完成。
目前大学生社会化是个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新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内容和实现形式也将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更新。
高等院校应根据大学生特点及其社会化进程的现状,给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教育、帮助和指导,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任务的顺利完成。
大学生社会化分寸太难拿捏了
调查显示,56.8%的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化不足,同时31.2%的人感觉大学生过度社会化
“这都要12月了,年关怎么过啊?
”在浙江一所高校上大四的刘舒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找工作找了半年,依然毫无头绪。
二十三岁的成年人了,刘舒一到面试还是紧张得面红耳赤、手足无措,更别谈集体讨论、策划方案了。
简历中各种奖项一个不落,独独没有让公司看中的实践经验,一个小公司经理在结束面试后好意地提醒他:
“你还是学生气太重了,要多锻炼。
”
“想找份好工作,单有漂亮的成绩单是肯定不够的。
”刘舒发觉,自己多年的校园生活在就业测试面前显得一无是处。
以前做家教、打零工等兼职社会实践还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改善经济条件,现如今仅仅有这些经历显然已经不够用了。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2180名参与者中,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
“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
毕业不足半年,小张已经换了三份工作。
上个月,新老总把他叫到办公室,“你上班也有一阵子了,为什么工作总是缩手缩脚,做事却爱冲动,搞得人事关系恶劣,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
小张再一次选择了辞职。
“我不喜欢勉强自己迎合他人,这样我宁愿辞职。
”但是,回过头来看,愤而辞职的小张依然对前途一片茫然。
本次调查中,“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超过了“学习科研”,被选为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应该注重培养的能力。
“前不久大学同学毕业十年聚会,大家都饶有兴趣地打听着彼此的近况。
令人惊讶的是,当年全班公认的‘高材生’如今在一家小公司里做着职员,表现平平,而当年学习一般的同学中有几位在不同领域里已功成名就。
”一位工作多年的吴小姐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感慨道。
“第十名现象”已经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专家指出,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产生作用。
社会转型阶段,大学生作为已“成年”还未“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必须要实现自身和社会的融合。
刘舒他们班一共30人就有7人放弃找工作选择了回家,“等着家里给找工作”成为他们克服困难的方法。
东华理工大学大四的曾国盛回忆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时说:
“我认为在学校学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现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要求越来越淡化,他们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而调查中,只有13.6%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实现了社会化,他们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思想成熟、独立。
”
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冯桂林认为,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
大学四年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跨入社会后的成败。
而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接触少,走上工作岗位后处理不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容易脱离实际,一旦碰壁就一蹶不振。
阅历浅加上自控能力差,使得他们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本次调查的参与者,普遍感觉大学生们在“独立生活能力<17.8%)”、“思维方式<16.9%)”、“就业/找工作<15.7%)”和“人际关系<14.9%)”方面表现仍显幼稚。
“很多奖学金都是人缘奖”
近年来,一群“懂人情世故”的大学生在校园里活得如鱼得水。
据媒体报道,有大学生为了得奖学金“托关系暗箱操作”,有人借钱开店经营引发争议,更有远见卓识的新生在入学前就开始铺垫“大学关系网”。
“现在的孩子,太厉害了。
”刚刚留校授课的李勤老师,最近被大一新生吓了一跳。
第一次记录完平时成绩,就有学生课后跑上讲台跟她“讨价还价”,理由是“三年后要申请留学,成绩很重要”。
本次调查中,95.6%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当中存在过度社会化的现象,甚至33.5%的人认为这一现象“非常普遍”。
1993年,北大做出一个轰动全国的决定——推倒南墙,成为大学校园面向社会开放的一个信号。
8年以后,北大决定复建南墙,有人说这是回归教育本位的一个信号。
一拆一建之间,校园已经不复从前了。
“国外的大学没有围墙一样能挡住社会的喧嚣,中国的大学被围墙隔离却难免世俗。
校园本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伊甸园,是理想与梦想放飞的净土。
而这份宁静,这片净土,现在却被一些不好的事情侵蚀破坏。
”北京某高校大四的小李略显无奈地对笔者说。
小李刚来北京时,行李中自己的东西并不多,都是些大包小包的家乡特产。
“爸妈特意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在北京的一位阿姨”,他说,“我刚办完入学手续,屁股还没坐下,爸妈就打电话让我把东西给阿姨送了过去。
爸妈就是希望我在外地有人照应,不过当时我觉得挺别扭的!
”
“现在想想,这种人情来往还是比较单纯的,进来之后才发现,大学的人际关系比这复杂得多。
大学评定奖学金、入党、保送研究生时,人际关系的‘学问’大了去了!
人际关系不好的话很难轮得上你。
”大四的他已经深谙其道。
“很多奖学金最后都是给了班干部或者人缘好的人!
”小李说。
调查中,31.2%的人认为“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红文认为:
“大学生应该社会化,但大学生的社会化更多地应在校园内完成。
”她指出,大学生越了解社会、越适应社会,社会化程度就越高。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大学生社会化必须符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能失去自我身份的认同,弄得大学生不像大学生!
”
“谁把他们变得那么现实?
”
“现在的大学生太老成了,昔日大学所倡导的科学、民主、自由的精神气质正一步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
”采访中,一位在高校工作20多年,并长期担任班主任职务的教授发出如是感慨。
来自海南文昌中学的吴老师,同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读教育硕士。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东西,仅有人际关系是不够的,既有能力,又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她说。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很后悔上学的时候一心死读书,毕业到现在我还觉得人际关系很难理清。
”工作了近十年的吴先生,至今仍对自己的学生生涯表示遗憾。
本次调查发现,民众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看法各执一词。
13.3%的人认为社会化“利大于弊,可以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36.7%的人认为“弊大于利,过度社会化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近期,一名内地赴港读书的博士生自杀事件引起社会的持续关注,也再一次引发了民众对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思考。
有分析指出,曾经的辉煌,多年的付出,对未来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是该生走向不归路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内地学生也有同感。
“如果不是高额学费,如果不是就业困难,大学生也不会整天想着追求金钱、钻营关系。
谁不想脚踏实地地往前走,你们说是谁把他们变得那么现实?
”调查中有人这样留言。
同时,也有半数以上的民众认为,大学生社会化“利弊参半,关键在于学校和社会如何引导”。
<实习生江江何志坚)
2.当代大学生的弱点,决定了要加强“社会化”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人群是独生子女,是在长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和呵护中长大的一代。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智力因素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往往在非智力因素、做人的基本品质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眼高手低、孤芳自赏、虚荣高傲、自命不凡、缺乏主见、怕苦怕累、知难而退、意志薄弱、冷漠多疑、不善合作、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心态。
而这些又恰恰为正常社会所不容,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的致命弱点。
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令人担忧。
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创业成才。
鉴于此,必须从大学生入校起,就对他们进行贯穿学业始终的“社会化”教育,使之通过整个大学阶段的历练,既圆满地完成学业,又顺利地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思想社会化,是指接受现存政治体制,以政治规范约束个体行为,达到主体与客体的内在一致。
主要包括对国家政治生活和内政外交的态度、对社会发展的理想等。
政治社会化表现为个体学习、掌握既有规范以适应政治要求的顺应性过程。
二是道德社会化,是指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将社会的道德规范逐步内化,成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个人品德,从而形成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道德信念的过程,它的发展与人的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是世界观社会化。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将要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则对其世界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法律社会化,是指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法制观念,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
五是性别社会化。
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两性世界,因此,性别意识、性别任务、性别角色理所当然地进入了大学生的体验范围和认知范围。
六是知识能力社会化,就是要努力学习知识,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构成个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框架,培养从事各种工作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当代特别是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七是角色社会化,社会化内容之一就是教育各种角色按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为社会作贡献。
大学生社会化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要求的成员,使其在社会结构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并按照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做。
通过社会化,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目前的角色和预期未来扮演的角色,确定切合实际的社会角色期望值,培养社会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要学习、掌握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存于社会生活。
只有完成了以上几个方面内容的社会化,大学生方能成功融入成人社会,获得社会成员资格,从而建立自己在社会网络中的坐标,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大学生参与社会改革,进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和领导者,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何谓社会化?
社会学中的社会化概念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介入社会生活。
通过社会化,个体从一种未定型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向相对成熟方式过渡。
这也意味着社会化具有这样的功能:
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习得一定的观念与模式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合格成员。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化阶段,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既有“社会化不足”的现象,也有“过度社会化”之征兆;大学生社会化教育包括政治社会化、知识技能的社会化以及道德社会化,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调整学科和课程结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他们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大学生社会化则是指青年学生在生活、劳动与知识技能、社会角色扮演、行为规范以及思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社会化,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它在大学生成才的道路上不仅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而且也是复杂全面的,是大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并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的关键所在,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当前大学生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社会化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自我期望值过高,对实际工作不适应。
大学生毕业时,面对即将踏人的社会,往往对自己估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
他们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准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一番大事业。
应该说稍稍偏高的角色期望值有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和创造力的发掘;但是角色期望值过高,就容易使人脱离实际地盲目自信,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将要从事的工作。
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学生正处于热情旺盛的青年期,本来就容易幻想,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不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更加大了他们自我估计与社会客观评价的差距。
这使他们在现实面前失去平衡,明显感到工作能力不够,进而感到茫然和空虚,精神负担加重,给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以适应现任的社会角色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2>单纯幼稚,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适应。
大学校园环境是相对纯净的,人际关系是单纯的师生或同学关系,再加上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是正面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了用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而转型社会的人际关系工具化的倾向,激烈的竞争,都会使他们感到困惑和茫然。
(3>应变能力差。
现实生活要求一个人从一种社会角色向另一种社会角色转化时,要放弃或改变原来的经济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以便和新的社会条件结成新的社会关系。
许多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会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