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高考地理考点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1922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卷高考地理考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北京卷高考地理考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北京卷高考地理考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北京卷高考地理考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北京卷高考地理考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卷高考地理考点汇总.docx

《北京卷高考地理考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卷高考地理考点汇总.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卷高考地理考点汇总.docx

北京卷高考地理考点汇总

北京卷高考地理考点汇总及部分题目答题模式

1.地球

(1)地球的宇宙环境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

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天气、海拔):

①直接提供光和热②各种矿物燃料③太阳能④提供动力。

太阳活动(黑子[光球]、耀斑[色球]):

①气候异常②电离层:

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③磁场:

磁暴—指南针④极光。

(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和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周期

①恒星日:

自转真正周期,需时为23时56分4秒。

②太阳日:

昼夜交替的时间,为24小时。

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是一个回归年。

速度

①角速度:

大约每小时15°,极点为0②线速度:

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纬度相差1度,实际距离111千米

线速度:

一近快,七远慢。

地理意义

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的判断: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正在日落),由夜到昼的为晨线(正在日出)

②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距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直射哪个半球,该半球昼就长,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昼夜冬夏相反,南北半球相反。

低纬度昼夜变化大,高纬度(两极)变化小。

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式

(5)区时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北京时间、世界时先求经度差(时区差),再求时间差,求经度差时同区相减、异区相加,加减运用是东加西减,东西判断是同是东经度度数大着在东,同是西经度小者在东。

(6)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部圈层:

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岩浆岩、沉积岩:

石灰岩、变质岩:

大理岩。

2.地图

(1)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经线的特点:

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几条重要的经线:

①0°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②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③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的特点:

①纬线指示南北方向②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③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线圈越来越来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几条重要的纬线:

①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②南北回归线(23°26),是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③南、北极圈(66°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相对高度:

(n-1)d≤H相<(n+1)d

(4)等高(深)线等高线图的基本特征:

①同线等高②等高距全图一致③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大于大数,小于小数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陡崖)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⑥河流发育形成在山谷处,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的鞍部⑧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⑨特殊:

0米海平面;200米平原和丘陵;500米、1000米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中山和高原;4000米青藏高原和高山。

(5)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①找控制点②定比例尺③画矩形④标注水平点⑤作虚线⑥点点连线

Ø答题模版1地理位置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①、半球位置(东西、南北)②、海陆位置(要说出海陆的名称和方位)③纬度位置(低中高纬或热、温寒带)④、相对位置(与什么国家相邻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获取资料和数据

特点:

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快、周期短、适应性强。

应用: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定位导航

特点:

提供精密的经、纬度、高度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测量的特点。

军事:

①为各种军事活动定位导航②为许多高科技武器弹药定位导航。

交通(空中导航):

①最佳空域划分与管理②空中交通流量管理③飞行路线管理④提高机场利用率。

交通(航海):

①自主导航②港口管理③进港引导系统④航路交通管理系统。

旅游探险:

①定位②最有行进方式和路线③寻找宿营地④报警⑤记录摄影时间、地点。

民用:

大地测量、野外勘测、紧急救援、农业监控、生态研究。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分析处理信息

应用:

解决与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有关的问题;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地理事物分布与组合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也只能由岩浆形成。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

同向(褶皱山脉)、反向(裂谷,海洋)

水平运动—褶皱:

背斜(上拱;中心老,两翼新;岭;油)、向斜(谷;水)

水平运动—断层:

地垒(块状山,庐山、泰山)地堑(低地或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地壳运动—垂直运动:

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板块运动:

内容:

①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②不停的运动③内部稳定、交界处活跃。

类型:

①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裂谷或海洋②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

A.大陆:

褶皱山脉B.大陆VS大洋: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侵蚀:

①风蚀:

风蚀城堡②水蚀(溶蚀):

喀斯特地貌③冰蚀:

冰斗(北美五大湖)

沉积:

①流水沉积:

出山口(冲积扇)中下游(冲积平原)入海口(三角洲)【河道变宽,流速变缓泥沙沉积②风力沉积

Ø答题模版2回答地形特征极其成因的答题思路:

地形特征:

①地形类型:

山地(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高原(500米以上,等高线相对稀疏)、丘陵(200--500米)、平原(200米以下);②分布地区③地势特点(高低状况)④特殊地貌(如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喀什特地貌的崎岖不平,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等等

成因: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下沉,断裂下陷等)外力作用(流水侵蚀、堆积)(风力侵蚀、风力沉积等)

(3)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削弱作用(白天):

反射(云层)、吸收、散射=白天气温下降保温作用(夜晚):

大气逆辐射—地面增温—晚上气温升高。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Ø答题模版3描述气候特征及成因题目的回答思路

降水特征:

①降水总量(多或少,多少毫米等);②季节变化(集中在那个季节或者几月到几月);影响因素:

①海陆位置;②地形因素(迎风坡或背风坡,要指出是什么风,信风或西风或季风);③洋流因素(暖流增湿。

寒流减湿)

气温特征:

①总的特征和分布(全年高温之类的);②温差大小。

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影响温差);③地形因素(海拔高气温低或阻挡冬季风之类的);④洋流因素(暖流增温,寒流减温)

2)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温带气候

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与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的赤道附近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大陆东岸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海陆热力差异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雨林两侧

赤道低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大陆内部和西岸

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国南方)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

副高或西风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内部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温差大,光照强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东岸(中国北方)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5)简易天气图(6)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降水是暖前冷后)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图

过境前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

过境时

风云雨雪(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

天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节大风、寒潮、沙尘暴

准静止锋:

阴雨连绵的天气。

如长江地区的梅雨。

气旋

反气旋

 

示意图

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7、8月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冬季北方的干冷天

(7)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8)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Ø答题模版4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河流的补给类型题目的回答思路

水文特征:

①、径流量(大或小,影响因素是降水和流域)②、季节变化(汛期,影响因素是气候)③、含沙量(多或少,影响因素是植被覆盖率和降水的集中程度)④、结冰期(有或无,长或短,影响因素是最冷月均温)⑤、凌汛(有或无,影响因素是有无结冰和是否是赤道流向两极)⑥、流速和水能(快慢或丰富等,影响是地形和水量)

河流补给:

①、雨水补给(东部季风区河流,水量大,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②、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东北和俄罗斯河流,出现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呈双峰形)③、高山积雪融水补给或永久性积雪融水补给(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季节性河流,因夏季气温高出现夏汛,季节性河流,冬季断流)④、湖泊水补给(稳定、互补,体现出湖泊对河流的调节,河流丰水期河水补给湖水,枯水期湖水补给河水)⑤、地下水补给(稳定、互补、量小,互补关系取决于地下水位和河水水位的高低关系,黄河下游只能河水补给地下水,河水过量补给地下水易出现盐碱化)

水循环的类型:

①海陆间循环②内陆循环③海上内循环

水循环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更新陆地各种水体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④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

以副热带为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海洋为中心)

③南纬40°附近海域: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

④北印度洋海区:

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冬逆夏顺。

洋流对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

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个要素互相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人文环境:

交通、人口、城市、农业、工业、旅游资源。

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海陆、地形、洋流。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带性

类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主要因素

分布特征

举例

水平

地带性

纬度

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非洲沿20E经线自南向北的自然的变化

经度

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平行于海岸延伸,垂直于海岸更替

欧洲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

垂直

地带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等高线延伸(高低更替)

①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②基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③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是阳坡;④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阳坡气温高雪线高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形起伏

南北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内地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疏林草原带

地势高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待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综合因素

马达加斯加东岸、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形成热带雨林

①、纬度低气温高②、暖流增温增湿、③、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湿润,④低处海岸的迎风坡。

Ø答题模版5水资源短缺(缺水)和解决措施的回答思路(如华北地区)

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降水的季节变化大,③、地区分布不均人为原因①、人口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③水资源的利用率低

解决措施:

①、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②、修建水库解决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③防止水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④、控制人口,节约用水,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一水多用和推广喷灌滴管等,⑥人工增雨和海水淡化

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乡村聚落影响明显,平原地区聚落密集,规模大,一般延河流和交通线分布;山区聚落分布稀疏,规模小,多分布于河谷地区。

地形

城市分布

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

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

巴西

低地闷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底

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

地势高、气候寒冷

较好

河流

地貌类型

深切的河谷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冲积平原

河流

地貌条件

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聚落分布

太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如:

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

大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2)全球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有利:

植物光合作用将会增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②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原因:

气温升高,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

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研究一种自然资源:

分布、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

水资源为例:

①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贫乏;②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居第六位;③我国,从地区分布上看: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从时间分配上看:

夏秋两季降水多,冬春两季降水少。

原因

措施

自然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实践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①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②气象灾害:

洪涝、干旱、台风、寒潮

③海洋灾害:

海浪、风暴潮、海啸、赤潮、厄尔尼诺④生物灾害:

虫灾、鼠灾

4.自然灾害与防治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①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②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③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①环太平洋灾害带:

火山、地震、台风、风暴潮、海啸等。

背景:

板块交界带、海陆交界带、人类活动动集中

②北纬20-50度环球:

旱灾、洪涝、风暴潮、台风、滑坡、泥石流。

背景:

地形复杂、气候复杂多变,人类活动集中

(二)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地域分异

原因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

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区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地带

滑坡

泥石流

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西南地区板块交界处,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

频临西北太平洋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灾害

成灾原因

基本特点

危害

地震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震级:

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

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构造等相关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发生建筑破坏、倒塌,并由此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受三个今本因素控制:

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灾害

成因

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主要危害

防御

洪涝

长期降雨,积水淹没低地域江河洪水泛滥

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季在江淮地区和北方

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影响交通;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气象卫星的监测和预报

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等。

非工程措施:

土地管理等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长期:

水利建设、植树;短期:

发展耐旱作物;应急:

节水

台风

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

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破坏农业、交通、通信、公共设施

雷达监视减轻灾害

寒潮

由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海南依次变弱

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采取防寒措施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气象灾害)海路位置:

太平洋西岸→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地区→台风。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控制→气候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寒潮、洪涝、干旱。

(地质灾害)地貌:

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滑坡、泥石流。

地质:

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影响,地壳运动活跃;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地震。

Ø答题模版6自然灾害的答题模式

原因:

多从“天”、“地”、“人”因素分析。

如洪涝灾害,气候(天)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形(地)地势地平,排水不畅【如回答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则要说地形起伏坡度大】;人为(人),人为破坏植被和围湖造田等;河道弯曲排水不畅等等。

措施则是预报预警,建立应急机制,提高减灾防灾的意识,及时躲避(以上为各种灾害通用措施),恢复植被,退耕还湖,加固大堤,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等。

1.人口与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楼增长特征

高高低型

缓慢

过渡型

迅速

三低型

缓慢

①高高低型:

极少数落后地区;②过渡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③三低型:

发达国家;

④全球:

由过度型向三低型过渡阶段;⑤我国:

三低型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政治因素:

政策,战争。

生态环境因素。

Ø答题模版7人口迁移对迁入区和迁入区的影响

迁入区:

有利①、提供了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②、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利①造成了生态环境压力(污染)②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

迁出区:

有利①缓解了人地矛盾②加强了和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①造成人才和劳动力损失②出现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①环境承载力: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②人口合理容量:

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③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影响因素①资源②、科技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地区开放程度⑤受教育水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历史因素(形成基础):

历史背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

经济因素(功能区分化主要成因):

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

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分化):

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

行政因素:

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小城市:

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

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初级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加速阶段:

城市化速度快,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

(从起步早晚、速度快慢、水平高低方面比较)

城市化水平不同:

发达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