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电视栏目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作用研究.docx
《体育类电视栏目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作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类电视栏目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作用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类电视栏目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作用研究
体育类电视栏目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作用研究——以“武林风”栏目为例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目前,媒体尤其是大众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对大众文化的生存状况与发展趋势起着重要的促进或制约效应,成为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
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发明成果等科研成果正被加速转化为文化产品,使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流通、传播途径更加快捷多样化,使各种传播媒介所搭载的文化符号将社会大众无时无刻的包绕在其中,形成一种可以相互代替、相互转化的表象。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也不可能挣脱的要素,只能欣然的在其引导下,带着对社会期望和希望以及自己光怪陆离的想法,去大众媒体中寻找相似的印记,实现短暂的梦想追求,体验幸福的生活。
大众媒体有意识的对大众的生活动机、生活目标、生活方式手段以及生活的整个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使人们的生活像大众媒体的一种复制品。
热爱运动是人类的天性使然。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相对于其他文化的表现形式,体育的魅力、特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磁性(吸引力),这种实践性和磁性(吸引力)主要体现在趣味性、愉悦性、悬念性、聚众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等特性上。
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可以轻松地享受过程—为身体的逐渐强壮而沾沾自喜,为裁判的偶尔过失而据理力争,为观众的一声喝彩而信心百倍,这些足以成为人类亲近它的理由。
体育自身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它所具有的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大众媒体选择体育的重要条件和优势。
体育起源于人类劳动,对体育的热情、激情以及向往被深深的镌刻在人们的血脉中,但在大众传媒尚未产生之前,受历史局限、交通局限以及地理阻隔的原因,那些民间自创的、家族传承的、祭祀类的养在“深闺”的“体育”项目想要走进大众的视野或生活之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体育只能偏居一方。
体育只有走出去,将体育与传播化作一体,体育才能得到发展,这也是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想要发展的内在需求。
体育的生命力也是在人类远距离电子通讯手段发明之后才开始彰显。
对于体育信息的传播来说,电视的媒体的天然优势(双线互补、视听结合、声画合一以及大众化的特点)使体育的强烈冲击性通过高清晰的、多种形式的、绚丽多彩镜头真实的表现出来,并且可以提供多角度、反复的、趣味的观赏,使人类的感觉器官大大的得到延伸,不知不觉中被体育电视的魅力所震撼,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一样,只有通过亲自参与才能理解体育。
1.2选题意义
电视体育传播具有独特的宣传作用,它传播体育文化、优化体育资源,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快速兴起与发展。
人们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世界和人的心理健康面貌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具特色的两种体育文化形态,中国进入近代以后,二者逐渐开始了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虽然发展规模因国家、地区差别而异,但是,电视体育对体育的影响和普及程度过去和现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非可非议的事实。
电视凭借其直观、立体形象、快速、内容翔实等优势在体育报道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
随着电视体育的诞生,以及现代高科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体育的魅力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视体育以其独特的宣传效果,推动了世界体育运动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
电视体育使得体育在人们中间有今天这样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它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我们自然而然重视它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无论是运动还是体育之所以能像如今这样深入人心,广为世人所接受,电视体育所起的作用是任何社会功能所不可代替的,也就是说电视体对城市居民体育价值观以及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通过调查大众媒体(电视体育节目)对其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影响,并进行分析研究,为电视体育节目更好的发展和为大众体育正确利用媒体来扩大大众体育影响,增加大众体育人口,培养人们科学合理的参与大众体育方式,从而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实现体育与媒体的优势互补,进而更好的提升与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1.3相关研究成果
从体育的诞生开始,体育与体育传播同在,只是传播的方式随着社会发展成动态变化。
从古至今,体育的传播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
①在体育与电视媒体未发生交集之前,体育的功效至始至终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模式与影响也呈现出一种“顾影自怜”或“面对面”状态。
电视媒体诞生后,体育传播开始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使得体育的影响大为拓展,风光无限、魅力十足。
体育开始走向大众,打破少数人的“垄断”,体育的功效也从单一的健身功能,向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知觉体验。
同时,为大众提供了可交流、可体验的文化平台,转变了人们的体育认识,不再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上不了纲要”、“与政治无关,与大局无涉”,体育人不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引起人民大众及广大学者专家的重视,成为各类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
在文献查阅中发现,对电视传媒与大众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如岑传理《电视传媒的发展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张健《浅析体育媒体与体育产业的关系》、熊雪《浅析现代体育传媒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等,都在研究结果中表明,电视传媒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电视媒体和体育无形资产不断增值,但是也说明电视媒体必须遵循体育市场发展规律,才能保持体育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
(2)电视传媒与大众体育的趋势研究。
目前对媒体与大众体育的趋势研究主要从各类媒体与体育的关系、体育市场开发过程中的各类媒体的特点,各类媒体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各媒体与体育的合作市场变化规律、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电视行业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拓展盈利模式,网络将是电视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体育报纸的转型也已不可避免,体育杂志的精致化、娱乐化则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和发展趋势。
未来体育媒体的将会向整合各种媒体和体育资源,组成跨媒体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成本的节约,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3)电视传媒与大众体育的现状研究。
如:
姚治兰、万国华、潘寿、种莉种莉种莉、吴文峰等人都对电视媒体与大众体育的现状进行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对我国体育频道的设置状况、体育节目的制作状况、体育节目的播出状况、体育节目的收视状况等方面。
但都没有对受众群体的意识形态及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4)关于武林风栏目的文章
李富刚对武林风栏目的发展历程、运营策略以及其价值意义进行解析,探究制作中的疑难问题,并对栏目的发展做出了预测。
认为:
1.武林风是继梨园春之后又一档挖掘和宣传本土文化的精品栏目。
2.武林风栏目的成功运作,既给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又拉动了武术产业的发展。
3.武林风的发展在于不断创新。
4.整合国内外武术资源,对观众实行分众化传播,提高播出覆盖面,使武林风走向国际。
并且在最后建议:
武林风要始终以文化为支撑,内容以武术搏击为主体。
李富刚在搏击武术科学中以武林风栏目百姓擂台为例对武术的推动做了论述:
认为武林风提供了一个和好的平台,为传统武术的继承、交流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上海体院的张瑞青在《从武林风到武林大会》中谈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传媒的职责所在,而且这也是现代传媒成功办节目的经验。
武林风栏目总导演吴立新的二篇文章《博弈有道、娱乐无边》、《弘扬武学精神打造精品栏目》、《整合武术资源打造本度品牌》,还有采访吴立新的文稿《武林风起称霸江湖》中谈到了创办武林风栏目的理念、创意。
西北政法学院张峰的《从武林风栏目析中国武术运动今后之发展》认为:
1.现代传媒促进武术大众化;2.现代传媒促进武术国际化;3.现代武术促进武术产业化;4.现代传媒促进武德教育;5.现代传媒促进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和谐发展。
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振军的《现代传媒与中国武术文化的成功结合》认为开拓本土文化优势,创办优秀文化栏目,河南台在这方面占了先机;武林风节目的风格特点符合老百姓的审美情趣,是现代传媒与武术文化的完美结合。
其他的一些文章多是对《武林风》所作文化活动以及栏目内容的宣传报道。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武林风弘扬少林武术文化,走向日本。
《武林风少林寺传说》赴日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毕竟武林风从04年创办到至今时间还不长,引起的影响和轰动还不够深远,但现代传媒与传统武术结合成功的创办了优秀栏目武林风,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全国的影响将会更大范围的铺展开去。
有关武林风的文章会越来越多的,尤其从学术上探讨武林风的成功,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总的来说,以上对电视媒体与大众体育的所有研究都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描述两者之间的现状、关系、趋势。
对在大众体育最重要的主体和电视传媒最重要的受体——传统体育文化影响方面的文章涉及很少。
本文以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大众媒体(电视体育节目)对其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影响,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现代体育类电视栏目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促进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南电视台《武林风》栏目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与促进作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武术传播的有效途径及现状。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中国电视网、河南卫视电视台《武林风》栏目网站、报刊杂志等进行资料检索,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实地观察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观察法。
利用地理之便,对《武林风》栏目进行实地采访,并深入实践,参与《武林风》栏目具体的服务性工作,观察、体验本栏目运作的全过程。
2.2.3专家访谈法
针对《武林风》栏目的运作情况,走访了武术领域的一些专家,从武术学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现代电视媒体传播的一些专家以及栏目的制片人、导演等,从传播学角度对栏目相关问题进行商榷,与他们共同探讨磋商民族传统文化在利用现代媒体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效益及所遇到的矛后与困惑,以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2.2.4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归纳,以找出资料的内在规律,描述出所研究问题的发展趋势。
运用的主要统计量是平均数、百分数等。
第三章结果分析与讨论
3.1概念界定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都具有独立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在其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的历史渊源中,不断承接外来影响而有所变异,逐步形成并充实本民族的文化积淀。
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是这个民族财富的历史积淀,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与自然、与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体育价值观。
“文化资源”是从文化的功能上说的,意味着它是一种可支配的资源,可以对拥有它的主体产生影响并制约其活动方式及活动的广度,这是它作为一种资源的重要方面。
考虑到文化的内涵,可以将“文化资源”分为三个层次:
一、社会心理和精神气质的层次,即观念层次,主要体现为哲学、宗教和道德的层面;二、文化生产的层次,体现为各类文化活动,大致包括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技术的生产两大类;三、文化品的层次,包括各种器物和成品,文化品是可以直接供各主体消费的对象。
上述文化的三个层次的界限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也互相依赖,紧密联系。
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既包括作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应涵括非主流的汉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体育活动。
它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地域条件、地域文化背景下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
它可以以一定物质实体为载体,也可以是一些纯粹人类精神文化的东西,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
为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既有物质层面的传统运动项目,运动器械、设备、服饰、壁画、出土文物等,也有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组织文化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及规律。
3.2《武林风》栏目的发展历程
经历了三年酝酿的武林风栏目于2004年1月4日正式开播了,内容由武术擂台、演技表演、武林名家、武风武韵、观众互动等组成。
开播以后引起热烈反响,收视率跃居河南电视台前三,平均收视率10.45%。
2005年精简内容,改成三个版块,武林至尊争霸赛、百姓擂台、武侠梦工厂。
同年5月21日,武林风走进北大,5月28日中欧对抗赛、7月9日中美对抗赛、9月3日中越对抗赛成功举办,为武林风成为中原第一赛事创造了很好的氛围。
2006年版块微调武侠梦工厂改为武林群侠传,同年5月31日,武林风在长城居庸关下摆下擂台,武林风响彻长城。
6月10日,在省体育馆举行2006环球拳王争霸赛。
9月30日,武林风国庆特别节目“走进少林寺传奇”,创下全国第七的收视好成绩。
2007年节目改版为兄弟连,赛事改为赛季形式。
2007年2月10日,产生了武林风百姓擂台总擂主王洪祥,为武林风培养潜质后备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7年是中日体育文化交流年,河南电视台与日本富士电视台主办,推出大型演出《武林风·少林寺传说》,演出156场,历时52天,获得巨大成功,随后又相继举办了中日东京对抗赛、中越对抗赛、第二届中泰对抗赛,中泰对抗赛在同一时间段收视率位列全国第三,这一年收获巨大,武林风中日对抗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2008年先后举办了FEG环球拳王争霸赛、中越、中欧、中泰对抗赛等,还举行了文化活动《武林风·少林功夫拉美行》,反映强烈,武林风走向世界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2009年又继续了中越、中泰、中欧、中日等对外赛事,并进行了首届中美、中澳、中俄对抗赛。
还举行了文化活动武林风走进拉斯维加斯、走进越南,中原文化宝岛行等。
2010年年初又举行了中日美二国对抗赛和中原文化新西兰行等。
武林风栏目在不断的发展中壮大了自己,走向了世界,已经和梨园春成为河南卫视一文一武两个知名的品牌栏目。
武林风以其河南地域原汁原味的原创武术娱乐栏目和日益精彩的搏击赛事打造了省级卫视中武术娱乐栏目的第一品牌。
全省最高收视率18.04%,平均市场份额21.3%,列同时段全国第三名,在几年间取得荣誊如下:
《武林风》获得2005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电视体育奖栏目类一等奖。
《武林风》获得2006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电视体育奖栏目类二等奖。
《武林风》获得2006年度中国原创电视栏目20佳称号。
《武林风》获得2007年中国教育网与中国财富网共同评选的最具投资价值的电视拦目第三名。
《武林风》获得2008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年度栏目奖二等奖和直播类二等奖,连续3年荣获该专业奖项。
《武林风》获得2009年度广电总局典型节目推介优秀个案。
被称为:
“弘扬武学文化,展示民族精神”。
3.3《武林风》栏目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作用
3.3.1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武术
周鸿铎曾说:
“某一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观念改变,一代一代年轻人改变了该种风俗,使其逐渐消失。
靠人口头传承的某一传说、某一表演艺术,失去了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无人愿意去学、去表演、或者说它不能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听众,也就失去了承传的动力,久而久之,它就消失了,失传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些正濒临消失或正在消失。
又如身怀特种工艺技能的人,再无人承传这种工艺技能,待大师故去,也就把该种工艺技能带走了,同时也就意味着由多少代师傅创造、积累、传承的一座工艺技能宝库消失了。
”周先生的话道出了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因此《武林风》栏目正在努力推动中华武术的传承,使这个古老的东方体育项目一一武术在现时代依然能闪耀着它的璀璨光芒,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武术、认识武术以及参与到武术运动来,为中华武术的继承、发展、推广起到一定的作用。
3.3.2对中华传统武术的继承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法制逐步完善,而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一武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开始以演练和功法练习为主,同时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和防身等。
这就极大地削弱了当今武术的技击性、对抗性和对练性,大多通过以个人演练的形式来表现,这使得当今传统武术更多地体现出演练性而非实用性。
《武林风》栏目的开播,打造了当今时代条件下第一个以传统武术搏击为特色的擂台--“百姓擂台”,通过真打实战来传承中华武术。
《武林风》制片人吴立新先生始终认为:
“武术首先是技击类体育项目,它不是表演,它区别十其他运动项目的本质就是它的实用性。
通过提高武术的竞技性,才能让中国传统武术得以发扬光大”。
笔者曾在《武林风》栏目实习阶段对参加“百姓擂台”选手们做了一下后方采访,了解到他们对武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大部分习练的是传统武术。
有的选手在场上失败了,他们回去后会继续揣摩如何在场上攻击,如何防守,希一望还能再次打《武林风》栏目的“百姓擂台”;获得胜利的选手,有的寻找武术高手给自己进行短期快速培训,因为“百姓擂台”是车轮大战,他若想守住擂主,就得在下面抓紧时间好好训练,迎接新的挑战。
正因为选手们有如此高的热情,对传承中华武术无疑起着极大的作用。
而且“百姓擂台”还是每一个习武者检验自己习练功夫的深浅程度。
因为中国武术门派之多,掌门也不少,但现在的经济社会出现了很多武术虚假广告,老师没有真的功夫,却招收弟子,以至于造成许多练武者并没能学到真正的中国功夫。
像这样的现象,中国武术能有好的继承吗?
在这里我想引用郑州晚报记者访谈《武林风》制片人吴立新先生的谈话,这也许会使我们加深对“百姓擂台”设置的重要性的理解。
如:
郑州晚报问:
“怎么才能提高武术的真实性?
”吴立新回答:
“打。
现在各武术门派都有自己的掌门。
掌门是什么?
掌门除了德高望重外,还是该门派功夫最高的人。
作为一个门派的传承者,要把武术传下来,功夫最好的才能传授得更好。
现在的掌门都不出来打,互相之间不进行切磋,光说不练。
不客气地说,武术怕动真格。
有一个名气很大的武术名山,该山的旅游局局长曾找到我,要做一期关于此山功夫的宣传。
我就跟他说,你派人来打吧,在“百姓擂台”上设擂一个月,保准扬名。
结果对方商量后说不来了。
为什么?
因为怕动真格的,怕打输了丢人,更丢了名声。
”郑州晚报又问:
“他们是怕丢面子,还是没有真功夫?
”吴立新回答:
“这个很难说。
我准备在“百姓擂台”里打出这样的标语:
‘拳打南北少林,脚踢武当峨嵋’。
你如果有真功夫,那就来摆擂台,让其他门派的人来挑战,对打一下就分出高低了。
事实上,已经在擂台上亮过相的某些门派功夫却让人难以恭维。
4月10日在郑州市绿城广场举行“百姓擂台”时,一个拳派的掌门人上台后,被我们请来的一个专业运动员几下子就打翻在地。
”
3.3.3对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
笔者认为中华武术要想发展,不是光靠关闭门户自己练,而是要在不断地切磋交流中发展,中国武术门派林立,拳种颇多,如果门派之间、拳种之间不交流,不切磋,怎么会有新的招式出现?
这样继续下去不就会随着岁月流失而逐渐失散吗?
因此,中国武术不仅要门派之间多次举行交流赛,切磋技艺,而且更要与世界各国的搏击术进行交流,这样中国武术才能在不断的切磋交流中前进,才能在壮大自己的同时,走向国际,充分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技艺超群。
那么,河南电视台《武林风》栏目就打造了这样的平台,参加的选手既有专业赛制,也有业余赛;既有练习竞技散打的,也有习练传统搏击的,特别是百姓选手更是五花八门,来自不同的门派拳种,如少林拳、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军体拳、梅花拳等。
他们在同一个“百姓擂台”中一比高低,擂台上双方都会拿出自己的绝门功夫,看谁能在比赛中获取最后的胜利。
然而参加的选手和往常的训练不一样,他们心中不再考虑动作的好看与不好看,只要能在实战中用得上,就是好的招式,就是最棒的。
参加的选手有的练了10余年的传统武术,却没有和人交过手,如:
笔者向已参加过“百姓擂台”的选手刘仓访谈,刘仓说:
“场上的感觉和下面练习太不一样了,在家里练的都是师父所交的固定招式,在场上用不上,场上的招式都是随机应变,经过这次比赛,今后我的训练会往应变能力、抗击打以及体力素质方面努力。
”听了这番话之后,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华武术太需要这样的擂台了,如果再没有这样的武术擂台出现,不敢想象多年以后还有没有真功夫的再现。
《武林风》推动了中华武术门派拳种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武术在国际上的交流与发展。
3.4对中华传统武术的推广
中国武协主席高小军在被记者采访时说:
“发展武术除了要多举办活动外,还必须加强内在的发展,一个运动项目不仅仅要看是否在全世界范围开展广泛,而且要看电视对于这个运动项目的转播情况如何,另外还要看世界著名的运动品牌是否会介入其中。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这个运动项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运动项目。
这就对我们在以后发展武术的工作中提出新的要求。
从这番话使我们深知电视转播是中华武术推广以及向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本身的主要功能就是宣传传播功能,《武林风》栏目是河南电视台定时播出的周期性栏目,因此,《武林风》栏目对中华武术的传播推广便可想而知。
《武林风》已走过近十载,
多年来的精心制作与播出,加上多次组织大型国际赛事对中华武术的推广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
2004年2月21日晚0:
05分的《武林风》,首次迎来了来自波兰、德国、加拿大的外国搏击选手来一展身手;2004年7月31日至8月28日,《武林风》举行国际武术交流月,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的搏击选手与中国的搏击选手强强对阵;2005年5月28日,《武林风》中欧对抗赛;2005年7月9日,《武林风》中美对抗赛在河南省体育馆举行,有5000多名观众现场观看,场面十分精彩激烈;2005年9月10日,《武林风》举办中越对抗赛;2006年6月10日在河南省体育馆,举办了《武林风》2006年环球拳王争霸赛;2006年9月在河南体育馆举行中伊对抗赛;2006年9月,《武林风》中越对抗赛等等。
此外《武林风》还进行了大面积“百姓擂台”的海选活动,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选手都纷纷前来切磋交流。
《武林风》正是通过这些国际赛事将中国武术推向了国际,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了解武术,特别是与日本富士电视台合作的环球拳王争霸赛,让中国的选手对抗日本K-I选手,比赛状况在日本富士电视台进行重播,让更多的外国人看到了中国武术的搏击比赛。
而在国内《武林风》通过一系列大面积的海选活动和定期播出,使武术在观众心目中,由陌生到认识,由了解武术到参与武术运动中来,这样对中华武术的推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3.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首先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支撑,是该民族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陶冶下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对内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习近平主席曾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实现。
河南电视台《武林风》栏目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中华武术”为宗旨,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中国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最具特色的部分,它有很深的文化积淀,一直被国人当作足以引发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气概的精神财富。
如:
在《武林风》国际赛事系列中,2006年6月10日,环球职业拳王争霸赛第一场比赛有我方运动员张文明对阵俄罗斯选手,面对俄罗斯选手庞大的身躯,我方运动员毫不畏惧,顽强拼搏,直到将对手击败。
第二场比赛,我方运动员康恩与美国选手在开始不到20秒的时间里,将美国选手击倒在地,快速地结束了这场比赛。
当我方运动员将美国选手击倒的那一刻,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无不感觉到热血沸腾,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另外,选手在“百姓擂台”上的对决,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能够折射出选手们的力量美感与人格魅力,对青少年有着极强的感召力。
因此,通过《武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