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集二doc在教学中如何让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0999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论文集二doc在教学中如何让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优秀论文集二doc在教学中如何让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优秀论文集二doc在教学中如何让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优秀论文集二doc在教学中如何让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优秀论文集二doc在教学中如何让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秀论文集二doc在教学中如何让初.docx

《优秀论文集二doc在教学中如何让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论文集二doc在教学中如何让初.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秀论文集二doc在教学中如何让初.docx

优秀论文集二doc在教学中如何让初

在教学中如何让初中生与古诗文情感对话

王艳丽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悠久的中华文化为我们积淀下来许多优秀的古诗文,她是我们的文化母体,我们的精神家园。

优秀的古诗是集语言、意境、情感为一身的语言模块,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进入初中阶段要达到让学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要求,就应该让学生走近古诗文,从语言着手,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触摸古诗文中的情感基调。

同时在产生了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与古诗文进行情感对话。

让学生从中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从读、思、悟三个方面入手。

一、读——在悦耳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美

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学生们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老师无休止的讲解,那么学生也只能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也就无法品味古诗文的美。

文要读,细细品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读句读

古诗文教学,除了强调读准字、词以外,更要让学生进入到古诗的语境中,把握朗读的要领,体会其中味道,教师恰当的把“句读”引入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拿到与古诗文情感对话的钥匙。

“句读”《辞源》注解为:

句和逗,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

元黄公绍《韶公举要》:

“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句读”是口语中的“吟”,不同于“标点”,它形成于语意的中止、停顿等语意的口语痕迹,是“气”的艺术再现。

“句读”对指导古诗文朗读教学,更好的表达文章内容、思想有重要意义。

朗读时要注意语言表达“气”的使用量,即轻重。

如果在朗读中均等用“气”,则势必流于平淡,失去起伏与抑扬。

一如歌曲的起伏与曲谱音的轻重标识一样。

通常,轻重音分别投放到诗文表意中的关节性字、词中,并注意与语速结合起来,通过重、轻音的突出,来拉动相关字、词的表述,进而构成语境的完整、明了。

如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句,根据全诗有慷慨悲壮的的情感基调和诗句的词意,其重音应放在“澹澹”、“竦峙”上,轻音投放“水何”、“山岛”上,则作者眼中波光动荡的沧海和高高耸立着的山岛就呈现在眼前,听者极易涉足境中,产生思绪的共鸣。

二)读形象

诗人往往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一种形象化的事物或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这个“情”是指内在的感情,必须通过读懂文中的形象,来解除压缩在其中的作者的深情。

杜甫的《登高》中为了抒发诗人长久以来郁积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前四句描写了“空阔的天空下,湍急的长江滚滚东去;飙疾的秋风里萧萧落叶飘忽而下,还有凄惨的猿鸣,低回的鸟-----”,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了出来,读懂了这种形象也就读懂了充满了时代哀伤和个人境遇感伤,有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悲壮的情感,真正进入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清晨古寺的情景,旭日初升,光照山上的树林,幽深的小径,小径后面的禅房,鸟儿自由的鸣唱,空明宁静的潭水,一切都是那样的幽静。

细细品读这些景物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内心的安宁,愉悦。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

”四句向人们展示了洞庭湖磅礴的气势,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我们能够知道作者借写洞庭湖雄伟的景象来歌颂当时的开明盛世,通过比兴委婉表达自己想做官的愿望。

诗人就是通过一个个美丽的形象寄托着自己的情感,我们也只有用心去读懂包孕着作者丰富情感的形象,才能打开与诗人进行情感对话的大门。

三)读自我

读诗文就是在体会诗人的独特的情感历程,读字、词、句读,那只是最初的接触,让学生排除干扰,进入古诗的审美氛围中去,在这个基础上“披文入情”,解读古诗的形象,品味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而要真正实现和诗人进行情感对话,就应该“各有兴会”的“兼读”,在源于形象高于形象中读出“自我”来。

苏轼的《定风波》中我们在读形象阶段,能体会到作者的坦荡的胸襟和开朗倔强的性格和乐观豁达的精神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体现出来的,通过仔细品味作者遇雨的经历及面对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能够感受到苏轼的处世的态度和人生感悟。

面对着冒着满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却能任其自然,说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我们该如何呢?

这时你就是那位“此心安处是吾乡”,能履险如夷的苏轼了,这时在朗读这首词学生的精神境界就抬升了,就会获得独有的体验,一种崇高感得以实现。

曹操的《观沧海》通过描写诗人站在碣石山看到大海的雄伟景象,抒写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全诗意境雄浑,气势磅礴。

诗人笔下的大海,融入了诗人观海时的体验、感受,赋予大海以新的生命。

当学生读出这种豪情壮志后,引导他们想象自己现在就是曹操,站在碣石山看到大海的雄伟,朗读该诗能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从而真正意义上与古诗进行情感对话。

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一种美妙的享受和欣赏音乐的感觉相通,语气、语调、节奏、自然恰切的句读训练,可以使诵读像音乐般美妙动听,悦耳迷人,让学生在读出形象基础上去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读出自我的理解,从而实现与古诗的情感沟通和对话。

营造诵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诵读中不断提高语言素养和感悟能力。

二、思——在自由的质疑中让学生品味美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不“罔”就要思,这个“思”就是要“思考”,有“思考”这一过程,学生对阅读就有了一个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认识,“思考”在学生学习语文中起“关键作用”,“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语文课堂,不在于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在读中思,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思整体

古人入道要有三个过程,即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这三个过程可以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思整体----思局部----再思整体,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进入文本思考其中的情感、品味其中的美。

即古诗文的教学,要从“整体”着眼,整体感知诗文。

接着对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强化重点部分,学生就可以凭借对某些片断或词、句子的理解,达到对整体认识的深化,最后回到“整体”。

思整体,就是让学生对诗文的大概内容,作者的立场观点或情感倾向,当然也不排斥对文本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貌的整体思考,这是第一步的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学生先通过朗读,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整体思考诗文的情感基调,如陆游《诉衷情》的悲壮沉郁、《观沧海》的雄浑壮阔、张孝翔《西江月》的豪放激越,由于初中学生审美经验的限制整体感知不可以放任自流,这需要教师引导,寻找最能让学生快速有效整体感知的切入口和常规的方法。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关键的一步。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设计的问题要紧扣训练重点,适度而不拔高或降低。

在教授《观沧海》这一课时,为了让预备班的学生能整体的感知古诗的情感基调,我首先以一首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导入,让学生思考从这首歌中能听出什么感情,从哪儿听出来的?

学生回答非常踊跃,有同学说从音乐声中能听出波澜壮阔的气势,有同学说从歌词“是非成败转头空”中能听出悲壮的感情,有同学还从歌唱者嘹亮高亢的声音中听出了豪情壮志,这首歌总的给人雄浑壮阔之感。

通过这样的导入为学生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做了准备,学生会很方便的从中读出诗中蕴涵的情感。

二)思局部

上一过程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这是汉民族主导思维方式中“整体直觉”的特点,在这一基础上进入文本,仔细品味、推敲语言,进入到古诗深处,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试图对古诗有更深的认识。

让学生思考具体的语言,来达到深入文本的目的,在讲授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让学生思考将“沉舟”与“千帆”、“病树”和“万木”组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什么想法?

陆游《诉衷情》中“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中“断”和“暗”表明作者怎样的感情?

辛弃疾《丑奴儿》中讲到“而今”之愁,思考为何“却道天凉好个秋”?

对具体的语言点的思考和把握,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文,把握其思想和情感,在讲授柳永《蝶恋花》时先让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当然这种整体感知的获得也要通过学生进入文本从具体的语言中得到。

体会到是抒写怀念远方恋人的作品后,让学生思考是如何表现的?

词中首先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在和风吹拂下,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的男子思念他远方的恋人的情景,从“伫倚”看出执着,词人又将抽象的春愁生于“天际”,让读者易于捕捉,登楼却“无言”将千种思绪都融在二个字中,让人联想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同样有撼人心魄之感。

“对酒当歌”也无法消愁,词的最后表明了自己愿为思念“恋人”而“憔悴”下去,而始终“不悔”。

三)再思整体

通过初步的整体感知和深入到文本深处具体的感受,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深入的认识,随后就要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整体思考。

这一“整体”不是第一个整体的简单重复,它应该是经历了一番对部分认识之后的深化和升华:

就内容来说,学生掌握的不再是轮廓的,是具体的;就文章的中心说,学生掌握的不再是感性的、肤浅的,而应当是理性化、深刻化的;就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来说,学生理解的不再是模糊不清、捉摸不定的,而应当是条理化的、系统化的。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在柳永的《蝶恋花》中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的怀念远方恋人之情,还了解了如何去写的,这样写意境怎样?

欣赏到了词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愉悦。

在苏轼的《江城子》中一个“狂”字,不仅写出了“老夫”的神态,更是统摄全词精神之所在,显出了此词的豪放气韵。

在《观沧海》中学生领略了沧海波光动荡、山岛高高耸立的壮丽景象,同时让学生思考诗人只是为了写沧海、山岛、日月、星汉吗?

如果不是那是为了写出什么呢?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铺垫,学生自然的能够说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诗文教学课堂要让学生思绪飞扬,真情涌动,闪现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应该在教学的这三个坏节,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初步的整体感知阶段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分析鉴赏阶段根据诗中情感符号(语言),深入品味诗句,最后理解诗文的思想和情感,真正实现和诗文进行情感对话

三、悟——在个性的张扬中让学生陶醉美

感悟是主动读书,创造性读书的具体体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且具有个人情感和认识的见解,而不是让学生学习教师的“理解”,学习教师的“感悟”。

“教师问,学生答”,这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

这种教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亲近文本、感悟文本,与文本进行精神上的对话。

怎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呢?

一)留空间

教师应该给学生多留一些感悟的空间,在教学中应故意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并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让他们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驰骋,从中质疑、探究、释疑。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综合性、审美性的艺术,也应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文有不言者。

”不言,就是使用了语言的模糊手法,即意在言外。

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曾说过:

“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

譬如一室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处也。

”这“空”,正是作者布置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义空白。

在教授李之仪的《卜算子》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词中的情感内涵,细细体会词中写出了长江空间之大,绵长无尽,词人就是通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形式表达了希望爱情地久天长的美好愿望。

在教授《观沧海》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观沧海真_____,______在哪里?

”而没有设计成“观沧海真美,美在哪里?

”通过给学生留有空白的问题,学生开动了自己的大脑,根据自己的理解,填上了自己认为可以的字词,并说明了原因。

有同学说:

观沧海真壮阔,你看那汹涌澎湃的波涛,多有气势,你看那高高耸立的山岛多壮丽;你看那大海能够包孕万物,好象是日月星辰的母亲,多么广阔。

有同学还说观沧海多悲壮,你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多代表愁,秋风刮催着树叶,发出呼啸的声音,让人很悲伤,巨大的

波涛在海面汹涌而起,这里给人悲壮之感。

通过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的能够自由思考,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求自悟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

强调的是自读自悟。

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明确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角色,改变过去满堂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

在教授古诗文时可以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写一句与其观点精神一致的话,来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所学内容,教授完《为学》学生写:

勤奋是成功的基石,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走出康庄大道。

成功的花要想开的娇艳,就必须靠努力和勤奋来浇灌她。

这就是学生感悟课文并转化成了语言表达。

当然,有时也会有学生写出与原文意思相悖的句子,这说明他没有把握文段的含义,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准确地理解课文,直到学生“悟”出精髓为止。

感悟中有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语言的训练,也有创新火花的碰撞。

如果课堂上放开学生手脚,给学生多留下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感悟,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在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和对话中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文学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语言的表达同时又是思想的表达,任何作品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古诗文,对学生而言,又是打开了一扇窗,铺开了一条道,能够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汲取、去与先贤们对话。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读、思、悟对于此的重要,让学生读中有思,思中有悟,这三着架起了学生与古诗文情感对话的桥梁,不断与“作者”对话,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在不断的诵读中得到沟通,让学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007年1月20日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夏放

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研究,挖掘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只注意发挥共青团、少先队、政教处及政治课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学科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很多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在制定具体的教学任务时,只要从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作用,就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

1.动态性。

一般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讲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体育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各项活动,因而学生的思想,容易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其特点是动态性而不是静态性。

2.经常性。

体育课一般在操场上进行,具有活动空间大,扰动因素与突发事件多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行为特征容易暴露,各种思想随时都可以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把德育教育贯穿在课的全过程,在每节课的各部分都注重经常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3.及时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在活跃的运动中,其思想觉悟、优点、弱点都会在言行上表现出来。

教师应及时捕捉教育时机,进行表扬或指出不足,对“差生”的“闪光点”应及时鼓励,不要失掉一次良好的教育机会。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育只有附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凑效。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特别强调确认和遵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要,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2.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差异、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和运动能力等千差万别,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所以在进德育教育时,应从学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差异出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特点,并在发现和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内化性原则。

体育教师在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善于了解和启迪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他们去追求和探索,促使他们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

4.整体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及到小部分,而忽视大部分。

还应特别注意将德育所包含的各项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5.系统性原则。

从广义上讲,教师要有长远计划,将德育教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从狭义上讲,都是应从课的开始至结束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课与课之间要注意密切联系,使学生接受的渗透信息牢固、深刻。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结合教师表率作用进行

教师自身的表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情绪。

对学生进德育教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德无时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

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教师就应提前到运动场,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上课集合站队要求学生整齐,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仪表、言行、教态、文化修养等方面都需要为人师表。

实践证明,教师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施教于人,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结合体育课堂常规进行

课堂常规是进行正常体育课堂教学所必须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

它对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与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作风,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都有重要意义。

例如:

着装的要求,上课集队的要求、练习转换的信号、手势等等。

通过课堂常规的教育,能够严明纪律、严格要求。

达到爱生尊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增强集体荣誉感等目的,培养吃苦耐劳的高尚情操,养成严谨治学的风气。

3.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和特点进行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应该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任务。

一般说来,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但由于各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如基本体操的教学通过全体学生配合,协调一致,可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田径教材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球类教材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在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利用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对比,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等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4.结合组织教法进行

合理的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不仅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体力与智力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十分重要。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教育。

如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培养学生动作迅速整齐,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通过组织学生保养场地,送还器材,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品德;通过向先进学习、树正面典型的活动,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结合课堂偶发事件进行

体育教学中,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同时,由于学生进行身体练习和竞赛、游戏等活动,学生之间的联系、协作对抗也较多,经常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偶发事件时有发生。

如上课时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天空突然下雨等等。

偶发事件往往具有短暂性、突发性、外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做教育的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课中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态度鲜明而又迅速地进行处理。

在教育学生时,以正面教育为主,语言要严肃诚恳,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讽刺挖苦。

6.结合审美教育进行

从体育美育的观点来讲,体育中的美育主要是指协调发达的身体,匀称的体态,有力、娴熟、敏捷、优美的动作,以及开朗的胸襟,坚强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

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是“寓教于乐”,它是通过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它不是单纯依靠说理,而主要是靠优美的形象来打动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形象美、姿态美、艺术美、韵律美和心灵美等为素材、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提高对周围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意识教育法。

意识教育要贯穿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理解教育的意义、途径和效果,动员其主观意识,自觉地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在中长跑教学中,通过讲解长跑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告诉学生练长跑会碰到的障碍以及科学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战胜困难,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

2.说服教育法。

根据青少年学生自尊心和进取心较强的特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有关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一般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要实事求是,讲明道理,循循善诱,启发自觉,以理服人,以表扬和鼓励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为主,对极个别违纪的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

对那些屡犯错误的学生更要注意方式,目的是教育他们,不能把他们说成不可救药,更不能讽刺、挖苦、惩罚他们。

总之,通过说服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提高觉悟,落实行动。

3.规范指导法。

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

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

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游戏和教学比赛的规则,任何人都要执行,不得犯规。

这样就能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榜样教育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英雄模范人物,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以及教师的表率作用来熏陶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意志,养成优良的品质。

5.集体训练法。

教师应当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

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