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1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0066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10.docx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10.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10.docx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10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

“光明媒体观点撷英”2016年2月号第3辑

  1.“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

  2.在场的监督,才是治不文明行为的药

  3.生肖猴,为何让洋品牌占了先机

  4.救人者原本就无须自证清白

  5.以春节为取景框见证时代之变

  6.城市治理也要因需“破格”

  7.查处“泄露巡视秘密”,并非小题大做

  8.既然回家就别低头刷手机了

  9.戏曲传承少不得青年领军人才

  10.为救护车让道应以守法为前提

  11.学会放手是因为有更专业的管理

  12.新加坡为何没有“号贩子”

  13.史上最严环保执法不容“耍赖”

  14.付费观剧渐成习惯

  15.“回乡看中国”用眼还需用心用情

  16.清除儿童成长的“精神雾霾”

  17.清廉过节勿踩“红线”

  18.拼车回家须防法律风险

  19.缓解交通拥堵,要打“组合拳”

  20.少放鞭炮,别让“年味”染“霾味”

  21.春天属于心有诗意的每一个人

  1.“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

  2016-02-0508:

3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郑土有

  每到年关,都会看到人们发出“年味淡了”“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叹。

我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

一是出于对传统年俗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的担忧,二是对民俗的误解。

  毋庸置疑,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确实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场景在广大城镇乃至部分农村地区已渐行渐远。

  其中,有些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自然变化,属于年俗的正常演变。

如祭灶习俗,现在城镇居民家中甚至部分农村都用上了煤气、天然气,柴灶逐渐消失了,灶王爷没有了立身之所,祭灶也就逐渐消失了。

又如春节食品,原来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的,做好之后隔壁邻居、亲戚朋友互相赠送品尝,其乐融融,现在一方面人们无暇制作,另一方面商店都有销售,于是自家制作春节食品的习俗也就淡化了,其制作技艺也逐渐消亡。

  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以往一度禁止在春节期间祭祀天地、祖先,把春节期间表达慎终追远、感恩情怀的信仰内容都禁绝了;这种情况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大为改观。

再如禁放鞭炮,鞭炮在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在形式可以增添热闹气氛,内在心理方面则表达了民众在新旧交替之际驱邪除祟、祈福求吉祥的愿望。

诚然,燃放鞭炮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甚至有时造成意外伤害或者引发火灾。

但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改进鞭炮的制作工艺,使其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现有的技术能力完全能够做到。

“一禁了之”则弱化了春节的氛围。

  “年味淡了”,言下之意就是以往“年味浓”。

但这只是部分城市人的感受,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年气氛依然是浓浓的,这从繁忙春运就可以看出,每到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步伐。

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广大民众对春节的重视,许多仪式活动得到恢复,“年味”一年比一年浓,也就更加吸引人们返乡过年的愿望。

  之所以产生“年味淡了”的感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民俗的误解。

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民俗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是如此。

试想宋代的过年和唐代的过年会一样吗,清代过年会跟明代过年一样吗?

  例如,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走亲戚)是重要的习俗活动,它对于强化亲情、密切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起到重要作用。

拜年习俗源自何时已难以考证,但至少到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便有用名帖相互投贺的习俗。

当时的贺年片,用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

明代,投寄贺年片风俗盛行。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

当时时兴一种“拜盒”,将贺年片放到锦盒里送给对方,以见庄重。

普通百姓拜年没有士大夫那么讲究,只要有一定的礼物就行。

通常是晚辈给长辈拜年或同辈之间拜年。

客人登门拜年,先拜尊长,如厅堂上挂有主人祖先的画像,也需叩拜。

拜毕,主人端出花生、瓜子、糖果之类的果盘待客,再请客人吃具有春节特色的民俗茶点。

小孩随往拜年,主人还要给小孩“压岁钱”。

也就是说传统的拜年都是登门的。

  现在春节期间,我们仍可看到全家老幼、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人群。

但同时,各种新兴拜年方式不断出现,电话普及后有了电话拜年,手机普及后有了短信拜年,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微信拜年、发手机红包,这些在30年前都不可想象。

同样,以往除夕夜“守岁”,全家老少围坐包饺子、吃零食、聊天,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后,看春晚已成了新的年俗。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年味淡了”是个伪命题,今天的过年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无所谓年味淡了的问题。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已沉淀在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今天虽然已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为了农事而酬神、祈神的目的已经淡化,但春节所具有的巩固亲情、联络感情的功能仍具有重大意义。

虽然其仪式活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

我们应有充分自信,相信民众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年俗”的更新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郑土有)

  2.在场的监督,才是治不文明行为的药

  2016-02-0508:

36 来源:

京华时报 

  作者:

兵 临

  要真正形成对不文明行为的纠治之效,关键在于复活不文明行为人周围的“在场者”,激发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促使大家都对不文明现象说“不”。

  从今年3月1日起,在杭州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向车外丢烟蒂、抛果壳等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违者将受到处罚,拒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将被记录个人信用信息。

前不久,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用立法方式把部分道德规范转变为法律规范。

  将道德层面的不文明行为纳入法律规范,杭州的做法并不新鲜。

在很多城市,诸如随地吐痰等行为早已纳入城市管理执法当中,将不文明行为上升为“违法行为”予以行政处罚。

虽然有立法利剑,但从实践看,整治不文明行为似乎并没有“法到病除”,反而成为很多城市的一道难题。

无论是集中专项治理,还是采取曝光等威慑方式,不文明行为总是形同城市的“牛皮癣”,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既有前车之鉴,那么杭州的立法能否找到新的破解之道呢?

从名称看,杭州立法虽然也强调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但主旨意图更倾向于倡导和促进。

避免单一处罚而寻求更广泛的促进机制,这或许是杭州立法的一大亮点。

  立法整治不文明行为,不能只盯着如何处罚。

生活中,不文明现象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立法很难作出清晰、明确的罗列并设计有效的处罚措施,执法更是难以安排充足的力量去全天候纠治。

由于公权力治理的能力和精力都有限,你不知道会是谁、会在哪儿做出不文明行为。

以往一些地方开展的集中整治,下的功夫不可谓不深,但效果既不明显也不持久。

  仔细研究不文明行为的特点,就会发现执法并不是最有效的整治。

不文明行为藏在人群中间,执法很难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捕捉。

要真正形成对不文明行为的纠治之效,关键在于复活不文明行为人周围的“在场者”,激发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促使大家都对不文明现象说“不”。

实践中,90%以上的市民都看不惯随地扔垃圾、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但其中只有10%的市民表示曾经上前劝阻。

不文明行为之所以顽劣难治,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在场监督”。

  可见,针对极具分散性的不文明行为,执法者“以劳待逸”势必力有不逮,有效的治理途径就是激活公民“在场的监督”。

杭州的《条例》明确规定:

公民有权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不文明行为人辱骂、威胁、推搡或者公然侮辱劝阻人,将会受到处罚。

我看重的不是杭州立法对不文明行为的约束,而是鼓励公民在遇到不文明行为时进行劝阻。

对劝阻者的权利进行保障,对反抗劝阻者施罚,真正营造浓厚的“在场监督”氛围,或许才是治理不文明行为的“对症之药”。

(兵 临)

  3.生肖猴,为何让洋品牌占了先机

  2016-02-0509:

07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金 梁

  一部植入百事可乐广告的《猴王世家》,讲述章家四代人一心坚持猴戏的宣传短片,一下子得到了猴年营销的头彩。

百事在猴年说猴显然是为了迎合中国人的习惯,在情节上大打亲情牌和情怀招,不少人的微信圈为此广告频频刷屏。

  无独有偶,肯德基年前推出了一个猴王套餐,凭着几个卖萌的孙悟空快餐玩具和《西游记》漫画,点燃了很多人尘封的记忆,遭到了70后、80后和孩子们的疯抢。

  生肖猴,这个最传统的中国元素,如今却被一些洋品牌借此占得了春节消费市场的先机。

不经意间发现,路易威登、阿玛尼、迪奥等诸多国际大牌纷纷为中国消费者设计“猴年限量款”,虽说他们设计的猴子并不够“中国味”,但愿意为此买单的却大有人在。

  不禁要问,我们的国货去哪儿了?

  在这场与猴有关的营销大战中,为何洋品牌频频戳中消费者泪点,或抓准怀旧软肋?

而我们的国货,如金丝猴奶糖之类的有着先天优势的本土品牌却集体“失声”,或仍处在贴猴年剪纸、挂猴年春联、发猴年红包的传统阶段。

  传统文化固然不能放弃,但以文化推广市场恰可一举两得。

借猴营销就是其中的例子。

其实,每逢春节都是各大品牌商扎堆营销的时候,从“送礼就送脑白金”到“恒源祥,羊羊羊”,国货清一色的都是吆喝式叫卖;而洋品牌凭着一句“苦练七十二变,方能笑对八十一难”的走心营销,赢来了一片赞不绝口。

  在猴年营销现象的背后,不得不为国货感到一丝担忧,而更多的应该是反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方式来推进结构调整,从而助力需求侧增长。

作为供给端,能否以创新的理念引领需求端,正是不少国货“叫好不叫座”要补上的一课。

  这几年,国货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日趋深入,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在不断提升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可市场依然还没打开。

在跨境电商中,进口商品市场越来越大,出口电商相形见绌。

都说是因为进口商品的品牌在国内已深入人心。

以生肖猴为媒介的推广方式就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部分国货在推广中的短板。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货走向国际,如何让国产品牌在当地深入人心,或许需要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协同发力。

  值得庆幸的是,在人们对商界这场猴年营销大戏的争议中,个别市场敏锐的国货品牌已成为优秀案例之一。

鄂尔多斯出了生肖猴系列,农夫山泉推出了猴年纪念版包装,毫无疑问将会刺激他们的新春消费。

在愈加激烈的赛场,国货的生产、销售商们应以新思维、新竞技赢得未来。

(金 梁)

  4.救人者原本就无须自证清白

  2016-02-0509:

14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潘洪其

  杭州的《条例》规定救人者无须自证清白,为救人者免除了后顾之忧。

在其他地方,法律法规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规定,救人者同样也不应当有后顾之忧,不必担心如果受到被救助人诬陷和讹诈,自己纵有一万张嘴也说不清楚。

  将于3月1日起施行的《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就倡导文明行为,制止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做出了一系列规范规定。

《条例》第三十一条明确,被救助人主张其损害是由救助人造成的,或者主张救助人在救助过程中未尽合理限度注意义务加重其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举证责任。

这条规定涉及到近年来备受社会关切的“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因此受到舆论的高度瞩目。

  当地媒体刊出题为《救人者再也无须自证清白》的解释性报道,特别突出了第三十一条的内容,但是这个标题并不准确,容易让人误以为在《条例》颁行之前,在杭州救人都是必须要自证清白的。

其实,迄今为止,包括各地的地方性法规在内,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法规规定“救人者须自证清白,否则须对被救者所受损害承担责任”。

现在杭州出台了《条例》,规定救人者无须自证清白,为救人者免除了后顾之忧,而在其他地方,法律法规没有专门规定救人者无须自证清白,救人者同样也不应当有后顾之忧,不必担心如果受到被救助人诬陷和讹诈,自己纵有一万张嘴也说不清楚。

  杭州的《条例》规定,被救助人如果指称救助人造成或加重了他的损害,应当依法承担举证责任,即应当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损害的确是由救助人造成,或救助人在救助过程中本可避免而未避免加重了其损害,否则指称无效。

这条规定没有创造全新的法理原则,也没有针对救人者制定特别的保障条款,而只是将“谁主张谁举证”这个一般性法律要求,落实到“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个社会热点问题上,进而明确了一个“文明行为指引”——如果看见有老人摔倒在地,旁人完全可以上前将老人扶起来,不必担心会因“说不清楚”而被诬陷、讹诈,被要求承担法律责任。

  救人者之所以不必担心,就是因为所有的举证责任都要由被救助的一方承担,被救助的老人如果不能拿出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是被救人者撞倒,那么不但救人者不会被判担责,老人自己可能还要因恶意诬陷、讹诈而被追究责任。

杭州的《条例》虽然没有针对救人者制定特别保障条款,但针对“扶不扶老人”问题提出了“文明行为指引”,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救助行为中的法律关系,因此能够让更多的人敢于去救助他人,也让更多的人在得到他人救助后,即便是在情急之下出现了误判误记,也不能随便就对救助人反咬一口。

从这一点看,这个“文明行为指引”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

  当然,现在人们为“救人者再也无须自证清白”感到欣慰,也不全是由于对《条例》内容的误解,更多的还是因为在现实中,“救人者被指肇事,发微博寻求目击证人”,这类救人者自证清白之事并不罕见。

救人者多方搜集证据自证清白,一方面是被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版本“彭宇案”误导,误以为因救助行为引发纠纷后,救人者必须自证清白,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另一方面,有关职能部门、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未能做好宣传教育和调解引导工作,无形中助长了被救助人指认侵权者的随意性,让一些被救助人产生了某种“特权意识”,以为自己即便诬陷了好人,也不用承担任何道德和法律责任。

  从上述两方面入手,有关职能部门、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应当向公众重点宣传“被救助人指称受损须举证,救助人无须自证清白”的道理,并依法厘清被救助人和救助人的责任与义务,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明确了相应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分配,将有助于解决好“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大力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提升社会整体文明水平。

(潘洪其)

  5.以春节为取景框见证时代之变

  2016-02-0509:

22 来源:

南京日报 

  作者:

左中甫

  “潮涌如云,归心似虹。

火车从蒸汽机跑到动车组,春运扬起的世纪号角,漂洋越山。

”这是诗人笔下的春节序曲——春运,当然,它也是春节的片尾曲。

有数据显示,30多年来,中国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近30亿人次,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

想想看,40天左右时间里,数十亿国人穿行在中国大地,这是一幅多么宏大壮阔而又不乏艰辛的巨画!

  在学者眼里,春节理所当然成为当下中国复杂样貌的理想课题之一。

单是以春运为取景框抓取的画面里,就包含了国家发展进步的诸多丰富信息,比如诗人所写的“从蒸汽机跑到动车组”这类特征鲜明的细节,比如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逊色甚至还略胜一筹的高速公路系统等等;同时,它也浓缩了今日中国亟待破解的多重难题,比如城乡差距、沿海与内地差距、上亿农民工的梦想与期望……毫不夸张地说,读懂了春节特别是春运,也就读懂了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大致走向。

  这么说或许过于“宏大叙事”,换个视角如何?

实际上,每个个体在春节的亲身体验同样甚至更为真实、可信。

从踏上旅程的那一刻起,人们用双脚丈量回家的路,用双眼打量从异乡到故乡之变,用内心体验包含在春节团聚里的世事人情。

其间,也常牵动着时代的变迁印记、个体的成长记忆等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些个体生命体验构成了春节巨画上的些微细部,也是观察和理解这幅画卷的难得窗口,移步换景之间,往往蕴含着兼具温度和深度的真学问、大文章。

  正因此,春节不仅通向团聚的幸福、节日的温情,同时它也理应成为一次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体验之旅、观察之旅、思考之旅。

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不妨把春节作为孩子的一次社会实践,鼓励他们从书本走到地面、走向人群,增长对窗外世界特别是吾国吾民的感性认知;如果你是官员,不妨把春节作为一次原生态的调研考察,从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经验、启发新思考,也更加真切地了解政策的绩效、人民的期待、民生的诉求;如果你是学者和社会问题观察者,不妨把春节作为一次丰富和修正既有观察、研究结论的机遇,使之更接地气、人气,更加真切、笃实;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市民也无妨,通过春节可以强化与故乡的关联,触动你为故乡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之事,略表游子的绵薄感恩……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的末尾写道: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

‘慢慢走,欣赏啊!

’许多人在这车流如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春节是通向亲情和家园的旅程,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上,它让我们的个体命运与成长、与故乡声息相通,与国家和未来紧密相连。

诸君,在通向春天的旅程里,“慢慢走、欣赏啊”!

(左中甫)

  6.城市治理也要因需“破格”

  2016-02-0509:

28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孙宏阳

  全长近4公里的石榴庄路介于京城南三环、南四环之间,但由于建设方自身原因,这条路并没有验收达标并交付市政。

通车了却没人管,好好的马路反倒成了秩序混乱的“停车场”。

考虑到交通安全隐患,日前交管部门协调属地政府和施工单位,“破格”为这条被称为“三环半”的在建路装上了红绿灯和隔离护栏,回应了群众需求。

  什么是“破格”?

打破约束,不遵常规。

道路“配件”的标准是死的,人的交通出行需求是活的。

首都城市建设节奏很快,不少在建路都存在未完全达标先试着运行的情况。

通过交管部门出招,属地政府出资,“破格”配置道路管理设施,服务保障市民出行,这样的做法值得点赞。

  “破格”的价值,就在于反映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应有路径,既要按规矩办事,也得以人为本。

京城这么大,治理起来离不开严格细密的规矩,只有依法办事、依规治理才能一切有序。

同样的,这么大一座城市,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只有瞄准群众需求,突破僵化限制,公共服务才能有的放矢。

这样,我们的城市运转才人性化,才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

  这种“破格”,还体现在不能只扫自家门前雪,也要管管他人瓦上霜,关键时候需要“手伸长一点点”。

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比如治理超标电动自行车,不能只靠交管部门路上查处,还要从源头上管理好超标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和销售,只有质监部门、工商部门、交管部门通力合作,不留管理“真空”,才能真正达到治理效果。

  依着群众的观感,城市治理涉及到的很多事情,往往不是“不能为”,而是“不想为”“不敢为”,不主动担当,不积极作为。

其实,有关部门不能总是怕麻烦、踢皮球,而应主动“找麻烦”,否则可能会更麻烦。

比如,在治理“三环半”交通秩序上,交通队如果认为不是自己职责范围,一直不管,可能眼下从“规矩”上行得通,但秩序乱了,事故多了,最后还得由交警来处理,付出的精力不是更大么?

(孙宏阳)

  7.查处“泄露巡视秘密”,并非小题大做

  2016-02-0509:

42 来源:

新京报 

  贺家铁“泄露巡视工作秘密”被查,背后是一个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正在到来。

要让重处分、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少下去,对泄露巡视秘密、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隐瞒病情之类问题的查处就不可避免地要多起来。

  新京报社论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昨日通报,湖北省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贺家铁因严重违纪受到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处分,降为正厅级非领导职务。

其实早在数月前,湖北就风传贺家铁“落马”,在人们的想像中,八九不离十跟权钱交易之类情形有关。

但这次中纪委通报,贺家铁身为高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担任中央巡视组副组长期间,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泄露巡视工作秘密;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出入私人会所,用公款支付个人费用。

问题主要两条,目前看来,都不能算直接的权钱交易。

  按照过去的标准和逻辑,贺家铁“泄露巡视工作秘密”可谓小事、“小节”,甚至可能被视为鸡毛蒜皮。

特别是当我们拿它与某些大贪巨奸的问题相比较,就可能觉得这不算什么。

比如去年被“双开”的山西省委巡视组原组长刘向东,被查实的问题有7大类,有些涉嫌犯罪,“泄露巡视工作秘密”掩映其中,似乎不甚显眼。

  但类似小题大做的看法,其实是一种陈腐的惯性思维,它将从严治党等同于反腐败,又将腐败简单地与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画等号,并且有着相对主义倾向,认为只有贪腐金字塔尖的少数人才是真贪,其他受贿几十万元、几百万元都算相当清廉的干部。

至于泄露巡视工作秘密、违规出入私人会所,都是身在“染缸”难以避免的小节,不必过于认真。

  贺家铁被查,背后是一个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正在到来。

十八大标志着从严治党的开始,截至去年12月上旬,中纪委共查处副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133人。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去年在福建调研时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全部,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等同于反腐败。

  全面从严治党,方法论正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条所言,就是“把纪律挺在前面,注重抓早抓小”。

简言之,把握一个“严”字,防微杜渐。

和近几年查处的巨贪大奸相比,泄露巡视秘密问题不算特别严重,但泄露巡视秘密违反党章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容姑息,严肃查处理属当然。

  近一段时间,抓早抓小的案例已经不少,相比之下,还有比泄露巡视秘密更“小”的。

比如山东省副省长徐珠宝日前辞职,据分析“系因隐瞒病情”。

过去,带病坚守岗位被宣传为“忘我工作”、自我牺牲,但现在显然被理解为一种隐瞒重大个人事项的违纪行为。

拖着病体坚守岗位不仅没有获得赞扬,反而丢官。

可见党纪之网越织越密,从严治党越管越细。

  王岐山在福建调研时提出,要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即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

抓早抓小,目的是让重处分、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少下去。

而要让重处分、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少下去,对泄露巡视秘密、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隐瞒病情之类问题的查处就不可避免地要多起来。

(新京报社论)

  8.既然回家就别低头刷手机了

  2016-02-0509:

4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陈小雁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旁边,你却在玩手机”,这句在互联网上流传很广的话,道出了手机给人际交流带来的苦恼。

春节临近,浩浩荡荡的“回家”大潮正在上演。

这边厢,亿万游子步履匆匆,顶风雨雪霜只为回家团聚;那边厢,年迈的父母翘首以盼,望穿秋水,等待风尘仆仆的子女归来。

  本该是互诉衷肠、嘘寒问暖的宝贵机会,没想到却被一个小小手机破坏了。

身在家里,心已在手机里沉沦了。

不少年轻人已经习惯捧着手机,把父母晾在一旁。

多少次,父母热切的询问,只等来你心不在焉的“哦”“啊”;多少次,一家人围炉聚餐时,本该有不少交流,你却埋头刷手机;多少次,爸妈和你交流正酣时,一个手机提醒音就把你召唤过去……

  手机抢占了本属于乡里乡情的“地盘”。

曾经走街串巷、邻里寒暄的热闹不见了,满载温情的现金红包日益减少,打电话问候父老乡亲也逐渐成了非主流。

手机正势如破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