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8774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yk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yk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yk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yk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yk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yk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知识点.docx

《yk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yk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知识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yk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知识点.docx

yk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知识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范围较大的问题如背景一般以小题考察,而比较具体的方面一般考大题。

一、背景与意义

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地看到:

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健强,是民族的醒悟。

因此,“五四”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

“五四”文学运动有广泛的基础,即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变化,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维新派为主的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页,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的眼光,体现了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又继承、又批判、又创新的文学发展观念。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根本转型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二、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

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

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

影响:

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

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

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三、《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

《新青年》是综合性文化刊物,而非纯文学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最初称为《青年杂志》。

它是整个“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期间代表着新文学、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学、旧文化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

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理论、口号、文学作品都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

1917年1月、2月,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五四”新文学最初一批重要作品就是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最重要的是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

同年5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同时出现了一个创作群体,称作“新青年”作家群。

同时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刊物:

《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星期评论》、《新潮》,以《新潮》为核心,也出现了“新潮”作家群。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四、“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

两个复古派:

学衡派,20年代初期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组成;甲寅派,以章士钊为代表。

五、“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白话新诗的尝试,1920年3月胡适出版《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刘半农1918年5月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无韵诗;同年7月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

初期白话诗人的贡献与不足:

1、坚持用白话写诗;

2、语言与体式上创立了自由、无韵、散文诗体等。

不足是:

缺乏感情、想象力,结构松散、缺乏韵律美。

其他小说、戏剧、散文做一般了解。

思考:

晚清文学观念的变化对“五四”新文学有哪些影响?

第二章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

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

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

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

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

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

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

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而鲁迅是开创者。

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

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

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

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

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妇女问题是衡量一个民族解放的重要尺度。

2、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集中体现两方面:

(1)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

(2)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

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

3、重大深远的影响:

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曹禺剧中人物,沈从文小说。

三、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一)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充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

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描写注重对其自身的描写,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

小说的结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阿Q正传》——纪传体、章回体。

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

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

在小说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

(二)总体风格上,既体现为一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又表现为一种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

有现实主义即传统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故事新编》,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抒情散文诗《野草》,多种风格相兼并蓄。

鲁迅风格的难以概括就是他的风格。

第四章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历史贡献

1921年1月和7月成立的两个社团,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两个文学社团,标志着新文学创作的成熟,分别奠定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张,对整个现代文学乃至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作家群体,各自显示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审美追求。

文学研究会更多表现广大知识分子的命运,更注重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创造社主要反映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集中表现他们身边的事情,甚至表现他们自己的事情,自我小说、身边小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而问题小说则是文研会的主要的表现形式。

文学研究会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创造社强调抒发个人主观情绪和感受。

思考:

简单了解和比较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不同。

一、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包括:

(一)叶绍钧,他的主要贡献和风格是对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从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到长篇小说《倪焕之》都表现了这个特点。

1、他的创作让人看到教育救国的理想是空泛的,难以实现的;

2、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性格、命运往往紧随时代风云的变化而变化,缺乏坚定执著的信念,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位置;

3、他是最早用长篇小说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较早在作品中集中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艺术上最具代表性,朴实、客观、准确、细腻。

(二)冰心,根本价值——对爱的追求,主要表现有两点:

1、冰心的作品对爱的体验深刻、独到,主要在作品中极力歌颂爱的力量,强调广博的爱、人类的爱,以至于上升为一种爱的哲学,她对爱的基本认识归结为一句话即“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包括母爱、童心、对大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些构成冰心的多重组合的爱的交响曲。

2、冰心并不认为世界上已经充满了爱,而是清醒地看到世界上缺乏爱,所以极力褒扬、歌颂爱,冰心对爱的追求显示在理想与实际之间,是对理想、对信念的追求。

冰心对爱的艺术表现的特点是:

冰心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以冰心自己那种轻柔、委婉的笔触,又以其清新、华美的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文字构成其艺术表现魅力。

“冰心体”

冰心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以“问题小说”走上文坛,积极思考各种社会问题,复杂的社会矛盾,显示出一个初登文坛的作家的敏锐,但往往只是提出问题,缺乏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考,所以缺乏相应的思想深度。

2、在20年代中期,冰心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她找到了一个基本途径——用爱解决一切。

3、30年代初期,冰心的作品再次回到现实中,更深入地接触到普通人的命运,包括开始触及和考虑诸如阶级关系这样的现实问题。

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第二阶段的代表作有《超人》,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作有《冬儿姑娘》、《分》。

(三)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中较特殊的作家(另类),文风既现实,又浪漫,既实在,又玄妙。

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特别关注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探讨,他的作品以女性为中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

许地山是特别受到宗教文化影响的作家,他对宗教有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使他的作品明显表现出神秘色彩和玄妙的倾向。

他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人生和终极人生的双重关注,他对人生采取一种认同苦难的态度,主张承受苦难、忍受苦难,在认同与顺应中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由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设寓式的结构方式,这种方式有一种明显的启发力,诱人思考,但显得比较呆板,且说教味道较浓。

(四)朱自清,以散文创作著称。

(现代文学散文大家有两个半作家,鲁迅算半个,一个是朱自清,一个是周作人)

1、他把真实上升到艺术,他的散文一方面是文中所写的事情足以感人,另一方面即是将日常中琐碎的、司空见惯的真实事情上升为艺术,《背影》即是一种典范。

2、朱自清的作品特别是小品散文达到了圆润、华美的境界,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情真意切、自然淳朴,他把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朱自清的散文以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眼光作为视角,显示了特有的细腻、敏锐,他的文章往往具有一种以小见大的特点(功能),但往往缺乏一种大气。

二、创造社的主要作家:

郭沫若、郁达夫。

共同特点、倾向:

主观抒情、浪漫、激进、情绪化。

(一)郁达夫:

1、显示出典型的浪漫主义主观抒情风格,是对郭沫若浪漫主义风格的补充和完善。

(郭:

诗、剧,郁:

小说、散文),建议阅读《沉沦》

2、郁达夫的创作在文学体式方面有独特的创造,体现在小说和散文这两种文体上,他的小说显示出一种自叙传的体式,最大限度地把小说写成自叙传,他的作品与他本人的距离是所有小说作家中最近的;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特别突出的散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淡化情节、淡化故事,突出感情、突出情绪。

他的散文的日记体是突出的,这并非是指他以日记体作为散文形式,而是将日记直接发表,他是中国第一个发表日记的作家。

郁达夫写下了大量的纪行体散文,即以自己某一阶段的经历和感受为题材而创作的散文,例如《一个人在途上》,这种散文,故事性较强,人物较突出,有鲜明的小说倾向,以上构成郁达夫小说、散文创作的互化现象。

思考:

对小说、散文互化现象的解释、说明。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互化——郁达夫所根本追求的审美原则:

(1)主观抒情,

(2)强调表现自我。

(二)张资平:

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

《冲积期化石》。

(三)成仿吾:

理论家、批评家,以观点激烈著称。

第五章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

一、新月社出现的意义:

(以新诗创作为主的社团)

带着对新诗要不要格律这个问题的严肃思考,新月社走上文坛,主张新诗要格律,所以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诗格律化理论上的积极建设者是闻一多,他以“诗歌三美”的主张进行建设,即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是对新诗发展的规范,是形式上的要求。

闻一多对推进新诗格律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月社在新诗格律化的创作实践中也有创作,闻一多的第二部诗集《死水》即是严格按照“三美”主张创作的,让人们看到了新诗格律化的样子,起到了示范作用。

徐志摩更是以积极的创作对新诗格律化进行探索,在结构的完美、音韵的动听、节奏感的明显方面有完整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新诗格律化更好的样子。

闻一多严谨有余,鲜活不足;徐志摩轻飘有余,严谨不够。

新月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新诗的规范化,对新诗在艺术形式上的要求提出明确的积极的看法,这对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是重要和必要的。

二、语丝社:

(以散文创作为主的社团)

1、不是严密的社团,是一批在《语丝》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作家,形成了在某一方面有共同倾向的理论,集中表现在一致反对文坛上的学究气、学霸风,主张随意而作、率性而为,对现代散文的清新、活泼有重要作用。

2、在发表作品过程中,形成一种相对接近的文体——语丝文体。

3、周作人充分体现了语丝风格,带来了小品散文的繁荣,推进了学者散文的成熟。

某个社团的贡献一般从两方面看,其一,理论;其二,创作实践。

语丝社的文学创作——鲁迅杂文;另一方面是周作人创作的小品散文。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一流的散文大家。

(一)周作人独到风格的形成。

1、丰富的知识性,反对学究气不代表反对知识,对知识的传达生动、自然、不卖弄。

2、写法独特——散文式的笔法,笔法清淡,蕴含丰富,文章表面非常质朴,但文章背后具有深厚的意味。

3、风格幽默、生活气息浓。

4、语言简洁,篇幅短小。

(重点是1、2)

(二)周作人代表的学者式散文流派的形成。

掌握散文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1、眼界开阔、学识丰厚,达到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境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杂家”,国学功底深厚,“五四”新文学的源流,精通外文,眼界开阔,其作品自然显示出丰富的知识性。

2、独特的审美追求——追求大而化之,形散神亦散,彻底的散的艺术。

不精心构造文章结构,不刻意描写某一事物,一切皆浑然天成,一切皆左右逢源,这种风格不仅一举奠定了他的散文大家的地位,还以他自己的创作和追求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作家,形成了“学者式”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俞平伯、废名、钟敬文等人,在二、三十年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三、其他社团:

(一)湖畔诗派——二十年代初期四位年轻诗人组(形)成的文学流派。

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被称作湖畔四诗人。

湖畔诗派有如下特点:

1、专心致志地抒发爱情,也表露人生追求。

2、高度个性化。

主要体现在他们描写渺小的事物,歌颂渺小的存在。

他们自视为渺小的一群人,但正是由于渺小的存在和价值,他们从中感到轻松、自由、随意,其中汪静之最著名的小诗,只有两行:

我是一只在空中漂浮的/无拘无束的灰尘。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是爱情诗派与小诗派的代表。

(二)乡土文学

1、受鲁迅的影响而形成,鲁迅可以说是乡土文学的鼻祖。

2、作家和作品多数是在城市创作,多数是在都市产生怀乡之情,表达对农民的同情。

(三)沉钟社

其前身是浅草社,由一批青年作家组成,形成多方面的文学理论,创作也是多方面的——诗歌:

冯至;小说:

陈翔鹤、陈炜谟;戏剧:

杨晦。

主要了解冯至的诗歌创作,鲁迅称冯至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蛇》表达对爱情的感受,意象奇特、丰富、新颖。

(指其诗中所使用的意象,并非特指《蛇》)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四)象征诗派:

(又称早期象征诗派、早期现代派)

早期是指二十年代。

李金发的探索与尝试,他是中国最早尝试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创作诗歌的人,如果没有他的尝试,就不会有在他之后三十年代戴望舒现代派的成功。

第六章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

一、革命文学的兴起

革命文学的兴起是在1928年前后由太阳社和创造社正式提出和发起的,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从五四文学革命到1928年革命文学进入到一个从文学形式向文学内容深入发展的新阶段——文学与时代、社会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

当时风起云涌的革命生活,就是最现实的生活。

三十年代初期,“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进入了高潮,革命文学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更加密切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还造就了一批作家、作品。

太阳社代表作家有蒋光慈(赤),创造社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而鲁迅、茅盾因支持革命文学运动,所以他们这一时期的创作也被看成是革命文学的成果。

“左联五烈士”中的柔石、殷夫、胡也频较著名,此外还有叶紫、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萧军。

萧红等。

由于革命文学的浩大声势和正确方向,形成了强大的革命文学主流。

三十年代是文学格局多元化的时代,“左翼”文学只是一个方面,此外还形成了其他几种文学创作潮流,其一,民主化、自由化,代表作家有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他们坚持独立思考,追求个性化风格,坚持表现自己熟悉的独特领域;其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既受外国现代主义影响,又有中国文学传统的根基,还有一部分作家苦闷的情绪形成现代主义思潮。

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艾青,穆时英的小说即新感觉派;还有施蛰存等主编的《现代》杂志,在推行现代主义理论与创作实践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发表了国内外许多现代主义理论文章和重要作品。

此外还有各种文学流派,京派——北京各大学中的教授、学者组成的作家群,包括老舍、沈从文、废名、俞平伯、周作人,多元化是现代文学成熟的标志。

东北作家群:

萧军、萧红。

思考:

简述三十年代多元格局的文学形态。

二、蒋光慈(赤)在革命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他是最早从事革命文学创作的人,最积极、作品数量众多,其创作在早期革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1、作品有高昂的革命激情,描写革命斗争的自觉意识,客观上是他最早塑造了一批革命者的艺术形象;

2、作品明显表现出激情大于艺术的倾向,所以他的作品缺乏精细的艺术描写,有粗编乱造的现象,缺少生活底蕴,以致形成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革命+恋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鲁迅批评他的作品“革革革革革”,其特点高度代表了革命文学初期的现象。

三、萧红

既是一个典型的革命作家,又是非常独特的,极具个性追求,她的存在使革命文学本身趋于复杂和多元化,她的创作从东北流浪到关内到上海,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在鲁迅的帮助下开始创作,第一部轰动文坛的《生死场》,由鲁迅亲自作序。

这部作品具有典型的革命色彩,反映东北人民的沉重苦难,对民族仇恨和阶级仇恨都有所表现,但其中不乏作者个人的独立思考,主要表现在作品中思考民族的性格、人性的弱点,注意到生活的复杂性,在其后来的作品《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一系列作品中,更显示了萧红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的深度——始终关注人性的弱点,始终开掘人性的深度,《小城三月》把作家自己对人生最真切的体验投入到作品中,达到了充满诗意、象征的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追求。

第七章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茅盾文学创作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

现代文学九大家:

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

一、茅盾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研究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茅盾文学创作道路所显示的典型意义。

三、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一、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一)其文学批评有鲜明的针对性、完整系统性。

1、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继承了晚清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且进一步地使之系统化、明确化,明确提出文学应该是一项工作,是一项对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实的工作,认为把文学当成游戏和消遣的时代永不再返,文学应担当起指导人生、影响社会的责任。

2、提出文学最根本的艺术功能应是真实的、客观的甚至冷静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最大限度控制作家自己的感情。

3、强调在客观真实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的原因。

1、在新文学第一阶段长期、专门从事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一年);

2、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有积极的继承;

3、充分吸取外国文学一些思潮,受法国左拉自然主义影响很深;

4、1921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阵地,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发起创立文学研究会,他的文学主张也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系统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贯穿现代文学始终的一条主线。

△二、典型意义。

由准备而开始而发展成熟,不断深化地发展演进的过程。

1、准备期(1916-1926),从事理论批评,包括翻译、介绍等,是理论和生活的积累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