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读后感陆犯焉识读书心得五篇.docx
《陆犯焉识读后感陆犯焉识读书心得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犯焉识读后感陆犯焉识读书心得五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陆犯焉识读后感陆犯焉识读书心得五篇
familyandfriendsarehiddentreasures.seekthemandenjoytheriches.整合汇编 简单易用(页眉可删)
陆犯焉识读后感_陆犯焉识读书心得五篇
陆犯焉识读后感
(一)
在不忍释卷的同时,脑海中一直过着画面。
两天时间看完了严歌苓写的三十六万五千字的小说《《陆犯焉识》》。
当看到一半时我己为书评取好了题目“人性的韧度”。
人性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人性的韧度如同坐标系,在正反两个方向上到底能延伸到什么刻度,这也是永恒的话题。
小说选取了四个极端的环境来展示人性的韧度。
我们知道只有用极端这个平台才能将事物的特质完全暴露。
而我们的历史是完全符合极端这个词的所有含义的。
从抗日战争前小布尔桥亚氛围中营造的风流倜傥的浊世翩翩佳公子到抗日战争中坚持品格、德义而坐牢的卫道士式的绅士是第一次蜕变,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半理想半现实主义者到解放后入狱二十年劳改中的蟑螂式生存者是第二次蜕变,从政府特赦出狱后的不适应者到最后归属时的领悟者是第三次蜕变。
三次蜕变四个场景,我们看到了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中,人性象过山车一样从正无穷向负无穷飞速滑落的过程。
好在,最后回归了原点。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感悟。
因为这部小说交织了爱恨情仇的所有元素。
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直觉,深刻刻画了历史大变革中各种人物的面貌,画出了一幅生动而各具特色的人物群像图。
通过个体人物的命运在极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度,镜像印射了这个种族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作者技法是高超的,意识流的写法在时空交错中呈现出一种黑白分明的强烈对比,让人的情感冷热交替,在冰火两重天里感悟极致。
我想这可能得益于旅美作家的身份和好莱坞专业编剧的职业训练。
如果说有缺点,我觉得是主角陆焉识出狱回上海后的生活叙述得有些罗嗦,可以精简一些。
这本小说好看,耐看,值得看,看后忘不掉。
我想这应该是一名读者对作者最好的褒奖了吧。
陆犯焉识读后感
(二)
有人说,时间是最伟大的事物,可以让红颜白发,可以让英雄迟暮,可以让西风凋了碧树;时间是最伟大的治疗者,可以拂去那些你曾以为舍不得,放不下,忘不掉的事物。
然而,时间最伟大是能教你认清一切。
也许你的双眼会因岁月流逝而变得暗黄浑浊,甚至人影憧憧,但你的心灵,却愈加明亮透彻,透过喧器与嘈杂,沉静出的是真心与珍贵。
时间倒转,黑白斑驳是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中的主人公——上海公子哥陆焉识,他博学多识,风流倜谠,情趣皆备。
他在属于他的时代里,活的自我,活得晒脱。
当被强迫迎娶了一个妻子之后,他选择离去,去追逐他那快意洒脱的时代。
可他自我建造的小时代在大时代的滚滚车轮下,定会被碾压得粉碎。
他一下从巅峰跌落到了谷底,被践踏、被遗忘、被放逐……时间被无限地拉长,放大,所有生命中的锁碎都让他猝不及防。
在时间拂过的湖面上,浅浅显现出一张清秀的脸庞,不是他以往的莺歌漫舞的红颜知己,亦不是一同灯红酒绿的朋友伴侣,而是那个一直在角落默默注视着他却被他漠视的妻子,原来真正欣赏他,守护他的是那个愿意在他风流后给他热饭,煮醒酒汤的冯婉瑜。
当时间帮他清扫干净心房后,他的生命不再孤寂,不再落寞,他用他的全部力量去争取他和冯婉瑜最后的时光。
你听,时间多么无情啊!
属于你的时代,说结束就结束,可是,你又听,时间多么深情啊,在你最绝望的境地中,从过去的时间里挖掘你不曾知道的宝藏。
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有看见和看不见,听见与听不见,没有过去与现在。
而人往往被糊涂增长的年龄所蒙蔽,听不见生命真正发生的声音。
多亏有了时间,才能洗净身上的肮脏与血污,多亏有了时间,我们才能看到那个洗尽铅华后的高贵灵魂所散发出的迷人光芒。
而那些狭隘,险恶卑鄙的身躯,早早被埋葬在荒野里,无人收尸。
向时间鞠躬,做他真诚的崇拜者。
听时间的声音……
陆犯焉识读后感(三)
《陆犯焉识》,是随着《金陵十三钗》一起买的。
寒假里完完整整的,就算是看了这一本书。
其实买书回来时,两本书都先让同事看了。
看《十三钗》的大叔不断地感慨电影不如原着好;而看《陆》的大姐没有评论过太多,只是因为我与某领导在公开场合强硬对白时,说“你也学学人家陆焉识,为了保护自己装结巴都能装二十年,你倒好,压了两天火了,最后还是爆了。
”她顺便叹息了一下陆焉识和冯婉喻最后的可惋结局。
也就是这个冯婉喻,成了我读后最大的感慨。
她是最幸运的人,无论陆焉识是否爱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顺的,平安的。
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与生俱来的那种平静,静的让人佩服。
她又是我所喜欢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却不失力量——陆焉识由死刑变成无期,是她毅然出卖了自己换回来的结果。
当然,这是陆焉识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现实。
跟着作者一点一点进入那个时代,画面在服刑农场与旧上海之间缓缓切换,我一直就假想着这是严歌苓本人家庭发生的事情。
那个时代该有多少的荒谬呀,谁都有可能瞬间失去一切,没有预兆没有来头,无缘无故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且没有谁能够保护你,比荒谬更多的是无奈。
而留洋的博士陆焉识的脑筋一直没有转过来,下场可想而知。
对于他这样“不识时务”的人,进监狱判无期好像真的是迟早的事情,能够活下来才是奇迹。
20年的囚徒生涯,让一个留洋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善于察言观色,在夹缝中生存的“狱油子”。
监狱是能改变人的,文人风骨,自尊,在监狱里都一文不值,生存才是第一要务。
老几装结巴,贿赂邓指,不救梁葫芦,都是为了生存。
此时的陆焉识和玩世不恭的陆博士天壤之别,判若两人。
他在农场又满怀了厚重的希望,看电影上的女儿,逃跑探望妻子最后一面,他谋划着并付出着,一路是常人无法面对也走不过的艰辛。
这一段一段的时间过去了,正当自己觉得要被执行时,他被释放了。
他学术上没有建树又做了时代的牺牲品,只有妻子婉喻的爱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
当他日益感觉到他对阿妮头的这种厚重的爱情时,绝望和无处逃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他。
也是这份厚重,伴随着他陪伴了失去记忆的冯婉喻四年,直至妻子终老。
那么,有多少婚姻都是没有爱的悲剧。
陆焉识起初那样的风流倜傥,从国外到国内的拈花惹草,而又有几花几草能够像阿妮头一样平静,一样自我安顿,一样不患得失,一样无怨无悔?
如果没有那场大灾难,陆焉识是否一辈子都无法触及心底深处对于阿妮头的爱,无法感受无法回报?
人呀,总是在失去之后总是在失意之时,才能领略那份纯朴和厚重,这是生命的戏耍。
作者让我们我们目睹了那个农场的黑暗和不堪,却又让我们在最后邓指的三儿子放弃外面的世界回到农场时,恍然。
在那个时代的农场的外面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龙混杂,有更多的无法面对?
陆犯焉识也回去了,带着婉喻的骨灰。
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种幸运。
陆犯焉识读后感(四)
看严歌苓的第一部小说是《金陵十三钗》,读之前并没有看过电影,所以冲着情节去看了,也未太在意笔力。
此后接触她的书,几乎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一本《小姨多鹤》看的几乎废寝忘食。
再后来看到有个关于三观看似正确却极其扭曲的作品,前几位居然是严歌苓,说严歌苓严重的男权思想,把女性写的低三下四极其可悲。
以我读过的一些来看,严歌苓笔下的女性都是极弱者,委身于男性之下无论如何都保持着菩萨的心肠,像多鹤,一个日本女人,一个中国家庭的生育工具,却用一生去爱着这个家庭的男人,以至于这个家庭的一切,一辈子的追求仅仅是为这个家庭付出自己的一切;又如《一个女人的史诗》田苏菲(小菲)热火一团的爱着丈夫欧阳萸,即使他一点也不爱她,讨女人欢心、不断出轨,小菲依旧飞蛾扑火一样爱着她,爱到让自己的儿女都脸红。
后来看严歌苓的《波西米亚楼》才知道这些的原因,小菲的形象就是严的母亲,严歌苓提到父亲文化革命坐牢时,母亲深夜在厨房炸小鱼,被儿女发现后尴尬地说父亲需要营养,死活没有给儿女吃一口——这一段在她的几部小说中多有提到,包括《陆犯焉识》里冯婉喻在厨房剥蟹黄,都是化自严歌苓母亲的“小鱼”;所以这也不难发现,严歌苓的小说里深深渗透着家庭,因为母亲对父亲热烈、持久一生的爱而父亲回报的冷漠、出轨,让严歌苓的小说久久不能脱离这种“女人殊死奉献爱,而男人置之不理”,然而小说的最后男人一般都会醒悟自己爱了一生的正是这个为自己付出了全部的女人;我又想到严歌苓的父亲在他新家庭醉酒后,喊出了一个名字,在场无人知晓,那是严歌苓的母亲。
而严歌苓如此安排小说,还希望给自己的卑微又伟大的母亲一个美好的结局——一个不懂男人精神世界只会付出全部爱的女人,最后得到了男人的爱,男人醒悟这个女人从来都是最懂自己的。
《陆犯焉识》基于这种严氏的经典爱情套路,写的荡气回肠,却不仅仅是爱情,期间对于人性的看透,抽丝剥茧,灵犀会晤,读来连连惊叹!
到底是怎样一位作者,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的一生,成了这样一本读来不断震撼的书啊!
翻开这本书才读了几行字,就已经被作者套入了这个故事,一连几天都捧着这本书读的欲罢不能。
严歌苓高超的写作手法,在这本书中达到了顶峰,对人性心理的分析,让我不断感叹,且又瞧这犀利的文笔,综合了张爱玲、王安忆,却并未有张爱玲的幽怨,严歌苓整本书都透出一种深深的悲悯包容。
又有人说《陆犯焉识》综合了《围城》、《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确是有些类似的,但是仅仅是爱情部分,从一个人起伏跌宕、大起大落的一生来看,它的格局无疑是更大一些的。
我读着《陆犯焉识》,心都是揪着的,这一出令人落泪的悲剧啊,让人怎么不心生同情,联想到人的这一凄苦的人生,多少人在非阳光灿烂下过着龉龌的生活!
这个时代已然没有了文化革命,但是那样的人生怎会没有呢!
陆教授是这样一个“没用场”的人,除了读书一无是处,书里描述这种人就是因为一身的本事从来学不会妥协,以为世人压榨了自身的才华便会饶过他们保持自己的清高,可事实上这些一身才华、清高的人又是在暗地里不自知的参与了多少的苟且!
总是这样的身不由己……这就是一个可悲的理想主义最为悲剧的一生。
而最令我痛心的是曾经学富五车、春风得意的漂亮男人陆教授到了那泯灭人性的监狱里成为了一个极其卑微的罪犯,为了生存一双写*、小拇指拿来挑蛤蜊的手去扣大粪、刨垃圾桶,能说四国语言流利的舌头装了二十多年的结巴,为了活命屈尊就地从高傲跌倒一丝一毫都见人脸色行事随时见风使舵转变话锋,何其悲哉!
这人性呐,怎么读读的完呢!
见这陆犯焉识,读的我一双眼睛时而蒙上一层泪水,深深叹息!
再说《陆犯焉识》的爱情。
焉识在狱中二十多年突然醒悟了自己的一生所爱就是妻子冯婉喻,年轻时曾因为这包办婚姻而从未对妻子有过一丝地爱,甚至拿着继母的由头把这种冷漠发挥到极致,而妻子冯婉喻一开始就爱上了陆焉识,爱上这个才华闪烁的漂亮男人,柔情似水,含情脉脉地看着他,时而爆发出爱到极致的眼光——狱中的陆焉识反复从记忆里抖出妻子那眼神,竟是那样的艳光四射……对妻子的爱、思想到了日日夜夜不能成眠的地步,在脑中盲写给妻子的几十万文字,都在诉说那种爱意。
然而这种爱终究还是蹉跎了,到底是有命这一说的,冯婉喻爱了他一辈子他知道的,然而冯婉喻却不知道他最终醒悟了那种爱归来寻她,又或许她是知道他一直都是爱她的……读到*尾声的某些细枝末节,竟又再次掉了泪,这种爱情本身在现实是难以见到的,或许我们见到却不知道,这种爱情在积了几十年后轰然爆发,强烈到不仅仅是爱情亲情的融合,更是一种人性的醒悟,一种对于人生最高级的醒悟。
如今的爱情小说,大多说的是焉识的前两种爱情,风华正茂时,两个漂亮人儿在一起演绎风花雪月里的你侬我侬,即使错过也是那般美丽动人,年轻人也多是爱看这种文字的,谁叫他们年轻呢?
而这种爱情吧,到了最后陆焉识多丑啊,又丑又卑微,一度失去了自己做人的尊严,回到了妻子的身旁,两个人默然相对,隔着几十年的光阴,妻子还不认识他,无论如何都不那么好看,还令人感到残忍,这爱情哪里有值得可看的呢?
才子佳人早就被时代无情吃掉了,剩下两个生活本身里剥落而出的真实的人,谁要看?
可就是那样的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突然醒悟了一些对于爱情的认知,心下又一阵揪心的痛。
《陆犯焉识》算是近期触动较大的小说了,此前也一边读着些不温不火的*,都没有这一记来得深刻,深夜读完,感慨良多,无从安稳,遂作此感言,表达内心的强烈震撼
陆犯焉识读后感(五)
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历史较感兴趣,为它的繁荣昌盛华丽篇章所折服的同时,也为它的不堪回首的凄惨凌辱画面所羞耻。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能反映出唐宋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的话,那么“八年抗日战争”则让中华大地饱受伤逝之苦。
但苦难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停,“三年的饥饿期”、“十年的文化革命”让多少刚脱离惨境的中国人,再一次陷入绝望。
而历来的作家对那个年代的描写也甚多。
有余华的《兄弟》,梁晓声的《年轮》等等,时代的悲剧通过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刻画,被永久地记录下来。
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也是其中的一部作品,所不同的是她是根据自己祖父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的。
拿到书时,曾对题目也质疑过,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国历史数朝数代对犯人的一种通用称呼句式,带有压迫性和威逼意识,公堂上喊完“犯”这句话之后,随后而来的那句“你认罪吗”?
那么显而易见,他祖父的真名叫陆焉识。
这是严歌苓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
作品反映出的是整个家族在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兴衰荣辱,人物的命运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铺展开来,酸甜苦辣、生离死别。
她的笔触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
事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收眼底。
作品采用了双线手法,一条线写陆焉识的西北大荒漠农场上的牢底生活;另一条线则写他年轻时留洋求学、回国任教等情况,最后回归一线释放出狱与家人团聚的现在进行时。
作品中最令我扼腕痛惜的是和平年代对人才的摧残。
对战争,我们无力感慨,因为那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但对于这种无稽的阶级斗争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才真正要义愤填膺,严厉谴责的。
陆焉识,会多国语言,专心做学问的才子,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打成“反革命”。
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
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
毕生的所学,出口成章的大学教授淹没在严苛的政治下,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然而他只是其一,那个年代我们所谓曾见到的其他教授、学者也可能因为某些可笑的因由,被扣上“反革命”的大头衔,从此沦落为阶下囚,生命和尊严被践踏的一无是处,一文不值,夭折在牢狱中的大有人在。
陆焉识回国当教授,勤于笔耕,发表学术着作的那些片段让我忆起了如今的知识分子。
虽则学历高的吓人,但究其人品,又有多少是高尚的呢?
学术间的虚伪更是普遍存在:
抄袭论文蔚然成风,剽窃科研成果也不足为奇。
人心浮躁,追名逐利,还有多少如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潜心做学问。
在知识贫乏的年代,高级知识分子命如草芥,整日里被拉去游街;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分子犹如蚁群,却少了创新能力,沉下心来做学问的心境,这不能不说是个可笑的玩笑。
原本以为那个年代只有贫穷饥饿能值得我同情,以为只有人们的一些可笑想法和愚昧做法让我怜悯,翻阅完《陆犯焉识》后,才发现还有种更让人无力的无形的力量在演绎着可悲的历史——政治斗争。
政治运动改变了每一位人的生活,释放出狱的陆焉识再也找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而他的儿子一生沉沦,终成庸俗小市民,才貌俱佳和他同样具有博士学位的小女儿冯丹钰在感情上成了剩女,就连自己日夜思念,越狱也为她的结发妻子冯婉瑜,也在他到家之前突然失忆。
这该是怎样的一场悲剧呀,除了承受物质生活的奇缺折磨之外,还要坚强地接受着一次又一次心灵上的恐惧摧残和打击。
连走出农场,以为改变环境后会有不同命运的邓指导员的小儿子,最终还是重新回到关押“政治犯”和“反革命者”的农场。
可见外面的世界比农场更复杂,更“乌烟瘴气”。
我不得不感叹中国历史的满目疮痍,以及如今和平来得如此之不易和弥足珍贵。
很感谢严歌苓给我展示了另一面中国的深沉苦难,更感谢这位留美语言专家教授陆焉识的长期盲写,将这份监狱纪实报告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