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个性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7957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个性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个性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个性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个性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个性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个性化.docx

《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个性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个性化.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个性化.docx

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个性化

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个性化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该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能够利用的课程资源来进行选择。

那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我们教学的效率,达成我们的教学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由此,我想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产生个性化的老师。

什么是个性化的老师?

个性化的老师对教育教学有什么作用?

第一、是教学的个性化。

在教学中不墨守成规的探索,不人云亦云的创造,是对现实的强烈追问、保守的透彻批判,是对困惑坚韧的思考、对体制顽强的挑战,是对现状踏实地开拓、对理想执著地攀登。

新课程引起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变化?

对教师有哪些更高要求?

 

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来设计制定的探究式教学,教学方式很多:

收集资料、动手实验、交流讨论、探究等,养成学生终生发展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引起教学方式的变化有:

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过程,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②.激活知识,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③.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⑤.抓住科学探究目标的本质。

⑥.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这样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研究意识增强。

②.教师物理学科素养的提高,科学探究意识强。

③.能合理广泛的应用课程资源。

④.能改进实验,实验技能高

⑤.具有一定的现代技术水平

第二,做个性化老师,要有自己的个人魅力。

我的高中老师有许多人个性鲜明,有幽默有趣的,有言语犀利的,有个性张扬,奔放不羁的,现在想来,仍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在这两个个性中,先强调第一个个性。

个性化的老师应该强化知识本身在学习中的地位,学生在很久后的未来再度回味起来的时候,发现那些讲授过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或者知识本身越发地清晰而突出。

如果忽视第一个个性,即使老师个性鲜明,那么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课程的内容会让位于老师的个性,想起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甚至是唯一能想到的)是老师多么多么有趣,而不是课程本身。

突出强调第一个个性,并不是说第二个个性不重要,它也很重要。

第二个个性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则“亲其师,信其道”,实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有助于教师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谓“做学问,先要做人”。

总之,要形成自己的个性,不容易,需要我们自己首先对专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需要我们自己博览群书,兴趣广泛。

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形成合适于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劳动,按照美国学者札德的划分,是仅次于科学家之类的高层次的创造性的艺术劳动。

而一切称为艺术的东西,都无不包含艺术家个性的精华。

可以说,教学风格的不同,主要在于教师个性的区别。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把握自己的个性特征,并按照教学目的和审美要求,把它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这样的风格才是属于自己的、自然谐调的、有魅力的。

教学方法、技巧可以模仿他人,风格则不能。

同样一个手势、眼神,在他人可能是美的、有魅力的,若照搬过来,效果可能恰好相反。

风格的独特性,正在于它的不可师承性,不可模仿的特征。

问题在于,我们有些教师并不认识,或并不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看到别人的课上得好,课堂活泼富有魅力,便不顾主观条件,盲目地生搬硬套,其结果只是邯郸学步,龄人齿冷。

驾驭教材,和教材融为一体,既能进入教材所提供的“角色”,又能出得来,把它形象地演绎给学生。

教师对教材应认真钻研,悉心体验,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思想、心理品质,然后通过课堂“演出”,将教材的思想观点、艺术风格等传递给学生。

在这里,教师必须是教材的化身,是学生认识、感知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的风格,认识把握教材的风格,进而理解掌握教材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比如文学作品教学,教师不仅要领悟作家的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作品的意境等等,还要悉心体验作品中每个具体人物的心理是素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物的神态、举动、语言的个性、环境的描绘等等。

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风格才可能既与作家风格趋于一致,又有自己的特色,完整地、准确地、并创造性地传达出作家的创作初衷。

不仅如此,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必须是多面手,能够“演出”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形式(或形象)的作品(或人物)。

他既能扮演叱咤风云的人物,又能够把卑微庸亵的小人物演得维妙维肖;既能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出场,又能把握诙谐幽默的场景。

语文教师既是悲剧演员,又必须胜任喜剧的角色。

面对任何作品,如果只有一种腔调,一副面孔,难免让学生望而生畏。

我们可以说,有风格的教师必须是能够随机应变的、能够扮演多种角色的好演员,又必须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好导演,还必须是专业知识扎实,施教有方,诲人不倦的好导师。

当然,教师无论扮演何种角色,都必须和个人的特质相一致,和教学对象环境相谐调,违背个性,不看对象、环境的表演,无论形式多么优美活泼生动,都是做作的,不自然,是不符合审美要求的。

学习、借鉴他人的风格。

艺术风格具有不可师承性的特点。

但这并不等于说,风格是完全不可把握和借鉴的,如果这样,文学史上风格流派的继承与发展就不可思议了。

所谓不可师承,只是相对的概念,因为对前人他人风格的借鉴,不能如工匠师徒间的直接传授,而只能借助于学习者心灵的体验和领悟,把他人的风格渗透到自己的心灵世界,从而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融会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

文学艺术是这样,教学艺术也应该是这样的。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一切有成就的、有特色的教师的风格,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只有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但又决不亦步亦趋,为别人所束缚,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成为个性化的老师,校园内百花齐放,正相斗妍。

新内容新矛盾新挑战

总体来讲,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内容的新主要体现在这个几大方面:

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同时在每个内容里又还有若干的这个方面的追求。

比如,课程时代性方面体现出来的新,物理学史、物理学技术社会的内容,这些都属于课程时代性的体现。

还有现代科技的内容纳入我们的内容标准这也是课程时代性的一个体现。

除此之外,还有学科渗透、相对论、量子论的内容进入必修模块,这些都是属于课程时代性的体现,这也反映课程内容的新。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关现代科技的内容,比如说有些现代化的仪器,老师在生活中接触甚少,甚至没有见过,给学生讲授起来,自己都感觉说服力不强。

上网查相关的内容,查到的信息很少,或者没有。

学生对此有兴趣,问了好多问题,老师没法解答。

这时,我们就想,现代知识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快,我们老师的知识也需更新换代了。

有什么样的机会,让老师们轮流出去进修一下,把这些知识补一下。

希望有一天有这样的机会!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

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过程。

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和引导上。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

因此,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

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科学性和深入程度,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教师思想的转变是实行两转变的基础。

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即对新课程下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此所持有的态度,在教师组织进行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体现,并深入细致地作用于教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思想的保守,决定教师教学方式的因袭守旧,必然导致教育活动没有发展,没有创新,没有突破。

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新课程教育理念,才有可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入钻研、深入实践,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态度投入到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中,真正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实行两转变的保证。

工作态度影响的工作思维的发展。

长期工作于旧课程环境中,在旧课程环境中得过且过,必然影响教师工作思维的发展。

保守,拘束,循规蹈矩成为旧课堂时候教师教育思维方式普便存在的问题。

面对工作没有新思路,没有新方法,没有新成果。

新课程的实践,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重要保证。

如何对待工作,用怎样的方式对待工作,这是教师思维方式转变的起始。

变保守为革新,变拘束为开拓,变循规蹈矩为求异创新。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实践中最活跃的力量。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两转变的关键。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与学生进行教育交流的最主要手段。

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教师教学成果通过教学方式的集中体现。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集中体现。

因此,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旧课程对于教材作用的理解成为旧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误区。

旧课程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神化了教材。

在旧课程时代,教师上完一节课后,通常会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背会;或者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义抄写在黑板上,也要求学生在课后背会等。

这些都是错误地理解了教材作用的一种表现。

实际上,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对于中心思想和词语意义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目的。

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意义不大。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这个过程,形成一种能力——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掌握一种方法——解释词语的方法。

这才是学生应该学习的东西,这才是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的东西。

四段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的新课程理念。

该模式把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自学,记录学习成果,感性认知阶段。

一节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解决预习提示和课后作业题,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等六个方面对课文进行全面、认真地自学,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记录在专用的作业本上。

虽然这时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基本是模糊的、感性的、零散的和片面的,但这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不但成为下一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同时学生还会产生“我做得到底对不对?

”“别人是怎样做的?

”等一系列想法,从而产生再学习的期许与热情。

第二阶段,提出学习要求,再次自学,整理自学成果阶段。

上课时,先提出本节课具体的学习要求,分条写在黑板上。

然后要求学生再次自学,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些问题必须是在备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科学设计的,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是对自己在第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整理,学生原初零乱的感性材料在自己的进一步学习中变得逐步清晰,同时也有会产生新的认识。

这一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伸。

3、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成果,提高学习质量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每个学生对于课文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因为是自己的学习所得,学生会产生一种想要得到评价的迫切愿望。

第三阶段适时开始。

学生按照早已分好的小组和定好的角色,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

对于这个过程要特别注意了对其进行控制的研究。

首先要让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都发言,这样就保证了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广度。

其次,学生在阐述自己的学习所得时,不能阐述别的学生己经说过的内容,这样,就避免了无谓的重复,合作学习的效率就得到了保证。

再次,每一个同学发言结束以后,鼓励小组内其他成员发表评论,肯定、批评或建议都可以,这样,学生个人的错误的认识就会得到纠正,深刻的认识就会得到推广,浮浅的认识就会得到深化。

每个成员评论发表结束后,小组长针对意见分歧比较大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组织进行组内讨论,并得出相对统一的意见。

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学习活动参与的深度。

最后由轮值发言人在小组内进行总结发言,经大家补充后准备参加第四阶段的发言。

4、组间交流,教师指导,形成知识技能阶段。

第三阶段中,每个人的学习质量因为成员之间的交流得到了提高。

为了让这种质量的提高得到延伸,同时也为了让全班同学形成共识,该教学模式设计了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的组织过程与第三阶段相似,先让各组的代表依次发言,阐述本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并提出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接着组间交流,既可以阐述与其它小组不同的意见,也可以着力解决其它小组提出的问题。

这一阶段是第三阶段的延伸。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相机完成以下任务。

一是要解决有分歧的意见的统一问题。

第二是要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交流的学习成果,把一些学生不容易想到的、或学生无法自主得出结论的等必须由教师讲授的知识教给学生。

第三,对各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第四,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实现两个转变,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整个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与深度,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学生再学习的动力。

评论(0)|推荐|举报|打印|关闭

 

 

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

2008-06-2408:

49:

41  作者:

佚名  来源:

中教育星资源  浏览次数:

137  文字大小:

【大】【中】【小】

∙  

(一)形成教学风格的四阶段操作法一名教师从开始从事教学职业的无风格教学到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间的发展又可划分为若干阶段。

由于人们考虑的角度和确定的划分标...

 

(一)形成教学风格的四阶段操作法

 一名教师从开始从事教学职业的无风格教学到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间的发展又可划分为若干阶段。

由于人们考虑的角度和确定的划分标准不同,教学风格也会有不同的阶段之分。

但无论哪一种方法划分,所论述的每一段的本质特征是相同的。

教学风格的最本质的特征(独特性)和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的核心内容(教学个性)两者合二为一,共同作为教学风格的划分标准,这样,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

(1)模仿阶段

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模仿较多,创造较少,对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了解阶段和认识阶段。

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师自身不能消极停在这一水平上,而应在模仿、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消化、吸收适合自己特点的有益的“内核”,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以充实自己在课堂上的“自立”因素。

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

优秀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

钱梦龙老师从任教伊始,就一方面注意模仿别的优秀教师的先进做法与经验,另一方面注重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对当时语文教学中流行的“讲派”进行批判借鉴,终于形成了自己“三主”“四式”语文异读法,在全国语文教学园地异花独放。

因此,不考虑自己个性特点,自己任教学科的性质、学生实际等,采取盲目、消极模仿别人教学方法等的做法,是不可能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教学风格的。

(2)探索阶段

随着教师的积极努力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

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

在这一阶段,教师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增强,教学个性特征开始外露。

第一,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片中的优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虽然不是绝对地不可改变,但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成型,很难改变。

因而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因性以练才”。

有的教师感情丰富,善于表达,思维结构中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力丰富,性格外向等,那么这个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中发挥自己个性的这些优势,向“情感型”或“表演型”教学个性方面发展。

有的教师性格深沉,理性思维占优势,善于质疑和推理等,那他就应该向“理智型”或“表演型”教学个性方面发展。

有的教师性格深沉,理性思维占优势,善于质疑和推理等,那他就应该向“理智型”或“科学型”教学个性方向发展。

如果违背自己的个性特点,那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第二,要有改革与创新精神,敢于向传统的教学现、教学方式挑战。

有很多教师虽然教龄不短,教学经验也很丰富,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学僵化,固守老一套教学观点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一直处在独立性教学阶段,而很难上一个新的台阶。

与此相反,有的教师勤于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对传统教学的某些弊端进行分析,并时刻思考和组织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案。

大量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是否具有这种教育改革和创新精神对一名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对一个寻求形成自己独特个性教学和教育风格的教师而言,具有改革和创新的精神还不够,重要的还需教师把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思路付诸于实施。

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检验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方法的有效性,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较快地进入独特性阶段,并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更鲜明地表现出来。

大量的材料表明,国内大多数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都是从教学改革与实验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

(3)创造性阶段

这一阶段突出表现在教师改革与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

第一,教师教学的独特性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经教学效果和评价的检验,教师的独特性教学行为与方法大多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二,教师的教学个性已较明显地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第三,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与效果已开始反映出一定的审美风貌,使人能够较明显地体验出教师教学的“韵味”。

第四,通过教师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多教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表现出思维活跃、个性充分发展、富有创造性思维等共同特征。

(4)独特风格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效果与质量不断提高。

这一阶段的教学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学个性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具有科学而稳定的表现,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

第二,整个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处于一种美的艺术陶醉与享受之中。

上述每个教学的发展阶段都各有特点。

教师的教学从“无风格”到形成“有风格”一般总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发展。

在这种顺序的发展过程中,教学的摹仿性越来越少,而独特性和教学个性成分越来越多。

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学个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呈科学的、稳定的状态时,也就标示着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追求风格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著名作家孙犁说过:

“风格的形成,带有革新的意义。

”又说:

“创造一种风格,是在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株新树。

”创造一种教学风格,也是在教学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棵新树,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因此,它是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孜孜以求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早日成熟呢?

航天部066基地一中程少堂老师研究认为有以下几条原则是应该遵循的:

(1)必须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充满激情

因为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当然也应如此。

一个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

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的执着的爱,只有技巧而无感情的教学,顶多只能成为教书匠,成不了艺术家。

(2)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这一点相当重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

复杂的社会生活进程里,要求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此,人不仅要认识外部世界,而且也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在事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评价自身行为的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是把自己当做认识的对象,是对自己的心理、思维以及行动过程、内容、结果所进行的认识感觉和评价。

自我意识主要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目的。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

在智力方面,要全面了解自己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之所在。

不仅如此,还要了解自己的智慧品质的诸多方面:

①智慧的广度(指的是完成认识课题过程中智力所能涉及的范围);

②智慧的深度(指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智力作用所能达到的深刻和深远的程度);

③智慧的敏捷性(指的是完成认识课题的速度);

④智慧的准确性(指的是完成认识课题的确切程度);

⑤智慧的灵活性(指必要的智力改变活动方向的能力);

⑥智慧的条贯(顺序)性(指遵循逻辑顺序完成认识课题的坚定程度);

⑦智慧的独立性(指的是确定完成认识课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自主程度);

⑧智慧的依从性(是指完成认识课题是否善于汲取他人的有关成果和经验的程度);

⑨智慧的批判性(指认识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认识材料和精细地检查认识过程的能力);

理想的智慧品质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上述九大要素组成,因此理想的智慧品质应当是上述九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另外,对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也要全面了解。

首先是遗传和生理因素。

据研究,独立的大脑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言语、计算、书写、分析细节等活动有关;而右半球则在具体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直觉能力和想象能力方面胜于左半球。

虽然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与协同作用是创造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大多数人要么是左脑较发达,要么是右脑较发达。

其次,是环境与教育的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方面对自己的创造力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第三,是个体主观因素(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因素)。

比如,应该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属于四种气质(暴躁、活泼、沉静、忧郁)中的哪一种(或哪几种的综合)。

因为不同的气质体现了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分别适合于创造不同的教学风格。

可见,这种“知己”是相当重要的(当然,“知己”的目的还包括不断完善自己)。

(3)模仿

有人在论教学艺术的文章中夸大教学风格的直觉性,说它是“不可能也不容得超前的预想、进行中的深思甚至过后的反省”,认为教学风格是不可模仿的。

这种看法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如拿来指导实践,则危害非浅。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如果单凭自己的经验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

结果绝大部分人是浪费光阴。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家斯坦托姆才说: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这个看法对吗?

……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

无数事实证明,对绝大部分人而言,没有一个模仿的过程,独创几乎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人心中的联想和类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思维的模仿。

科学上的仿生也可以说是模仿带来的创造。

中国佛教是“模仿”印度的,但中国的佛教决不是印度的佛教,其影响也比后者大得多。

模仿并不必然导致没有创见,恰恰相反,模仿往往诱发创见,因为任何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其模仿决不会也不可能像复印机。

可见,关键不在于可不可以模仿,而在于模仿什么,如何模仿。

这方面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拿来主义”的态度。

要有“识”,即对成熟的教学风格要有鉴赏力、有眼力。

因为成熟的教学风格内部结构也不是一个层次的。

既然不能完美,就必有瑕。

模仿借鉴要“取法乎上”,得其精髓。

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句名言: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说的就是模仿要注重“神似”。

②模仿借鉴要适合自己的条件,要灵活运用所学到的技巧和方法,因为“最好的方法,在若干情况下,必然成为最坏的方法”。

③要不拘一家,博采众长。

总之,知己知彼,模仿才能做到“不殆”。

(4)学而不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

陶行知先生也说:

“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