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7841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docx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docx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植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

郭丁瑄

绥德地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中游地区,远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仰韶、龙山文化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代曾多次设立郡、州等县级以上建制,清雍正三年设直隶州,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和五十年代初,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曾在绥德设立管辖若干县的行政专员公署。

绥德在陕北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绥德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个性鲜明的民间艺术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广为人知的“秦汉名邦”“天下名州”“旱码头”等赞誉之词,无不体现了人们对绥德文化的崇敬、激赏之情。

改革开放以来,绥德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依靠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依靠财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难能可贵的资金投入,依靠绥德人民与生俱来的文化自觉,绥德的文化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榆林市唯一的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县”,是国家级民间艺术“秧歌之乡”、“唢呐之乡”、“民歌之乡”和“石雕之乡”。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绥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小,底子薄,缺乏有影响的骨干企业和稳固的财源;与榆林北部县区相比,我们无法依托地下资源获得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绥德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尚未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文化旅游尚不能称之为产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

在即将跨入“十二五”之际,我们必须重新梳理绥德的文化旅游资源,摸清底子,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在发展壮大文化事业的同时,加速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成为绥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以保护利用为目的,重新梳理优势文化旅游资源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绥德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丰富的、厚实的,梳理和解读其中的优势资源,是发展绥德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绥德汉毫无疑问,“绥德汉”是导致绥德“有名”的重要元素,是黄土文化长期演化发展的精神积淀,是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独特的文化资源。

其独特性在于:

从外貌、型体方面看,绥德汉具有中国北方男子典型的阳刚之美,绥德汉高大健壮,风骨俊逸,五官轮廓棱角分明,“帅气”“养眼”是绥德汉给人最为普遍的第一印象。

从性格、气质方面看,绥德汉重义气、讲友情,敢爱敢恨,不屈服于权贵,敢于仗义执言。

最为著名的例子,是当时已罢枢密使之职的南宋名将韩世忠,敢于当面质问陷害岳飞的奸相秦桧: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清同治年间,绥德知州成定康(湖南人)曾在其《重修武庙碑记》中谈及绥德汉的秉性:

“其民厚重直质。

以善道之,则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刚毅果敢者,诚莫绥若也”。

从生活态度上看,绥德汉乐观放达,坚韧不拔,穷而不卑,达而不傲,敢为天下先。

绥德汉勤劳,能吃苦,勇于担当。

《绥德直隶州志》(光绪本)曾这样描述绥德汉的勤劳和吃苦精神:

“农人春耕秋获,三时皆勤苦相习。

至冬稍暇,犹以糞、种奔走田间,故谓终岁勤动也”。

从群体禀赋和兴趣指向上看,绥德汉注重教育,崇文尚武,热爱艺术,聪敏灵秀。

从古至今,绥德多出将领、文士、艺术家、教育家。

绥德汉既有粗犷剽悍的一面,更有儒雅文静的一面,能成大事,也看重细节,着眼长远,也注重当下;尚武与崇文兼具,豪放与婉约并存。

“绥德汉”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交融的产物,是绥德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名片,也是绥德最重要的文化资源。

以“走近绥德汉,感知汉民族”为主题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我们可以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

绥德民间艺术绥德是举世公认的陕北民间艺术荟萃之地和代表性区域,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是陕北文化中最为亮丽的部分,也是发展绥德文化旅游产业最核心的优势资源。

绥德秧歌是陕北祭祀文化、宗教文化、节庆文化、服饰文化以及陕北民间习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的综合展示,是陕北秧歌中最系统、最完整、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支。

有资料显示,经过历时二十多年的六次大普查,已整理出15种常见的陕北大秧歌、120多种秧歌场图以及300多首九曲秧歌、谒庙秧歌等唱词,产生了吴继业、李增恒、苏树旺、苏贵堂、贺俊义等一大批秧歌表演艺术家。

绥德秧歌是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具有明显的祭祀文化痕迹,同时也保留了红色文化艺术的经典。

上世纪四十年代兴起的新秧歌运动,抗大及鲁艺文工团来绥,极大地推动了绥德新秧歌运动的发展,象征工农团结的镰刀斧头成为秧歌队伍中醒目的标志。

《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成为群众喜爱的经典节目广为流传。

秧歌这一本土艺术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功能,作为一种先锋艺术,借助革命的力量迅速推向全国,被广泛运用于庆祝胜利、欢送新兵、新春拜年等各种重要场合。

绥德秧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黄土文化广场艺术和舞蹈艺术的精华。

热烈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秧歌,既是陕北人质朴率真精神风貌的直观体现,更是绥德人长期作为州、郡治所和重要政权所在地居民自信心理的真实展示。

绥德秧歌突出“闹”和“扭”。

“闹”体现的是陕北人对待苦难的态度,是“穷乐富忧愁”的价值判断。

男女老幼、士农工商集体参与的忘情狂欢,使绥德秧歌具有了强烈的陕北本土嘉年华会的色彩。

绥德秧歌中的“扭”,更多体现在二人场子中的“文场子”中,以夫妻逗趣为主要内容的各种舞蹈动作,完美展示了陕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上述几个方面,是绥德秧歌最明显的特征。

从旅游角度讲,观赏绥德秧歌,就是恢复黄土文化视觉记忆的过程。

绥德石雕是绥德民间艺术的精华。

绥德出土的东汉画像石,自成一派,是解读古代绥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俗、饮食、建筑等等方面的最直观、最原始的教材,具有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绥德石雕已经深深融入绥德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

石雕作品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庙宇建筑、桥梁建筑、居民住宅、生活生产器具等各个领域,体现着绥德人民对石雕艺术的钟爱,体现着绥德石雕艺术的精湛绝伦。

绥德石雕的写意风格,较好地秉承了秦汉风骨,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心灵手巧的绥德人民,使坚硬的石头变得柔软,使冰冷的石头具备了人间温情。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类和地域文化现象,绥德石雕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绥德民歌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陕北民歌的发源地,绥德民歌涵盖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秧歌调、水船调、夯歌、酒曲、灯曲等各个种类,具有刚健豪放和细腻优美的风格。

以《三十里铺》为代表的绥德民歌真实地反映了陕北人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与命运抗争、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

倾听、演唱绥德民歌的过程,也是回味、体验陕北历史的过程。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绥德产生了杨进山、刘燕生、刘燕萍、白秉权、李治文、马子清、杨巧、雒胜军、雒翠莲等一大批享有盛名的陕北民歌演唱家,他们用绥德话演唱的许多曲目,成为人们学习地道的陕北民歌的经典范本。

绥德唢呐是绥德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又一朵奇葩。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初作为宫廷乐器、军队乐器的大碗唢呐神奇地融入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

时至今日,绥德唢呐演奏仍被广泛运用于婚葬礼仪、节日庆典、乡村庙会等各种场合,已整理出来的绥德唢呐曲牌达1000多首。

绥德唢呐音乐既是大气的、激越的,又是婉转的、凄凉的,它是陕北人民生命体验的倾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秧歌、石雕、民歌、唢呐之外,绥德剪纸、刺绣、布艺等民间艺术也具有明显的黄土文化特征,是开发旅游产品的优势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绥德历史遗址作为战略要地、军事重镇和州、郡所在地,绥德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

古代遗迹中最为著名的是扶苏墓和蒙恬墓。

扶苏墓位于县城内疏属山顶,隔大理河与蒙恬墓相望。

扶苏和蒙恬长眠于绥德,深刻地影响了绥德人的性格养成和价值观。

围绕扶苏、蒙恬屈死边关的历史事件,历代文人在绥德留下了大量歌咏凭吊诗句,诸如“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

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

”(唐·胡曾《杀子谷》);“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臣一片心。

”(清·阎秉庚)等等。

这些诗篇无疑增强了绥德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和苍凉色彩。

其他重要古代遗迹还包括呜咽泉、晋溪洞、蕲王庙等。

现代历史遗迹主要有绥德警备司令部旧址、李子洲旧居、王震旧居、抗大旧址等,都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绥德民居窑洞是陕北最常见、最典型的民居建筑,也是陕北民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绥德窑洞的经典之作是贺家石党氏庄园窑洞建筑群,因其随形就势的建筑布点,精妙的砖、石、木雕,功能完备,别具特色的院落、道路、门楼设计等等独特元素,被称为研究陕北民居、民俗、民间建筑艺术、家族关系的“活化石”。

党氏庄园是绥德重要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保护利用价值。

除此而外,高家进士院、华墙院、刘家院、层窑人家等民居,也都具有极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绥德小吃饮食文化最直接地体现着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绥德饮食明显具有黄土文化特色,其中以特色小吃最为有名。

绥德小吃食材丰富,讲究粗粮细做,讲究佐料(包括各类酱汁)制作,烹饪方法简洁,味道清淡,是名副其实的养生、绿色食品。

绥德小吃是绥德人的至爱,也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经典饮食,以“走进黄土高原,品尝绥德小吃”为主题,提供富有特色的旅游餐饮服务,是发展绥德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环节,需要认真研究探索。

二、以打造黄土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为宗旨,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绥德丰厚的黄土文化、便捷的交通条件、绥德汉的经商传统和“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为绥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先天优势;而国家相继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榆林市打造“文化大市”的战略举措,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回报率以及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又为绥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务实的作风,认真谋划,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准确定位,稳步推进,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绥德文化旅游产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绥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黄土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绥德丰厚的文化旅游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加速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和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各类文艺团体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延续补充机制,开发一批演艺精品项目,全力打造“全国文化先进县”、“天下名州”、“黄土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品牌,努力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绥德经济新的增长极,为绥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围绕这一总体思路,我们要重点做好下述几方面的工作:

1、修订完善《绥德县黄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委托专业机构,编制《绥德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详规》。

旅游的核心是文化,旅游的生命是特色。

编制绥德文化旅游详规,要着力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吃清底子,准确把握绥德文化旅游优势资源,特别是垄断性资源;二是坚持可行性原则,力求做到准确定位。

旅游当然是低能耗、高回报的低碳产业,但各地因定位不准仓促上马而导致血本无归的例子也并不鲜见。

因此,要认真分析让游客来绥德“看什么”、“游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依靠什么吸引游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要明确提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主打品牌;三是以快乐旅游、轻松旅游、怀旧旅游为出发点,准确把握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提出明确的文化旅游项目。

围绕“黄土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可以开发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自助式等各类文化旅游项目,以游客乐于接受的方式,全面展示绥德汉的魅力,展示秧歌、石雕、民歌、唢呐等民间艺术,展示绥德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四是做好文化旅游项目风险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规避策略和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当决策和错误决策。

2、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009年,绥德县委提出“11268”发展思路,将黄土文化旅游业作为六大产业之一。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承载文化旅游产业的硬件设施初见成效,建成了新的名人书法摩崖石刻景观、龙凤桥东两侧的小广场和千狮桥南端小广场,完成了县体育场改造工程,结合“创卫”实施了文化路、城北主大道美化工程和主要街区、大桥、河流两侧的亮化工程,完成了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工程,启动了名州广场、文化广场、府州广场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三个文化旅游建设项目:

一是精心打造疏属山文化旅游区。

该景区包括绥德警备司令部旧址、汉画像石馆和扶苏文化苑三大板块以及名州商贸文化一条街、层窑人家、华墙院、高家进士等主要景点,最终将作为秦军事文化和现代红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二是加快绥德黄土风情园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该景区位于龙湾生态区,占地约200km2,包含民歌接待中心等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体验黄土文化、陕北民间艺术、绥德民俗文化的互动式旅游景区;三是启动党氏庄园抢救性、恢复性维修工程。

要及早确定保护利用模式,在对现有建筑、实物调查摸底造册登记的基础上,尽快完成修复设计,由专业施工单位进行抢救性维修。

修复后的党氏庄园,将成为体验绥德乡村生活的主要旅游区。

3、积极调研,着手组建绥德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从各地的经验来看,文化旅游产业应由政府主导、推动,但由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直接运作和管理,往往导致责任不明,效果不佳,一些项目严重亏损而无法追究责任。

而通过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则多有成功范例。

从绥德实际看,应在适当时候组建一个实力强大、运作自如,能够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各个演出团体和各个相关产业的航母式集团公司,作为龙头,引领、经营整个绥德的文化旅游产业。

绥德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战略投资、融资和风险投资及新兴文化业风险投资等为一体,国有控股,政府投资为主体,吸收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

公司的宗旨是依托绥德悠久的历史文化、鲜明的红色文化、独特的黄土文化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一批有吸引力、影响力和高回报率的文化旅游产品。

公司建成之后,应首先将疏属山文化旅游区、黄土风情园、党氏庄园纳入公司的经营管理范围。

条件成熟时,组建演艺公司和专业演出团体等下属机构,并逐步拓展以陕北民间工艺品制作、会展、出版印刷、文物收藏、影视制作等业务,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

4、建立健全各类文艺团体组织机构,提升文艺创作水平。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强有力的原创队伍和富有活力的原创能力来支撑。

目前,绥德除书协、摄协、诗词学会外,其他专业文艺团体尚未成立,没有纯文学刊物,近年来创作的戏剧、小品、舞蹈、秧歌剧等作品也比较少。

可以独立承担编创工作的专门人才力量分散,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和有组织的活动,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提高缓慢。

一些重大节目和重大演出非请外来人员指导帮助无法成形或完成,而一些歌舞类节目因难以更新,常年演出,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文联、作协、美协、音协等各类专业团体组织机构,整合人才资源,发挥整体作用,提升创作水平,有力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5、启动民间文化资源普查登记工作。

绥德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掌握这些资源的真实情况,有利于科学决策,有利于各类资源的保护利用。

从绥德实际出发,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普查工作:

一是对境内的古代遗迹和革命遗址进行普查,筛选特色资源,为绥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开展民间艺术人才资源调查摸排登记工作,主要包括:

唢呐演奏人才,陕北秧歌编排、表演人才,陕北剪纸、石雕艺术大师,民歌演唱人才,布艺、刺绣人才,陕北说书艺人等。

各类人才的基本信息都要详细造册登记,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经主管部门和专家认定之后,统一颁发证书。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对生活困难者发放适当的生活补助;三是开展对陕北民间艺术特色鲜明、基础较好、从艺人员相对集中的行政村的调查摸排工作。

经过认真研究筛选,确定一批县级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创作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统一颁发牌匾和证书。

6、精心打造一批展示黄土文化特色的演艺节目,举办集中展示陕北民间艺术的系列文化活动。

一是举办《陕北记忆·大型唢呐演奏交响音乐会》。

初步思路是:

以历史发展为经,以典型场景为纬,运用多种形式、多种配器、多种方法演奏各个时代陕北唢呐、陕北民歌的经典曲目,通过无伴奏合唱(背景音乐)、情景再现等多种手段,强化艺术表现力和听觉、视觉冲击力,用舞台艺术表演和唢呐音乐语言,再现数十年来陕北地区的发展轨迹和民俗文化的变迁,体现绥德文化的厚重感,集中展示陕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二是举办《魅力绥德·陕北民歌大型演唱会》。

精选各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陕北民歌经典作品,由绥德专业歌手和业余歌手采用独唱、清唱、二重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演唱。

演唱风格要追求原汁原味,制作歌词字幕(普通话),而演唱全部用绥德方言,体现本土性和原生态;三是举办《激情绥德·大型陕北秧歌广场表演会》。

广场秧歌表演要突出群众的参与性、民间性,以专业人员和“老把式”为骨干,精心编排,全面展示绥德秧歌的各个传统节目、各种场图、各种表演形式和各个派别的特色;四是举办一系列民间艺术展览活动。

主要包括:

绥德民间石雕作品展、绥德民间剪纸作品展、绥德民间刺绣布艺展、绥德柳编作品展、“绥德印象”摄影作品展等专题展览。

三、以整合力量、多措并举为手段,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绥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要改变“文化工作是务虚工作”的传统思维,把文化旅游工作纳入经济工作的范畴,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考核,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整合力量,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1、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

一是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文化旅游工作协调小组,负责重大问题、重点项目、重要工作的决策、调度、指导、协调、督察工作;二是将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列入全县年度工作总盘子之中,每一个项目由县级领导负责,与其他经济建设项目一样,实行“五个一机制”,抽调得力干部,一抓到底;三是县委、县政府定期研究文化旅游工作和黄土风情园、疏属山旅游区等重点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四是加强督察。

由县综合督查办负责,定期对文化旅游工作进行督察,并及时向社会通报进展情况。

2、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改革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巨大投资,县财政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整体环境的硬件建设以及文化旅游各重点项目的前期费用、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则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去做。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

鼓励民间资本从事广告、印刷、演艺、娱乐、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出版物发行、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活动,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

鼓励民间资本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设施,从事各种旅游休闲活动”。

这一《意见》为我们借助民间资本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我们要用足用活政策,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绥德的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来。

3、实施人才战略。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从更高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出发,我们需要实施更切实际、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战略:

一是建立健全现有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制订切合实际的奖励政策。

诸如,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作家、艺术家给予物质奖励,着力解决其实际困难,对家庭困难或者长期患病的优秀艺术人才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给有潜力和承担重要创作任务的作家、艺术家、骨干人才提供创作经费等,千方百计调动各类人才的创作热情;二是建立各类专门人才的选拔、引进机制。

根据实际需要,面向全社会选拔、引进人才,并在编制、工资、工作条件等方面出台保障性政策;三是依托县职教中心,筹建绥德县陕北民间艺术学校,培养秧歌、民歌、唢呐表演编排人才,剪纸、刺绣、布艺等设计创作人才;四是分批次举办现有民间艺术人才培训班,进行艺术素养的系统培训,努力提高民间艺术人才的综合素养和技艺水平。

4、加强舆论宣传,积极争取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要专门制订详细的文化旅游工作宣传方案。

在对外宣传方面,重点宣传“黄土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先进县”、“天下名州”、“绥德汉”、“三十里铺”,以及国家级民间艺术“秧歌之乡”、“唢呐之乡”、“民歌之乡”、“石雕之乡”等品牌,进一步提高绥德的知名度、关注度和绥德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要综合运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特别要吸取现代广告业的成功经验,在公路沿线、机场、车站、码头、广场等受众较多的区域设立广告牌、标志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绥德旅游。

在对内宣传方面,要重点宣传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路、政策、工作进展等内容,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绥德文化的认知,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全县上下关注文化、重视文化、支持文化的良好氛围,推动绥德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系中共绥德县委书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