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最实用的农村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最实用的农村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最实用的农村教案.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最实用的农村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从八年级升入九年级后,我们迎来了一门新的学科,就是化学,我是大家的化学老师,今后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一起来领略化学的神奇魅力以及体验化学的无穷魅力,化学还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一页,学习绪言内容。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什么是化学
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以及医疗、能源、环保等各方面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例如,衣服:
利用化学知识合成各种新材料能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衣服,如能调温的、能变色的防弹服、防火服、宇航服等。
粮食:
利用化学技术生产的化肥、农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
现代交通工具需要的燃料,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
1、化学是研究的对象什么?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不仅要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例如,水、氧气、金属等;而且还要研究并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来为人类服务,例如,研制新型的半导体,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等。
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
(包括自然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2、化学有什么作用?
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可制造出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如超导材料、记忆金属等;
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菌,治病救人,保障人体健康;
农药化肥的发明和使用,使农作物高产满足人类的需求;
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与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生存条件;
(5)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3、我们天天吃的食盐用什么作用?
食盐的用途。
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可以制造:
氢氧化钠、氯气、氢气,盐酸、漂白粉、塑料、肥皂和农药等。
其他还有造纸、纺织、印染、有机合成和金属冶炼等,也都离不开食盐制得的化工产品。
(还有就是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不论炒菜前后都是一样的,所以不存在生盐和熟盐的区别)
4、化学的概念:
化学:
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过渡:
化学现在已经是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它的发展历程是经历了漫长的时期的。
那么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呢?
每个阶段又有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二页至第三页结尾。
二、化学是如何发展的
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化学的发展史大致分为古代化学、近代化学和现代化学三个阶段。
其中古代化学包括有钻木取火,而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还有烧制陶瓷、铜器、铁器,以及造纸、火药、酿酒、染料等这些古代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化学。
1、化学的表象阶段:
(古代:
实用化学)
发现并利用火:
火─孔雀石─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
发展到近代化学,就要说说这几位伟大的科学家、化学家。
2、近代,道尔顿、阿伏加德罗提出的分子学说和原子论,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原子─分子论的内容: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也是化学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
原子─分子论的创立。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就是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
化学更是走在了科学的前沿,继续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
如:
正在热门中的纳米材料。
(1nm=10─9m)就是实现原子之间的搬动,重新组合。
例如研制新型、先进的仪器,如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原子的图象;用X射线衍射仪可以测定晶体的结构;例如也在研制新型的材料,如纳米材料,纳米铜可以被拉长50倍,用增强塑料制造破冰斧柄,高分子薄膜鸟笼能隔水透气,聚硅氧烷橡胶能隔绝强热等等
4、近年来,化学家提出的绿色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概念。
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热心话题,低碳生活)
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三、化学在给人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如:
白色垃圾;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污染空气;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加剧等。
总结化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努力学好化学,努力为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四、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五、归纳总结
学生归纳、交流:
请几位学生盘点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6、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应该知道:
1、化学是有趣的,主要通过趣味实验来体验;
2、化学是有用的,主要通过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来认识;
3、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4、化学的发展史,主要包括古代化学、近代化学和现代化学。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与人们有什么关系(应用在哪些方面)?
①人们的衣食住行;
②工业、农业、国防、卫生等;
③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
④高分子材料,新产品的研发等。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两种变化的判断。
2、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研钵、玻璃片、镊子:
胆矾、镁条、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石灰石、澄清石灰水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化学。
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例如:
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
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课本P6--P7[实验 1-1][实验 1-2]
[观察现象]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的实验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
1-1
液态的水
水沸腾,透明液体,有蒸汽,玻璃片有水滴
液态的水
无新物质生成
1-2
蓝色块状的胆矾
蓝色块状的胆矾变成蓝色的粉末状
蓝色的粉末状
无新物质生成
师:
上述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
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生:
瓷碗破碎,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雾,灯泡通电放热发光等
[演示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的实验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
将纸揉成一团
一张完整的纸
形状变化
纸团
无新物质生成
将一张纸撕碎
一张完整的纸
形状变化
碎纸
无新物质生成
点燃一张完整的纸
一张完整的纸
产生火焰,变成灰烬和烟雾
有二氧化碳,其他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演示实验]课本P7[实验 1-3][实验 1-4]
[观察现象]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的实验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
1-3
蓝色胆矾溶液
蓝色沉淀生成
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1-4
颗粒状石灰石
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等
有新物质生成
[归纳]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其它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讨论交流]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的例子。
生:
洗净的铁锅出现锈斑,食物腐败,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知识迁移]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板书:
化学变化
1、概念: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变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1、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2、灯泡发光是什么变化?
上述变化可以分为哪几类?
哪个是化学变化?
为什么?
[阅读]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归纳]化学反应中伴随的现象有:
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沉淀,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但有这些现象发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师: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注:
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师: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分别叫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变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注:
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第二课
教学过程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师:
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5中,纸片点燃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沉淀生成,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这些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师: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化学性质的例子。
生: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中难生锈等
师:
回答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呢?
生: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师: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
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
1.汽油燃烧——化学变化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师: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注:
这里不需要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和测量。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板书:
1.熔点
师:
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
板书:
2.沸点
师:
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沸腾变成气体,如我们做的第一个实验。
同学们知道水的沸点是多少度?
生:
100。
C
师:
对!
100。
C是水在常温下的沸点。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高压锅做饭快吗?
生:
温度高。
师:
为什么温度高呢?
生:
.......
师:
这是由于高压锅内水沸腾时的温度高,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师:
展示相同体积的铝块和铁块,大家如何分出哪块是铁,那块是铝?
生甲:
看颜色,铁发黑
生乙:
掂一下,重的是铁
师:
为什么体积相同而质量不同呢?
这是由于它们的密度不同。
我们把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板书:
3.密度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师:
熔点、沸点、密度等都是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很重要的。
物质的熔点、沸点和密度以及大气压强等数据,在物理、化学等手册上一般都能查到。
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时我们如何区别呢?
师: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种“能力”,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就用举重运动员来打个比方,举重运动员在举重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叫举重能力。
同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密度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总结反思: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而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属于物理性质。
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和测量。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三、教学难点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引导设问:
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讲述: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组成
颜色
状态
密度
硬度
燃烧时
火焰的分层及温度
烛身的变化
生成的产物
熄灭后
陈述:
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
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
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
[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
[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
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
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
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
[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
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
(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2、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
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
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指导学生:
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
[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提问:
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
有什么感受?
[第9页]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填写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
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
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
(5)变浑浊。
结论:
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
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
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
板书: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水蒸气
.1.在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
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
步骤如下:
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
(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另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明了什么?
[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
说明书了什么?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
3.结合实验提问:
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总结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